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四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四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四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江苏省江阴市四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江苏省江阴市四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试卷历史学科试题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 d民主强国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5剑桥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6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这种分工体现了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 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7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8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9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10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廷寄”制度反应出( )a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 b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1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曾这样描述:“他又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使他们不用祖上名字相称,而正式以村社名字相呼,以免新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入注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克利斯提尼 该措施极大地扩大了希腊公民群体的范围 该措施基本铲除了雅典的氏族制残余 “他”的改革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 a b c d12假如你是古罗马一位执政官,当你遇到以下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主人拒绝为他工作了20年而要求给予自由的奴隶一个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但杀人者自称其行为合法某平民将他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其小儿子。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时为了赚钱卖了20个奴隶a b c d13伯里克利认为:只靠两只手臂提供劳力的人,没有更多时间积极参加国家事务,这些人不能算作是积极公民,而是私人。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是( )a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民主 b是十分公正公平的民主c从事脑力劳动者的民主 d雅典居民的直接民主。14英国史学家梅因指 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15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两者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16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a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 以和平方式过渡政17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c文化途径迥异 d国力对比变化18海国图志是一部详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其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述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19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两者内容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 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 b. 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c. 政治权力中心在议会 d. 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20.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第卷(材料题 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1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1分。21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1分)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材料二 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材料三 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2)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于八股取士,你是怎样理解的?试说明理由。(3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6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22凯尔森说:“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顺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四 明朝某皇帝想重新立太子,于是,他就陆续把这六个阁臣首辅一一找到,把他们每人都夸奖了一番,然后都赐给一些银两,首辅、次辅,两人都各赐一百两,以下的四人各为五十两。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原因是什么。(1分)请用史实说明英国此后至19世纪中叶是如何渐进推动民主化进程的?(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70年后“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重要事件是什么。(1分)简要分析此后法国政局长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集团之间妥协的表现有哪些。(2分)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1分)(4)材料四中的现象的实质与前三则材料中的问题有何本质不同? (4分)23改革是一幕幕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活剧,也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材料二 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材料三 王安石的最大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依照当时情况,非先澄清吏治,不足以宽养民力。非宽养民力,不足以厚培国本。非厚培国本,不足以遽希武功。在国内新政措施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1分)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说明梭伦“改变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先生从哪些方面指出了王安石变法存在的不足?(2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材料一 无徵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话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 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旗丁生齿日繁,徒以格于定制,不得在外省经商贸易,遂至生计益艰,现当百度维新,自宜驰宽其禁,俾得各习四民之业,以资治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材料三 比年以来,皇上有意变法,而盈朝汹汹,不可向迩,亲贵抗违,耆老力诤,群僚面从而后言,举政始行而中废。乃至奉旨发议,乃推延而不议;明诏施行,乃束阁而不行。人心众论,缉缉仳仳。”杨深秀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材料五 适应现代世界不断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动力。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方式。该方式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3分)(2)概括材料二中改革的主要措施。(3分)结合材料三,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的实施结果。(1分)这一结果的出现说明了什么?(1分)(3)材料四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1分)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1分)(4)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顺利推行变法。谈谈你的认识。(2分)25日本明治维新拉开了中日差距。阅读下列材料:(共11分)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98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1923年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最大特点。(1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3分)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2分)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1分)(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4分)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试卷历史学科答案一、选择题:(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ccdbcc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adcabadb二、材料题21(1)不同:材料一肯定了科举制对人才选拔的进步意义;材料二指出了科举制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消极作用。(2分)(2)理解:有一定道理,但过于偏颇。理由:八股取士造成国民愚昧落后,人才匮乏。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而不应仅仅归咎于八股取士。(3分)(3)功: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价值取向;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尊显儒学,对维护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过: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使知识分子成为皇权的奴仆;过于重视儒家经典而忽视科学技术,造成研究科技的人才匮乏;考试内容只局限于四书五经,知识分子脱离社会实际,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6分) 22(1)原因: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1分)方式: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6分)(2)事件: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1分)原因: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共和制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1分)(3)表现:美国建国初期的妥协表现在州与州之间(大州与小州、自由州和蓄奴州)国会名额的配给、黑奴人数的计算;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权利分配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