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文明.doc_第1页
文化和文明.doc_第2页
文化和文明.doc_第3页
文化和文明.doc_第4页
文化和文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和文明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经济文化的地区。其含义有时与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文明与文化的大致区别 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 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 ; 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 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宗法制: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后期,但也有人认为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了宗法制的萌芽。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 (一)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这是一种始于商代末期的一种法定的王位继承方式。即规定了要由嫡妻的长子继承王位。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制 即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这种制度也是周代创立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表里,构成了封建君主制度的坚实基础。 (三)宗庙祭祀制 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 先秦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散文和诗歌。 先秦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是散文和诗歌。散文主要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这两种散文虽然都不是纯文学作品,但历史散文的实录精神和叙事方式却奠定了中国古代记事散文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古代叙事文体的基本格局;而诸子散文深刻的思想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也是后世散文学习的典范。 特别是庄子,它以众多的寓言、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来说理,想象丰富,对后世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诗歌则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 诗经是一个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诗歌创作的总集。它本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包括风、雅(包括大雅和小雅)、颂(包括周、鲁、商“三颂”)三种音乐形式。风的主体是土风,即地方曲调,是朝廷派出的行人(官名)从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只有少量来自长江、汉水流域)搜集而来,多为民歌;雅、颂则主要为周王朝的音乐,多文人创作。它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以四言为主。其中风诗所表现的写实精神和雅诗中所包含的时代忧患意识对后世影响最大。 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作家在原有楚声、楚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校定序,宋文鉴卷九二)强调了楚辞的地方特点。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及宋玉的九辩等。屈原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爱国感情,分明的是非观念,执著的探索精神,高洁的人格理想,丰富的人生体验,这一切,都与奇谲的想象、优美的文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作品的宏博丽雅风格,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汉代则以赋、乐府、散文、文人五言诗成就为最高。 汉赋有骚体赋、诗体赋、大赋、抒情小赋等多种形式,其中大赋最为引人注目。它以广阔的视野,磅礴的气势,宏大的结构,华美的词藻,韵散结合的方式,描绘了当时京都、畋猎诸多方面的景况,反映了大汉帝国的恢宏气象和审美情趣,被称为汉代一代之文学。 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子虚,扬雄的甘泉、羽猎、长杨、河东,班固的两都、张衡的二京,都是大赋的代表作。 乐府本是秦汉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师们将从全国各地采来的民歌和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配上乐曲歌唱,其歌词也叫乐府,因而乐府也是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乐府上继诗经国风的传统,反映民生忧乐,多杂言体,是后世“歌行体”诗歌的源头。 汉代散文种类比先秦丰富,有政论、哲理、书信、杂史、杂传、纪传等多种类别,以纪传体散文成就最高。司马迁的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不仅为史家所称道,也为文学家所赞许。它形象生动,叙事之中融注着深沉的人生体验,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人五言诗以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它数量虽不多,但全是精品,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对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魏晋南北朝以诗歌、骈文创作最为出色。 诗以五言为主,题材极为广泛,有反映民生疾苦的,有表现边塞生活的,有描写山水田园的,有歌咏男女爱情的,也有阐发哲理乃至追求游仙的。成就卓著的作家甚多,如“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王粲、蔡琰、阮籍、嵇康、陆机、潘岳、左思、刘琨、郭璞、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脁、庾信等。 二)曹操的诗 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全部是乐府诗。 题材内容: 1、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有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2、述志: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对酒、度关山、短歌行等。 陶渊明、谢灵运所开创的田园、山水诗影响最大。陶诗的平淡自然风格直接影响着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也是后世许多作家所追求的审美境界。曹丕、鲍照、庾信等则在七言歌行方面为唐人开了先路。 骈文是一种讲究对偶、讲究词采的文体,它极大地发挥了汉语潜在的对称美、节奏美、韵律美和词采美。著名作家如曹植、陆机、潘岳、鲍照、庾信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庾信成就最高。他的骈文不仅运用对偶、典故、词藻手法纯熟,而且具有深厚的内蕴,堪称骈文的集大成作家。唐代以诗为一代之文学 闻一多称唐代为“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唐诗的繁荣不仅表现为名家众多,名作如云,题材丰富,风格多样,而且表现为各种诗体兼备。唐代诗体大致包括古体、近体、骚体三大品类。 古体来源有二:一是出于古诗十九首,经过六朝作家的创造,形成所谓“古风”;一是源于汉魏六朝乐府,以五、七言为主,形成所谓“歌行”。近体诗源于齐代“永明体”,其特点是讲究音律,有绝句、律诗两类。骚体来自楚歌。唐代诗人对各种体式都作过尝试。 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诗推向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孟浩然长于五言,王维则五、七言皆有佳作。王维不仅能诗,而且善画。他把两者融通起来,取得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他的山水田园诗如山居秋暝、终南山、新晴野望、渭川田家,都是“诗中有画”的名作。他受佛教熏染较深,所作诗境界空灵幽静,富于“禅意”,如辋川集中的鸟鸣涧、鹿柴之类。因此之故,他被称为“诗佛”。 高适、岑参、王昌龄以边塞诗著称,两人都善写歌行,而格调、句法不同。 李白受道家影响很深,为人倜傥不羁,豪放洒脱,作起诗来天马行空,笔不着纸,被称为“诗仙”。他最善写七言歌行和绝句。