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矿山开采沉陷规律及观测站设计.docx_第1页
第六章 矿山开采沉陷规律及观测站设计.docx_第2页
第六章 矿山开采沉陷规律及观测站设计.docx_第3页
第六章 矿山开采沉陷规律及观测站设计.docx_第4页
第六章 矿山开采沉陷规律及观测站设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 矿山开采沉陷规律及观测站设计开采沉陷规律: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的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岩层移动分区三个移动特征区:充分采动区(减压区COD);、最大弯曲区;、岩石压缩区(支承压力区)GKMC、HLND岩层移动和破坏的形式(1) 弯曲(2) 垮落(冒落)(3) 滚动(垮落岩石的下滑)(4) 片帮(挤出)(5) 岩石沿层面的滑移(6) 底板岩层的隆起岩层移动和破坏形成的“三带”根据岩层移动破坏的不同,把采动岩层分为三个部分,即岩层移动的“三带”:1)垮落带;2)裂缝带;3)弯曲带;在水体上采煤时,将采动岩体底板也分为三带:1) 底板采动破坏带;2)底板阻水带;3)底板承压水导升带 1、 垮落带指工作面开采达到一定宽度时引起上覆岩层顶板垮落的岩层移动区域垮落带内岩层破坏特点是: (1)分区性 :不规则垮落带和规则垮落带 (2)碎胀性,碎胀系数值恒大于1,一般在1.51.80之间。 (3)可压缩性 (4)垮落带高度主要取决于采出厚度和上覆岩层的碎胀系数、岩性等,通常为采出厚度的35倍2、裂缝带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离层及断裂,但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称为裂缝带特征:(1)岩体内裂隙多,但仍保持层状结构 (2)导水裂隙带高度与岩性密切相关3、弯曲带指裂缝带以上至地表的区域特点:1)保持整体性和层状结构,隔水性能好 2)移动过程连续而有规律,不存在或极少存在离层裂缝 3)在竖直面内,各部分的移动值相差很小 4)当开采深度大时,H弯H裂地表移动:指地下采空区面积扩大到一定范围后,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使地表产生移动与变形,在矿山开采沉陷的研究中称这一过程和现象为地表移动分为两种形式:(1)连续的移动与变形;(2)非连续的破坏地表移动主要的三种形式:(1) 地表移动盆地当地下开采达到一定范围后,开采影响波及到地表,受波及影响的地表从原有的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方形成一个比采空区范围大得多的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2) 裂缝及台阶(3) 塌陷坑下沉:地表移动向量的垂直分量称为下沉,用w表示水平移动:地表移动向量的水平分量称为水平移动,用u表示充分采动:使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技术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的采空区面积为临界开采面积,此时的地表采动影响称为充分采动非充分采动:当采空区尺寸小于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临界开采尺寸时,地表最大下沉值未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称这种采动程度为非充分采动超充分采动:当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开采工作面继续推进时,地表酱油多个点的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的最大下沉值,此时的采动称为超充分采动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特征:移动范围大于采空区范围;形状与倾角有关移动盆地的分区1) 中间区 ;2)内边缘区(压缩区);3)外边缘区(拉伸)拐点:内外边缘区的分界点称为或下沉曲线的凹凸变化点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通过地表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所作的沿煤层走向和倾向的垂直断面称为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当地表非充分采动或者充分采动时,沿一个方向的主断面只有一个;当地表达到超充分采动时,垂直于充分采动方向的主断面有无数个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具有以下特征:(1)在主断面上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最大(2)在主断面上地表移动最充分,移动量最大(3)在主断面上,不存在垂直于主断面方向的水平移动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内移动和变形的主要指标: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地表移动盆地主要角量参数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形态和范围的角量参数主要是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充分采动角和最大下沉角(1) 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下沉为10mm)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称为边界角走向0、下山0、上山0、急倾斜矿层底板0 以下沉10mm作为移动盆地最外边界点,以这些点圈定的边界称为移动盆地最外边界(2) 移动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中最外边的一个临界变形值点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称为移动角走向、下山、上山、急倾斜矿层底板,表土移动角用表示,与无关对建筑物有影响的变形主要有:倾斜、曲率、水平变形临界变形值:不需要维修能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允许的地表最大变形值称为临界变形值(3) 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移动盆地最外侧的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的夹角称为裂缝角走向、下山、上山、急倾斜矿层底板 (4) 充分采动角在充分采动条件下,在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平底的边缘在地表水平线上的投影点和同侧采空区边界的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称为充分采动角走向3、下山1、上山2(5) 最大下沉角在倾斜主断面上,由采空区的中点和地表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非充分或充分采动)或地表移动盆地平底中心点(超充分采动)在地表水平上投影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在煤层下山方向一侧的夹角,用表示观测站:开采进行之前,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按照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观测点观测站的任务(1)研究地质采矿条件与移动变形的关系,获得开采沉陷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2)获得地表与岩层内部的移动变形规律(3)获得移动变形与建筑物破坏关系,确定临界变形值(4)获得岩体内部破坏规律观测站设计的原则观测线应布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设站地区在观测期间不受邻近开采的影响观测线的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观测线上的测点应有一定的密度观测站的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以外,埋设要牢固。