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传统藏戏思想内涵摘要: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藏戏历史悠久,传统丰富,在艺术的各方面发展得也较为成熟能歌善舞的藏民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其民歌格、舞蹈独具一格,光彩夺目。藏戏艺术即是融会了藏族的这种歌舞文化的底蕴,包容了藏民族整个文化意识和宗教情感而发展起来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扎根于民间,吸取着整个草根阶层的力量。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从反映的思想内容上说,藏戏受宗教影响较深。关键词:传统 藏戏 思想内涵目录:一、 藏戏渊源二、 藏戏表演特色三、 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及审美意义(一) 表现汉藏友谊、民族团结(二)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三) 反映宫廷斗争(四) 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四、 藏戏结局赋予完美结束语一、藏戏渊源藏戏是古老的,它本身的发展和转变就是一个漫长而精彩的多幕戏剧。关于它的起源和萌芽,目前有多种说法,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多年前。在西藏传统文化中藏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藏戏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中历史最久远的,是西藏古代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艺术品种,也是祖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艺术。藏语称“阿吉拉姆”或“拉姆”,意为“仙女大姐”或“仙女姐妹”,是西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个剧种,有很多不同的演出的流派,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艺术,同祖国其他兄弟民族的戏曲艺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传统剧目,独特的艺术形式,浓郁的民族风格,奇妙的想象和动人的故事,并披上一层佛教色彩的轻纱,吸引着世世代代的僧俗百姓甚至上层贵族,直到现在, 它仍然是藏族人民酷爱的传统艺术之一。传统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唱腔、不同角色、不同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是一门综合艺术。藏戏的渊源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1) 民间歌舞:藏族早期民间歌舞百戏中就已开始出现带有戏剧色彩的艺术形式。一些藏史资料对此也曾有记载。如西藏王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松赞干布在颁发十善法典时举行的庆祝会上,“令戴面具,歌舞跳跃,或饰嫠牛,或狮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献技。奏大天鼓,弹奏琵琶,还击饶钹,管弦诸乐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驰马竞赛至上法鼓,竭力密敲”;在桑吉嘉措的藏医著作亚色中对民间歌舞的形式也有记载;“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臣民们进行卓、鲁、谐等文艺活动。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鲁是只唱不舞;谐是即唱又舞。” 当时的演员全是僧人,表演时有时配上诵经为伴唱,这就形成了哑剧性的跳神颂佛祈愿的新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在乃东县哈鲁岗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那里还保留着“阿卓”这种古老的大型鼓舞队组织,其领舞师的面具与早期藏戏的白山羊皮面具大致一样,戴面具者的名称也同样叫作“阿若娃”。 (2) 民间说唱艺术。早在西藏的苯教时期,被称作“仲”的口头神话、历史传说故事已成为当时西藏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苯教已有专门从事说唱的故事师和歌唱家。在西藏历史中,历代都产生过大量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被用民歌、赞词、韵句等形式把人物的话吟唱出来,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这种演唱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例如产生于十一至十三世纪的藏族民间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其说唱性文体受佛教说唱文学的影响并有所发展,除独白和对话是适宜歌唱的韵文之外,部分故事情节的叙述也改为可歌唱的韵文,而韵文的写法采用的就是民歌体。此外,其他一些说唱形式,如“折嘎”( 意为吉祥的祝愿)、“喇嘛嘛呢”等对藏剧的产生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喇嘛嘛呢”这种说唱艺术,其对藏剧的影响非常之大,藏剧的剧本就是喇嘛嘛呢艺人的说唱故事脚本。说唱艺术的特点还清楚地反映在藏剧表演中。如藏剧演出时有剧情讲解人,他讲到哪里,演员就唱到哪里;讲解人以一种固定的念诵调介绍之后演员才能上场表演。 (3) 宗教仪式和宗教艺术。藏史巴协中记载;“八世纪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修建桑耶寺时,莲花生大师为调伏恶鬼所行轨仪中率先应用一种舞蹈”。这种舞蹈就是藏传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刚舞,简称羌姆)的起源。羌姆是在原始苯教巫师祭祀自然神仪式的基础上,吸收民间土风舞演变而来的新的宗教仪式舞蹈。开始羌姆完全是在寺院里为僧人表演,后来传入民间,僧俗人众均可观看,逐渐成为僧人和俗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宗教舞蹈。此外,在林芝还有一种与寺院完全无关的“米那羌姆”(俗人跳神),是为引回“村宝”进行驱邪迎祥而创立的民间祭祀舞蹈。其中象征喜庆、幸运和吉祥的男性侍佣神跳的“波梗舞”,也被寺院跳神萨迦寺卓玛颇章“孜玛尔多加”羌姆和藏剧白玛文巴所吸收。 但最主要是从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起,由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所创造的,距今有五、六百年多的历史。在十四世纪末和十五世纪初的年代里,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据说他建造西藏第一座铁索桥时由于经费、人力等各种困难,煞费苦心,历经三年多的努力仍未未成功。于是后来他为了募化筹集造桥资金,想出一个办法,把建桥民工中七位来自西藏山南的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姐妹组织起来,组成演出团体。将宗教跳神舞蹈和说唱等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集于一体,穿插佛教和民间故事作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教化众人、募集经费,演出于各地而大受欢迎,形成了最初的藏戏。由此,唐东杰布也靠演戏募捐造桥120 座,驰名的泸定铁索古桥便是其中之一,为了纪念这位大师的功绩,藏人们把他被尊为“铁桥大师”和“藏戏祖师”,并且在藏戏演出时必定要在广场正中供奉他的神像,演员和观众要向他的挂像或塑像敬献哈达。又因藏戏最初有七位美貌出众、仙女般的姐妹演出,人们便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指女性,“拉姆”意为仙女,是为西藏藏戏的开端。唐东杰布在人类文化艺术史上架起的这座“藏戏”之桥,已远远胜过了他在江河上架起的桥梁而永垂史册。传统藏戏有剧本、舞蹈表演、唱腔、不同角色、不同服装及面具,还有乐队伴奏和伴唱,是一门综合艺术。二、藏戏表演特色由于西藏地方藏戏历史悠久,艺术传统丰厚,在历史上又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文化影响,其根本标志在于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风格。在藏戏演出中穿插的许多民间艺术表演,都有较高的技巧和造诣。如牦牛舞,则是前藏希荣地方的民间艺术“希荣仲孜”。