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项目软切换专题总结.doc_第1页
WCDMA项目软切换专题总结.doc_第2页
WCDMA项目软切换专题总结.doc_第3页
WCDMA项目软切换专题总结.doc_第4页
WCDMA项目软切换专题总结.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CDMA项目软切换专题总结 目 录一、引言6二、软切换的概述61、软切换的目的62、软切换的特征63、软切换的优点64、软切换的缺点6三、软切换的类型7四、软切换的三步曲71、软切换/更软切换的测量72、软切换/更软切换的判决73、软切换的执行8五、软切换的算法81、同频测量模型82、WCDMA测量模型:83、同频测量事件9六、软切换的常用参数141、相对门限152、延迟触发时间153、层三滤波系数154、软切换最低质量门限155、配置参数MML:SET INTRAFREQHO15七、软切换信令流程151、 软切换流程151.1、 无线链路增加信令流程分析161.2、 无线链路删除信令流程分析171.3、 无线链路增加和删除组合信令流程分析192、RNC内(间)、NodeB内(间)的软切换流程212.1、NodeB内的同频软切换21a)NodeB内的同频软切换流程触发的原因21b)NodeB内的同频软切换的信令流程212.2、RNC内NodeB间的同频软切换21a)RNC内NodeB间的同频软切换流程触发的原因21b)RNC内NodeB间的同频软切换的信令流程212.3、RNC间的同频软切换22a)RNC间的同频软切换触发的原因22b)RNC间的同频软切换的信令流程22八、软切换路测数据分析流程241、软切换路测数据分析流程图242、软切换路测数据分析思路242.1、输入分析数据242.2、获取问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42.3、是否邻区漏配252.4、是否导频污染252.5、是否软切换算法参数设置问题262.6、是否设备类异常问题272.7、重新路测,重现问题272.8、调整实施27九、软切换话统分析流程281、软切换成功率的定义282、软切换成功率从流程上看283、软切换失败的详细话统指标和分析思路28十、软切换常见问题分析29问题一:软切换相对门限设置不当导致的软切换比例过高29问题二:同频滤波系数过大导致的软切换不及时29问题三:软切换失败导致软切换成功率低30问题四、软切换失败造成的掉话31问题五:邻区漏配31问题六:邻区冗余35问题七:导频污染37问题八:拐角效应43问题九:针尖效应45十一、软切换问题总结47一、引言3G移动通信网络具有更完备的网络覆盖、更高速率的数据服务能力,以及综合了话音、数据及其他各种的实时多媒体业务。目前,3G时代已经到来,新的3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项目也已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起来了,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3G将会在更复杂的无线环境条件下为用户提供更优良的网络服务。由于3G技术的复杂性,对网络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对网络内的切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WCDMA中的软切换问题。二、软切换的概述1、软切换的目的a) 当手机用户离开当前使用小区的信号覆盖区时,继续为手机用户提供连续的无中断的通信服务。b) 当覆盖当前区域的小区负载不平衡时,进行资源共享。c) 与当前使用小区业务特性不符时,根据速度分层、业务分层,来高效率地使用资源。2、软切换的特征a) 切换后与多个小区建立无线链路(活动集)。b) 一个RLS内的多个小区,可实现更软切换。c) 软切换,上行选择合并,下行最大比合并。d) 更软切换,上下行最大比合并。3、软切换的优点a) 软切换增益:l 体现在多小区(Multi-Cell)增益:软切换多条无关分支的存在降低了阴影衰落余量需求。l 宏分集(Macro Diversity Combining)增益:软切换对链路解调性能的提高带来对抗快衰落带来的增益。b) 负载分担:上行多个小区接收,减少UE发射功率。下行多小区发射,降低每个小区的 发射功率要求。c) 减少乒乓切换导致的掉话。4、软切换的缺点a) 下行资源占用较多,尤其是高速率BE业务占用的码资源;b) 下行功率通常为负增益;c) 当功率不平衡时,反而产生副作用。WCDMA系统支持的软切换技术软切换不同基站NodeB间切换不同RNC间切换更软切换同基站不同扇区间切换三、软切换的类型 软切换和更软切换的区别在于: a) 更软切换在Node B对上行信号进行最大比合并,软切换在RNC 对上行信号进行选择合并。由于最大比合并的增益比选择合并大,更软切换性能比软切换好; b) 由于更软切换合并在NodeB进行,也不会占用Iub接口的传输资源。