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定力.doc_第1页
谈语文教学中的定力.doc_第2页
谈语文教学中的定力.doc_第3页
谈语文教学中的定力.doc_第4页
谈语文教学中的定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语文“活力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谈谈“语文本体”范畴下的语文教学定力丹阳市荆林学校小学部 路忠清一、如何理解“语文本体”? “语文是什么?”涉及到语文的“本体”问题。“本体”一词本是西方哲学之术语,在此所论之“本体”,仍是借鉴,以“语文本体”来界定“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回答明确而肯定: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而不是“研究语言”。也就是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因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认定了“学习语言”这个大目标,事情就变得这样明白而简单了。二、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定力?丹阳市教育局韦立忠局长在一次对话沙龙中有过这样的阐述:“课堂中的活力和定力是相辅相承的。以不倒翁为例,它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灵活多动。但是灵活的玩具有很多,不倒翁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还在于它不但多动,而且动而不倒,这就靠不倒翁底座的定力了。”“定力”是佛家语。佛学家言:“广义的定不单指禅定,定学的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由此可见,佛法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对其能否修成正果,至关重要。唐僧之所以成功,“定力”二字很重要。取经路上,多少磨难呀,多少艰辛呀,多少矛盾呀,怎一个难字了得?与此同时,一路上,多少美色投怀送抱,多少荣华富贵唾手可得,多少名山大川可寄情其间,好事还真不少呀。但是,唐僧是坚守信仰,牢记“取经”使命,带领群众“赶路要紧”,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们要语文教学求得实效,象唐僧一样具有定力,坚受语文教学的规律、本质,咬定语文本体学习语言。三、如何具备语文教学的定力教小学语文,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语文教师,他的语文素养并不怎样,但他教的学生语文成绩、语文素养并不比素养高的教师教的学生差;一个初中毕业的教师与一个本科毕业的语文教师同教小学生,初中毕业的不一定教不过本科毕业的语文教师。为何,初中毕业的教师抓住了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体现了定力。课堂中哪些内容属于语文教学定力范畴呢?1.写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汉民族文化之根。它凝聚着汉民族的智慧,包藏着丰富的艺术内蕴,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鲁迅先生对汉字的书写曾这样评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写好汉字,做有根的中国人,是义务,也是责任;写好汉字,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语文素养的体现。2.朗读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朗读好了,既留下了形象、情感,又留下了语言。一句话,便“意文兼得”了。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徐永年:“阅读教学一定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课堂上,第一件实事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这是“保底工程”,切不可认为这很容易,全班学生都要做到这一点是要下一番苦功的。对个别学生,到了高年级,有时还要一句一句地领者读。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说:“朗读是符号语言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做到正确、流利就不容易了,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读出语感来了。”每篇课文,一般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做的事是指导、疏通。指导读好,疏通阅读中的障碍,如帮助理解某些词义,某些句子的意思。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这一环节最见老师的功力,最能看出老师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老师本人的素养。课上得精彩不精彩,往往就看这里;学生的语文能力常常在这时得到发挥和提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与教本、学生与老师、老师与教本之间的对话,首先是朗读的交流,其次是见解的交流和评价的交流,但是后两者适可而止。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为了在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单单是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把时间过多地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有悖于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我们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当然,不能否定必要的讲解。赏读后,接下来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微观探究”,最重要的要抓准“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 使用要恰当有度,因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还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妙处了。是啊,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该如此,我们的现当代文也是这样。叶圣陶先生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3.背诵积累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他又说:“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学习的早期积累,不问理解多少,先“吞下去”再说,日后再慢慢“反刍”消化;且蒙书大多为韵语式,除“三、百、千”外,还有千家诗今古贤文蒙求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等,大多是易于上口、便于记诵的读物。就是说儿童在正式学习“四书五经”这些经典以前,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文史常识、人物典故等等,当时也许并不理解,但长大后一旦在新的语境中重新接触,往往会豁然开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说得很有道理:凡人有记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些话完全符合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实际,在这一点上,我国传统的蒙学其实是很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我们主张淡化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的繁琐分析,强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对文章语言的涵泳品味;主张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积累语言材料和习得语感。尤其在小学阶段,更把背诵和积累放在首要位置上,先让学生把尽可能多的语言精品“吞下去”,虽然学生在吞下时也许并不完全理解或理解不深,但为他们今后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4.练写(练笔)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在语文教学中实行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效率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精美片断,指导学生“模仿习作”,当堂写作;也可以挖掘课文空白,及时“补白”,练习写作。苏教版教材中也安排一定量的随堂习作,如虎门销烟,课后有这样的安排: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在普罗米修斯盗火有这样的习作练习:默读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