在冻土地区,控制点底面应在冻土线0.5m以下测点埋设要牢固,设在移动范围内的观测点与地表同步移动观测站的布设形式观测线一般由走向线和倾向线组成,两条线相互垂直。有时由于条件限制,只能设置一条或者半条观测线观测设计包括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两部分工作设计说明书包括: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观测站设计时所采用的开采沉陷参数观测线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测点及控制点数目,位置及其编号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及其埋设方法观测内容及其所用仪器,与矿区控制网的连测的方法和精度要求,连测的起始数据、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观测站成果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和要求,所要获得的成果经费估算:包括观测站所需材料、占地、人工等费用的预算观测站设计图包括观测站设计平面图和剖面图剖面线装观测站的设计方法观测站设计包括观测站的位置、观测线长度、观测点数目及其密度确定的(1) 观测线位置确定(实际上是确定主断面位置)1) 倾向观测线位置确定方法1)当地表非充分采动时,设在采空区中央2)当地表超充分采动时:当有充分采动角3时,用3确定倾斜观测R1R3到开切眼的距离D1应为:式中:3走向充分采动角; H0平均采深,H0=(H1+H2)/2D3倾斜观测线距工作面边界的距离无充分采动角3,取 (3=55)当邻近有已采区时,观测线应不受前采空区的影响:式中,走向移动角; 调整值取20;h表土厚度;表土移动角在推进过程中设站,应考虑工作面在设站后推过的距离:式中:c工作面推进速度,m/日; t设站至第一次观测的时间间隔;2) 走向观测线位置确定方法倾向非充分采动 a、有时,用确定; b、无时,按下式求倾向方向充分采动时,采动充分采动角或用确定(2) 观测线长度确定 1)倾斜观测线长度确定实际上是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式中:L工作面倾斜长度;,上山和下山移动角;上山移动角修正值,一般 =20;下山移动角修正值;h表土厚度,表土移动角 2)走向观测线的长度 全走向观测线长度 半走向观测线长度 式中:l走向工作面长度;d超出倾斜线的长度;一般为(35)个测点间距(3) 观测点数目及其密度控制点数1)当观测线两端均可设控制点时,各端至少设两个控制点2)当只有一端可设控制点时,则不少于三个控制点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主要包括:连接测量、全面观测、日常观测等(1) 连接测量目的是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注意:独立进行两次 分类:平面连接测量、高程连接测量(2) 全面观测目的是确定观测点的初始位置和高程高程测量;平面位置测量(3) 日常观测日常观测工作是指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水准测量工作观测成果的整理工作包括计算和绘图两部分绘图点的确定一般按下列原则进行:下沉、水平移动直接绘在点的上方倾斜、水平变形绘在线段的中点曲率绘在两线段的中点一个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成果:(1)地表移动盆地的范围、形状、大小,以及各种角值参数(边界角、移动角、裂缝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2)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移动变形分布及其特征,移动变形最大值及其位置;(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移动变形的发展过程及其相应地表移动动态参数(起动距、超前影响距、超前影响角、滞后距、滞后角等);(4)地表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速度的变化及与工作面的相应关系;(5)地表移动各个阶段(初始阶段、活跃阶段、衰退阶段)的延续时间及地表移动延续总时间;(6)工作面开始回采到地表开始下沉的时间;(7)地表移动预测参数(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影响传播角、拐点偏距等)等地表沉陷规律:是指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的关系地表下沉曲线的特征点1)盆地边界点A、B2)最大下沉点O3)拐点E: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下沉曲线凹凸变化的分界点,即曲率为零的点水平煤层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水平煤层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倾斜煤层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变形规律起动距:通常把地表开始移动(下沉为10mm)时的工作面推进距离称为起动距一般在初次开采时,起动距为(1/41/2)H0(平均采深)超前影响: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工作面前方的地表受采动影响下沉超前影响角:将工作面前方地表开始下沉(w10mm)的点和当时工作面边界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称超前影响角,用表示超前影响距:工作面前方开始移动的点到工作面的水平距离l称为超前影响距,用l表示 式中:l超前影响距;H0平均采深 影响超前影响角的因素1)当地表为非充分采动时,随工作面长度,。达到充分采动后,为一定值,当开采结束后,等于边界角2)推进速度c,滞后距:地表达到或接近充分采动时,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点距工作面的距离称为滞后距,用L表示。滞后角:把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点与相应的采煤工作面连线和煤层水平线在采空区一侧的夹角称为滞后角,用表示式中:L滞后距; H0平均采深影响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的因素岩性、采深H0和工作面推进速度地表点移动持续时间(或移动延续时间、移动总时间)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的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