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写作指导9.10此类诗体的典范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李白的静夜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绝可分五言、或七言。超过4句的此类诗体属于古风,古风可分五言、七言、长短句。1、平仄可不拘(和古风相似、古风句数不限、可以压仄声韵、一般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5言的叫“五古”七言的叫“七古”;也可作长短句的“古风”)可分五言、七言、但忌毫无顾忌的不拘平仄。例如“假日乘兴去故宫”“巍巍昆仑源何年”,前一诗句6个字都是仄音、后一句7个字全是平音,看起来挺好,也满有意境,但读起来就不上口(有快板书的影子);如前一句改为“假日呼朋看乾隆”、后一句为“巍巍昆仑誉世间”,两者对比好象意境多少打些折扣,但后者读起来,阴阳顿挫朗朗上口,须知诗词在“读”上是很有讲究的(不同于现代诗歌)。2、既为“古绝”(她和“五绝”“七绝”也称“律绝”不是一回事,不和韵律的绝句不能轻易挂上“X绝”的)一般每首四句。常见首句就用韵(也可不用韵),2、4必须用韵,一韵到底(一般压平韵,仄韵的也为数不少。例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等)。3、古风:超过4句的(每句字数可为5字、7字、或长短句,“词”除外)且不拘平仄、可以压仄声韵、也可中途换韵(但韵脚不能乱)的,一般归类为“古风”。 例如崔颢的律化古风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唐诗三百首将该诗归为“七言律诗”是不严谨的。这首诗,虽是传世名篇,但就律诗格律而论,前四句多处不合律。即使有的字平仄可变通,仍不合律诗的句型。首联同声字相对,就是失对。颔联出句连用六个仄声,对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属于应避免的“三平调”。不合律句句型,就难免失对。后四句合乎平仄对粘的规则,尾联第五字作了允许的变通,基本上是合律的了。所以这首诗前半首是古体诗,后半首才是律诗。虽然这首诗很有名,写诗却不宜效法。严格讲应该算作“律化古风”范畴。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古风的章法与转韵 古风有短长、齐言与杂言、非律化与律化等分别,其章法仍然适用“起、承、转、结”。 短篇古风如古绝,章法见绝句的章法。稍长的,可参考律诗的章法。中长篇古风,最宜于叙事,兼及写景、议论、抒情,其篇章结构方法在某些地方类似作文。起、承、转、结,各分一段或若干段,特别是转的部分变化波折较多,文字往往较长。写作时要注意层次、提顿、分合、伏应、过渡等,不离主题,一脉贯串,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以叙事为主的古风,可以按时间先后组织材料,必要时可以倒叙、补叙、插叙。例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从感慨人生聚散无定开始,与相见的悲喜交集,接着询问故旧情况,再细述卫八家庭及家人的热情款待,主客饮酒话旧,彼此感受,末叙暂聚复别,以感叹世事回应开头作结。先用“今夕”,再写“夜”,后说“明日”,以时间线索贯串,层次井然,有条不紊。首四句是起,“少壮君子堂”六句是承,“昔别故意长”十二句是转,末二句是结。韩愈山石,是记游山寺,叙事兼写景抒怀。全诗层次,是黄昏到寺、夜深宿寺、天明离寺三个时间的所见所闻。开端四句是起,点出山、寺、黄昏、新雨;“僧言光入扉”六句是承,写夜宿;“天明风生衣”六句是转,写离寺;后四句是结,感叹。前后呼应:“出入高下”应首句“山石荦确”,“无道路”应“行径微”;因“新雨足”,所以夜月清光入扉,山有烟霏,天明日出愈显得“山(花)红涧碧”,又才能“当流赤足”、“水声激激”。诗所写景物有光感、湿度和色调,浓淡相间,成为统一、和谐的画面。李白蜀道难,开头陡然而起,总提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强烈的感情咏叹,点出主题。“蚕丛钩连”六句,说从远古以来,秦蜀就被崇山峻岭所阻断,由秦入蜀,太白崇山峻岭首当其冲,承上交待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原因。“上有凋朱颜”十六句,极写蜀道山势的高危。上边是高峰插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边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照应上文的不通人烟。又说黄鹤不得飞过,猿猴难以攀援,人自然更难通行,这是进一层写法。以上是虚写。接着实写人在蜀道行进的艰难。青泥岭百步九折,不仅迂回盘旋,更是高峻得可以上摸星辰,使人屏息抚胸,坐而长叹,不能继续行进。这是正写。行人步行目见,已如此艰难,耳听“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凄厉,荒凉,又令人骇异、悲愁,“凋朱颜”。这是旁衬,渲染环境气氛以烘托蜀道之难。“连峰来哉”六句,再起一波,叙蜀道中最危险的地方,连峰接天,绝壁枯松倒挂,飞湍瀑流,转石雷鸣,更是惊险,反问远道之人为何而来,正意是说游人不宜去。这段既是承,以是转,是连接上下文的过渡处。“剑阁早还家”十一句,写由秦地进入蜀中,所见剑阁地势的高峻,带起人的担忧,驻守者如不可靠,就可能产生祸患,暗讽当政者要警惕战乱,要善自用人,从而表露题旨。结句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照应开头,又是全篇丰富内容的浓缩和升华,感人极深。