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重要的是实词和虚词,诵读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3.学习论辩的艺术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挽救国家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二、品读鉴赏1.请同学们看地图,结合当时的形势读全文,概括地讲述故事情节,参考:大体的故事是这样的。秦晋包围郑国,佚之狐对郑伯说要请烛之武,被烛之武拒绝。之后郑伯继续劝说,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烛之武用绳子拴着出城,见了秦伯,说了一番话,秦军撤退,并派人帮郑国守城。晋军有人要攻打秦军,晋侯拒绝了。晋军也撤退了,做简洁地概括时,要主意重要词语的含义。比如说到包围的时候,原文用了“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如何理解?本句应该怎么读?“军”是驻扎之意,读的时候在晋、秦后要有一个明显的停顿,读成“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所以要注意理解词语理解文章,才能真正读准句读。2.尝试用波浪线表示矛盾的起伏变化并注意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概括。参考:根据故事矛盾的变化,曲线图可以这样画。秦晋围郑烛之武辞晋军请击之佚之狐言于郑伯郑伯劝说烛之武说,秦军还晋军亦去之为什么用这样几个词语概括呢?关键的词语“公从之。辞曰”中的“辞”,表明烛之武为自己年轻时不被重用而发牢骚。“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使用“还”来概括,表明事情的结局。“亦去之”中的“去”必须要用的,晋军的离开意味着郑国的真正安全。4.通过同学的概括,大家看这个故事在情节上具有什么特点?参考: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矛盾变化很多,很吸引读者的眼球。拍成电影的话也会很精彩。5.烛之武的125个字怎么就能使得敌军撤退呢?请一个同学们重点读这一段,分析它的思路。参考: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亡郑对秦无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存郑对秦有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亡郑对秦有害(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论述过程中的很多词语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中“东道主”和“行李”是今天的人们依旧在使用的词语,想想它的含义和今天一致吗?确定:“东道主”在文中是“东方道路的主人”,“行李”是指“使者”,和相待汉语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中的两个“封” 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前一个是动词“成为疆界”,后一个是名词“疆界”。三、探究思考1.这三个层次可以调整顺序吗?哪一层最能打动秦伯呢?参考:劝说的过程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最能打动秦伯的应该是最后一层。不能调整。比如第二层先说,秦伯会以为你还是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来考虑的,我才不会上你的当。先说第三层,秦伯会以为你是来挑拨秦晋两国的同盟,用心险恶,所以效果也不会好。烛之武说话很有讲究的,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论辩性,所以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2.这种很有层次地劝说的艺术,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古人评价左传“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其妙尤在无字句处”,刚才大家分析了烛之武的语言的艺术,而另外一个人物秦伯是怎样的语言动作呢,左丘明一字未著,请大家想象秦伯的动作和表情,比如亡郑对秦无益应该是怎样的,最后是怎样的,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之后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参考:当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的时候,因为是在强调亡郑对秦没有什么好处,秦伯心里也许在想着亡郑至少可以抢掠一部分物质,对秦国有很大好处,所以他对烛之武的话是心不在焉地听着的,表情应该是比较平静,听完后只是淡淡地问一句:“哦,是吗?”当听到烛之武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的时候,因为关系到了秦国的切身利益,秦伯会比较感兴趣,眼睛开始放光,说:“你说得很有道理,请接着说。”:当听到“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时候,秦伯应该往事涌上心头,过去晋国的所作所为真是很令他失望,现在的联盟也只是貌合神离,听了烛之武的话才感到这个秦晋联盟其实是暗藏杀机、前途不妙的,对野心勃勃的晋侯不能不防啊,所以秦伯此时因该是两眼放光,笑容满面,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彻悟,他甚至可能握着烛之武的手,说:“谢谢你的今晚的话,让我们开始这段秦郑之间的友谊吧。”还可以说说的当时的场景。营帐外是等待冲锋的千军万马,营帐内是对面坐着的两个人。夜既是嘈杂的又是安静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两个人有着平静的外表喧闹的内心。烛之武很希望快点打动秦伯这个重要人物,而秦伯很想听听这个快要亡国的老人想说说什么。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交流彼此的心声。3.刚才几位位同学对于三个层次和场景的的分析很有意思,使得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了解了这个场景,我们读课文会有更好的把握。请一位同学再读一遍烛之武的分析,注意语气的变化。参考: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 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巧妙。“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对秦国什么好处。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益处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一般的速度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最后几个字可以一字一顿地读成“唯-君-图-之”。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值得我们学习。3.按照大家刚才的思路安排,尝试背诵这一个语段。小组之间接龙背诵。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层次。给大家5分钟,力争背诵下来。(小组接龙背诵,一个层次大家背得很快,就继续背剩下的两层,继续小组的比赛。小组间比赛背诵,评出较好的组。)4.从全文来看,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参考:临危受命,很勇敢。比如他敢于去见敌人的统帅,本身就冒着很大的危险,很可能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他还是勇敢地进入了敌军大营之中。说到勇敢,还要主意他下城的方式,“夜缒而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式呢?是为了保密,不能让晋国知道,所以不能大摇大摆地走城门。但是这个本身就很危险,试想一下,从高高的城墙上下来,万一筐子翻了,或者是绳子断了,都会危及生命。从内心深处来考虑,烛之武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他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冒这个危险,是为了挽救郑国,所以他对祖国的爱是值得表扬的。烛之武也是个很有性格的人。我年轻的时候你不重用我,我的意见就要表示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