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pdf_第1页
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pdf_第2页
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pdf_第3页
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pdf_第4页
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 2 卷第2 4 期 2 0 1 6 年1 2 月 机械工程学报 J O I 珏 N A LO FM E C H A N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v 0 1 5 2N O 2 4 D e c 2016 D o I 1 0 3 9 0 1 J M E 2 0 1 6 2 4 1 3 0 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木 李亨利1 2 李芾1 1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都6 1 0 0 3 1 2 中车眉山车辆有限公司眉山6 2 0 0 3 2 摘要 在中国既有线路的参数设置下 建立标准L M 车轮与R 6 0 轨和R 7 5 轨配合时的轮轨接触和磨耗模型 对比研究不同 轮轨配合时的磨耗性能 计算表明R 7 5 轨轮轨接触点集中分布在轨侧 轨头和轨顶三个区域 接触线不连续 在当轮对横 移小于3in n l 时 两种钢轨滚动圆半径差和接触角差基本一致 轮对横移大于31 T I I T I 时 R 7 5 轨的滚动圆半径差和接触角差 稍小 R 7 5 轨与L M 车轮配合时 在车轮踏面和轮缘 钢轨轨顶和轨角两段圆弧的过渡段的接触斑面积和应力变化剧烈 车 辆在直线上运行时 R 7 5 轨的轮轨磨耗将增大数倍 动态通过8 0 0m 半径曲线时 外轨磨耗增大约4 5 轮轨配合的理论分 析表明R 7 5 轨不适应我国重载运输 采用提高强度的R 6 0 轨更符合我国重载铁路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 轮轨 外形 接触 磨耗 重载 铁路货车 中图分类号 U 2 7 0 E f f e cto fP r o f il eM a t cho nt h eH e a v yH a u lF r e ig h tC a rW h e e l r a ilW e a r L IH e n g l il 2L IF u l 1 D e p a r t m e n to fM e ch a n ica lE n g in e e r in g S o u t h w e s tJ ia o t o n gU n iv e r s it y C h e n g d u6 10 0 3 1 2 C R R CM e is h a nC o L t d M e is h a n6 2 0 0 3 2 A b s t r a ct Aw h e e l r a ilco n t a cta n dw e a rm o d e la r ee s t a b l is h e dw it ht h eC h in ae x is t in gr a il w a yt r a ckp a r a m e t e r s T h ew e a r p e r f o r m a n ceo fw h e e lL Mm a t ch in gr a ilR 6 0a n dR 7 5isco m p a r e dw it he a cho t h e r A cco r d in gt ot h en u m e r ica lr e s u l t s t h er a ilR 7 5 co n t a ctp a t ch e sisd is t r ib u t e dinr a ilg a u g e co m e r a n dt o pa r e a sce n t r a l l y a n dt h eco n t a ctl in e sa r en o tco n t in u o u s W h e nt h e w h e e l s e tl a t e r a ld is p l a ce m e n tl e s st h a n3n n T l t h er o l l in gr a d iu sa n dco n t a cta n g l ed if f e r e n ceo ft h