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doc_第1页
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doc_第2页
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doc_第3页
思想史常考题型及答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思想史1、 什么“绝地天通”?这一传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什么意义?尚书 楚语和山海经记载有“绝地天通”的学说。中国第一阶段是民神不杂的时期,有专门人员与神沟通,普通人没有这种权利,叫做民神异业,敬而不渎。中国第二阶段是民神杂糅时期,人人祭祀,家家做巫。中国第三阶段是绝地天通时期,上帝派重,黎来治理社会,与神沟通,从此民神不杂,社会安定了。绝地天通是上古社会秩序的第一次整顿,是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起源,“绝地天通”是构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有着规定性影响的作用。2、 如何认识殷周时代天命观的演进和变化?殷周时代天命观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从自然主义到道德人文主义的过渡。到了周代的时候天命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东西,为此后中国思想传统中天成为终极性的价值源头创造开端。3、 有一种观点认为:周人的道德意识是孕育于繁复的宗教性活动之中。你如何理解?周人的道德意识是指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孝字在西周金文中是祭祀祖先时有所奉献的意思。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对祖先继序思不忘可以祈福长寿,使族类获得幸福。而这一切都要通过对许仙的祭祀这一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周人提出的德是处世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而这三项内容又要通过祭祀活动来体现出来。周人十分重视祭祀这种具有宗教性活动,通过祭祀这种宗教性活动孕育出了周人的道德意识“德”和“孝”。4、 怎样理解尚书多方中“天惟时求民主”这句话?“天惟时求民主”,其后一句是“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字面看,商汤就是民主,是人民之主;历史看,当时是奴隶制,商汤是最大的奴隶主.这里的民主就是最高统治者!5、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6、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是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任其自然,“道”一种含义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另一种含义是指规律性,即万物的生长变化必须遵循其规律性。道法自然用于政治上则是说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是效法“自然”,“自然”就是“希言”少施政教少发号令。苛刻的政令犹如暴风骤雨,是不能持久的。“道”和“德”之所以尊贵,就是因为顺其自然而不干涉。追求财货学问,施行政教礼法,实是人们常犯的一种过错,理想的统治者“圣人”应该从中解脱出来,顺其“自然”而不要有为。7、 怎样理解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早期儒家在思想上的演进理路?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治国的礼教为主。3)西汉时期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8、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核心是什么?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9、 “玄学”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有无”问题,即“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名教”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道德文化形态,继承了西周礼制的程式化,具有教化与制约相统一的特征。10、 “唯识宗”为何没能长久在中国流传?唯识宗是忠实于印度佛教原著的宗派,但是庞大而烦琐的思想体系限制了它在中国的流行。11、 理学兴起于中唐,韩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1) 他仿造了佛教编造了道统说,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2) 韩愈对儒学道统的说法后来为北宋道学所继承,使承续孟子后失传的圣人之道成为对知识分子的一种有吸引力的理想。3) 韩愈所说的“学所以为道”也隐合了“道学”的观念。4) 他的思想经过宋代等人的继承和发挥,形成了理学,理学就是主张理在气先,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5) 另外,李翱与韩愈合著论语笔解二卷,以心解经,开宋学之先河,冯契先生誉之为“理学先驱”。12、 复性书的作者是谁?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李翱 主要内容:把人性分为三品,认为把人性的先天差别说得太绝对不利于争取信徒。书中指出人人性善,圣人与凡人,好人与恶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另外,书中指出了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即是否沉溺于情而迷其本性。有人成不了圣人是因为受到情的干扰,所以他认为情是性之蕾。因此,人们必须去其生活的情欲,才能恢复本性,即所谓“灭情复性”。李翱的复性同禅宗说的“内无一物、外无所求”是大同小异的,这种糅合佛儒的观点,实为宋明理学的先声。13、 解释 “横渠四句”、“理一分殊”。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北宋儒学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 理一分殊: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宋明理学家采纳了华严宗、禅宗的上述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14、 “求放心”、“尊德性”、“道问学”各是什么意思?孟子认为,善端虽是人生来所固有,但在人心中并不是很牢固,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还有可能丧失。告子上称此为“陷溺其心”、“失其本心”或“放其良心”,简称为“放心”。君子尊德行而道问学出自中庸,朱熹、陆九渊在教人为学功夫方面的分歧在于如何处理道德涵养与经典研究之间的关系。陆九渊认为学的目的只是实现道德的境界,经典的学习或外物的研究都不能直接有助于这个目的,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够实现这个目的。求放心、存心的工夫不须要以读书穷理为手段。人若一字不识仍可堂堂正正地作个人,即作一个真正的人、道德的人。这里以“尊德性”为本,道问学为末。15、 什么是“良知说”?王守仁所谓良知,实际上是主观的道德意识,它既是是非标准,又是善恶标准,即真理和道德标准。他认为,人心之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他说,良知是造化的“精录”,“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生,真是与物无对”。天地万物皆从良知中产生。没有我的良知,便没有天地万物,但良知为人心之所固有。他又说,良知是“天渊”,是天地万物发育流行的根源,因此,良知又称为“太虚”。天地万物在太虚中发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发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1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内容是什么?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17、 王夫之是如何对理学及佛老思想进行改造的?1) 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责任心审视各种学术文化思想,对待理学,对待佛老思想,他不是将其简单的视为“异端”,而是着眼于理论的评述,以便吸取其合理因素。2) 道器论是理学的重要命题,和理学的道器论相对立,王夫之提出“道寓于器以起用”的道器论,将道器论与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相连结,他从“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基本命题出发,在认识论上又得出“治器”的观点。王夫之之所以反复论证不能离器以道,是为了理论上驳斥佛老和宋明理学“道在虚,“道在寂”的观点。3) 王夫之的知行观与理学家的相异处,就是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他还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正面的阐述,着重强调了知行的区别与联系。在知行的区别与联系中,王夫之不是把知与行对等起来,而是提出“知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这样一种强调“行”的命题。4) 王夫之在人性问题上也提出了与理学家不同的观点,在人性问题上,他把人性看做一个后天发展的过程,反对先验的,不变的人性观点。王夫之的“继善成性”观点强调人性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人之道“有”“日新之命”并且强调人性实现的主观条件。5) 理欲问题是宋明理学的又一重要命题,在这个问题上,王夫之明确的反对“去人欲,存天理”之说。他提出理欲一致的观点,把理欲统一的落脚点归结为“自然”。18、 什么是道教的内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