四、软切换的三步曲 1、软切换/更软切换的测量a) 测量类型:CPICH RSCP、CPICH Ec/N0、Pathlossb) 测量处理:层一滤波、层三滤波c) 报告方式:1、周期报告,2、事件报告报告类型:1A、1B、1C、1D、1FUE观察到的CFN-SFN时间差报告准则 :触发条件、相对门限( Reporting Range )、绝对门限(Threshold)、迟滞 (Hysteresis)、延迟触发时间(Time to trigger)事件转周期报告2、软切换/更软切换的判决(采用相对门限切换算法,但是需要满足软切换最低质量门限)1A ,软切换分支加入;1B ,软切换分支删除;1C,活动集内小区替换;1D,如是活动集小区,更改最好小区;如是监视集小区,则加入活动集并更改最好小区。另外,需要更改测量控制,算法参数按最好小区运作算法;3、软切换的执行测量控制的更新原则:按照最优小区配置邻区和算法参数RLC模式:1、测量控制采用AM模式;2、测量报告采用UM模式软切换失败的补偿与限制:事件转周期报告(1A、1C事件):导致重试可控参数:报告周期、报告次数五、软切换的算法1、同频测量模型当UE进入CELL_DCH连接模式后(例如语音通话开始),RNC下发测量控制信令MEASUREMENT CONTROL,命令UE进行测量并进行事件报告(在信令中附带事件门限、迟滞和延迟触发时间参数)。当发生状态最优小区更新时,需要更新1X事件(包括1A、1B、1C、1D)的测量控制。2、WCDMA测量模型:测量模型A点为物理层的直接测量结果,B点是经过滤波的物理层的测量结果,也即物理层向高层提供的测量结果。C点是经过高层滤波后用于事件判决的测量结果。FilterCoef为测量值滤波系数,用于对不同时刻物理层的测量结果进行加权。L3层测量结果滤波是受高层控制的,可用于事件报告和周期报告。测量值的滤波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其中:Fn :经过滤波处理,更新的测量结果。Fn-1 :经过滤波处理,上一时刻旧的测量结果。Mn :从物理层接收到的最近的测量值。a = 1/2(k/2),其中 k 来自信元 Filter coefficient,也即切换参数FilterCoef,在同频、异频和异系统切换测量中都分别设置了这一滤波器系数值。当设为1时(对应k=0),意味着没有层3滤波。由上面测量模型可知,滤波发生在事件判定和测量报告之前。另外,UE报告信元Measured results和Measurement results on RACH中的测量值也进行滤波处理。但 网络层控制层3滤波仅仅适用于测量事件判定和测量报告,对UE处于空闲模式和连接模式下的小区重选,不支持网络层控制的层3滤波。3、同频测量事件UTRAN在测量控制消息里指示UE哪些事件需要触发测量报告。同频测量报告事件都用1X标识。3.1、 软切换/更软切换的测量事件同频事件报告种类: 1A,相对门限增加事件,表示一个小区的质量已经接近最好小区或者活动集质量。当UE的活动集满后,1A事件停止报告; 1B,相对门限删除事件,表示一个小区的质量比最好小区或活动集质量差得较多; 1C,替换事件,表示一个小区已经比活动集的小区好; 1D,最好小区变化事件; 1F,测量值低于绝对门限事件;3.2、 测量事件详解如下:事件1A:一个主导频信道进入报告范围如果网络在测量报告机制域里要求UE报告事件1A,如UE进入Cell_DCH状态,那么当一个主导频信道进入报告范围时,UE就要发测量报告。对于1A事件,根据协议,UE可以在一个测量报告中上报触发事件的多个小区,这些小区包含在事件触发列表中,并按照质量(CPICH Ec/No)从优到差排序。对于列表中的小区,如果活动集未满(小于3)则判决添加链路,如果活动集已满,则不作任何处理。当测量值满足下列公式时,UE认为一个主导频信道进入报告范围:1、路径损耗: 2、其他测量量:式中,MNew是进入报告范围的小区的测量结果Mi 是active set内小区的测量结果NA 是当前active set内小区数MBest 当前active set内最好小区的测量结果W 是加权因子R 是报告范围,以信号强度为例,等于当前active set内最好小区的信号强度减去一个值H1a 是事件1A的磁滞值。为了减少测量报告的信令流量,使用了TIME-TO-TRIGGER“触发时延”参数,主导频进入报告范围并维持一段指定时间后UE才触发测量上报。这个参数在其他事件中也同样被用到。事件1A触发的例子如下图所示:事件1A与触发时延举例一般情况下,如果1A事件被触发,UE将发送一个测量报告给UTRAN,UTRAN将下发一个ACTIVE SET UPDATE信令进行激活集更新。但是有可能UE发送测量报告后UTRAN没有任何回应(比如因为容量不够),此时UE从事件报告转向周期报告机制,测量报告的内容包含直到ACTIVE SET内小区的信息和进入REPORTING RANGE的MONITORED SET内小区的信息。只有当此小区被成功加入ACTIVE SET或者离开REPORTING RANGE时,UE才停止周期性发送测量报告。如下图:事件1A触发的周期上报事件1B: 一个主导频信道离开报告范围当满足下面公式时,UE认为一个主导频信道离开报告范围。