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换”与当代雕塑.doc_第1页
“置换”与当代雕塑.doc_第2页
“置换”与当代雕塑.doc_第3页
“置换”与当代雕塑.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置换”与当代雕塑“Replacement and Contemporary Sculpture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刘淑泓摘要:在雕塑创作中,随着表现形式的转换,即便是同一种材质也会具有多重性格,它会向我们提供这样或那样的可能性。从造型的角度来说,材质呈现的形式是千姿百态的,但传达的本质意义却是不变的,只是其承载的思想、观念以至审美趣味因作品(或作者)而异罢了。Abstract: In the sculpture, with the manifestations of change, even if the same type of material will have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t will provide u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one kind or another. From the modeling point of view, the material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various shapes, but conveying the essential meaning is the same, only the bearer of thoughts, ideas and the aesthetic taste for work (or author) are different.关键词:材质置换、造型置换、观念置换在造型艺术中,“置换”作为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原始人在岩洞中勾画狩猎图,用粘土烧制彩陶,用石头雕刻裸像,记录想象中的神灵,描绘妖魔鬼怪,其意图是祈求美好的生活。中国秦汉的铜车马仪仗,用金属铸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其规模之大体现身份和等级,人们希望把生前拥有的一切带到阴间,以这种物质形式表达理想和愿望。同样地,古希腊、古罗马以至文艺复兴、巴罗克时期的雕塑家,把坚硬冰冷的金属或石头雕刻成“带体温的人体”、“具质感的服饰”,不但让观者尽情地领略其造型技巧之高超绝妙,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坚硬、冰冷的自然物质已不知不觉地与肌肤、布料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代艺术之后,造型观念的转变引发了当代艺术家对材质特性的重视和研究,他们远远不满足于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对材质的可读性、材质自身的可塑性进行了更深层面的挖掘与尝试,有意识地利用材质的特性及相关造型形式,通过视觉效应完成将材质“置换”成特定事物的过程,使材质本身与所“转化”的事物具有特殊的关系和意义。“置换”拓宽了材料在雕塑造型中的疆域,体现了雕塑家对造型语言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运用,使置换方式从过去的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过去仅仅作为造型工具的材质今天变成了视觉的主体。“置换”是当代雕塑重要的表达方式,置换的原型往往是人们熟悉的事物甚至是绘画或雕塑作品。譬如,隋建国让马克思穿上中山装;展望用不锈钢复制各种石头并放在石头不该放的地方(如玻璃);李占洋把群雕收租院里的人物原形换成当代名人;陈克把美国自由女神像或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压缩变形等等。当代艺术家利用这种方式使早已被人们熟悉的事物重新与当代社会发生联系,变成新的事物。这“新”与“旧”的背后蕴含着艺术家深层的思考,体现了当代观念中的文化语境。置换方式可分为三种,即材质置换、造型置换、观念置换。1材质置换 当代雕塑家基于对材质的文化属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大胆地打破了人们对事物常规性的认知方式或方法,在艺术表现上创造了新的空间。如戴耘以红砖和写实手法置换汽车、电熨斗、罐头盒等金属物品;师进滇用金属丝编织成空心的形式置换摩托车、汽车、自行车的原型。在这里,传统的材料观已经被彻底打破。日本某户外环境雕塑用不锈钢板做成高大的基座,上面托起一块巨石,周围景色反映在抛光的不锈钢基座上,“基座”被化解了,巨石突兀地“悬浮”在空中,给观者以视觉错觉体验。在这些雕塑作品中,材质与雕塑的关系,即材质蕴涵的意义与作品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改变了仅仅作为造型工具的角色而使之成为雕塑重要的构成元素,甚至成为视觉艺术的主体。2造型置换 金属是坚硬的物质,这种“特性”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然而这重“特性”会随着造型形式的转变而被改变,产生不同的观感。澳大利亚雕塑家米莫德的铝板涂漆雕塑在那当中,巨大的卷绕形体中打上结子,使原本坚硬的铝板产生柔软感。人们通常认为,在没有两头固定的情况下铁链不可能直立。美国雕塑家约翰凡奥斯泰因的系链(男孩的玩具)(1995),打破了这样一种常规,以一个重1500磅的金属锚形和一块圆形花岗石为基础,支撑着一条弯曲扭动直立的铁链,铁链顶端托起“漂浮的鱼雷状的金属浮箱”,造成失重的感觉。王中的不锈钢锻打雕塑躯壳,也是通过铁链直立方式展现了新的视觉效应。金属可造武器,给人类予伤害,也可制作成艺术品给人们予审美享受、教育和启迪。瑞典雕塑家陆特斯沃德在联合国大楼前,向我们作了一次生动形象的甚至有点荒诞幽默的演绎:大型青铜雕塑一支打了结的左轮手枪,它是人类祈求和平、反对暴力、停止战争的象征。作者用暴力工具武器“置换”和平,立意新颖而深刻。雕塑家陈克给西方经典雕塑作品予新的诠释,把人们熟知的自由女神像、大卫等变成他的压缩雕塑,使人产生眩晕、陌生、虚幻的感觉。在近几年广州美院毕业生作品展览中,有像瘪了气的橡胶材质雕塑作品,形象似人而非人,似兽而非兽。中央美院毕业生韩文华也做了系列软化雕塑中国古代龟驮石碑、石狮子像,被压扁、软化的造型处理使原本坚硬挺拔的石材恰如橡胶一般,橡胶的特性叠加在花岗石的特性上,“软”与“硬”统一在对比中,中国传统石狮子变成了今天的“橡胶”狮子。3观念置换 观念艺术对中国雕塑产生影响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雕塑家常借人们熟悉的形式或符号表达其当代的理念,在作品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哲理或心理等因素,尤其注重对文化意识的构建与艺术表现。隋建国的雕塑马克思在中国让马克思穿上中国服装中山装,“马克思”和“中山装”作为西方思想和中国文化精神象征性的“符号”,传达了作者特定的创作意念。他借服装的置换方式,在西方的符号上巧妙地嫁接、移植了中国文化元素,使“中”“西”和谐统一。同样地,展望以具有现代工业文化元素的金属材质不锈钢,置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含意的假山石,把不锈钢假山石放置在现代都市环境中、让不锈钢石头“长”在玻璃圆桌上如盆景般供人欣赏、将不锈钢做的“长城砖”镶嵌在长城缺失的砖位上、不锈钢陨石“悬”在空中、不锈钢石山飘浮在海面或湖面一系列如此“反常”的处理,体现了雕塑家当下的观念以及对金属材质的文化性思考,同时不锈钢作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特征的象征性符号,其坚硬冰冷的审美特征与人们对于城市工业文明的感性认识获得了天然的契合。不锈钢山 展望“置换”方式中无论是“材质置换”、“造型置换”抑或“观念置换”,均属于间接的表达方式,它标志着艺术表现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比起那些惯用的简单易懂的直接陈述更为生动透彻,更富于深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