仲子是野牛表演的意思,后来吸收到卓娃桑姆剧中用以反映白玛金国的牧场生活,男女牧民,挤牛奶,打酥油,牧放管理牦牛,和野牲牛玩耍,演得格外有情趣。还有鹦鹉讲寓言、孔雀舞宗教舞蹈“羌姆”、折嘎祝词喇嘛嘛呢说唱藏族鼓舞云游僧唱道歌耍猴乞丐表演汉民船夫舞回族侍佣舞等。这些大量穿插进来的民间艺术表演,有的已完全融入剧情,有的只是一种气氛的配合,但都已成为藏戏表演不可分割的而又很有特色和风采的组成部分。藏戏有鲜明特色,有自己表演风格。第一,藏戏表演艺术最鲜明,最完整地保留着并能体现出民族特性。如采用民间口头说唱文学的形式,特别是形成散文叙事,韵文对话歌唱的藏族叙事史诗式的体载特点。第二,宗教色彩较浓。藏区早期原始宗教“本波”的兴盟,佛教传入并畸形发展为政教合一政体,以及到今天仍然全民信教的现状,使藏戏形成了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因而导致藏戏传统项目多数是宗教神佛故事,少数反映西藏历史和社会生活故事。第三,藏戏的审美特征也是奇特的。类似戏曲中的诗话戏剧,经过一定提炼、夸张、概括,以至变形,达到部分诗的意境和形式。可它又没有戏曲诗化的那么完全、彻底、深化,有部分西方戏剧表演上的散文化倾向。它结合主要的基本类型化、程式化的表演艺术手段,铺以一部分模仿生活的写实表演,使藏戏在内容表现上诗化和演出上散文化,在表演艺术上程式化和生活化方面方面化都达到和谐统一。藏戏的演出,分为开场、上戏和结尾三部分。开场叫“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出场人物有三种:温巴(渔夫或猎人)七人、甲鲁(领班)二人、拉姆(仙女七人。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召集观众。而且一开始都有祭祀藏戏戏神汤东杰布的内容。如果单独演出“甲鲁温巴”,便在其中穿插很多诙谐滑稽的短剧和杂艺特技节目,可以连演一天。第二部分正戏,叫“雄”,是通过戏师或第一温巴、第二温巴等,用连珠韵白从旁介绍来开展的。故事情节的详略和演出时间的长短,全由戏师掌握,所以有些大戏可连演二三天,甚至六七天。传统剧目一般都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他们主要是欣赏唱腔、舞蹈和特技等;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的角色可专心致志地吟腔弄调或表演绝技,加上同台演员的帮腔伴舞,戏中生动有趣的故事自能形象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很有意思的是,演出正戏时,开场戏中的演员,不管扮演和不扮演剧中人物,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就参加伴唱和伴舞。而且基本上按照戏帅介绍一段剧情后,由一个角色出来唱一段,然后所有人一齐起舞或表演技巧,以这样的格式循环表演下之。它的演出是不分幕和场次的,实际上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就起分幕的作用。这些形式与古希腊戏剧也很相似。希腊悲剧介绍剧情也有“开场”戏,合唱队还有“进场歌”;合唱队既是剧中人又是剧外人,还贯穿全剧,也是起个幕与幕之间时间、地点的变化作用;而衔接故事、发展剧情的手段,也是借助一个“报信人”的通报,“报信人”所念的台词往往是剧中最精彩的部分。藏戏的第三部分结尾叫“扎西”,是正戏演完后的祝福迎祥的仪式,伴有歌舞,同时接受观众的捐赠。人们尽情庆贺欢呼,祝福迎祥。舞台上狂歌劲舞,台上台下,观众与演员的情绪都达到了极度高潮。藏戏的面具也有别具一格,实际上一开始也是来自宗教哑剧性舞蹈仪式“羌姆”。藏戏早期的演员也都是男的。有了面具,也便于男演员扮演女角。像觉木隆这样后起而发展得比较充分的藏戏团虽然已经有了女演员,甚至出现了女明星,但直到1960年民主改革之前,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只准男演员进罗布林卡给达赖演藏戏。再则,藏戏的面具也已经发展了,即,不是每个演员都戴面具,其主要角色反而不戴,像诺桑王子帅的王子与仙女“云卓拉姆”就化妆成白净红润的脸谱来表演。有些丑角也扑上指粑作白脸,涂上锅灰成妖魔鬼怪的黑花脸,黑底中画上红的嘴唇,绿的眼窝,再配上眼白和白长的獠牙,其形象比什么都可怕。三、八大传统藏戏的内容及审美意义藏戏剧目众多,内容丰富,主要取材于历史题材、民间故事佛经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和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审美心理。藏戏剧目除了失传的,目前已知的尚有十多种,这些剧目都以一种说唱形式和底本流传。分别是汉妃尼妃、朗萨雯蚌、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王子白玛文巴、逈布顿玉顿珠,赤美滚登。