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1页
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2页
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3页
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4页
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20xx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关于选修课,新课标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课程模块进行教学。选修课占的比重大(必修课程只占1.25学年,而选修课程占1.75学年;必修课共10学分,选修课可获14学分),模块多(人教版、苏教版新课标选修教材均设有16个模块),且大多数是以前中学未曾尝试过的课程,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中双翼中的一翼,共同构建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因此,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败。 南京师大附中是在全国率先实施选修课的学校之一(校本选修课已开设了22年),20xx年3月至4月我校校友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我校高二成功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讲选修课程。我校04级学生在高一就已进入苏教版语文新课改实验区,至06年1月已完成高中必修课程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史记选读”模块的教学。本文就我校史记选修课程的教学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现不揣谫陋,以求方家指正,更好地指导选修课程的教学。 一、课程目标 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 二、教材整合 我们选用的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该教材分八个专题,节选了20篇,由于这一选修模块的教学只有10周时间,因此我们又精选了其中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孔子世家屈原列传廉颇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进行课堂选讲。有些专题,文本可以相互打通来教学,如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关系密切,故放在一起进行研读。教科书中其余篇目让学生课余自读。教学时绝大部分学生阅读史记兴趣浓厚,还购买了全套史记以及有关评论史记的书籍来研读。 三、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方法,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下面列举我们开设史记选修时主要采用的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如太史公自序等文史知识复杂,可由教师讲授。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探究式教学法。教师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有关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设专家讲座。充分利用南京高校师资强大的优势资源,邀请史记研究专家开设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4.通过音像资料,赏析史记中的影视片断。如让学生欣赏霸王别姬英雄等,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史记原文的异同,品评其优劣。 5.组织辩论会。如学习太史公自序屈原列传及报任安书就“生”与“死”话题展开辩论,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真谋反,还是被诬陷”设正方、反方展开论辩。等等。 6.举办话剧节,让学生将史记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断改编成话剧,并进行表演。正如史记专家韩兆琦所说:“史记中有些作品的艺术性极高,对后代小说、戏剧的发展影响很大,对这些作品的文学成就就应该深刻体会。”如让学生表演“鸿门宴”“易水送别”“高祖还乡”等经典片断,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增强书面和口语表达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7.举办成果展示栏,可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与论文在校园内及时展示。营造研读、探究史记的浓烈氛围,让学生有阅读、探究成就感。 考虑到语文学习和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教学中还要充分让学生朗读,以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重视主动积极的参与,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火花的迸发。例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苏教版史记选读教材课文滑稽列传第91页“身贫鄙者余财”中“贫”当是“贪”的讹误(遍检各种版本的史记均作“贪”不作“贫”字),笔者给以充分肯定。对史记中的标点、注释等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教者应积极鼓励。如学生对项羽本纪中“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标点提出异议,认为“去”后可加逗号。在教李将军列传时对文本中这句话“居无何,匈奴入杀辽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有疑问,认为这时右北平太守不一下子就有两个了吗?作为教者在备课时就了解这一版本问题,引用韩兆琦先生的考证观点:泷川资言会注考证中认为“韩将军徙右北平”下有一“死”字,今脱,史记?韩长孺列传中有佐证:“徙安国益东,屯右北平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罢归,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日,病殴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