清人沈德潜论章法:“歌行(铺张本事的古风)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厅变,仍服其警严。至其收结处,纡徐而来者,防其平衍,须作斗健语以止之;一往峭折者防其气促,不妨作悠扬摇曳语以送之。不可以一格论。此论就符合李白此诗情况。结尾部分,由峭折转纡徐,最后是斗健语。蜀道难句法多变,参差错落,短至三言,长达十一字,常有多个平声仄声字连用,或平仄单字间用,有的纯用散文句式,如“上有六龙之高标”等,不拘一格,形式与内容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结合。古风转韵,与诗的章法有密切关系。一般是在一层新的意思开始时转韵。一层意思里如有小的层次,也可以转韵。一个韵可以用于几个小的层次,有时也可跨越一个大的层次。常见转韵古风,在承、转、结时换韵。例如高适燕歌行。这是一首入律古风,二十八句,五处四句一韵,一处八句一韵,近似七首绝句的组合。开头四句写主将奉命出生,是诗的起,用职韵。“chuang金照狼山”四句,写出生途中的声势和敌方进犯的态势,是诗的承,换删韵。后边写战场情况,是诗的转,所以又换韵了。这一部分可分四个小的层次:“山川犹歌舞”四句,写战斗惨烈而主将荒淫,用婺韵;“大漠未解围”四句,写战争失利,未能解围,用微韵;“铁衣空回首”四句,写征夫思妇久别远离之苦,用有韵;“边庭传刁斗”四句,写边地征戍的艰苦,仍用有韵。诗的结尾四句,突出战士的忠勇,感叹没有像李广那样体恤士卒的好将军,换用文韵。李白日出入行,是一首不入律的古风,杂言体,二十句用了三韵,基本依照意思层次。首四句,说太阳升落是自然现象,不是神的力量,是诗的起;“其始久徘徊”三句,说人非元气,不能与太阳一起长存,是诗的承。起、承都用灰韵。“草皆自然”四句,深入一步,正面肯定草木荣枯、四时变化、万物兴衰生灭都属自然现象,“羲和挥戈”五句,从反面批驳神话驱日、返日的不合情理,这两层意思都属于诗的转,前者用先韵,后者用歌韵。结尾四句,是得出结论,人不应逆道违天,我将顺应自然,融于大自然。这里可以换韵而没有换韵,仍用歌韵也是可以的,只是结的开始不那么分明罢了。李白蜀道难,从开头到“凋朱颜”一大部分,看来多次换韵,所用先、寒、删、元(“援”)韵,实际相当一个韵,因为在古体诗里,它们是可以通用的。真正换韵是从“连峰”句开始,换陌韵、灰韵,正是诗的承转过渡处。可见换韵和诗的结构层次有关。古风转韵,如用得好,可以使诗波澜起伏,抑扬顿挫,增加美感;如用得不当,会使诗显得支离,不是浑然一体。古风转韵,一般是两句、四句、六句等偶数句一转。转韵时,无论七言诗或五言诗,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韵,即首句要入韵。例如高适燕歌行,每四句换韵时,首句总是入韵,如五、六句韵脚是“关、间”,九、十句韵脚是“土、雨”。 一首诗多次转韵,常是平仄韵交替使用,如高适燕歌行。这和律句平仄字相间的相同,使声调有变化而又和谐。但也有平韵转平韵、仄韵转仄韵的,多见于仿古的古风,如李白日出入行。转韵古风,少可以换一次韵,多可以达二三十次。换韵几次为好?密度如何安排,两句一换好或是更多的句一换好?换韵又该选择平仄韵中哪个韵,是响亮的或是幽微的?这些都无一定之规,主要看内容表达的需要和效果。9.12律诗(绝句)的避忌学写律诗要注意应该避免的毛病,如出韵、失对、失粘等。押韵四戒律诗(绝句)用韵,一韵到底,而且必须押在规定的位置上。除了遵守这条规则,还有四戒: 1、戒出韵出韵又叫落韵,是律诗(绝句)大忌。古时用韵,各有韵部,一个韵部规定有多少字,押韵的字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去找,不能用其它韵部的字,如若用了,旧叫出韵。这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可是,古韵也有繁杂的地方,如一东韵和二冬韵的字很难区分,“东、聋、中、忠、虫、宫、功、工.”属一东韵,而发音相同的“冬、农、宗、钟、从、恭.”属二冬韵。元稹诗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诗中的“宫、红”为一东韵,“宗”为二冬韵,这就叫“出韵”。古人作古体诗可以通用,作律诗(包括律体绝句)是要避免的。象这样在口语上没有区别、韵部却不相同的字还有一些,一不注意就要“出韵”。 不过这个戒律可以变通,因为今音和古声不同,我们今天学诗就应该用今韵,凡在今韵中同韵的就可以通用,不能算“出韵”;而不同韵的字就不应该用。2、戒重韵一首诗中,同一个字不能两次以上用来押韵,如若用了旧叫“重韵”,应该避免。这一点不能变通,字重了,换一个就是;如若不换,就不合格律。3、戒倒韵在古典诗歌中常有因为凑合韵脚而颠倒词序的情况,如刘长卿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末句本意是风雪夜人归,为了押韵把“人归”词序颠倒为“归人”。为押韵而颠倒词序是可以的,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的词都可以颠倒,如“杨柳”不能颠倒为“柳杨”、“黄鹂”不能颠倒为“鹂黄”,应该避免因颠倒词序而语意全非、不伦不类。4、戒险韵以生僻字为韵,叫险韵。除成语典故外,不必用生僻字来押韵。古人也有以险韵取胜者,其实险韵难押,而且字生僻,欣赏的人也很少,往往费力却不讨好。失对和失粘律诗每联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也就是说,下句和上句每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应是仄仄仄平平。首句押韵的,末字应落在平声上,因而首联不全相对,第二字也要平仄相反,其他各联都要相对;这叫“对”。不符合“对”的规则,叫“失对”,是应该避免的毛病。除了讲“对”,还讲“粘”。粘是粘连的意思,要求上一联下句与下一联上句的前两个字平仄必须相同。由于第一个字平仄可以变通,实际只要求第二个字平仄相同。不符合“粘”的规则,叫“失粘”,也应该注意避免的。