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内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要求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要求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发展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说明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和“商朝的政治特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发展要求知道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条主线,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发展要求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法令出一”一目和“中央监察机构”等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要求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发展要求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说明本课是这一专题的最后一课,因此除了学习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一些主要新变化之外,还可以对本专题作总结性的学习,如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清朝的边疆政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会考标准知 识 条 目考试要求合格优秀 一、古代中国的政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b bc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统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abb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汉朝州刺史的设置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aaac aabd 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清朝的军机处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aabbcc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的联系。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难点宗法制度内容及其与分封制、礼乐制度关系的理解。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国家出现,我国开始具备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在夏商政治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西周形成了一整套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教师向学生提供 “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早期政治制度”中“早期”的含义指的是“先秦时期”,实际指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才有政治。一、夏商的政治形式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推选首领注重的是“贤”与“能”,夏部落的大禹因治水有功,威望较高,根据禅让制,舜到了晚年,传位于禹。到禹时,夏部落逐渐强大,其权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在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世袭制就是(财产、爵位等)父子相传、兄终弟及。世袭制开始了一种私有制“家天下”,标志着我国过渡到奴隶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有二,一是实行王位世袭制,二是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是传承的,夏商的王位世袭制及地方的管理制度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的影响。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实行分封制。那么,何谓“分封制”呢?1、分封制分封目的: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一分为二)崩溃:西周建立春秋时,名存实亡(周天子势力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战国时,被郡县制取代。2、宗法制我们刚才讲分封制,但具体哪些人受封,哪些人继承王位呢?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受封?受封的对象与周天子之间主要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血缘)这就涉及到西周的另一种制度宗法制。含义:由尊祖敬宗而来,源于父系家长制,宗族子孙传承和分配财产和土地及政权的制度,形成世卿世禄。它以血缘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初年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的传统。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也被称为宗子。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正妻(大老婆)生的儿子称为嫡子,其他妻室生的称为庶子,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称为嫡长子。目的:巩固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秩序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体系:大宗、小宗(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分封制下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又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大宗和小宗的划分,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维护贵族集团的世代利益稳固内部统治)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严格等级,家国一体、互为表里。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探究思路和方向: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4.干部职务终身制。积极作用是亲情浓厚,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缺乏普世的博爱及平等意识,这与现代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其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所以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种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也正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括)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二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目标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祭祖与修谱等现象的联系。3.结合秦的统一认识现代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理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六王毕,四海一” 秦疆域统一 皇权至高无上秦汉政治 秦的官僚机构(中央) 秦制度统一 “大一统” 海内为郡县(地方) 挟书律 秦思想统一秦汉政治特点:走向“大一统”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一、“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灭六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30221年间,先后灭掉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统一大业。对外扩展向北: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后又占高阙、阴山。修直道、长城与边防军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国防体系向南:修灵渠,平岭南,在岭南置郡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作用:秦朝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1、地方:郡县制机构:郡(郡守、郡尉、监御使)县/道(少数民族)乡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并力图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2、中央(1)皇帝制度皇权独尊: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权终身:“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位世袭:“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左、右丞相:“百官之首”、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军务(虚有其位)特色:三权分立、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得世袭、军权皇控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不过实际职官之数并不止干九个,主要有:奉常(汉代定名为太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汉代定名为光禄勋),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车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汉代定名为大鸿肿),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汉代定名为大司农),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此外,还有与以上地位完全相当或稍次的列卿,如中尉(汉代定名为执金吾),主管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汉代定名为将作大匠),主管宫廷修建等。“三公”和“九卿”采用“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为君主专制服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无法独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第二,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郎中令等官职是为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还设置宦官小结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教学重点掌握历代专制主义王朝权力愈益集中的特点,了解这一现象和中国政治形态历史演进的关系。教学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一、君权与相权1.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2.皇权对相权削弱的历程朝代相权变化启示秦朝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政,权力很大。说明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知道废除,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汉朝初继承秦制,但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汉初任用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实际上是朝廷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刘邦和萧何)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提拔“布衣”为相;设置“中朝”与“外朝”对抗。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宋朝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权力,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废丞相的史实)3.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1)内阁制度的形成原因:相权的存在制约了皇权的集中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造成了皇帝政务繁多。宰相的评价: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宣宗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内阁制的设立反映了反映了明朝专制统治加强,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等。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2)清朝的军机处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军机处:是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真正的国家政务中心。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摺;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影响: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二、选官制度1.选官制度的沿革历史时期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先秦时期世官制血统、出身(俗语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德行、才能(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举孝廉)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考试成绩秦汉与隋唐选拔官员的方式不尽相同,前者实行推举制,后者实行考试方法。想一想,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为什么?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2.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自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起了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举用人权,集中于中央,加强了皇权;二是选官的范围比过去广泛了一些。不仅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大大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同时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封建的选士任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性。具体说来: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2)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1)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2)科举制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3)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4)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5)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监察制度(略)四、中央与地方1、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时代地方行政体制秦汉郡、县(道)二级制唐道、州(郡、府)、县三级制宋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元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制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瑚,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小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过程。这一制度一方面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加强了对人民的封建奴役和剥削。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专制时代晚期封建王朝建立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历史知识;了解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重大措施,理解其边疆政策的现实意义;初步了解中国近代时期晚清王朝所做的一些政治改革。过程与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和本节各种图文资料进行综合思考和分析,学会从宏观上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脉络;结合现实问题学习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以正确对待现实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政体的恶劣影响及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落后,产生认识和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历史的强烈欲望教学重点:明清王朝专制制度的措施教学难点:明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影响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废除丞相制度目的:防止宰相专权,加强君主专制影响: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 但造成政务集中繁杂。2、内阁的创立与发展3、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导致明代政治黑暗二、军机处原因: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军机处:是作为清代最重要、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真正的国家政务中心。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军机大臣只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摺;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谳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影响: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1、内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前者是后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群住个人的权威。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飘窗布置租房合同范本
- 施工青苗补偿协议书
- 中级兽药职称题库及答案
- 2026-2031年中国软饮料市场前景研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告
- 计算机有的图文试题带答案
- 新车代购协议书范本
- 教师参加培训协议书
- 散发广告传合同范本
- 标牌制作生产合同范本
- 买车责任分离协议书
- 垫付货款合同协议协议
- 2025-2030中国可互换镜头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广西地方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
- 吉林省劳动合同书范本8篇
- 医防融合的课件
- 中国算力中心行业白皮书
- 人工智能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深度研究
- 《“三高”共管规范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修订版
- (完整版)陆河客家请神书
- 提高发票额度的合同6篇
- 压力容器管理和使用制度模版(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