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置(一)知识目标: 赏析本文秋景,抓住“清、静、悲凉”的特点,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 1、诵读品味重点语段,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2、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五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理解秋花、秋蝉、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三、教法学法 1、教法 (1)诵读法 (2)设疑答疑法 2、学法 (1)课前预习法 (2)诵读感知法 (3)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为学生提供如下预习资料:1、郁达夫的身世经历 原名文,幼名荫生,浙江富阳人, 年 月 日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三岁丧父;(2) 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3)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4)1913-1922留学日本,期间饱受压迫,满怀苦闷与彷徨;(5)1942年在印尼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月之久,暗中保护和营救印尼群众和华侨;(6)1945年 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五十岁。 2、郁达夫的个人不幸 “心上有秋便是愁 ”,1934年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只有在北平居住的一段时间中,才与妻儿共享家庭生活的幸福。可他的长子龙儿又因患脑膜炎死在了这里。“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 ”。“在哥哥家里小住了两三天,我因为想追求龙儿生前的遗迹,一定要女人和我仍复搬回什刹海的住宅去住上一两个月。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每年采摘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所以故都北平是郁达夫幸福和悲苦交织的所在。 3、郁达夫的爱国情结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东北已经沦陷,作者预感到北平很快会沦陷,所以怀着“再最后看一眼故都”的心情来到北平。在写于1936年的北平的四季中他写到:“北平市真是一幅何等奇伟的外光派的妙画!但是这画的外框,或者简直说这画的画布,现在却已经完全掌握在一只长着黑毛的巨魔的手里了!北望中原,究竟要到哪一日才能重见得到天日呢?” 4、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郁达夫在散文名作故都的秋中,有这样的描述,他说“凡是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到秋天总有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无国家之别,无人种之别”。简言之,秋天触发了人们充满悲凉色彩的情绪,人们把这种与季节相关的情绪外化为诗篇文章,就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了“悲秋”的现象。归根结底,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深,是由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造成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封建社会就长达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和科举制造成大批文人怀才不遇;封建礼教的束缚产生了无数的痴男怨女;频繁的战乱割据让百姓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每到秋来,萧索、冷清、悲凉的物候深深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哀愁,于是,这些不幸的人们,把自己遭遇的不幸和目睹的不幸,诉诸文字,就留下了无数悲秋的佳作。这,正是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5、介绍散文欣赏的两个基本思路:(1)从局部到整体: 按段落顺序逐段分析,最后形成一个总体的认识。(2)从整体到局部: 先关注题目、开头和结尾,大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情感,然后再逐段研读。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导入 秋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不同的眼睛捕捉到不同的秋景,不同的心灵感悟到不同的秋味。杜甫品出的是“万里悲秋常作客” 的悲苦,辛弃疾尝到的是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李后主低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冷,毛泽东高歌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欣赏散文故都的秋,从郁达夫笔下的这片自然风景中走入他的的心灵世界。(二)略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解题 “秋”确定描写的内容,“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2、品首尾段 播放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的录音,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此基础上品析文眼句、对比句和直接抒情的句子。 结论:1、 从文眼句,即点明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体悟及心境的落寞悲凉;2、从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中,读出北国秋味之浓,读出作者强烈向往之情;3、从直接抒情的句子中,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切眷恋热爱之情 。 (三)精读课文,品味意境(3-11段) 精读课文,读的方式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学生的个性阅读相结合,一读: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来。二读:用简洁的语言为五幅故都秋景图命名。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枣奇景图 三读:示范分析“秋晨院落图”。 以教师范读、学生个体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朗读,抓意象,品语言,从色调、声音、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1、 观秋色色调的判断。一勾画出写色彩的词语,如 碧绿、青、蓝朵等;二依据所写景物推断色调,如驯鸽,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讨论得出结论,所写颜色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体现文眼中的 “清”。 2、 听秋声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可见环境之静,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 赏秋态状态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 两个“破”字,联系“清”与“静”的特征,体现作者心境的“悲凉”了。 4、归纳总结,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观秋色碧绿 青蓝 白冷色调 清听秋声驯鸽飞声以声写静赏秋态破屋破壁腰颓败 悲凉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 四读:其余四幅图画,也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赏析感悟,但要让学生唱主角。请他们运用赏析第一幅图的方法品味探究,观秋色、听秋声、赏秋态,分析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并以“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秋的的特点,感受到作者的心境”的句式表达,交流感悟和收获。(四)设疑讨论,体悟情感设疑: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是清、静、悲凉的?点拨:结合文章写作背景以及郁达夫当时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认识郁达夫心境之“悲凉”。(五)课堂小结 郁达夫曾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 故都的秋恰是如此,写北国清、静之秋,抒内心悲凉之愁,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窥一斑知全豹,要读透一篇写景状物散文,我们需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