这里是指五律而言,在讲“粘”的时候,对五律要求的每句首二字,在七律则是二、四两个字,而主要是第四个字。“对”和:“粘”,是律诗平仄格式所规定的要求,失对和失粘,就不合平仄格式。请读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仄平仄仄平仄仄此地空余黄鹤楼。仄仄平平平仄平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仄仄仄仄仄白云千载空悠悠。仄平平仄平平平晴川历历汉阳树,平平仄仄仄平仄芳草萋萋鹦鹉洲。平仄平平平仄平日暮乡关何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烟波江上使人愁。平平平仄仄平平这首诗,是传世名篇,但就律诗格律而论,前四句多处不合律。即使有的字平仄可变通,仍不合律诗的句型。首联同声字相对,就是失对。颔联出句连用六个仄声,对句末尾连用三个平声,属于应避免的“三平调”。不合律句句型,就难免失对。后四句合乎平仄对粘的规则,尾联第五字作了允许的变通,基本上是合律的了。所以这首诗前半首是古体诗,后半首才是律诗。虽然这首诗很有名,写诗却不宜效法。请再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平平仄平仄万径人踪灭。仄仄平平仄孤舟蓑笠翁,平平平仄平 独钓寒江雪。仄仄平平仄这首诗是仄声韵,每句看来是合律体句型的,但是首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失粘,所以它不是律体绝句,而只是古体绝句。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平平平仄仄平平客舍青青柳色新。仄仄平平仄仄平劝君更尽一杯酒,仄平仄仄仄平仄西出阳关无故人。平仄平平平仄平也是首联和次联失粘,不能算是律体绝句。律诗(包括截取律诗之半的绝句)必须讲究对和粘,不能失对和失粘。9.24对仗三忌 古人作律诗,对词性划分很细,仅名词就分天文、地理、时令、居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植物、动物、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仅名词也分人名、地名等类,数目词、方位词、双声词、连续词也都各自成类。工对,就是要求小类相对。这是大诗人也很难每首、每联都做到的,所以允许宽对,即词性相同的字词都可以对,这确实自由宽松多了。虽然如此,律诗的对仗还是有几条禁忌须注意避免: 一、忌同字相对在每一联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序位置上不能同字。同字必同声,就必然失对。 二、忌雷同雷同,指颔联和颈联的对仗方式相同,雷同了就会造成音律重复呆板。这里是指句子的音节结构,如颔联是三个双音节后面一个单音节,那么颈联就要另换一种结构,即改为两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句尾又是一个双音节。这样音律才显得灵活变化。三、忌合掌合掌是指对句意义相同,应避免同义词相对。四溟诗话(卷一)举了个例子:“蚕架朝寒闭,田家昼而闲。”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若作“田家闲昼雨,蚕架闭春寒”,亦是王孟手段。关于律诗对仗的规则,下面再谈谈变通。中间两联对仗是律诗的要求,但也有三联对仗,或四联完全对仗的,这当然可以。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联对仗;杜甫的又一首诗禹庙,四联全对仗。这很难做到,很少有人这样做。律诗中颔联、颈联对仗是正格。最好两联都工整,如果做不到,颔联可以放宽一点。如李白的名篇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这里的颔联似对非对,而“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却是千秋名句。颔联可以放宽,颈联则不能放宽。有的诗只在颈联用对仗,颔联不用对仗。不过,这是变例,学写诗,倒不必这样。诗以意为主,当对仗和诗意不能两全时,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为了保全诗意,在对仗上就不严格讲究了。不过,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是偶尔出现的情况,他们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力求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平仄合式的。韵和平仄 什么是韵,怎么押韵古人的诗词歌曲,没有不押韵的。可是古人学“韵”,费力费时,远远不如现在容易。古时,要说明什么是“韵”,这个问题就不简单。如今,有了通用的汉语拼音字母,连小学生都学得透熟,这个问题就容易解释,怎么押韵,也容易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有声母、韵母。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和韵母,声母在前,韵母在后。如李白早发白帝城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间,声母j加韵母ian) 千里江陵一日还(还,声母h加韵母uan) 两岸猿声啼不住(住,声母zh加韵母u) 轻舟已过万重山(山,声母sh加韵母an) 这四句诗每句末一个字的韵母,排列起来是ian、uan、u、an,一、二、四句末字的韵母相同,第三句不同。诗词中的所谓“韵”,大致等于拼音字母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同的字,就是同韵的字,把同韵的字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就是“用韵”。