et w op a irw h e e lr a ilm a t cha r e a l m o s tt h es a m e M e a n w h il e t h er a ilR 7 5w il lb es m a l l e ra f t e rt h ew h e e l s e td is p l a ceb e y o n d3r a in I nt h ew h e e lf l a n g e 咄a da n d r a ilt o p co m e rt r a n s it io ns e ct io no fL M R 7 5p a J r t h eco n t a ctp a t cha r e aa n dh e r t zco n t a cts t r e s sr a p idch a n g in gr a p id l y T h e w h e e l r a ilw e a ro fL M 瓜7 5p a irisaf e wt im e st ot h eL M R 6 0p a irw h e nt h ev e h icl er u n n in go nt h es t r a ig h tl in e a n dt h ew h e e l r a il w e a ro fh J ig hs id ein cr e a s en e a r l y4 5 w h e nt h et r u ckn e g o t ia t io nt h e8 0 0mr a d iu scu r v e A cco r d in gt ot h et h e o r yr e s u l t so f w h e e l r a ilm a t cha n a l y s is t h er a ilR 7 5ca n n o ta cco m m o d a t et ot h er a il w a yh e a v yh a u lt r a n s p o r t a t io nr e q u ir e m e n t a n dt h eh ig h s t r e n g t hr a ilR 6 0isab e t t e rch o ice K e yw o r d s w h e e l r a il p r o f il e co n t a ct w e a r h e a v yh a u l r a il w a yf r e ig h tca r 0 前言 铁路运输中轮轨外形的匹配是影响车辆动力 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轮轨配合不但能有 效地降低轮轨动力作用 提高车辆运行安全性和舒 适性 还能降低轮轨磨耗 延长车轮和钢轨使用寿 命 对于我国铁路客货车混运及高速动车组快速发 展的现状 国内学者在客车踏面外形选型 车轮外 形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持续的研究u 6 J 相对客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I 1 5 0 9 7 5 2 3 8 2 0 1 5 1 2 1 9 收到初稿 2 0 1 6 0 6 1 2 收到修改稿 车辆存在多种车轮外形 钢轨基本为R 6 0 的情况 我国货车车轮均采用了L M 外形 而钢轨外形则主 要有两种 普通干线铁路基本铺设了R 6 0 轨 部分 重载铁路重车方向铺设了R 7 5 轨 空车方向铺设了 R 6 0 轨 两种钢轨的外形如图1 所示 由于国内外在设计新的车轮外形或钢轨顶面 形状时 都是以如下规律为依据 无论车轮踏面和 钢轨顶面的初始外形如何 经过一定期间的运用后 它们都趋于一种稳定状态 磨耗后的形状 即通 常所说的磨耗形踏面或磨耗形钢轨断面 由于历史 条件的制约 在设计L M 车轮时是按与R 6 0 轨外形 匹配的原则设计的 没有考虑与R 7 5 轨匹配的问题 2 0 1 6 年1 2 月 李亨利等 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 1 3 1 a R 6 0 轨 6 0k m b R 7 5 轨 7 5k m 图1 钢轨轨项外形 近年来 我国重载运输技术发展迅速 货车轴重从 2 3t 2 5t 逐渐增加到2 7t 3 0t 轮轨相互作用和 轮轨磨耗对运输经济性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文献 6 讨论了重载线路轨底坡设置对L M 车轮与两 种钢轨外形配合的车轮接触疲劳和磨耗 文献 7 从 车辆曲线通过性能方面研究了R 7 5 轨的性能 文献 8 结合发展3 0 t 