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技巧点拨(六) 选材用材的技巧.doc_第1页
作文技巧点拨(六) 选材用材的技巧.doc_第2页
作文技巧点拨(六) 选材用材的技巧.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或作文技巧点拨(六)选材用材的技巧要义解读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考作文要“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而恰当地选材用材是作文思想健康的重要保证。选材用材是为作文选择所需材料,并构思如何运用,直接关系到作文的品位和等次,属于构思范畴。一般说来材料要选择运用健康的、熟悉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当然也可从新的角度来选择运用旧材料。技巧点拨选材用材注意以下几点1.不涉禁区,积极健康“文以载道”,文章要表达思想。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明确要求“思想健康”,某种程度上说,作文只要思想不健康就是不合格。那些不健康的内容绝不能写,不能越雷池一步,选材绝不能涉禁区。2.避生就熟,得心应手中学生不可能是“百科全书”似的人,什么都懂。人们家庭环境、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千差万别,知识积累自然就不完全相同。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如果不懂装懂,欲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3.弃故纳新,与时俱进“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隔夜好茶不好喝,干花不如鲜花美,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子旧芝麻,怎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听唱新翻杨柳枝”,才会给人带来惊喜!2008年高考作文中就出现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事例和文章。如,抗击南方特大雪灾的感人场面、全民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等等。4.避同求异,独特出众有些材料人人皆知,当同学们就同一题目写作文时,许多人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些材料。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如,2008年高考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的命题作文许多人都写的是环境保护,而有的考生却独出心裁,把环境保护主题与当前国人关注的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思考结合起来写,新颖而不落俗套。5.推陈出新,旧材新用有些材料内涵丰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这样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但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让人耳目一新。如一般人用“班门弄斧”多取其讽刺意味,而如果像华罗庚那样,反其意而用之,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班门弄斧”的意义恐怕就变得新颖而深刻了。需要强调的是,考场作文选材时可先用发散思维,在草稿纸上列出你认为切合题意的材料(为节省时间,每则材料可用三五字作提示),然后分析、鉴别,选定要使用的材料。选定的材料,有的在文章中要保持原样,如引用古代诗文名句、名言警句等;有的则须加工改造,即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进行巧妙“剪裁”。范文引航高考回眸(200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思路点拨无论选择触摸都巿还是感受乡村,都需要揭示各自环境的特点,各自生活的特色,立足于自身所获得的“触摸感”和“感受”,倡导真心真情真感作文,要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争取小中见大立意。注意是命题作文,不再是话题作文,两选一,写作时可将都市或乡村作为主要角度,而将另一点作为对应或对比。审题是零难度,考生得分的高下全在选材、组材和立意及语言等功夫上。特别是选材,要围绕着时代发展的主题,选择具有时代色彩的材料。佳作示例一个城市可以不死有人爱山,有人爱水,我却爱城。同爱城的人中,有人爱都市,有人爱小镇这于我都是无所谓的。我爱的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亦是可以被人格化的。科技可以赋予一座城市以它所愿意的任何外表,正如人可以选择任何他喜爱的衣装。但这样的城市是不真实的。我想到了帕斯卡尔。在空间和时间的轴上城市和人都被湮没为一个质点,但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若有了思想和灵魂,一座城市亦可以包含整个宇宙。而城市的灵魂,便是城市中的人。忘了在哪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爱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的书店和历史成正比。”我是极赞同的。高尔基语曰“不阅读的人没有灵魂”,依然如雷一般敲打着我。排斥阅读和思考,便如阿伦特所指出的,是将人置于自然属性的压力下,满足于物质消费,成为生存必然性的奴隶。马克思把劳动看做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而我以为阅读和思考是人成为公民的必经之路。没有公民,城如何称为城?而历史则是公民气质的源泉。不是建筑的历史,而是习惯的历史。一个城市从他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因为它的居民们而有了生命。居民的话语、故事,他们订立的法,他们的为人处世构成了城市的血液;到了现在,成了代代相传之后的道德律例和价值判断,体现出来的便是人的性格。如中国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细腻;又如巴黎的浪漫和激情、柏林的严谨,这是城的历史性,一座城无法磨灭的印记。写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触摸城市的提法是不够恰当的。触摸是物质上的。在横店或者好莱坞,你能够触摸到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座城市。但那城是死的。城市的血液、生命和灵魂,是被摩天大楼、汽车和飞机忽略为质点的人。我爱我的家乡,因此我感受到他:他的呼吸和脉搏,与我的是一样的。四川的地震如此强烈,几乎毁了汶川城。但汶川的人还在,他们只是暂时地离开。只要他们还选择成为公民,选择继续书写汶川的历史,这座城市的生命就还在。一个人放弃了阅读思考才会死去,一座城忘记了历史才会是灭亡,汶川还没有死。亮点透析亮点一,本文选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思想,折射出一种坚强的信念。特别是结尾段选用“汶川还没有死”,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催人奋进。亮点二,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明晰。文章开篇扣“触摸都市”,亮明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