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孟子 选读 单元目标1 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重要实词 虚词及文言句式等 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 2 了解孟子的思想 学习选文巧于譬喻 文辞犀利 气盛言宜 匠心独运而挥洒自如等写作方面可资赏鉴的要素 3 学习借鉴孟子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内容提要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 王好战 请以战喻 主要是学习孟子的寓言艺术 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王何必曰利 主要内容是孟子的义利观 民为贵 主要阐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主要内容是论述孟子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的思想 人和 主要阐述反求诸己 推己及人 注意和睦团结的思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论述孟子集义养气的学说 仁义礼智 我固有之 主要内容是阐述孟子的 四端 学说 第一课王好战 请以战喻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 虚词及特殊句式 2 重点学习第1 2则选文 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 理解孟子 王道 思想的内涵 进而把握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的思想 课前预习 1 走近作者孟子 约前372 前289年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 邹 今山东邹县 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 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 家庭贫困 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 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 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到过梁 魏 国 齐国 宋国 滕国 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 迂远而阔于事情 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 和他的学生一起 序 诗 书 述仲尼之意 作 孟子 七篇 一 知人论世 开阔视野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百家争鸣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 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发展为仁政学说 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 亲亲 长长 的原则运用于政治 以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 后来 大学 提出的 修齐治平 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 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神的含义 把天想像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 诚者 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 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的思想体系 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 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2 了解背景战国继春秋之后 社会的变化更大 各国纷纷变法 当时之世 秦用商鞅 富国强兵 楚 魏用吴起 战胜弱敌 齐威王用孙子 威震诸侯 天下都崇尚法家 兵家 变革争强 合纵连横 相互攻伐 战国初期 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 促进了魏国的富强 然而随着秦 齐两国的强盛 在战国初期颇占优势的魏 因两国的夹攻 逐渐趋而削弱 寡人之于国也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魏国国君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围绕 民不加多 的问题展开讨论 阐述了孟子 仁政 的具体内容 二 通读文本 疏通字词 1 读准字音弃甲曳 兵数 罟 不可胜 食衣 帛庠 序孝悌 饿莩 不王 施 从 y c sh n y xi n t pi o w n ji n y 墦 间讪 其良人语 人卒 然恶 乎定槁 矣浡 然洿 池鸡豚 狗彘 餍 酒肉不嗜 f n sh n y c w o b w t n zh y n sh 6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问其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非我也 岁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良人者 所仰望而终身也 2 倒装句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相泣于中庭 进入课堂 1 梁惠王的治国之策是什么 体现在哪一个词上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梁惠王的治国之策就是 尽心 移民 他在谈自己的政绩时 是颇为自夸的语气 总的说来 他的治国功绩就是 尽心 这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十分堂皇 而实际上推卸责任的借口 你看 我治国多勤劳 什么办法都想了 我多尽心 国家治理不好 不能怪我了 一 精读文本 质疑析疑 在这个堂皇的借口下 什么都可以一推了之 但仔细想想 梁惠王所谓 尽心 治国的办法其实很简单 就一个 移 字 他以赈灾救民为例 申说自己治国胜于 邻国之政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 为下文的 五十步笑百步 作铺垫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 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 仁政 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2 孟子为什么要批判梁惠王的治国之法 是分几步批判的 用了怎样的手法 有何好处 答 梁惠王的治国态度 是一种无所作为的 尽心 其治国之策 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改良主义 东 移 西 移 都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因而也继承了孔子学说中的 民本 思想 对于梁惠王这种无所作为的做法当然会毫不客气地加以批判 孟子在批判惠王时 分两步进行 先用一个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 指出梁惠王的治国之策与邻国本质是一样的 只不过孟子巧妙地用一个 则何如 的问句 将这个比喻的寓意给梁惠王去回答 从而使梁惠王落入设好的语言圈套中 以便于下文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二处批判在文章的最后一段 孟子用杀人而卸罪于兵器比喻梁惠王治国不好而为推卸责任寻找借口的做法 这两处比喻 可谓一针见血 既从本质上揭露了梁惠王的所谓 尽心 的含义 指出其治国不当却推卸责任无异于杀人 又生动 形象 从容不迫 极具说服力 体现出孟子文章旁征博引 汪洋恣肆 滔滔不绝的雄辩特色 3 孟子以 五十步笑百步 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 答 五十步笑百步 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 尽心 于国 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 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 必须施仁政 行王道 孟子不直接回答 民不加多 的问题 而是以梁惠王 好战 为喻 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 政策比邻国好 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 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孟子通过设喻 设圈套 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 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 圈套 所以孟子说 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回答了 民不加多 的原因 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 风趣地说明 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 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 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 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4 孟子在 寡人之于国也 中宣扬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这种政治主张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 针对梁惠王 民不加多 的疑惑和希望能有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的迫切心理 孟子提出了 王道 的治国思想 他指出 如果实行了王道 还 不王者 未之有也 这样 就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 孟子的 王道 思想在本文中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不扰民 制民产 办教育 申孝悌 只不过 这几方面的内容在文中不是并列的 而是呈递进形式出现的 如第五段主要从简单意义上的不扰民 制民产方面而言 第六段则进一步宣扬制民产 办教育 申孝悌 所以第五段只说是 王道之始 而第六段则肯定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1 孟子采用寓言来说理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孟子采用寓言说理 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戏剧化的显示 或者更有力地凸现了事件的本质 比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显示魏国政治和邻国政治的差别 或者使可鄙的更见其可鄙 比如用齐人乞讨于坟墓之间来显示追逐富贵利达者之蝇营狗苟 或者使荒谬者更见其荒谬 比如用偷鸡者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能停止 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乎道义 却要等到来年才改变措施 或者使可向往的更见其可向往 