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姜病虫害防治.doc_第1页
大姜病虫害防治.doc_第2页
大姜病虫害防治.doc_第3页
大姜病虫害防治.doc_第4页
大姜病虫害防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姜病虫害防治 1.姜瘟:细菌性病害。由细菌引起的一种根及根茎部病害,也叫腐败病、软腐病。主要借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病多在高温,多阵雨、渍水田中发生,我国南北各姜产区均有发生,是姜产区的主要病害,尤以连作地更为严重。病发初期,先出现根部腐烂,以后便逐渐蔓延到根茎,使根茎亦腐烂;上部叶片开始凋萎,最后根和根茎部大部分或全部腐烂,发出特别的臭味。植株根、茎、叶均可受害发病,病菌一般先在地上茎基部及根茎上侵染危害。发病初叶片卷缩,下垂而无光泽,而后叶片由下至上变枯黄,病株基部初呈暗紫色后变水浸状黄褐色,继而根茎变软腐烂,有白色发臭的粘液。最后地上部凋萎枯死,并易从茎秆基部折断倒伏。发病规律:病原菌为青枯假单孢杆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株的肥料上越冬,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料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初侵染的来源。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植株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菌液可借助水流传播,流行期长,危害严重。一般7月份始发,8-9月为发病盛期,10月份停止发生。防治方法:生姜腐烂病虽然防治较为困难,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切断传播途径,轮作换茬切断土壤传菌途径;尤其是对于已发病的地块,要间隔2-3年以上才可种姜,种植生姜的前茬地应是新茬或粮食作物地块,种过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特别是发生过青枯病的不易种植生姜;生姜收获前,可在无病姜田选种,在姜窖内单放单贮,翌年下地前再进行严格挑选,清除种姜带病隐患;姜田应选地势较高、能灌能排的土地,整地时地面要平,以防排水不畅、田间积水,引发病害,采用软管灌溉施肥。当田间发现病株后,除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外,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撒施石灰粉。田间积水、土壤缺肥或偏施氮肥过多,均易引起发病。用目前理想的广谱性杀菌剂噻菌酮500倍在种植时浸姜和消毒土壤;在开始发病时每7-10天灌根,或连续喷雾3-5次。2.姜斑点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斑黄白色,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厘米,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又名白星病。引起生姜斑点病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以雨水溅射传播蔓延。温暖高湿、株间郁闭、田间湿度大或重茬连作地块,均利于该病发生。防治方法:避免连作,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选择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不要在低洼地种植。注意氮磷钾肥的配比施用,不要偏施氮肥。发病初,叶面喷施噻菌酮或甲基硫菌灵,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3.姜炭疽病。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尖及叶缘先出现病斑。病斑初为水浸状褐色小斑,后向内扩展成椭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状褐斑,病斑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数个病斑连成病块,使叶片变褐干枯;潮湿时,病面现出小黑点。借雨水溅射或昆虫活动传播。病菌除危害生姜外,尚可侵染多种姜科或茄科作物。病菌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传播危害,无明显越冬期。连作重茬,植株生长过旺,田间湿度大,偏施氮肥,均有利于该病发生,防治方法:实行轮作,避免姜田连作。收获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带出田外。增施农家肥,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严禁偏施氮肥,以免植株生长过旺。严禁田间积水,及时做好清沟排渍工作。用噻菌酮、氧氯化铜喷雾,发病初进行叶面喷施,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4.姜叶枯病:真菌性病害。引起的叶部病害,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发病,后向四周扩展,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呈灰白色,边缘有一明显的褐色线,严重时整个叶片干枯死亡,后期病部生有黑霉层。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大面积发病时用各种农药防治均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蔓延。如果采取发病前施药防病有好的效果,母姜用噻菌酮500倍浸种、灌根,发病初喷雾防治,每710天1次,连续3次,基本上可控制后期发病。5.姜立枯病: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幼苗,初病苗茎基部靠地际处褐变,引致立枯。防治方法姜种用噻菌酮500倍消毒或浸泡6小时后再种植。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用恶霉灵消毒种姜土壤,开始发病时用噻菌酮每7-10天喷雾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5次。6.姜螟又叫钻心虫。是危害生姜的主要害虫,其食性杂,危害时以幼虫咬食嫩茎,钻到茎中继续危害,生姜植株被姜螟咬食后,造成茎秆空心,水分及养分运输受阻,使姜苗上部叶片枯黄凋萎,茎秆易于折断。姜螟一年可发生24代,以幼虫蛀食生姜地上茎部。山东一般幼虫6月上旬开始出现,一直危害至生姜收获,尤以78月份发生量大,危害重。幼虫可转株危害。防治方法:叶面喷施40%毒死本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吡虫啉1000倍液等。7.姜蛆是生姜贮藏期的主要害虫,也危害田间种姜,对生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姜蛆幼虫有趋湿性和隐蔽性,初孵幼虫即蛀入生姜皮下取食。在生姜“圆头”处取食者,则以丝网粘连虫粪、碎屑覆盖其上,幼虫藏身其中。幼虫性活泼,生姜受害处仅剩表皮、粗纤维及粒状虫粪,还可引起生姜腐烂。姜蛆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可周年发生。尤其到清明节气温回升时,危害加剧。田间调查姜被害率达20-25%。防治方法:精选姜种,发现被害种姜立即淘汰,或用1.80%爱福丁乳油1000倍液浸泡种姜5-10分钟,以杜绝害虫从姜窖内传至田间。 叶枯病病原菌学名Mycosphaerella zingiberi Shirai et Hara. 寄主作物姜。