对于1B事件,对于事件触发列表中的小区,如果活动集多于1条链路则判决删除链路,如果活动集仅有1条链路,则不作任何处理。1、路径损耗:2、其他测量量:式中,MOld是离开报告范围的小区的测量结果Mi 是active set内小区的测量结果NA 是当前active set内小区数MBest 当前active set内最好小区的测量结果W 是加权因子R 是报告范围H1a 是事件1B的磁滞值如果同时有几个小区满足上报条件,并达到触发时延,UE将各小区按照测量值的大小排序,全部上报。事件1C:一个非激活集的主导频信道好过一个激活集里的主导频信道此事件可以用下例说明:事件1C举例例子中,P CPICH 1、2、3所在的小区属于激活集,而P CPICH 4不属于激活集。该事件用于替换激活集中差的小区,如果激活集中小区数量达到或超过激活集替换门限。1C事件触发时,UE将在事件触发列表中上报替换小区和被替换小区,并根据质量(CPICH Ec/No)从优到差对上报小区进行排序,RNC接收到UE上报的1C事件触发列表后,用列表中的替换小区来替换活动集中的被替换小区。事件1D:最好小区发生变化测量事件为了防止信道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由于信号起伏频繁触发1D事件,导致空口信令流量的无谓增加,可以利用磁滞值来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如下图所示:磁滞对测量报告的限制可见第二次由于没有达到磁滞条件,没有触发1D事件报告。这个参数也同样应用在其它事件中。根据协议,1D事件仅能上报1个触发小区,但该小区可以为活动集小区,也可以为监视集小区。因此对于监视集小区需要首先将其加入活动集,如果此时活动集已满,则删除非最优小区的一个小区,然后将上报的最优小区加入活动集。最后将其标记为最优小区。事件1E: 一个主导频信道的测量值超过绝对门限值1E事件举例1E事件可以用来触发包括当UE没有收到邻区列表的时候检测到的小区的测量报告。事件1F:一个主导频信道的测量值低于绝对门限值 1F事件举例六、软切换的常用参数1、相对门限l 1A、1B分别设置l 1A的取值 1A取值,使得删除链路困难,减少乒乓l 一般1A:320ms,1B:640ms3、层三滤波系数l 所有的同频测量只能共用一个l 该参数对事件触发的延迟和乒乓较敏感l 一般设置为:34、软切换最低质量门限5、配置参数MML:SET INTRAFREQHO七、软切换信令流程:1、 软切换流程软切换相关信令流程主要从三种典型情况着手进行分析。这三个流程分别为:a) 无线链路增加;b) 无线链路删除;c) 无线链路增加和删除组合过程。软切换只对FDD模式有效。下面三种情况都是以有Iur口信令为例的软切换,RNC内部的软切换流程则更为简单:就是去掉相应流程中SRNC到DRNC的流程环节。这里所描述的三种情况只是一种典型,具体在切换时所采用的信令流程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再予以确定。1.1、 无线链路增加信令流程分析无线链路增加的软切换信令流程的条件为:a) UE同SRNC已经有一条或几条无线链路b) UE通过新的Node B、新的RNC同SRNC建立一条新的链路由于UE同UTRAN只新建一条链路,因此在DRNS没有宏分集合并/分裂情况。下图为软切换无线链路增加流程示意图:无线链路增加信令流程示意图信令流程步骤:1. SRNC决定建立一条新的无线链路,该无线链路所属的新的小区由另一个RNC(DRNC)控制。SRNC通过RNSAP向DRNC发送“Radio Link Setup Request”消息,请求DRNC准备相应的无线资源。由于新的无线链路是UE同DRNC建立的第一条无线链路,于是建立新的Iur信令连接。该Iur信令连接承载跟UE相关的RNSAP信令。“Radio Link Setup Request”消息包含的参数为:小区ID、TFS、TFCS、频率、上行扰码。2. DRNC根据无线资源判定是否可以满足请求的无线资源要求,如果可以满足,DRNC向属于它的Node B发送NBAP消息无线链路建立请求“Radio Link Setup Request”。然后Node B启动上行接收。“Radio Link Setup Request”消息包含的参数为:小区ID、TFS、TFCS、频率、上行扰码。3. Node B按照要求分配无线资源,如果配置成功,Node B通过NBAP消息无线链路建立响应“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向DRNC上报。“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消息包含的参数为:信令终止,传输层寻址信息(AAL2寻址、用于数据传输承载的AAL2捆绑ID)4. DRNC通过RNSAP发送无线链路建立响应“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给SRNC。