轴重货车降低车轮磨耗的要求 提 出了针对L M 车轮的改进设计方案 本文从轮和轨 综合磨耗的角度对R 6 0 和R 7 5 两种轨型与L M 车轮 的轮轨配合几何关系 接触力学及动态作用下的磨 耗进行了研究 以为我国重载铁路轮轨外形的选型 提供参考 1 接触几何关系 在进行接触几何关系计算时 轮对内侧距取 13 5 3r l l l T l 钢轨轨距取14 3 5I T U T I 轨底坡取1 4 0 并约定车轮与钢轨坐标系如图2 所示 因左右轮轨 配合的结果相互对称 为方便表述 本文只给出右 侧轮轨系统计算结果 t i轮 图2 轮轨坐标系的定义 图3 显示了轮轨接触点的位置变化 R 6 0 轨接 触点分布较均匀 接触线的跳变较小 而R 7 5 轨接 触点则集中分布在轨侧 轨头和轨顶三个区域 这 些部位的磨耗速度必定较大 为进一步研究轮对动 态运动时接触点位置 图4 显示了轮对横向移动 E N 雌 割 暴 区 E E N 蠖 剖 暴 暴 钢轨坐标坛 m m 钢轨坐标坛 r a m b L M R 7 5 配合 图3 钢轨坐标系中的接触线图 轮对横移Y m m a 车轮接触点 轮对横移1 7 r a m b 钢轨接触点 图4 轮轨接触点位置变化 加 m 5 o 圳 罕枷彩珈书枷 ul 漆喇迥厘鼙窖廿憔艟剖辩卅蚶 鑫毅鞯卅 gg x咖迥匣篓蛊岳懈嚣割罨鼹堪 藿颦暴器 1 3 2机械工程学报 第5 2 卷第2 4 期 9 9t o n i时接触点在车轮和钢轨上的位置变化 分析可知 轮对横移为0 时接触点并不在名义滚动 圆和钢轨中心处 其中L M 与R 6 0 配合时 车轮接 触点位于偏向轮缘侧距离名义滚动圆约5r n l T l 处 钢轨接触点位于靠近轨头侧距离钢轨中心线约1 1 m il l 处 而与R 7 5 配合时上述数值分别为6m n l 和 1 3m l T l 即在平衡位置时 L M 与R 7 5 配合时接触 点更接近轮缘和轨头侧 从接触区域的比较看 在 所计算的轮对横向移动范围内 L M 与R 6 0 轨配合 时车轮接触点分布在0 4 1 2n l l T l 内 钢轨接触点 分布在 3 0 4I T l l T I 的区域 而与R 7 5 轨配合时上 述范围分别为 3 0 7m m 和 2 7 一8m l T l 可见 L M 与R 7 5 轨配合时接触区域较窄 磨耗将更为集中 正是因为接触点集中分布在部分区域 且分布范围 集中 R 7 5 轨的磨耗不均匀 轮轨初始外形也不容 易得到保持 L M 外形与两种钢轨外形配合时 左右车轮的 滚动圆半径差和接触角差的差异较小 图5 6 在 轮对横移 3 3m m 范围内 两种配合曲线基本重 合 轮对的等效锥度 轮对直线对中能力一致 或 者说车辆的直线运行稳定性差异较小 另 方面 当轮对横移范围大于3 衄时 R 7 5 轨的滚动圆半 径差和接触角差均稍小 说明其曲线通过能力将有 所降低 但与R 6 0 轨的差异并不大 E g 琵 q 耥 斗 匦 需 避 窝 黎 焉 奄 司 援 整 辎 靛 群 轮对横移y h n m 图5 滚动圆半径差变化 轮对横移 T n l l n 图6 接触角差变化 2 接触力学分析 轮轨接触受力分析时 假定轮对受到轴重2 5t 的静载荷 接触算法采用H e r t z 和K a l k e r 线性理论 从图7 8 的计算结果可知 在轮对横移一1 5 4m il l 的范围内 R 7 5 轨的轮轨接触斑面积较大 相应的 接触斑最大接触应力较小 在接触点位于车轮内侧 的踏面上 即轮对横移为负值时 接触斑面积和最 大接触应力的变化均比较平缓 变化的趋势一致 数值差别也不大 在轮对横移为正值时 接触斑面 积和最大接触应力两种钢轨均剧烈变化 且数值相 差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 在轮对横移4 7n l in 时 R 7 5 轨的轮轨接触斑面积小于R 6 0 轨 而最大接触 应力大于R 6 0 轨 对照图4 的结果 此时轮轨接触 点正好位于车轮踏面和轮缘分界点 车轮坐标系 一1 7 2 6m m 钢轨R 8 0 和R 1 3 两段圆弧的过渡点 钢轨坐标系一1 8 2 4m m 附近 因此R 7 5 轨在该 区域的磨耗将较大 受 芝 文 堪 锺 辎 赛 群 求 路 轮对横移y m m 图7 接触斑面积 轮对横移 7 m m 图8 最大接触应力 K a l k e r 蠕滑理论中蠕滑系数的是确定蠕滑力的 重要参数 研究表明 蠕滑系数没有确定的函数表 达式 但其仅与轮轨材料的泊松系数及接触斑长短 半轴的比值相关 按K a l k e r 线性理论 蠕滑系数与 2 O 8 6 4 2 O 2 4 6 8 0 2 2 0 1 6 年1 2 月 李亨利等 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 