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的对联.doc_第1页
关于茶的对联.doc_第2页
关于茶的对联.doc_第3页
关于茶的对联.doc_第4页
关于茶的对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茶的对联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后让贤给儿子经营。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幅奇特的对联,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 “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爱诗爱文爱画;赔烟赔酒赔茶。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联中巧妙的嵌入“大”、“同”二字,并写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传说一百多年前,四川华阳县有个中兴镇,是个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镇上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对面是一家“望月楼”酒楼。某年春节,茶馆老板请本家秀才撰写一联,贴于店门。联曰: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此联写得很雅致,顾客争先围观,啧啧称赞。酒楼老板见状亦请一秀才给酒楼撰联:开坛千里醉;上桌十里香。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广东的潮阳海潮古刹有一副独脚联,联云:“吾乡陆羽茶经不列名次之泉”,下联至今未有人对上,堪称一绝。海潮古刹位于城郊西岩山上,唐代兴建,倚山而立,是粤东地区的名刹。寺仙有一泉井,名字叫“问潮井”。独脚茶联就刻在井台边的一块石碑上。据说这独脚联出自清代,兴许是某一日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游兴正浓时,喝了用井水冲泡的香茗,乘兴而作的。此后慕名前来应对者不少,却没有一人对上。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茶烹活水,须从前路汲龙泉。(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取材于楼,镶嵌得体。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联云: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清何绍基)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吟颂这一副出自郑板桥笔下的杰作,仿佛看到了山中烹茗煮茶的的张天师,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用对联赞美名茶,为名茶扬名更是别出心裁,不似广告却胜似广告。“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这副出自明代童汉臣的茶联,一直流传至今。“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仅仅10个字,把品质优异的蒙山茶跃然纸上。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象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中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竹无俗韵,茗有奇香。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类比。正因如此,茶竹结缘。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味,确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泉香好解相如渴;火候闲平东坡诗。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竹粉含新意;松风寄逸情。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幽借山巅云雾质;香凭崖畔芝兰魂。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吸烟有害,花钱买病;饮茶有益,醒脑提神。送水送茶,热情备至;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小天地,大场事,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从哪里来,忙碌碌带身尘土;到这厢去,闲坐坐喝碗香茶。玉碗光含仙掌露;金芽香带玉溪云。歇一歇消消暑气;喝二杯品品香茗。此处有家乡风月;举杯是故土人情。佳肴无肉亦可佳;雅淡离我尚难雅。花间渴想相如露;竹下闲参陆羽经。细品清香趣更清;屡尝浓酽情愈浓。熏心只觉浓如酒;入口方知气胜兰。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龙井茶香飘宇高;虎跑水溢满寰瀛。南峰紫笋来仙品; 北苑春芽快客谈。为爱清香频入座; 欣同知己细淡心。来不招去不辞礼仪不拘;烟自奉茶自酌悠游自得。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玉盏霞生液;金瓯雪泛花。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闲情常品茗;豪气快登楼。美不美家乡水;香不香故园茶。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 吃一碗各自东西。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为善读书是安乐法,种竹植茶是明妙心。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月在天。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新安人杰地灵,传古阁牌坊,一曲徽腔成绝响;黄山物华天宝,献屯绿祁红,三杯猴魁余雅兴。聆妙曲,品佳茗, 金盘盛甘露,缥缈人间仙境;观古俗,赏绝艺, 瑶琴奏流水,悠游世外桃源。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望断铁门限, 备夏水冬汤,应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那许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 击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心意六道众生, 吃饭穿衣。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