“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消息包含的参数为:传输层寻址信息(AAL2寻址、用于数据传输承载的AAL2捆绑ID),邻近小区信息。5. SRNC通过ALCAP协议启动Iur/Iub数据传输承载,该请求包含AAL2捆绑ID用于绑定Iub数据传输承载和DCH。6./7. Node B 和 SRNC通过交换相应的DCH FP帧“Downlink Synchronisation”和“Uplink Synchronisation”建立数据传输承载的同步。 Node B启动下行发送。8. SRNC通过DCCH向UE发送激活集更新消息“Active Set Update”, 该消息包含无线链路增加内容。 参数:更新类型、小区ID、下行扰码、功率控制信息、邻近小区信息9. UE根据RRC信令配置相应参数后,向SRNC发送RRC消息“Active Set Update Complete”。1.2、 无线链路删除信令流程分析无线链路删除的软切换信令流程的条件为:a) UE同SRNC已经有一条或几条无线链路b) 删除UE通过DRNC同SRNC的一条链路下图为软切换无线链路增加的流程示意图:无线链路删除信令流程示意图信令流程步骤:1. SRNC决定删除一条无线链路。SRNC通过DCCH向UE发送RRC信令“Active Set Update”,激活集更新消息包含了无线链路删除内容。参数:更新类型,小区ID。2. UE去活要删除的无线链路的下行接收,并发送RRC消息“激活集更新完成Active Set Update Complete”给SRNC。3. SRNC通过RNSAP将无线链路删除请求“Radio Link Deletion Request”向DRNC发送。参数:小区ID、传输层寻址信息。4. DRNC向Node B发送NBAP消息:无线链路删除请求“Radio Link Deletion Request”。Node B停止接收和发送。参数:小区ID、传输层寻址信息。5. Node B去活无线资源,并向DRNC发送NBAP消息:无线链路删除响应“Radio Link Deletion Response”。6. DRNC向SRNC发送RNSAP消息:无线链路删除响应“Radio Link Deletion Response”。7. SRNC通过ALCAP协议启动释放Iur/Iub数据承载。1.3、 无线链路增加和删除组合信令流程分析无线链路增加和删除的软切换信令流程的条件为:a) UE同SRNC已经有一条或几条无线链路b) UE通过新的Node B、新的RNC同SRNC建立一条新的链路c) 删除UE通过属于SRNC的Node B同SRNC的一条旧链路下图为软切换无线链路增加和删除组合流程示意图。无线链路增加和删除组合的软切换信令流程示意图信令流程步骤:1. SRNC决定建立一条新的无线链路,该无线链路所属的新的小区由另一个RNC(DRNC)控制。SRNC通过RNSAP向DRNC发送“Radio Link Setup Request”消息,请求DRNC准备相应的无线资源。由于新的无线链路是UE同DRNC建立的第一条无线链路,于是建立新的Iur信令连接。该Iur信令连接承载跟UE相关的RNSAP信令。“Radio Link Setup Request”消息包含的参数为:小区ID、TFS、TFCS、频率、上行扰码。2. DRNC根据无线资源判定是否可以满足请求的无线资源要求,如果可以满足,DRNC向属于它的Bode B发送NBAP消息无线链路建立请求“Radio Link Setup Request”。然后Node B启动上行接收。“Radio Link Setup Request”消息包含的参数为:小区ID、TFS、TFCS、频率、上行扰码。3. Node B按照要求分配无线资源,如果配置成功,Node B通过NBAP消息无线链路建立响应“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向DRNC上报。“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消息包含的参数为:信令终止,传输层寻址信息(AAL2寻址、用于数据传输承载的AAL2捆绑ID)4. DRNC通过RNSAP发送无线链路建立响应消息“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给SRNC。“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消息包含的参数为:传输层寻址信息(AAL2寻址、用于数据传输承载的AAL2捆绑ID),邻近小区信息。5. SRNC通过ALCAP协议启动Iur/Iub数据传输承载,该请求包含AAL2捆绑ID用于绑定Iub数据传输承载和DCH。6./7. Node B 和 SRNC通过交换相应的DCH FP帧“Downlink Synchronisation”和“Uplink Synchronisation”建立数据传输承载的同步。 Node B启动下行发送。8. SRNC通过DCCH向UE发送激活集更新消息“Active Set Update”,该消息包含无线链路增加和删除内容。