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地理复习专题6 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直击考点】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能力要求:熟练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能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考点扫描】1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形成原因:主要由于高低纬地区受热不均和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2)三圈环流形成及分布: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方向:大致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分布规律南北纬10之间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中西部北 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南北纬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岸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5之间的大陆东岸南北纬40至60之间的大陆西岸北 纬35至55之间的大陆东岸形成机制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受赤道低 气压带和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低纬信风带控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中纬西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雨两季终年炎热干燥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凉爽,冬季温和,终年湿润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类型成因风向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偏南风冬季风:偏北风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风:西南风冬季风:东北风【过关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5小题)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2小题。1图中f处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 b西北风c东南风 d西南风2图中d处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3下面四幅图中表示南半球信风带的是 气球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升空工具,已被广泛使用。据此回答46题。4在节日里,人们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是赤道地区副热带地区副极地地区 极地地区5氢气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而破裂高空密度大,气压高,气球因外界压力太大而破裂高空气温高,气球因膨胀而破裂高空气温低,气球因收缩而破裂6若气球在伦敦地区施放,一般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方向为向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 向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7幅图表示极地东风,正确的画法应是8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所有气压带都是由冷热不均形成的 所有风带都是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高压带控制下降水较少 全球共分为4个气压带和3个风带9下列地区中气候较为湿润的是信风带大洋的东岸信风带大陆的东岸西风带大洋的东岸西风带大陆的东岸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空白部分为盛行风带),完成1013题。10根据右图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此时节气可能为北半球的a春分b夏至c秋分 d冬至1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12受甲气压带和乙盛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13下列关于江苏省的相关地理特征的叙述,不可能的是a此时江苏省南部地区高温多雨 b此时江苏省北部地区寒冷干燥此时江苏省各地区正刮东南风 此时江苏省河流普遍处于汛期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判断1415题:14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甲点位于30n附近乙点位于30n附近是冷性气流地盛行西南风15在甲处的气压势力强盛的年份,往往会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北旱南涝北涝南旱南北皆旱南北皆涝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题目选a,错误的题目选b。(共5小题)16季风环流属于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17夏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18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19低压带控制区域气温高,高压带控制区域气温低20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三、综合题(共2题)2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气压带,气压带,风带,风带。(2)该图表示北半球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3)解析f、c气压带的成因:f ,c 。(4)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量_,原因是。点只考虑大气环流影响,它的气候类型应为气候。(5)在f气压带常年控制下,形成 气候,在f气压带与g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形成 气候。22读亚洲某月季风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所示为北半球 季。(2)b处风向为 ,成因是 ,这类季风在_(地区)最为典型; a处风向为 ,成因是 。(3)受图中季风影响的地区,夏季降水丰沛,特别有利于粮食作物中_ 的生长。由于季风的强弱变化很大,使得该地区_灾害频繁,对该作物的生长威胁很大。练习参考答案【解析】1013题:结合题干和图形,根据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可知甲为副热带高压带,北纬3040纬度范围受其控制,应为北半球夏季;乙为中纬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中纬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和低纬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或低纬信风带控制。江苏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全省受东南季风影响,气候高温多雨,河流普遍进入汛期。 【解析】第14题: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从600处入手,该处有两支气流相遇,气流爬升在气流以上。根据基本知识,600附近中纬西风与极地东风相遇,中纬西风暖而轻,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气流是中纬西风。气流是极地东风。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15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当副高势力强时,夏季风势力强,深入北方,从而造成北涝南旱。21题答案:(1)副极地低副热带高中纬西风极地东风 ()冬 南北半球信风在赤道以南辐合上升,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或气压带和风带南移)(3)赤道附近受热多,气流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 来自赤道低压带上空的气流在向南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左偏,在南纬30附近偏转为西风,形成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4)多 地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出地气流下沉,降水少热带沙漠 (5)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第(1)问: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气流运动状况判读其名称。第(2)问: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的移动规律(大致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进行判读。第(3)问:赤道低压带属于热力因素作用,副热带高压带属于动力因素作用。第(4)问:高压带控制下降水少,低压带控制下降水多。第(5)问: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低纬信风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VMA 215-2025 口蹄疫非结构蛋白3ABC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抗体检测方法
- 军事理论-综合版(旧版)知到智慧树答案
- 汉字一到十的课件
- 2024年秋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课件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第2课时 走进美丽乡村
- 水闸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培训
- 通风系统安装与调试方案
- 水画课件观看体验
- 用户体验设计55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地下工程照明设备采购合同范本
- 2025版附还款来源保证的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 QC新老七大工具培训课件
- SX-22163-QR345工装维护保养记录
- JJF 2025-2023高动态精密离心机校准规范
- 2023年航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候机楼服务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医院腹腔镜手术知情同意书
- 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课件
- GB/T 748-2005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 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黄相怀)课件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教案
- 民间文学(全套课件)
- 专升本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历年试题题库(考试必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