1 3 3 蠕滑力呈线性关系 蠕滑系数越大 蠕滑力也越 大 1 1 1 2 图9 1 0 列出了两种钢轨纵 横向蠕滑系 数与轮对横移的变化关系 与前述的轮轨接触斑面 积和接触应力的规律相近 在轮对横移4 7m in 的 范围内 R 7 5 轨的蠕滑系数出现了跳变 明显大于 R 6 0 轨 其他部分两种轨蠕滑系数变化趋势相近 数值差别不大 1 4 彝 倏 L 三 i 一5O51 015 轮对横移 饰m 訇9 纵向蠕滑系数 轮对横移 T r a m 图1 0 横向蠕滑系数 动力作用下的轮轨磨耗 3 1 轮轨磨耗模型 以装配交叉支撑转向架的C 8 0 B 型运煤专用敞 车为对象 在S I M P A C K 动力学软件中建立车辆动 力学模型 轮轨磨耗模型 轨道不平顺为美国A A R 5 级谱 轮轨摩擦因数取0 4 轮轨磨耗的材料去除采 用英国道比铁路中 心 D e r b y 提出的能量磨损理论 车轮和钢轨材料去除的深度h 与磨耗功率W 呈线性 关烈1 3 1 4 五 旦 生 p AP 诼 1 0 4 1 0 4 7 7 2 式中 P 为材料密度 A 是接触斑总面积 诼是接 触斑内单位面积内的平均磨耗功率 k 为磨耗系数 是访的分段函数 物理意义为单位距离接触斑内单 位面积去除的材料 计算时 先通过车辆动力学模 型计算得到轮轨接触斑的动态信息 再代入上述磨 耗模型去除轮轨材料 改变轮轨外形后重新输入车 辆动力学模型进行循环计算 经过若干次计算后 可得到车辆运行特定里程后的车轮磨耗外形 或通 过特定车辆次数后的钢轨磨耗外形 3 2 直线线路 图1 1 显示了车辆以1 0 0k m h 速度在直线线路 上运行1 0 万k m 后的导向轮对右侧车轮 以及通过 1 0 万次车轮后钢轨的磨耗分布 计算结果表明 两 种钢轨外形与L M 车轮匹配时 轮轨磨耗的分布范 围相近 车轮磨耗发生在一1 8 2 2I n l n 的范围内 钢轨磨耗发生在一1 2 2 0m l n 的范围内 且主要表 现为车轮踏面和轨顶磨耗 R 7 5 轨呈现出磨耗深度 大和磨耗分布相对集中的现象 车轮和钢轨最大磨 耗深度分别为0 3 3 衄和0 0 3 5r n l l q 左右 而R 6 0 的轮轨磨耗最大深度仅约为0 0 6m r l l 和0 0 0 8F I I I n R 7 5 轨的轮 轨磨耗分别出现了两个极大值点 R 6 0 轨则只约在踏面一6m l n 和轨顶一5m l n 处出现最大 值 这一结果和图3 轮轨接触几何分析中R 7 5 钢轨 接触线相对集中的区域近似 说明轮轨接触点的分 布是左右轮轨磨耗分布的主要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计算结果是在新轮新轨的条件下得出的 说明 6 0 4 l 6 0 r 5 0 卜 4 0 L O 9 O8 O 7 E 0 6 乓 o s 冀 0 4 拦 襄 O2 l O 一0 一02 2 002 04 06 0 车轮横坐标 m m a 车轮 00 6 00 5 钢轨外侧 钢轨内侧Jo0 4 钢轨横坐标Y R m m b 钢轨 图1 1直线运行时不同钢轨的轮轨磨耗 诃 鲕 3 5 L 5 5 6 七 机械工程学报第5 2 卷第2 4 期 此时R 7 5 轨会形成比R 6 0 轨更明显的磨耗 但随着 车辆运行里程或通过总重增加 轮轨磨耗逐渐加深 后 二者的差别将减小 计算结果显示 R 7 5 轨最 明显的磨耗发生在车轮通过的前5 万余次 当通过 1 5 万次车轮后其磨耗与R 6 0 轨逐渐接近 限于篇幅 不再赘述 3 3 曲线线路 计算曲线半径8 0 0m 超高8 0n l l l l 车辆以均 衡速度5 5k m h 在该曲线上进行多次通过 图1 2 显示了车辆在新轮新轨条件下在曲线上累积运行 5 0k m 后 外 内轨车轮磨耗的分布 基于前述分 析 两种钢轨与L M 车轮配合时的滚动圆半径差和 接触角差差异不大 曲线通过性能相近 车轮磨耗 的计算结果显示 在所计算的曲线上 R 7 5 轨的外 轨侧车轮在轮缘处的最大磨耗深度约为0 0 8n l l T I 比R 6 0 轨的0 0 6I T I n l 增大了约3 3 3 而内轨侧车 轮磨耗主要发生在踏面中部1 0 2 4iil l n 的范围内 且两种钢轨下的内轨车轮磨耗最大磨耗深度基本 一致 图1 3 显示了该计算曲线钢轨在承受1 0 万次 轮对通过后磨耗分布的计算结果 与车轮磨耗相对 应 外轨磨耗主要发生在轨角处 内轨磨耗则主要 发生在轨顶处 外轨磨耗R 7 5 轨和R 6 0 轨最大磨 耗深度分别为0 0 1 6il l n l 0 0 11I 1 1 1 1 R 7 5 轨外轨 最大磨耗增大约4 5 内轨磨耗的程度两种钢轨基 本接近 E 溥 蜷 蔷 辑 E 姜 寺 避 划 蜒 群 车轮横坐标 m m a 外轨车轮磨耗 瑙父 一 