一般用韵都在句的末尾一字,叫“韵脚”,在某些句的韵脚上用同韵的字,就叫“押韵”。以李白这首诗一、二、四句的韵脚都是韵母an,所以是押韵的,押的是an韵。第三句韵脚不同,所以第三句不押韵。绝句规定第三句不能押韵,所以这首诗押韵完全合格。古体诗或近体诗押韵的规则,一般是隔句押韵,即每隔一句,所用的句尾字的韵母必须相同,也就是逢双押韵。不论多少句,逢双要押韵。至于第一句是单句,它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同时,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篇幅长的古风,中间允许换韵。比方说古风有长到几十韵、一百韵的,中间不换韵,这诗就不好作了。律诗、绝句只用四韵或二韵,就不能换韵。押韵,有宽韵,也不窄韵。所谓“宽韵”,指同一韵母的字多,可以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所谓“窄韵”,指同一韵母的字少,律诗很少用。哪些是宽韵,哪些是窄韵,看看汉语拼音字表就一目了然。 押韵有时也可以变通。在律诗,尤其是排律中,为了准确地表意,同韵的字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允许押“邻韵”。所谓押“邻韵”,即改用邻近韵部的字。这属于变例。邻近的韵部是怎么回事?这需要了解古韵书的古韵部。9.26古韵书和韵部古人作诗词,用韵依据韵书。韵书由朝廷颁布,称为“官韵”。 汉语语音的发展,大致分为上古、中古、近古、现代四个时期。各个时期音韵不同。上古音韵,即先秦两汉的音韵,以诗经的音韵为代表。这种音韵距后世遥远,变化太大,早已没有人用,所以无韵书传世。研究汉语音韵学的学者却不能不研究。中古音韵,是唐、宋诗人用韵的标准。隋代曾编有一本韵书,名叫切韵,以当时的洛阳音为基础,把所有的字按韵编排,共分一百九十三个韵部,供写诗选字用韵。这本韵书早已失传。唐代以切韵为底本,增字加注,增订韵目,重新刊定后改书名为唐韵刊行。此书也已失传。北宋颁行一部“官韵”,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是增广切韵的韵书,收字二万六千多个,分二百零六个韵部。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韵书。因为它分韵部繁琐苛细,使用很不便,便规定可把某些邻近的韵部通用。既然允许某些邻韵通用,可见把韵部分得这样繁细,是不合实际需要的。收进许多冷僻字和不用的古字,对作诗选韵来说,也没有必要。所以,皇帝又命文臣们编礼部韵略,收常用字不到一万个,一再修订,以应科举考试需要;与此同时代,又编一部收五万三千多字的集韵,比广韵收字约多一倍。其实,切韵、唐韵、广韵、韵略、集韵一脉相承。广韵是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广的,韵略是广韵的精简本,集韵是广韵的增繁本,它们和广韵一样分二百零六个韵部。南宋平水人刘渊撰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广韵系统韵书所允许通用的韵部合并,由二百零六个韵部合并为一百零七个韵部。同时代金朝的王文郁撰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把刘渊未归并的“迥”“拯”两部合并,则为一百零六个韵部。这一百零六个韵部长期流传下来,称为“平水韵”。 唐、宋的韵书,基本上反映中古时代的汉语语音实际,中古诗人依它们用韵,是符合当时通行口语语音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近古,由于语音发展变化,平水韵与实际语音就有了差异。元代编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普通话语音为标准,只收五千多字。但它是曲韵(北曲)的韵谱。作诗的人并不用它,仍用平水韵。明初修纂的官方韵书洪武正韵,杂糅南北语音,分韵七十六部。但它也是曲韵(南曲)的韵语,作诗的人也不用它,仍用平水韵。清代修纂的官方韵书,为康熙官修的大型韵书佩文韵府,仍按平水韵的韵目修订。“佩文诗韵”,是清人科举考试和作诗的用韵标准,它仍是以中古音韵为基础的平水韵。平水韵包括平声三十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韵目如下: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箫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虞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豆兼)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冥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现代作律诗或律绝,一般仍依照平水韵,遇到古今音韵变化,常常发生问题。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 一、麻a、ia、ua二、波o、e、uo三、皆iee四、开aiuai五、微eiui六、豪aoiao 七、尤ouiu八、寒anianuanan九、文eninunn十、唐angianguang 十一、庚engingongiong十二、齐ier十三、支(-i)(*)零韵母十四、姑u10.10绝句的平仄 五言绝句及平仄 一般所称绝句,即律体绝句。它与律诗为唐代建立的新体诗,有严密的格律,时人称今体诗,后人称近体诗。律体绝句与古绝相对,简称近绝、律绝。近体诗讲究平仄声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声律美。