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综合测试试卷(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综合测试试卷(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综合测试试卷(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综合测试试卷(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综合测试试卷(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单元练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7分)1.下列事例中,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声音的:a: b: c: 。a我们平时听到的讲话的声音; b在水中游动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c人的耳朵紧贴到火车铁轨上听到远处开动的火车的声音2下列有关声音的语句中,各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你的声音真好听”说明声音的 (2)“雷声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 (3)“小孩尖叫声刺耳”说明声音的 3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 ,这说明:声波具有 。4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钢丝 发出的,寻声而去,其 不变,但 越来越大,在15的空气中,琴声的传播速度是 。5在控制噪声的措施方面,有些地方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标牌,这主要是在 减弱噪声;教室外有声音干扰时,关上门窗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6一个物体在1分钟内振动了180000次,则该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频率是_hz,人耳 (能/不能)听到,监测与控制 波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并可以用来预报地震、台风。 7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能起到“扩音”的作用,还要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前者是使声音的 增大,后者是要较好的保持原来的 。甲乙8蝙蝠靠接收自己发出 的回声,在黑夜中飞行和捕食科学家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 。9图的甲和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图 _ 是噪声的波形。 10手机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 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 ,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1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1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 ,塑料球的作用是 ,这个现象说明 ;甲乙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若此实验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挂在乙音叉旁的乒乓球 (会、不会)像图示那样弹起,这是由于_。13.小明做了一个听声的实验,他将衣架悬空挂在用双手拉着的细线中央,请小华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他听到了敲击声,这个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里的,接着,小明将细线绕在手指上,再用手指堵住双耳来听小华敲打衣架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里的;小明还发现,后一次听到的声音比前一次听到的声音 (选填“大”、“小”或“一样大”)这个现象说明,固体传声的本领比空气 (选填“强”或“弱”)。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1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下列原因中不可能的( )a、振幅太小,响度不够 b、振动频率太高或太低,超出了人们听觉范围c、声源和人耳之间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d、振幅太大,使人失聪2下面关于音调和响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音调高就是响度大b音调低就是响度小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d“低声细语”中的“低”实际是指音调低3超声波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事例中不属于运用超声波的是( )a.b超成像 b.声呐测距 c.一种速度测定器 d分贝仪4在电影院内听不到回声,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 )a.墙壁反射的声音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b.墙壁吸音性好,传向墙壁的大部分声音被吸收了c.墙壁吸收了全部声音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5对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上宇航员鼓掌相互间能听到掌声b声音能靠固体和气体传播而不能靠液体传播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米秒d巡道员一般是将耳朵贴在钢轨上听远处是否有火车驶来 6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乡音无改” 主要指没有改变( )a音响 b响度 c音色 d方言、土语7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声纳”探测敌方潜艇 b编幅在黑夜中飞行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手臂振动8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 “ruai(2)” “mi(3) “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丙、乙、甲、丁b乙、丙、甲、丁c甲、乙、丙、丁 d丁、丙、乙、甲 9.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 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嘴发生的频率为100000赫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赫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声音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10在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这是( )a、回声现象 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c、撞击虽然停止,但大钟仍在振动 d、这是人的错觉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12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丁实验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三、实验探究题(共24)1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则闹钟的声音将逐渐_;(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则闹钟的声音将逐渐_; (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2.如图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 ,发出声音的音调 ,这说明音调是由 决定的。3如图所示,用一只手将钢锯条压在桌沿上(也可用塑料尺代替),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 ,听其响度 ,这说明响度与 有关。4下面是八年级(4)班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a: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音叉,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衣服、报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他材料)、一把长卷尺。b:步骤:小明先用衣服包好声源,放入鞋盒,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分别用其他材料完成上述步骤。提问:(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 。(2)小明是通过 来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的。(3)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写出两个: 5.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 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_传播的。(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 _(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_(强弱)于玻璃板。6小刚同学做“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实验,她选择的实验器材是自行车,硬纸片,实验步骤是,让自行车车轮以不同的转速转动(一次慢转,一次快转),让硬纸片分别与车轮钢圈中的钢丝磨擦,听硬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化。 (1)请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并填写完成表格;(2)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什么?7.如图所示,是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编钟。这套编钟依大小次序分3层8组,悬挂在钟架上,请猜想编钟音调的高低和编钟的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这样猜想?四、计算与简答题(15分) 2某人对着一口枯井大叫一声,经过0.2s后听到了回声,问这口枯井约有多深?3初二(4)班某同学在调查教室内的噪声情况时记录如下:时间:08年9月10日16:00, 地点:初二(4)教室 a.黄耀庆等几位同学在收听江苏文艺广播频道播放的音乐欣赏 b.黄颖在看课外书籍 c.张文鑫在讲台前拍球 d.还有几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声争论着问题(1)根据该同学的记录,对于黄颖而言,噪声有_。对于张文鑫而言噪声有_。(2)以该同学的记录为背景,请你对控制教室内噪声提出两个建议或方案。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提出的问题。材料一: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房间里,仍像喝醉酒一样,一次一次地碰到障碍物,后来,物理学家证实了蝙蝠能发出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材料二: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现声音的和盛水量有关如果调节适当,可演奏简单的乐谱,由此我们不难知道古代“编钟”的道理。材料三:许多年前,“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踪,经过多年的研究,揭开了“死亡之谜”,他们都是死于亚声,这是一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而人的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振坏而丧生。问题: (1)请你将上面材料中和两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 。(2)亚声是指我们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