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doc_第1页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doc_第2页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doc_第3页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运用方剂的体会前人的方剂,皆为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密切结合、融汇集积而成,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与发扬。不少方剂组织严谨,配伍巧妙。直至今天,依法使用,仍有非常良好的医疗效果,成为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方剂,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古今生活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人体禀陚、饮食、居住、病因等,均有不同,故曾有不少医家,提出古方宜古不宜今而创制新方,并指出运用前人的方剂,不可固执不变,依样葫芦,呆板照抄。如成方切用序言中说:“故方有宜古不宜今者,设起仲景于今日,将必有审机察变,损益无已者且病有标本先后,治有缓急逆从,医贵通变,药在合宜,苟执一定之方以应无穷之证,未免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反致杀人者多矣。”徐灵胎也曾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证,悉与古方前所陈列之症皆合,更审方中所用之药,无一不与所现之症相合,然后施用,否则必须加减,无可加减,则另择一方。断不可道听途说,闻某方可治某病。不论其因之异同,症之出入,而冒然施治。虽所用悉本于古方,而害益大矣。”可见在临床运用前人的方剂时,既要学习前人关于方剂的法度规矩,严谨的组方理论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又要注意运用中医理论,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才能方证合宜,起死回生。兹不揣浅陋,愿结合以下三方,谈谈个人在临床上学习与运用前人方剂的体会,仅供同志们参考。错谬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一、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全瓜蒌30克(原为一枚),薤白10克(原为半升),白酒3060毫升(原为七升)。取前两味水煮,去滓取汁,兑入白酒分为两次服(原为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本方为张仲景金匮要略治胸痹的第一张药方,主治胸阳不布,气机痹阻,阴气弥沦而致胸背痛,短气,喘息咳唾,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等症。瓜蒌薤白剂现已成为治疗胸痹的著名方剂,确有良好效果。胸痹的主要病机为上焦阳虚,阴气上逆。正如张仲景所说:“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方以瓜蒌宽胸降气,消痰开结为主药。薤白味辛苦,性温而滑,能通痹。酒味辛性温,宣发助阳,通行营卫为佐药。三药合用,能助胸中阳气布达,浊阴之气下降,阳盛痹通,诸症自然消除。本方加半夏1012克,名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病兼见不得卧,心痛彻背,舌苔白厚或白厚腻,关脉弦滑等症者。此为痰浊盛故加半夏以除痰。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名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此为客气留结在胸中,不只上焦阳虚,而中焦阳亦虚,故阴邪得以留居而上逆动膈而成为胸满,胁下逆抢心。故于瓜蒌薤白剂中如枳实除痞气,厚朴开气结,桂枝行阳气兼能疏肝,不但胸阳得畅而中焦亦调,故病自痊愈。金匮要略在本条中说“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亦主之”。人参汤实即理中汤之大意,对兼见中焦阳虚证者可用。总之,胸痹的虚,为胸中阳气微而不振,故不必用补,而用宣通之法,阳气宣畅则清阳盛、浊阴退而病除。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仲景用瓜蒌薤白的方剂,是以行阳为主,不是补阳。即使所谈“人参汤亦主之”,亦是兼补中阳,并非补胸阳。此乃仲景先师启示后人,对胸痹病应认识到胸中大气为全身之主,实为生死第一关键,特于胸痹篇独发其精义,本可不知。今人常以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以胸背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胸肋神经痛等。以治疗心绞痛使用最多。常去白酒,加半夏、红花、赤芍、丹参、川芎等同用。我治疗冠心病、心肌炎等病出现心绞痛而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慌、短气等症状,脉见寸沉、关弦或寸关弦滑、沉紧者,常用本方加减如下:瓜蒌30克,薤白1015克,半夏10克,桂枝312克,檀香69克(后下),茯神木30克,苏梗10克,红花10克,五灵脂912克,蒲黄610克,焦山楂10克,赤芍12克。随证加减应用,每收良效。病情严重、服药效果不甚明显者,会饮酒的病人,在服药时可兑入黄酒20毫升,不会饮酒的可兑入米醋2030毫升。心绞痛发作频繁痛重者,可再加用苏合香丸半丸至一丸,随汤药服,可提高疗效。瓜萎薤白白酒汤与瓜蒌薤白半夏汤、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30克、乌头15克、川椒30克、附子15克、干姜30克,为细末,蜜丸)均治胸痹、胸背疼痛。但瓜蒌薤白白酒汤主治胸阳不振、阴气上逆而致的胸痹,喘息短气,咳唾,胸背疼痛(我常去白酒加桂枝)。瓜蒌薤白半夏汤则主治胸痹之偏于痰浊壅盛、痹滞胸阳而心痛彻背不得卧者。乌头赤石脂丸则治阴寒之气厥逆上上,格痹胸背经脉,乱其气血而致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虽皆为胸痹,却有种种不同,必须详细辨证,决不可一病一方,呆板硬套,请深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篇”自知。对于痰热结聚,滞塞胸膈而心胸疼痛者,则不可用本方。