五言绝句有四种句型:(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2)平平仄仄平。(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4)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这种律化的句式称律句。近体诗通常限用平声韵。近体诗上下两句称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平仄声相对或基本相对,后一联出句与前一联对句两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相粘(首字常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字为准)。违犯这两条,谓之“失对”、“失粘”。 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 A.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如,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拂:入声字C.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卢纶塞下曲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白、石:入声字又如,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七:入声字D.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如,王涯闺人赠远(其一)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注意: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3、括号偏格时宜平可仄:平;、括号偏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偏格句型,尊重内用字平仄。10.15五言绝句常例是仄起,首句不入韵。近体诗押韵要严格依照韵部,不出韵。写作五言绝句,既要合乎平仄与用韵的规定,还要讲求诗意,如同古绝,语言贵平易自然,辞简意味长。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元素。学诗者应仔细揣摩,切实掌握。对于阅读或采用古韵的诗词,要注意平声的古入声字。如:“直、织、石、伏、独、叠、节、郭、峡、达、笛、夕”。还要注意一些读音特殊的字: 1、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如“俱”、“纫”,古平声今去声;“拥”,古上声今阴平等。2、古平仄两读的字。有两种情况:(1)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如“看、望、听、忘、醒、漫、患、叹、莹”。(2)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同。这类字很多。其中有容易分辨的,如“长、调、中、重、间、难、强、冠、荷、和、缝”;有的已难以分辨,一般只知读仄声,而不知其在某种意义时应读平声,如“论、教、要、令、翰、浪、燕、便、扁、那、治、不胜、禁、任”,或只知读平声,而不知在某种意义时该读仄声,如“思、闻、行、从、吹、骑、分、间、华、兴、乘、王、衣、疏、殷”。*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种常用的变格句型、1、五言律句仄仄脚:(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变格后,仄仄脚变成了平仄脚。如“移舟泊烟渚”(梦浩然宿建德江)2、七言律句仄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入声字(王之焕凉州词)。此变格句型多为唐宋诗人所用。律诗多用在尾联出句,绝句则用于第三句,使通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运用变格时,须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用平声。七言绝句的平仄 序七言绝句简称“七绝”是近体诗的一种。七言句式可看作是五言句式的增长。在五言律句前加与首节平仄相反的二字既成七言律句(就是七言去掉前两个字就是五言,所以就不介绍五言绝句的写作章法了)下面介绍一下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绝句1、2、4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注意: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3、括号偏格时宜平可仄:平;、括号偏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偏格句型,尊重内用字平仄。绝句发展到中唐后期也出现了句间对仗:例如杜甫的“七绝”窗前诸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的仄仄脚可以变格,请看五言绝句有关内容 有人说:这么多说道岂不束缚手脚?其实不然,我们看大多句子1、3字可不拘的,所以他还是比较灵活的。初学者可先随意写(免得影响思路),然后再套入格律修改(当然修改后意境大为逊色,就多此一举了,还不如索性作一首较好“古绝”)。例如我写一首“七绝”-梦诗时,其底稿为: 底稿“梦诗”(新韵):锁定萦怀催构思,唐诗宋词令人痴。