参数:更新类型、小区ID、下行扰码、功率控制信息、邻近小区信息9. UE根据RRC信令配置相应参数后,去活要删除链路的下行接收,激活要增加链路的下行接收,并向SRNC发送RRC消息“Active Set Update Complete”。10. SRNC向Node B发送NBAP消息消息无线链路删除请求“Radio Link Deletion Request”。Node B停止接收和发送。参数:小区ID、传输层寻址信息。11. Node B去活无线资源,并向SRNC发送NBAP消息无线链路删除响应“Radio Link Deletion Response”。12. SRNC通过ALCAP协议启动释放Iur/Iub数据承载。2、RNC内(间)、NodeB内(间)的软切换流程按照同频切换过程中UE与网络的连接情况,同频软切换又分为:a) NodeB内的同频软切换b) RNC内NodeB间的同频软切换c) RNC间的同频软切换2.1、NodeB内的同频软切换:a) NodeB内的同频软切换流程触发的原因:UE进行同频切换时,目的小区和源小区在同一个NodeB内。当前小区的信号质量变差或者负载较重。b) NodeB内的同频软切换的信令流程: NodeB内的同频软切换成功的信令流程2.2、RNC内NodeB间的同频软切换a) RNC内NodeB间的同频软切换流程触发的原因:UE进行同频切换时,目的小区和源小区在同一个RNC的不同NodeB内。当SRNC发现另外一个小区的信号比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好或者当前小区的负载较重。b) RNC内NodeB间的同频软切换的信令流程: RNC内的NodeB间同频软切换成功的信令流程2.3、RNC间的同频软切换a) RNC间的同频软切换触发的原因:UE进行同频切换时,目的小区和源小区在不同RNC内。当SRNC发现另外一个小区的信号比当前服务小区的信号质量好或者当前小区的负载较重。b) RNC间的同频软切换的信令流程:RNC间的同频软切换成功的信令流程八、软切换路测数据分析流程1、软切换路测数据分析流程图:软切换路测数据分析流程图2、软切换路测数据分析思路:2.1、输入分析数据进行路测,采集路测数据,并同时收集相关信令跟踪、RNC呼叫日志CHR和RNC的MML脚本。2.2、获取问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测试过程中会发生软切换掉话或者软切换失败,记录下软切换问题发生的位置、时间等信息,并为后续的定位分析做准备。2.3、是否邻区漏配一般来讲,初期优化过程掉话占大多数是由于邻区漏配导致的。对于同频邻区,通常采用以下的办法来确认是否为同频邻区漏配:方法一:观察掉话前UE记录的激活集EcIo信息和Scanner记录的Best Server EcIo信息,如果UE记录的EcIo很差,而Scanner记录的Best Server EcIo很好;同时检查Scanner记录Best Server扰码是否出现在掉话前最近出现的同频测量控制的邻区列表中,如果测量控制的邻区列表中中没有扰码,那么可以确认是邻区漏配。方法二:如果掉话后UE马上重新接入,如果UE重新接入的小区扰码和掉话时的扰码不一致,也可以怀疑是邻区漏配问题,可以通过测量控制进一步进行确认(从掉话位置的消息开始往前找,找到最近一条同频测量控制消息,检查该测量控制消息的邻区列表)。方法三:有些UE会上报检测集(Detected Set )信息,如果掉话发生前检测集信息中有相应的扰码信息,也可以确认是邻区漏配的问题。邻区漏配会导致掉话,邻区冗余也会对网络性能有影响,会增加UE同频测量的消耗,严重情况下使得需要加入邻区的小区无法加入,所以在切换问题分析中也要关注邻区冗余的问题。关于邻区冗余的问题请参见后面的常见问题分析。2.4、是否导频污染通常将导频污染定义为:在某一点存在过多的强导频,但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根据这一定义,在制定导频污染判别标准时,需要确认的内容包括:1. “强导频”的定义2. “过多”的定义3. “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定义“强导频”的定义当确定某一导频是否为强导频时,判断标准是该导频的绝对强度。对于导频强度,可以通过导频的RSCP来衡量,如果导频的RSCP大于某一门限,判定该导频为强导频。即:“过多”的定义当判断某一地点是否存在过多的导频时,判断标准是导频数目的多少。如果某一地点的导频数目大于某一门限,判定该点存在过多的导频。即:“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的定义当确定是否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时,判断标准是该点存在的多个导频的相对强弱。结合前面的定义,如果某一地点的最强导频的信号强度与第强导频的信号强度的差值小于某一门限,判定该点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导频。