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篇衔接与连贯关系初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级研究生 徐蓓蓓1. 引言谈到语篇中的衔接(cohesion)现象时就不免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衔接和连贯时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中的两个重要术语,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Thompson(1996/2000:7)认为,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用来表示语篇的经验和人际方面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与发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Cohesion refers to the linguistic devices by which the speaker can signal the experiential and interpersonal coherence of the text, and is thus a textual phenomenonCoherence, on the other hand, is in the mind of writer and reader: it is a mental phenomenon and cannot be identified and qualified in the same way as cohesion)。简单的说,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则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二者共同作用,建构语篇。2. 衔接2.1 衔接的定义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Halliday, 1962)。1976年,Halliday和Hasan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系统的研究了英语语言系统中可用来建构衔接关系的语料,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书中,Halliday&Hasan (1976/2001:4)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概念,他们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The concept of cohesion is a semantic one; it 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他们同时指出,“我们用衔接这个词专门指那些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它们是语义关系,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1976/2001:7)2.2 衔接的手段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关系。衔接不见得只存在于句子之间,句子之内也存在衔接关系。例如:If you happen to meet the admiral, dont tell him his ships gone down. (Halliay&Hasan, 1976/2001:8) 句中的him, his的理解都要依赖前面出现的admiral, 所以是一种衔接现象。Halliday和Hasan(1976/2001)认为,这种衔接虽然在本质上和其它衔接没什么区别,但是由于句子是有结构的,而句子结构本身就表明句子的语篇性,研究句内衔接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句际衔接则不同。它们使句与句之间产生了联系,使一群句子具有语篇特征(texture)。Halliday和Hasan(1976/2001)区分了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成分(conjunction)和词汇搭配(lexical cohesion)。 Thompson(1996/2000)将替代归于省略之中。在这些衔接手段中有些主要是形式上的,如替代和省略,有些则主要是语义上的,如照应。而形式和意义又不能截然分开,衔接必须通过语义的选择,然后以词语或结构的形式实现。3. 连贯3.1 语篇特征(texture) Halliday&Hasan(1976/2001)没有提出连贯(coherence)这个术语,而是用了语篇特征(texture)。事实上,这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语篇特征,即语篇所具有的、作为语篇的特性(the property of being a text)。它有三个部分组成,衔接,信息结构和语篇结构。换句话说,衔接是实现语篇特征的一个手段。除此之外,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和信息结构以及语篇的宏观结构也是实现语篇特征的手段。可见,Halliday&Hasan把所有有关语篇的特性都称作语篇特征,衔接也被包括进去了。这样,衔接好像成了连贯(语篇特征)的一部分。Halliday&Hasan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而具体的衔接形式则称为接结(tie)(1976/2001:3)。 3.2 语篇与非语篇 Halliday和Hasan 在英语的衔接(1976/2001)中指出:“语篇指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它与句子或小句的关系不在于语篇的长短,而在于衔接。”“语篇与非语篇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语篇性而语篇性是由衔接关系形成的。”语篇之所以成为语篇不在于它的语法性(grammaticality), 而在于它的语篇性(textuality)。请看下例: 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a walk that day. Income tax rates for 1984 have already been announced. What is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regulate? Surely you did not tell her how it happened? 这段话中的每一句都是符合语法规则的,但每句话都引出一个互不相关新话题,不能构成语篇,更谈不上连贯。3.3 连贯概念的意义 Van Dijk(1977)把连贯看作是一个语义概念,不仅是线性的、顺序性的,也是层级性的;不仅有微观结构,还有宏观结构。连贯还是一个分级性的概念,信息有完整和不完整之分。 Widdowson(1978)第一次把连贯至于一个理论框架中。他把衔接看作由句子表达的命题之间的显性关系,把连贯看作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语用概念。 Danes(1974)在其主位推进程序理论中,以连接性来讨论连贯的概念。