梦中得韵进仙境,俗人妄出李杜诗。该诗意境还可以,完全符合“古绝”的章法,但距离“律绝”显然不附其章法,但按前面介绍的过的4种格式对照,该诗稍加修改就符合第2种要求的格律。所以改为: 七绝“梦诗”:偶遇激情欲赋诗,古人格律让人痴。梦中得韵临仙境,惊动先朝李杜知。读者可参考“五言绝句”有关知识,加深理解。10.17五言律诗及对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律诗物征是律句八句,组成四联,依次名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称首、颈、腹、尾联),中间两联上下句(出句、对句)要对仗。对仗即对偶,形同古代仪仗,两两相对。依据“对”、“粘”规则,五律的平仄格式有以下四种: A、仄起,首句不入韵(等于五绝A式两首相加):(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其中“两”字不依平仄,且形成了“三仄脚”(小忌也)。不过作者利用对句第一个字来“拗救”一下。又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其中“别”字系入声字,也形成了“三仄脚”(小忌也),作者也利用对句第一个字来“拗救”一下B、平起,首句不入韵(等于五绝B式两首相加):(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石:入声字C、仄起,首句入韵(等于五绝C式加A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平生原有分,况是蔡家亲! *白:入声字D、平起,首句入韵(等于五绝D式加B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如,李商隐: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泊、薄、俗、隔:皆入声字注意: 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3、括号偏格时宜平可仄:平;、括号偏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偏格句型,尊重内用字平仄。五言律诗常例是仄起,首句不用韵。10.22*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种常用的变格句型、1、五言律句仄仄脚:(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变格后,仄仄脚变成了平仄脚。如“移舟泊烟渚”(梦浩然宿建德江)2、七言律句仄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入声字(王之焕凉州词)。此变格句型多为唐宋诗人所用。律诗多用在尾联出句,绝句则用于第三句,使通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运用变格时,须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用平声。对仗,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往往决定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所以学诗者要学好对仗。律诗对仗有三项要求: 1、平仄声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2、词性词义相对。上下句对应的词一般是同类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但仅了解这一点还不够,有的词类,主要是名词还分若干小项,往往需要按照这些小项对仗。例如: (1)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2)时令对:“海日生蚕夜,江春入旧年。”(3)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4)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5)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6)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7)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8)形体对:“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9)人事对:“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春。”(10)人名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11)方位对;“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12)数目对:“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13)颜色对:“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间。”(14)虚字对:“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此外,还有器物对、衣饰对、饮食对、史事对、人伦对、代名对、干支对、叠字对、连绵对,等等。词类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做工对;不同小项的词相对,叫做宽对。