车轮横坐标Y w m m b 内轨车轮磨耗 图1 2 通过半径3 0 0 m 曲线时导向轮对车轮磨耗 量 E 蜊 避 犍 懿 群 抖 E 乓 型 姥 耀 越 袋 钢轨横坐标坛 r a m a 外轨磨耗 4 结论 钢轨横坐标r R m m b 内轨磨耗 图1 3 半径8 0 0 m 曲线钢轨磨耗 E E 世 媸 拦 懿 察 器 1 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方面 R 7 5 轨与L M 车轮 配合接触点集中分布在轨侧 轨头和轨顶三个区域 接触点分布不均匀 平衡位置时 R 7 5 轨接触点更接 近轮缘和轨头侧 在轮轨横移一9 9f il m L M 与R 6 0 轨配合时车轮接触点和钢轨接触点分布在 3 4 1 2 I il i 1 和 3 0 4il l n l 区域内 R 7 5 轨配合时上述范围 分别为 3 0 7I T I n l 和 2 7 8n l n l R 7 5 轨配合时接 触区域较窄 磨耗将更为集中 两种钢轨左右车轮 的滚动圆半径差和接触角差的差异较小 2 接触力学方面 在受到轴重2 5t 的静载荷 时 在轮对横移一1 5 4m m 的范围内 R 7 5 轨的轮 轨接触斑面积较大 相应的接触斑最大接触应力较 小 在轮对横移4 7m il l 时 R 7 5 轨的轮轨接触斑 面积小于R 6 0 轨 而最大接触应力大于R 6 0 轨 R 7 5 轨轮轨接触斑面积和最大接触应力变化幅度较大 3 轮轨磨耗方面 直线上 R 7 5 轨的轮轨磨 耗明显大于R 6 0 轨 曲线外轨侧车轮轮缘和钢轨轨 角处磨耗较R 6 0 有所增加 曲线内轨侧的轮轨磨耗 无明显增加 从国外重载铁路的运用经验来看 钢轨重量与 轴重比值存在一个最优区间 美国6 4 6 6 8 9k g m 轨道允许用2 9 8t 轴重的货车 比值为2 1 6 2 3 1 苏联5 0 6 5k g m 轨道允许用2 3 2 5t 轴重的货车 比值为2 1 5 2 8 据A A R 规则规定 美国2 5t 轴 5 0 钙 如笛如 m 如 O O O 0 O O O O O O 一 一 2 0 1 6 年1 2 月李亨利等 轮轨配合对重载货车轮轨磨耗的影响 1 3 5 重货车可在5 7 5 虹 m 轨道行驶 3 0t 轴重货车可在 6 6k g m 轨道行驶 它们的比值分别为2 3 2 4 若 6 0k g m 的R 6 0 轨运用轴重2 5t 的货车 比值为2 4 运用轴重2 7t 的货车 比值为2 2 而采用了7 5k g m 的R 7 5 轨 运用轴重2 7t 的货车 比值高为2 8 裕量过大 我国干线铁路普遍采用的R 6 0 钢轨在美国 T T C I 运输试验中心高吨位环线上进行了试验 试验 证明 我国R 6 0 轨基本具备运行了3 0t 轴重货车的 条件 此外 随着我国高强度钢轨的制造技术的逐 渐成熟 可通过强化钢轨的材质而不是通过增加轨 重来提高钢轨的强度 我国近年来载重8 0t 轴重 2 7t 货车所有型式试验和线路综合适应性试验均是 在铺设R 6 0 轨的线路上进行的 试验和运用经验也 验证了采用R 6 0 轨适应重载运输的可行性 因此 在我国重载货车轴重2 5t 2 7t 的运用工况下 采 用改良材质和提高工艺的高强度的R 6 0 轨是可行 的 也是一种经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沈钢 黎冠中 李小江 等 轮轨踏面外形的实际测量 及几何接触的进一步研究 J 铁道学报 1 9 9 9 2 1 1 0 2 4 2 8 S H E NG a n g L IG u a n z h o n g L IX ia o j ia n g e ta 1 M e a s u r e m e n to fw h e e l r a il p r o f il e su s in g a n a u t o s ca n n in gd e v ice J J o u r n a lo ft h eC h in aR a il w a y S o cie t y 1 9 9 9 l O 2 1 1 2 4 2 8 2 丁军君 李芾 黄运华 车轮磨耗仿真中踏面更新策略 研究 J 铁道车辆 2 0 11 4 9 8 2 4 2 8 D I N GJ u n j u n L IF u H U A N GY u n h u a e ta 1 R e s e a r ch o nt h et r e a dr e n e w a lm e t h o dinw h e e lw e a rs im u l a t io n J R o l l in gS t o ck 2 0 11 4 9 8 2 4 2 8 3 吴娜 曾京 高速车辆轮轨接触儿何关系及车轮磨耗疲 劳研究 J 