他强调主位在语篇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语篇的连贯程度由主位推进程序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而主位推进程序则由相似语言单位之间的连接体现出来。如果这种连接出现空缺,主位推进程序就会出现不连续现象,造成语篇连贯的中断。主位推进程序虽然是语篇连贯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它只是众多衔接形式之一。而且必须与情景语境相一致才能有利于语篇连贯。 Brown&Yule(1983:66)认为:“人们在解释一个语篇时,不需要语篇形式标记。他们自然地假定语篇是连贯的,然后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来解释语篇。”他们认为,决定语篇连贯的条件在语言外,包括语境的一般特性、话语结构和规则、交际功能、社会文化知识和推测等。但这些决定语篇连贯的因素系统性不够,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理论地位没理清。4.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4.1 Halliday&Hasan的观点 Halliday&Hasan(Halliday&Hasan,1985:48)认为,衔接不能完全保证语篇连贯,衔接只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对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贡献来子它的衔接:它们是每个语言都具有的(作为语篇纯理功能的一部分)把语篇的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他们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Cohesion is a necessary though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a text)(1976:298-9)。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会产生语篇,但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这一论断前半句是正确的,其例子是人工制造的话语,充满衔接却不连贯(以下将举例说明);后一半一般来讲也是正确的,Hasan甚至计算出了一段连贯的话语中衔接应占的比例。所谓一般情况,不包括一些简单的话语,这些话语有时没有衔接手段,但是却是连贯的。而正是基于这一点,Widdowson的出了不同的观点。 4.2 Widdowson的观点 Widdowson(1979:96)认为,语义上连贯的语篇可以没有形式上的衔接纽带。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例如: A: 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 B.E.A. pilot are on strike. 在这个例子中,并没有衔接的形式,但这个对话是连贯的。从B的回答 中我们可以推敲出否定的答案。又如: A: Thats the telephone. B: Im in the bath. A: O.K. 这几句话也是乍看起来叫人如坠云雾,但仔细琢磨,在脑海里再现其语言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这几句话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设想B在洗澡时来了电话,A叫B去接电话,因而引起这段对话,那么句子的连贯性便建立起来了。由此可见,除了衔接之外,语篇的产生与理解是与人们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分不开的。 4.3 N.E. Enkvist的观点 N.E. Enkvist(1978)认为,衔接不是连贯的保证。例如: I bought a Ford. A car in which P.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 Elysees was black. 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 A week has seven days. Everyday I feed my cat. Cats have four legs. The cat is on the mat. Mat has three letters. 这段组合表面看起来存在衔接关系,看起来是连贯的,但实际上却没有语义连贯。从表面上看,第一句的a Ford和第二句的a car存在着词汇复现关系,但实际上a Ford和a car并非指同一辆汽车。第二句的black和第三句的Black也并不是词汇的复现,它们之间没什么联系,前者的意义是“黑色的”,后者的则是“黑人的”。第三句的discussed叙述的对象是Black English, 而第四句的discussions指的却是“总统之间的讨论”。第四句中的week与last连用,特指刚过去了的那个星期,第五句中的a week则是类指用法,相当于any week。第五句的days与第六句的every day也毫无逻辑联系,当然更谈不上连贯。第六句的cat是特指用法,第七句的cats则是类指用法。第八句的the cat指的是某一只特定的猫,它与第七句的cats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第八句的the mat与第九句的Mat也没有联系,因而也更谈不上连贯。虽然这个例子中的句子之间不存在语义上的连贯,但给人的假象却是连贯的,因而有的语言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假连贯(pseudo-coherence)。 以上我们以例子说明了不同语言学家对衔接与连贯关系的不同看法。有 人衔接不能够保证连贯;也有人认为衔接与连贯没关系,不能通过形式特征 来判断。然而,语篇毕竟是由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到目前为止,从形式特征 来研究语篇连贯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语篇的衔接机制。5. 结语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衔接,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是组句成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地语篇特征。连贯的语篇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从头到尾贯通全篇,将所有概念有机的串结在一起,达到时空顺序明晰,逻辑推进层次分明的效果。连贯是将一个个词语、小句连成更大的语义结构的一种逻辑机制,连贯是交际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参考书目1. Halliday, M.A.K. & Hasan, R. 1976/2001,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Thompson. G. 1996/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