即:综合上面描述,当满足下面所述条件时,判定该点存在导频污染:满足条件的导频个数大于个;设定,则导频污染判断标准为:满足条件的导频个数大于3个;当同时满足条件1、2时,判定存在导频污染。2.5、是否软切换算法参数设置问题可以通过调整切换算法参数来解决下面两类问题:切换来不及或者乒乓切换。2.5.1、切换来不及:从信令流程上CS业务表现为手机收不到激活集更新命令,原因是在UE上报测量报告后由于源小区信号EcIo下降过快,在RNC发送激活集更新消息时UE因为下行失步已经关闭发射机,从UE侧来看是收不到激活集更新命令。PS业务也有可能收不到活动既更新命令,也有可能在切换之前先发生TRB复位。从信号上看,切换来不及主要有以下现象:a) 拐角效应:源小区EcIo陡降,目标小区EcIo陡升(即突然出现就是很高的值);b) 针尖效应:源小区EcIo快速下降后一段时间后上升,目标小区出现短时间的陡升。从信令流程上看,一般在掉话前手机上报了邻区的1a或者1c测量报告,RNC也收到了测量报告,并下发了激活集更新消息,但UE收不到激活集更新消息。2.5.2、乒乓切换:主要有以下两种现象:a) 主导小区变化快:2个或者多个小区交替成为主导小区,主导小区具有较好的RSCP和EcIo每个小区成为主导小区的时间很短;b) 无主导小区:存在多个小区,RSCP正常而且相互之间差别不大,每个小区的EcIo都很差。从信令流程上看,一般可以看到1个小区刚刚删除,然后马上又上报该小区1A事件,之后收不到RNC下发的激活集更新命令导致失败。2.6、是否设备类异常问题首先查看告警台是否有异常告警存在,同时分析消息跟踪,看软切换问题发生在流程的哪一步,通过查看失败的消息解析。可以联系当地的用服工程人员帮忙确认是否是设备异常问题。2.7、重新路测,重现问题如果分析出来不是上述原因,则需要重新进行路测采集数据,补充问题分析输入数据。2.8、调整实施确认问题后,采用有针对性的调整方式,常用的调整方式有:对于导频污染引起的切换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某一个天线的工程参数,使该天线在干扰位置成为主导小区;也可以通过调整周围的其他几个天线工程参数,减小信号到达这些区域的强度;从而减少导频个数;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增加新的基站覆盖这片地区;如果干扰来自一个基站的两个扇区,可以考虑进行通过扇区合并,将两个小区合并成为一个小区。对于设备类问题,可以咨询用服工程人员在告警台上是否系统设备、传输层异常,如果存在告警需要协调用服工程人员来处理。解决切换来不及导致的掉话,可以通过调整天线扩大切换区,也可以配置1a事件的切换参数使切换更容易发生,或者增加CIO值使目标小区能够提前发生切换。CIO与实际测量值相加所得的数值用于UE的事件评估过程。UE将该小区原始测量值加上这个偏置后作为测量结果用于UE的同频切换判决,在切换算法中起到移动小区边界的作用。该参数设置越大,则软切换越容易,处于软切换状态的UE越多,但占用资源;设置越小,软切换越困难,有可能影响接收质量。对于针尖效应或者拐角效应,通过配置5dB左右的CIO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但也会带来增加切换比例等的副作用。具体的调整方式见“十、软切换常见问题分析”中的软切换掉话部分。解决乒乓切换带来的掉话问题,可以调整天线使覆盖区域形成主导小区,也可以配置1B事件的切换参数增大激活集删除的难度,来减少乒乓的发生等方法来进行。具体说来,增加1B事件门限,增加1B迟滞,增加1B延迟触发时间。九、软切换话统分析流程1、软切换成功率的定义如下:软切换成功率 = 软切换成功次数 / 软切换次数*100%2、软切换成功率从流程上看:软切换可以分为软切换准备过程和软切换空口过程,其中准备过程是从切换判决到RL建立完成,空口过程是激活集更新过程:a) 首先查看忙时全网和小区的软切换成功率是否达标,如果没有达标,则需要找到主要的问题小区进行详细分析。b) 对小区的(更)软切换失败次数进行TOP N排序,找出几个失败次数最高的小区,并列出具体的失败原因指标,如果不能直接从话统上找到具体的失败原因,还要分析对应的CHR。3、软切换失败的详细话统指标和分析思路:失败原因分析思路配置不支持UE认为RNC增加/删除链路的激活集更新的内容不支持。这种场景在商用网络中基本不会出现同步重配置不支持UE反馈RNC增加/删除链路的更软/软切换过程与其他并发过程不兼容。RNC在流程处理的时候已经保证了串行处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一些手机自身处理出现问题非法配置UE认为RNC增加/删除链路的激活集更新的内容非法。这种场景在商用网络中基本不会出现UE无响应RNC没有收到增加/删除链路的激活集更新命令响应。这个在网络中是更软/软切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发生在覆盖比较差或者切换区比较小的区域,需要RF优化软切换失败的详细话统指标和分析思路表4、进行路测重现问题。