中国铁道科学 2 0 1 4 3 5 4 8 0 8 7 W UN a Z E N G J in g I n v e s t ig a t io nin t ow h e e l r a ilco n t a ct g e o m e t r yr e l a t io n s h ip a n dw h e e l w e a l f a t ig u e o f h ig h s p e e dv e h icl e J C h in aR a il w a yS cie n ce 2 0 1 4 3 5 4 8 0 8 7 4 张剑 孙丽萍 车轮型面动态高速曲线通过性比较叨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 0 0 7 7 6 6 l1 Z H A N GJ ia n S U NL ip in g C o m p a r is o no fd y n a m ic h ig h s p e e dcu r v in gp r o p e r t ie s f o rw h e e lp r o f il e s J J o u r n a lo f T r a f f ica n dT r a n s p o r t a t io nE n g in e e r in g 2 0 0 7 7 6 6 1 1 5 张剑 肖新标 王玉艳 等 三种高速轮对型面的性能 比较 J 铁道学报 2 0 0 9 3 1 2 2 3 3 1 Z H A N GJ ia n X I A OX in b ia o W A N GY u y a n e ta 1 C o m p a r is o n o fch a r a ct e r is t icso ft h r e e h ig h s p e e d w h e e l s e tp r o f il e s J J o u r n a lo ft h eC h in a R a il w a y S o cie t y 2 0 0 9 3 1 2 2 3 3 1 6 李霞 温泽峰 金学松 钢轨轨底坡对L M 和L M A 两种 轮对接触行为的影响 J 机械工程学报 2 0 0 8 4 4 3 6 4 6 9 L IX ia W E NZ e f e n g J I NX u e s o n g E f f e cto f r a ilca n to n t h er o l l in gco n t a ctb e h a v io ro fL Ma n dL M Aw h e e l s e t s J C h in e s eJ o u r n a lo f M e ch a n ica lE n g in e e r in g 2 0 0 8 4 4 3 6 4 6 9 7 钟浩 王文健 刘启跃 钢轨型面对重载轮轨匹配关系 影响 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 0 1 4 4 6 1 6 4 Z H O N GH a o W A N GW e n j ia n L I UQ iy n e E f f e cto f r a il p r o f il eo nm a t ch in gb e h a v io ro fh e a v y h a u lw h e e l r a il J M a ch in e r yD e s ig n M a n u f a ct u r e 2 0 1 4 4 6 1 6 4 8 杨亮亮 罗世辉 傅茂海 基于轮轨磨耗对3 0t 轴重货 车车轮踏面优化研究 J 铁道学报 2 0 1 4 3 6 8 1 2 1 8 Y A N GL ia n g l ia n g L U OS h ih u i F UM a o h a i S t u d yo n o p t im iz a t io no fw h e e lp r o f il e so ff r e ig h tca rw it h3 0ta x l e l o a db a s e do nw h e e l r a ilw e a r J J o u r n a lo ft h eC h in a R a il w a yS o cie t y 2 0 1 4 3 6 8 1 2 18 9 金学松 温泽峰 张卫华 两种型面轮轨滚动接触应力 分析 J 机械工程学报 2 0 0 4 4 0 2 5 11 J I NX u e s o n g W E NZ e f e n g Z H A N GW e ih u a A n a l y s is o fco n t a cts t r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