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发病,初时产生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大小不等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黄褐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表面生出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或病斑连成片,致使整个叶片变褐枯萎。 致病菌为姜球腔菌。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胞,无色,椭圆形。无性态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内含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卵形。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囊座在病残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高温季节遇连续阴雨或重雾多露天气,就利于发病和病情发展。此外,氮肥过量、植株徒长或过密、通风不良,病害加重。连作地发病重。 病原菌学名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 Penz, Colletotrichum capsici (Syd.) Buller et Bisby 寄主作物姜、辣椒、茄子、番茄等。 病害诊断为害叶片。多先自叶尖,叶缘出现病斑,后向下、向内扩展。病斑初时为水渍状褐色斑点,扩展后病斑近圆形、棱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黄褐色,中央灰白色,斑面云纹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出现小黑点。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连合成斑块,叶片变褐干枯。如叶鞘先感病,严重时叶片下垂,但仍为绿色。 致病菌为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前者分生孢子盘具周生刚毛,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微弯或一端稍细,单胞,无色;后者分生孢子盘刚毛丰富,分生孢子镰刀形,单胞,无色。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在南方,分生孢子终年存在,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为害,只要遇到合适寄主便可侵染,无明显的越冬期。病菌分生孢子在田间借风雨、昆虫传播。病害再侵染频繁,遇适宜条件极易暴发流行。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病菌发育适温2528,要求90%以上相对湿度。分生孢子扩散传播需叶面有水滴存在,雨滴崩溅对分生孢子扩散十分重要。 上述是大姜叶枯病和炭疽病的症状表现。 此帖被youangel在2011-05-31 08:20重新编辑 图片:P5310313.JPG 图片:P5310314.JPG 图片:P5310315.JPG 图片:P5310316.JPG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共 1 条评分 农币 +66 隐藏 二、大姜茎块腐烂病症状:又称姜枯萎病,烂根病,主要危害地下块茎、根部,块茎变褐,从外表皮向内腐烂,根部坏死,地上部植株心叶干枯,整株呈枯萎状。该病与细菌性姜瘟外观症状易混淆,两病区分为:姜瘟病块茎多呈半透明水渍状,挤压患部溢出乳白色菌脓,镜检则见大量细菌涌出,细菌性姜瘟一般从姜块内部往外部腐烂,姜枯萎病块变褐而不带水渍状半透明,挤压患部虽渗出青液但不呈乳白色浑浊状,姜块腐烂一般从外向里烂,镜检病部可见菌丝或孢子,保湿后患部多长出黄白色菌丝;挖检块茎表面有菌丝体。病原:包括尖镰胞菌和茄病镰孢,属结群霉,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均可产生大型和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孢或双孢,卵形至肾形。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两菌均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带菌的肥料、姜种块和病土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传染。植地连作、低洼排水不良或土质过于粘重,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易发病。防治方法:1、 选用抗病品种,耐涝品种。2、 常发地或重病地宜实行轮作,有条件最好实行水旱轮作。3、 选高燥地块或高厢深沟种植。4、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5、 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收集病残株烧掉。6、常发病地块在种植前注意精选姜种块,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姜种块1-2小时,捞起晾干下种。7 、发病初期于病穴及其四周灌40%施纳宁(代森铵)300倍液,20%络氨铜锌水剂600倍液,7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一4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2次,以控制病害蔓延。三、大姜斑点病姜斑点病又称“白星病”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病斑较小,发病初期叶片反面呈水渍状,正面呈黄白色,棱形或长圆形,长2-5毫米,病斑中部易破裂或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影响光合作用,植株长势减弱或停止生长,发病中心明显。病原及发病原因:该病是由姜斑点霉菌侵染所致。8月中旬始见中心病株,随后蔓延全田,9月中下旬为流行盛期,末期在10月下旬,这期间日平均气温高,气温达30以上,最低气温20左右,是全年温度最高时期;降雨量大,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时期,高温高湿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且8、9月份雨日多,利于姜斑点病借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另外,种姜地片较为固定,连年种植,土壤中积累了大量菌源;肥料单一,氮肥投入量过多,磷钾肥施用偏少,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是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姜斑点病发生的早晚与汛期出现的早晚有关。汛期来得早,姜斑点病发生的也早。防治方法:有条件的要避免连作,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加强健苗栽培,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搞好田间调查及早发现病株,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600倍液或30%嘧菌酯1000倍,25%阿米西达悬浮剂1500倍液、或30%爱苗(苯甲*丙环唑)乳油4000-5000倍液,乙蒜素1500倍喷雾,每亩用液50公斤,对发病中心进行重点喷雾,隔6-7天喷一遍,连续防治3-4次,防治效果达80%以上。四、姜炭疽病症状:可危害叶片、叶鞘和茎。染病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