由于话统给出了趋势,并给出了可能的问题,具体问题的定位和分析还需要结合路测或者针对小区的CHR分析来进行。对于问题小区,一般都需要安排针对小区进行路测,跟踪手机侧和RNC的信令流程进行分析,详细分析方法请参见路测数据分析流程。十、软切换常见问题分析问题一:软切换相对门限设置不当导致的软切换比例过高现象:话统指标中软切换比例很高;路测中发现大部分时间激活集内有2个以上的小区,处于软切换状态。分析:分析其1A、1B事件相对门限,也就是Reporting range:软切换相对门限由图可以看出,Reporting range越大,邻小区越容易加入激活集而且越难被从激活集删除,这样很容易造成软切换比例过高。现在一般的做法是1A、1B门限设置的不一样,将1A门限设置的小一些(如3dB),而1B门限不变(5dB),使质量不好的小区不容易加入激活集,而质量确实变得很好的小区才可以加入,这样可以在保证软切换正常进行的情况下,适当减小软切换比例。问题二:同频滤波系数过大导致的软切换不及时现象:路测中发现软切换滞后现象比较严重,即使邻小区信号已经很强,也要过很久才被加入激活集。如果车速过快,甚至会因为切换不及时而掉话。分析:层3滤波是为了减小信号频繁波动的影响,避免乒乓切换。测量值的滤波采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 Fn :经过滤波处理,更新的测量结果。 Fn-1 :经过滤波处理,上一时刻旧的测量结果。 Mn :从物理层接收到的最近的测量值。a = (1/2)(k/2),其中 k 来自信元 Filter coefficient,也即此处的FilterCoef。当k取值为0,a1时,意味着没有层3滤波。滤波系数常用值在0,1,2,3,4,5,6之间。滤波系数越大,对毛刺的平滑能力越强,但对信号的跟踪能力减弱,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通过仿真得出的滤波系数与跟踪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滤波系数012345678911同频跟踪时间(s)0.20.40.611.4234.268.417滤波系数与跟踪时间的关系表对于密集城区,由于站间距很小,切换时间很短,因此必须减小跟踪时间,也就是减小此滤波系数。一般来说,层3滤波系数取值为2比较合适。问题三:软切换失败导致软切换成功率低 现象: 话统指标中软切换失败次数较多,导致软切换成功率较低。分析:软切换成功率一般应在98%以上,如果话统明显低于此值,且具有统计意义(软切换次数大于一定值),则判断软切换成功率低。导致软切换成功率低,可能有以下原因:软切换门限设置过低。现在使用相对门限判决算法,即1A、1B门限太大,这样即使信号较差的小区也有可能判决加入激活集,RNC下发ACTIVESETUPDATE COMMAND 消息命令UE加入此小区,但是由于该小区信号太差且有波动,无线链路建立失败,导致软切换失败。 NodeB没有配置GPS或GPS失灵。由于WCDMA系统是异步系统,因此WCDMA在切换方面的困难主要就在同步上面。在切换过程中,切换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同步失败。由于现在NodeB一般配置了GPS时钟,因此软切换成功率很高。如果没有配置GPS,或者配置了GPS但由于 GPS天线安装不规范导致搜不到星以及GPS失灵无法锁定,都可能导致切换同步困难,而降低软切换成功率。没有设置T_cell参数。T_cell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同一NodeB内不同小区的SCH(同步信道)重叠。同一NodeB内相邻小区同步信道重叠会导致更软切换失败问题四、软切换失败造成的掉话 现象:当前小区无法切换到目标小区,导致切换失败,最终造成掉话现象。分析:造成软切换掉话通常有下面一些原因:a) 软切换门限太高或者触发时延太大。对于相对门限判决算法来说,就是1A、1B相对门限太小,使得新的小区加入到激活集中很难,或者磁滞、触发时延过大导致软切换触发不及时,到原小区信号很差的地方才触发事件,开始发激活集更新消息,但是还没有等到新的小区加入激活集就因为服务小区质量太差而掉话了。 b) 软切换区域过小。软切换区域过小对静止用户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高速移动用户,则可能因为切换不及时而导致掉话。这种情况在高速公路这种场景下很容易发生。优化措施:A、加大覆盖,增加软切换区域;B、增大相对门限;C、减小触发时延或磁滞。 c) 漏配邻区。漏配邻区关系,致使相邻小区信号很强的情况下都没有加入激活集,反而成为很强的前向干扰,导致最终掉话。这种问题容易定位与解决,但是实际中发生也很多。问题五:邻区漏配现象和分析从掉话点位置联动到掉话前的信令流程,如下图,从信令流程上看,UE在通话过程中收到系统消息,符合掉话的定义。掉话前的手机记录的信令流程同时检查掉话点UE和SCANNER的导频测试数据,如下图,可以看出UE激活集和SCANNER的测试结果不一致,SCANNER的170扰码在UE激活集中没有。