但有的词虽不同小项或类别,用作对仗,习惯认为也是工对,如“天”对“地”,“兵”对“马”,“诗”对“酒”,“无”(动词)对“不”(副词)等。有种对仗叫借对。一是借义,如“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五维),因“玄”另有玄黑之义,所以借来对“白”;二是借音,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因“杨”与“羊”同音,所以借来对“鸡”。 句中自对而又相对,也属于工对。如“笛声喧汉沔,歌曲上云霄”(李白),“汉、沔”自对,“云、霄”自对,“汉沔”(地名)与“云霄”(天文)相对,应视为工对。再如“人稀地僻巫医少,夏早秋霖瘴疟多”(白居易),句中一二与三四自对,五与六自对,两句再相对,虽词类小项不同,仍为工对。自对又称当句对,词类相对,平仄声不一定相对。3、语法句式相对。即上下句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等,句子结构和节奏形式两句相同。如“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上下句均为“主谓宾补”,主语“树色”、“河声”又都是偏正结构,前一名词修饰后一名词,上下句节奏形式均为“二二一”式。律诗对仗有二忌: 一忌“合掌”。即一联上下句以同义词相对,以致两句意思完全或基本相同。如“群贤共谱箴时调,众彦齐讴警世声”。二忌两联对仗方式雷同。两联句式要有所变化,以免重复呆板。如前联是“二二一”式,后联宜换用“二一二”式;如果节奏形式不能改换,也要改变一下语法结构,比如前联动词在第二字,后联就应换在其它位置,前联第三字是实词,后联第三字就不妨用虚词。另外,对仗不要一味求工。否则束缚思想,容易造成合掌,或流于纤巧。可以工对与宽对相结合。如李益诗,“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前四字是工对,末字“见”(动词)却与“容”(名词)相对。对仗总以天然、工整、流畅为佳。诗人常使用颜色对、数目对、方位对,容易形成工对能给读者以鲜明印象,或增加气势。10.24七言律诗的写作要点1、序言2、七言律诗的平仄3、对仗序一、律诗是诗词里讲究最多的诗种(包括律绝)。我们先复习一下七言绝句的平仄构造1、平起平落(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起平落(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3、平起平落(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起平落(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注意:注释: 1、括号()内的字宜仄可平:(仄);2、括号()内的字宜平可仄:(平);3、括号偏格时宜平可仄:平;、括号偏格时宜仄可平:仄。初学者不必学习偏格句型,尊重内用字平仄。 绝句(指律绝)1、2、4句用韵(一般压平韵,首句不用韵应符合第3、4的格式)。 二、七言律诗的平仄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同“五言律诗”前面加与五言前节两个字平仄相反的字既成。七律同七绝一样,首句通常入韵(七律首句不入韵也可,古今少见,但必须符合3、4的格式;“五绝”“五律”首句通常不入韵)。七律2、4、6、8句都入韵,一定要用平声韵。3、5、7句不入韵,但尾字必须用仄音字。 否则就不为律诗了(不是所有的七言八句都是“X律”如格律不符只能根据诗的格律归为古风了)。 “七律”和“七绝”一样也有4种格式。可看出它是两首七绝平仄格式相加: 1、平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1)(3)形式相加。(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仄起(首句用韵):等于七绝(2)(4)形式相加。(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毛泽东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3、平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3)形式两首相加。(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十”入声字4、仄起(首句不用韵):等于七绝(4)形式两首相加。(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律诗颔联(3、4句)、颈联(5、6句)应对仗,也可只在颈联对仗。10.29三、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时对词性的要求 词性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概括起来,词大约可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单”“双”等字也算数目。(b)颜色自成一类。(c)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以上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d)不及物动词常常和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和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1、2句叫首联,3、4句叫颔联,5、6句叫颈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3、4句和5、6句。