这些剧本都深刻的表现了藏族先民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特征以及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独特的审美意义,这些剧目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表现汉藏友谊、民族团结。文成公主是藏戏中的传统剧目之一,西藏的民歌中对于文成公主更是充满了亲切和崇敬的感情。在布达拉宫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宫内还保存着他们结婚的洞房遗物。拉萨的大昭寺,据说是文成公主手中建造的;门前还有两棵公主柳,据说是公主手植的,还有传说说那是公主的头发长成的。总起来说,在西藏几乎布满了通过文成公主而遗留下来的汉藏两族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密切的文化交流的珍贵的痕迹。这出戏里,汉藏两族间友好团结的气氛,像一条红线,一直贯穿下去。在吐蕃方面,是热烈地请婚,唐朝方面是欣然地许婚。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一个愿娶,一个愿嫁,任何挑拨离间都不能破坏他们的婚姻的。这出戏里的矛盾是放在野心家吐蕃副相支恭顿对于这段姻缘的百般阻挠上,放在支恭顿毒害赞普和公主的阴谋上,而以阴谋被揭破,奸贼被除,大快人心为全剧的终点。表现了古代藏民以满腔的热忱,丰富的想象,朴素的语言,盛赞汉藏友谊和民族团结,也表现了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之间的浪漫爱情,突出了公主的美丽、善良和聪慧,也映衬了藏王的英俊伟岸和高瞻远瞩,是一出反映汉藏联姻的千古佳话的历史传奇藏戏。(二)反映社会斗争和社会现实生活。藏戏白玛文巴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这出剧被人称为是藏族童话剧,相传为17世纪中晚期的门巴喇嘛梅惹洛珠嘉措所作。这个戏前半部分主要写他父亲的身世和他自己的出身,后部分主要是叙述国王对其父子进行百般的陷害,白玛文巴被写成是人又是神,合人神为一体,最终国王被众罗刹吃掉,国人请重生的白玛文巴作国王,故事虽然带有神话的性质,但是仍旧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歹毒,赞扬了劳动者的智慧、勇气、善良,并最终通过努力和坚持战胜了统治者,由此,这幕剧也具有深刻积极的思想内容。藏族先民在旧社会大多过着暗无天日、饥寒交迫的生活,但是,藏民并不甘心受煎熬,于是借助文学创作曲折的表露出自己的抗争精神,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征服自然的愿望。直接反映农奴制社会尖锐的阶级斗争剧目朗萨雯蚌,虽然有着明显的宗教宣扬和封建道德的说教,但它塑造的一个农家女(实际上是农奴)从被领主强迫订亲,到抢婚和成家生子后受迫害,直到暴打致死,而又于心不甘还魂成佛,是十分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藏戏朗萨雯蚌,亦名朗萨姑娘。“朗萨”是其名,“雯”意为光芒,“蚌”是十万的意思,“朗萨雯蚌”即闪耀着十万光芒的朗萨姑娘。为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之一,蓝面具藏戏江嘎尔戏班及其艺术流派的剧目。传为11世纪藏人定甲永巴所作,另一说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后藏俗官定钦云巴次仁旺堆著。在传统藏戏剧目中是惟一直接采用西藏社会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件和与之相关的传说材料编撰而成的剧目。(三) 反映宫廷斗争。这类剧目有诺桑王子,卓娃桑姆、苏吉尼玛、顿玉顿珠等,诺桑王子这部戏反映了在弥漫着宗教禁欲和封建思想的西藏古代社会里,人们追求自由爱情生活的强烈的美好愿望,从而获得了历代人民群众热烈喜爱,因而世代传演不息。这部戏还有更深广的寓意,即通过诺桑以法王的德能和佛法治世的理想,战胜了本国潜在的习惯守旧和邪恶对抗势力,联系上半,解释引证了北国之所以能战胜南国的正义性和必然规律。卓娃桑姆这部戏里,魔妃哈相在逼走卓娃桑姆,以鸠酒毒疯国王后,还不放心,叫 大臣们去杀死公主和王子这里的表演又进一步渲染了惩恶扬善的积极题旨,同时也反映了藏族的一种积淀深厚的精诚善良的传统心理习俗。苏吉尼玛主要讲平民姑娘苏吉尼玛被国王迎娶封为王后,两人十分恩爱缠绵,苏吉尼玛为人忠厚,待人和蔼,心地善良,言语温柔,赢得了全国臣民的爱戴。国王原有的二千五百个妃子,对苏吉尼玛十分嫉妒,谋害苏吉尼玛,姑娘侥幸逃脱,后来她就化装成一个尼姑,一路讲经说法,弘扬佛旨。