掉话前UE激活集和Scanner记录的扰码信息可能有两种情况存在,一种是邻区漏配,一种是切换不及时导致,进一步查看UE监视集中扰码信息,如下图,发现在UE的监视集中也没有170扰码的小区,很有可能是170邻区漏配。掉话前UE监视集扰码信息继续查看掉话前RNC下发给UE的邻区列表,如下两幅图,从掉话前最近的一次测量控制看,邻区列表中没有170扰码,可以肯定是由于漏配了6号扰码和170号扰码的邻区关系导致掉话。掉话前UE同频测试控制位置掉话前UE同频测试控制信令解析如果测试时只有手机记录了信息,没有连接Scanner信息,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确认邻区是否漏配:首先确认掉话前手机测量的激活集所有小区的扰码以及监视集小区的扰码;然后确认掉话后手机经过小区重选最终驻留的小区的扰码信息,和掉话前手机激活集和监视集扰码进行比较,如果不在掉话前的激活集和监视集扰码列表中,那么有可能属于邻区漏配导致的掉话;最后可以通过检查邻区列表的方式进行确认。该方式比较适合在路测现场解决邻区漏配导致的掉话问题。没有Scanner信息确定邻区漏配的方式解决方法增加邻区(由于RNC根据最优小区来更新测量控制,最优小区一般可以通过查找测量控制下发之前的有1D事件的同频测量报告来获取,一般情况下配置成双向邻区)。问题六:邻区冗余协议规定WCDMA的邻区个数最大为32个,而本小区自身也要包括在同频邻区列表中下发,所以真正的同频邻区最多只能配置31个。因为S项目的同频邻区都是基于2G的邻区数据生成的,由于城区站点密集加上Combine等关系同频邻区列表一般比较大,如果达到或超过31个邻区,则优化中发现的需要添加的必要邻区就无法加入,这时需要删除部分冗余邻区。对冗余邻区的删除应比较慎重,一旦必要的邻区被误删,则会导致掉话等严重后果。所以需要保证:1)在删除邻区前,检查邻区修改记录,确认拟删除的邻区不是以前路测和优化中添加的邻区关系。2)在删除冗余邻区以后,需要做全面的测试,包括路测和重要室内地点拨测,以及观察相关小区的话统结果变化,包括呼叫建立成功率、掉话率和切换成功率等,确保没有异常产生,否则需要改回数据配置。在建网阶段因为没有可靠的3G的切换次数统计可以作为判据,可以能利用2G的邻区切换次数统计来估计邻区间的切换概率。下表是2G的切换次数统计表:Assist_GSM_HO_CountSERVCELLNCELLHOCOUNT12531101214171253110161326212531101622070125311206191253112101961125311211116125311225121253112291412531122920125311245117019125311253216030125311254074125311259192612531125922099412531144603211253156361162G切换次数统计表找出其中一些切换次数很少甚至为0的邻区,比如1253112292。再看它们的位置关系:2G冗余邻区的位置关系示意可见12531和12292之间隔了许多站,它们发生切换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以考虑删除此邻区。当然,这种基于2G统计数据的判断准则可能存在隐患,因此在删除邻区后应该进行测试以确认没有因为删除了必要邻区而造成的掉话等问题。在网络LAUNCH以后,话统中的切换次数统计值才反映实际网络中的真实切换情况,以此为根据来删除冗余的邻区也更为可靠。需要在RNC的话统台上登记两两小区的话统任务。问题七:导频污染现象和分析(1)发现导频污染点W新华农校附近导频污染(优化前)发现导频污染点,该区域主要还是由W新华农校1、2、3小区来覆盖的。(2) 分析导频污染点附近小区信号分布W新华农校附近小区的RSCP(优化前)虽然是设计W新华农校1、2、3小区覆盖该区域的,根据实测该区域的best server情况,分析得到该区域的导频污染是因为缺少一个强导频造成的导频污染,应当从增强某一强导频入手,解决导频污染问题。解决办法调整W新华南菱1小区方位角从60度调到85度;电下倾由2度调整到4度,机械下倾角由2度调整为5度;。调整W新华农校1小区机械下倾角从8度调整到5度,缓解该小区存在的弱覆盖现象; 调整新华农校2小区的机械下倾角从9度调整到8度,使得W新华农校2小区的区变大,在该区域的覆盖增强。W新华农校附近导频污染(优化后)W新华农校附近小区的RSCP(优化后)根据优化后的路测数据可以看出W新华农校附近的导频污染得到消除,W新华农校1小区调整后,在该处的信号得到增强,缓解存在的弱覆盖现象;W新华农校2小区调整后也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信号,与预期结果相符。问题八:拐角效应现象和分析拐角效应主要表现在原小区信号快速下降,目标小区信号很快上升,导致手机收不到激活集更新而导致掉话的情况。通常情况下EcIo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5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