比如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复兴 来说明人君不嗜杀 百姓就争相归附等 寓言使他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二 教师点拨 引领思路 2 以 齐人有一妻一妾 为例 谈谈孟子论辩的详略得当 文章详略得当 繁简处理巧妙 如写 良人出 至 尽富贵也 一节 竟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 这主要是为了突出这一现象 特别是第二次写时加上了一句 而未尝有显者来 这就点出了可疑的关键 为下文的 作好了铺垫 同时 这一重复是为了与后文对照 相反而又相成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与 尽富贵也 恰好相反 而 餍酒肉而后反 则又与 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 相成 前面的重复正是为了使下文反跌时更有力 而当其妻 告其妾 时 却没有把她所 的全部过程重说一遍 只用了 今若此 三字 好像把话说到半截便咽了回去 这个 此 字竟包括了 蚤起 一段44个字描述的内容 真是简到不能再简 这是因为前面的笔墨已写得淋漓尽致 精彩的镜头如再度出现就反而乏味了 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非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表 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 在下文只用了一个 讪 字和一个 泣 字也已足够 至于 讪 什么和为什么 泣 都无须细表了 可见作者对文章的繁与简的确用过一番心思 3 通过阅读选文 你认为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请举例谈谈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政 民本 他宣传仁政 抨击暴政 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 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 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 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 孟子见梁惠王 一章中 他提出 不违农时 等一系列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的措施 认为这是 王道之始 而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则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劝诫梁惠王实行仁政 以民为本 孟子见梁襄王 一章则以 苗之枯兴 为喻来说明不嗜杀 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应 表现了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 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民心所向 就能天下无敌 4 孟子关于 仁政 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 使老百姓 养生丧死无憾 是实行仁政的开端 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句 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 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 不可胜 也 的句式 给人以吃不完 用不尽的感觉 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接着又用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来小结前三组排句 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 王道之始也 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 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 并把 使民加多 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化百姓 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 也是 使民加多 的根本措施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作者在这里 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 渲染得有声有色 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然后用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两句承上启下 顺理成章地得出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的结论 与前文 王道之始也 相呼应 5 人们都认为孟子 善辩 试以本课中孟子见梁襄王一节为例 分析其是如何 善辩 的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孟子回答说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孟子确实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对付那班见利忘义 嗜杀不仁的统治者 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对付梁襄王 首先在于善于察言观色而择言 他见梁襄王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因而讲话直截了当 毫不婉转曲折 其次在于围绕中心 逐步展开论述 梁襄王的命题是 天下恶乎定 意即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 孟子回答 定于一 襄王不知 孰能一之 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 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 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 使之启蒙益智 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 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 而不径直揭底 使对方在获得某种满足之时 又有新的不满足 这种 引而不发 跃如也 的讲话艺术 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本课选录了 孟子 中的4则文章 第1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围绕 民不加多 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阐述了孟子 仁政 的具体内容 第2则用寓言的形式 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 却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阔佬 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 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 第3则用偷鸡者的故事 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 阐明了 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 的道理 第4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 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解析 云盛的样子 a 解析 题干和b中的 一 都当 统一 讲 b 解析 两个 领 字都当 脖子 讲 d 解析 a项代词 这样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b项动词 亲附 介词 跟 c项均为表修饰的连词 d项转折连词 却 顺承连词 就 c 5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善尽美 登堂入室 发愤忘食 这些成语皆出自 孟子 b 孟子 名轲 字子舆 战国邹人 在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 被称为 亚圣 c 断织督学 说的是孟母用 断织 来警喻孟子好好学习的故事 d 和 论语 一样 孟子 也是语录体 也是孟子的门徒记录他的言行整理而成 解析 孟子 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著的 d 解析 引 伸长 c 7 文中 诚如是也 的 是 所指代的内容是 a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b 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c 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d 天油然作云 沛然下雨8 下列说法与孟子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国君应爱民保民 反对一切使生灵涂炭的战争 b 国君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反对嗜杀百姓 c 梁惠王 梁襄王都在嗜杀者之列 应以爱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哈尔滨市第四十六中学校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现场救护专业培训课件教学
- 生产线ERP系统集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子商务平台用户增长与留存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副产品种植清洁技术集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咖啡香薰产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防城港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东莞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新闻稿课件
- HBV感染中宿主细胞免疫应答与临床转归的关联探究
- 2025年福建省宁德市北京师范大学宁德实验学校公开招聘新任教师8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网上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锚杆工程验收标准及记录表范本
-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Q1起重机指挥模拟考试题及答案2025
- 2025至2030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评估报告
- 2025年秋期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美陈施工组织方案
- 中国阅兵仪式课件
-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必背补充教材篇目(原文+注释+翻译)
- 药剂科集采政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