(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仗应用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其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用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用韵的较少,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但切记不能因为首联对仗了,就减少颔联、颈联的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它不利于做结束语。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减少为两联,一般用于颈联(5、6句)。(三)、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好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谈。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因此同一小类的词相对便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属不同小类,但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的工整就是工对。例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毛泽东)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虚词的同义词一般可用,而实词的同义词相对容易犯“合掌”。合掌是对仗中的大忌,例如鲲鹏对苍鹰、高山对俊岭等。 (2)宽对:诗人不能一味求工而损害了思想内容。相邻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都属于宽对。 稍微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是最普通的情况。例如: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毛泽东)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的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例如: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毛泽东)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又利用它的乙义来和另一词相为对仗叫“借对”。 有时不是借意义而是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等。例如: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杜甫) (4)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两句说,其中出句(对联的上联)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必须有对句(下联)补充,这叫流水对。例如: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要求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有很大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北京中关村中学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海绵内衣的危害
- 合同范本出版物出版合同4篇
- 安全驾驶培训课程课件
- 设备安全培训意义课件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提升试题打印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设备安全上岗培训内容课件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练习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海格客车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河北省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规范2023版
- 2025年海南省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4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电缆工程电气专业)-2024年版
- 2025至2030中国内蒙古粮食仓储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资金岗位笔试题目及答案
- 虹口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
- 测量安全培训实施要点
- 诊所负责人聘用合同9篇
- 四轮定位外协协议合同
- 主持人个人礼仪规范
- 2025年人教版《太阳》标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