前几年我与北京首都医院心内科协作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曾发现不少患者呈现胸痛、脘堵、舌苔黄厚垢腻,大便秘结数日不行,脉象滑数有力的痰热结塞之证,经采用小陷胸汤(瓜蒌、黄连、半夏)合小承气汤(厚朴、枳实、大黄)随证配入红花、丹参、檀香、焦三仙、焦槟榔等治疗,病人随着大便通畅、痰热被涤泄、舌苔化薄而疼痛明显减轻,诸症亦随之而安。此证如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则不但无效,反可使病情加重或延误。可见每个方剂都有它一定的主治范围,必须按照辨证论治的法则去灵活运用。本方中之“白酒”,据千金方用“白載酒”,后人考证“載”读zai(再),即酢浆。“酢”字,辞源引古人注中有“醋本字”之句。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说“今用米醋极验。”但今人有用醋者,也有黄酒者。我在临床上的体会是用醋效果最好,用黄酒也有一定效果,用白干酒(半盅至一盅)未见疗效。仅供参考。二、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旋覆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参5克(党参912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四枚。用水约1000毫升,煮取约600毫升,去滓,再浓煎至400毫升左右,分两次温服。本方原为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具有调补胃虚,和降逆气,降浊升清的功效。伤寒病经过汗、吐、下各法的治疗,虽然寒邪已解,但胃气已虚,未能自和,升降失职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闷堵,时时噫气而不得除去。此为胃虚气逆之证。宜用此汤降虚气之逆而和胃安中,则证可愈。方中以旋覆花下气除痰,咸能软坚以治心下痞硬(硬则气坚)为主药。虚则气浮,以生赭石重镇浮逆之气为辅药。生姜、半夏辛而且降,以除痞逆之气。人参、大枣甘能缓中,补胃气之虚弱为佐药。甘草甘缓入胃,补虚安中为使药。胃虚得补,痞硬得散,逆气得降,诸症自除。后世医家常用此方治疗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的呕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我常用此方合大黄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例如1964年曾治一中年女性患者,患神经性呕吐一年多,经北京几个大医院检查,诊断相同,治疗未效。因每顿饭后,随即呕吐,体重仅有70市斤左右,大便干秘如羊矢,数日才能一行,舌苔薄白,脉象细。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所致之呕吐。投以此方合大黄甘草汤加减。处方举例如下:旋覆花(布包)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党参12克,甘草3克,生大黄5克,当归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蒌30克,生姜三片,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以此为基础方,有时稍有增减,共进40余剂,呕吐止,大便通,诸症痊愈,体重增加30多市斤,治疗前后,判若两人。我亦用旋复花代赭石汤合半夏厚朴汤随证出入,治疗梅核气病,每收满意效果。我的用方举例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朴10克,苏梗10克,苏叶10克,茯苓5克,香附10克,乌梅2克,生姜三片,金果榄9克。水煎服。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对痰气郁结而咽中如有物粘着,咯不出,咽不下或兼胸脘满闷等症有效。我还用此方合通幽汤加肉桂壮命火,随证加减,治疗反胃之病,如胡某朝食暮吐,大便秘结,腹部起鼓包,串走雷鸣。至晚间呕出全天三餐饮食的大部之后,腹部较舒适,始能睡卧。几家医院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的幽门不全梗阻,患者畏惧手术而服中药。我的基本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代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12克,党参36克,生姜三片,炙甘草3克,生大黄3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槟榔11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紫肉桂23克,熟地黄12克。以此方为主随证加减,服用20多剂即无明显自觉症状,又进20多剂而痊愈上班工作。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本方,三方均能治心下痞,但各有不同,要注意分辨。生姜泻心汤主用于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者,如伤寒论所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则主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而误下成痞,心下痞满、不硬不痛、大便自通者。本方则主治胃虚气上逆而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心下痞证如兼有大便泄利,腹中雷鸣者,则不能用本方。心下痞证如无肠鸣下利、腹中雷鸣者,则不能用生姜泻心汤。三、丁香柿蒂汤(济生方)丁香6克,柿蒂6克,人参3克,生姜五片,水煎服。本方主用于治疗久病、虚寒而致的呃逆。呃逆有脏腑虚实之分。根据清吴仪洛所说“呃在中焦,谷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即发,为胃呃。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为肾呃。久呃则胃肾俱寒者为多。此病有因痰阻气滞者,有因瘀血者,有因胃实失下者,此皆属实有因中气大虚者,有因大下胃虚阴火上逆者,此皆属虚。寒热虚实,治法不一,古方以此(方)治寒呃。”从而可知本方用于“久病则胃肾俱寒者”为合适。本方用丁香辛温,通肺、温胃、暖肾,降虚逆之气,祛胃肾之寒,与柿蒂苦涩降气,共为主药。辅以人参补元气而使正气展布,佐以生姜开郁去痰而散寒,主治虚寒证之呃逆。本方与金匮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甘草、人参、生姜、大枣)、济生橘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