后来国王之道了事情的真相,也后悔不已,再三恳求又把她迎回王宫,重做王后,并生下太子尼玛森格。从此,枯树开花,人畜兴旺,全国人民过着幸福的生活。顿玉顿珠剧中主要的大故事,是反映顿月顿珠兄弟的手足之情,前半本写同父异母的王子顿月与顿珠。后母唯恐亲生子顿月不能继承王位,便装病要挾国王废弃顿珠,国王只好将顿珠流放。而敦厚的顿月不愿于哥哥分离,背着国王、母后一同出逃流浪,后顿月经不起饥寒困苦,尽管有哥哥百般呵护,仍然死于途中,顿珠只好将弟弟背尸厚葬于檀香树下顿珠自己去流浪天涯大故事通过表现兄弟情谊大力宣扬佛旨教义,而小故事虽有佛教利他主义的演绎,但细的重心则在于顿珠与公主之间的深深暗恋之情的表现。大故事套串着小故事,套串得合情合理;小故事配合着大故事,配合得有滋有味。四 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从反映的思想内容上说,藏戏受宗教影响较深。它的传统剧目中,既有反映西藏本土宗教巫笨的神灵和祭仪的内容,又有佛教的人物和演义故事。著名的八大传统藏戏,有的本身就是佛经故事,如赤美更登,它源于藏译经藏方等部太子须大努经,是根据释迦牟尼为其弟子讲的一个故事改写而成;有的是从佛本生故事发展而来,如诺桑王子,故事来自于反映释迦牟尼本生事迹的藏译经藏订珠尔百世如意藤六十四品“诺桑明言”,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被人称为“定钦疯子”的后藏俗官次仁旺堆将前人和各地民间戏班编述得比较古奥的诺桑故事重新创作而成,再如白玛文巴编演的是莲花生佛的本生故事;有的是由高僧活佛根据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如顿月顿珠,它是五世班禅洛桑益西因看到社会上有人不讲佛法和宗教界有人不守戒律的现象,将民间故事尼玛维色与达娃维色编写成的藏戏;另如卓娃桑姆,相传由五世达赖派往门隅地区的中心门达旺执掌政教大权的门巴族喇嘛梅惹洛珠嘉措,根据门隅地区历史传说曼扎岗国卫格勒旺布与王妃卓娃桑姆的故事改编而成,据说另一个民间故事剧苏吉尼玛也出自这位喇嘛之手。另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剧目,一是历史人物剧文成公主,它虽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综合编创而成的,但其男主角松赞干布完全是被当作藏传佛教的首位法王来塑造的,渲染了不少宗教色彩。二是社会现实生活剧朗萨雯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森林防火救护知识培训课件
- 梯子使用培训课件
- 2025年音乐辅导员招聘考试高频考题分析与解答技巧
- 2025年艺术品经纪人职业能力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兑奖流程中财务审核笔试题目
- 2025年AI领域职位人工智能公司招聘笔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C级船舶检验专业能力)复习题及答案一
- 2025年无人机行业入门指南初级装调检修工程师面试要点与模拟题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B级船舶检验专业基础安全)全真冲刺试题及答案一
- 2025年监理工程师《案例分析(交通工程)》考试真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5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
- 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课件
- 《无线网规网优概述》课件
-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正定级审批表
-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解读与启示
- 王洪图黄帝内经80课时讲稿
- 2023年山西日报社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衔接
-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及其治疗
- 2022年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YY/T 0127.11-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盖髓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