七言歌行如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绝句如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宣城见杜鹃花等都是名作。“雄奇飘逸”是他的主导风格。 杜甫受儒家影响很大,作品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三吏三别”(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力透纸背之作,“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主导风格。从诗歌体裁说,他各体皆精,有集大成之誉。元稹说:“至于子美(杜甫字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尊矣。”(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他的诗被后世许多作家奉为圭臬,他本人则被称为“诗圣”。 白居易也受儒家影响很深,早年讲“兼济天下”,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等讽喻诗,“惟歌生民病”(寄唐生),抨击现实的种种弊端,使权贵为之扼腕切齿。他的感伤诗长恨歌写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情辞俱茂,誉满天下。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他以太子赞善大夫的职位请求捕贼以雪国耻,被当权者斥为越职言事,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感伤诗琵琶行。此后转向“独善其身”,所作多抒写个人心志。他的诗语言浅易,不仅当时流播众口,还很早就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 刘禹锡的诗豪迈劲健,韩愈的诗奇崛劲拔,李贺的诗凄恻艳丽,杜牧的诗雄姿英发,李商隐的诗深情缅邈,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永久的魅力。 诗歌以外,唐代的散文、传奇小说、词、通俗文学(如变文、俗赋)也有很高的成就。 散文、传奇小说尤值得注意。韩愈、柳宗元等对当时骈文只注重形式、内容空泛的现状不满,因而提倡学习先秦两汉以奇句单行为特征的散文,并称这样的散文为“古文”。他们的大量优秀之作,如韩愈的议论文原道、原毁、师说、杂说等,柳宗元的寓言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等,都把散文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传奇小说如白行简的女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等,都以写人情见长,元明时多被改编成戏剧。词宋代成了一代之文学 从中唐开始,词逐渐走向兴盛。经过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己、李煜等的拓展,到宋代成了一代之文学。词起源于民间,出自“胡夷里巷之曲”。所谓“胡夷里巷之曲”,主要指西。域的少数民族音乐与内地民间音乐。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琵琶。从形式上说,它是长短句,有特殊的格律要求。按节奏区分,有“引令近慢”等各种体式。其中令词和慢词为主要形式。 宋初作家如范仲淹、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所作都是令词。较早创作慢词的作家是张先。较早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是柳永。柳永的望海潮、八声甘州、雨霖铃等名作,或写都市的繁华,或写羁旅情怀,或写离情别意,层层铺叙,曲折深沉。宋词的主流风格是婉约。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婉约词人。 苏轼“以诗为词”,把诗的内容题材、情感、理趣、意境、手法引入词中,使词的风格趋向多样化。他的豪放词笔力雄健,情调激越,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感奋人心的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历久弥新的名作。他的婉约词也不少佳作。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抒情婉转,词采清丽,流播人口。 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英雄豪杰报国无门。张孝祥、张元干、辛弃疾、陈亮、刘克庄、刘辰翁等都自觉地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以宣泄、展示自己深沉的爱国感情和超迈的精神气质。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境界阔大,笔力雄健,豪放中透着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悲愤,读来感人至深。后人常将他与苏轼并举,称为“苏辛”。 南宋另一些词人如姜夔、吴文英、史达祖、周密、王沂孙、蒋捷、张炎等,都精于音律,注重格律的精严、手法的婉转、词境的空灵,被称为格律派词人。 宋代的诗歌和散文成就也很高。宋诗比较讲究理趣,跟唐诗注重感情抒发不同。北宋以苏轼、黄庭坚诗歌成就为高,南宋则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成就为高。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陆游等,都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大师。元代的一代之文学是曲。 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散曲产生于宋金时期,起源于民间,其中许多曲调来自北方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大类别。小令是单个的曲子,套曲则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一般有尾声。散曲也是长短句,但它可以加衬字,用韵可平、上、去通押,是一种比词更为自由活泼的新诗体。 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来演唱的戏剧形式,其体制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其中只有主要角色正旦或正末可以演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由正旦演唱的叫旦本,由正末演唱的叫末本。 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都是一代名作。 一般杂剧作家都兼写散曲。如上述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都是散曲名家。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兴、双调夜行船秋思、睢景臣的般涉调汉高祖还乡、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是千古名作。 起源于北宋末、南宋初的戏文也是元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文产生于温州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又称为南戏,后来又称为传奇。角色主要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法自由,不限于一人主唱,场(出)数较多,因而篇幅较大。著名的南戏剧本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传奇以及高明的琵琶记。其中以拜月亭和琵琶记思想艺术成就最高。明清以小说和戏曲最为引人注目 小说有长篇和短篇之分 长篇小说都是章回体。章回体是由宋元讲史、平话发展而来,说话人每次讲一定长度的故事,因而自然形成长度大致相等的情节段落。逐渐形成分回标目、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的特点。因它起源于民间说书,所以章回体小说一般都是白话小说。 著名的章回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无名氏的金瓶梅、吴承恩的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 短篇小说分白话和文言两种。 白话小说起源于宋元话本,明中叶后文人摹拟此种小说,称为“拟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一般一篇讲叙一个故事,主题比较集中,文笔也比较精练简洁。著名的拟话本小说有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古今小说(又称喻世明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戏剧主要包括杂剧、传奇和地方戏三个方面。 杂剧最著名的是明人徐渭的四声猿。它由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四个剧本组成。雌木兰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女状元写黄崇嘏女扮男装得中状元,这两个故事合起来歌颂了女性能文能武,不让须眉,张扬了女性的才能和个性,对鄙视女性的封建意识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传奇在明代分成两大流派,一派以汤显祖为代表,称为“临川派”(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另一派以沈璟为代表,称为“吴江派”(因沈璟为江苏吴江人)。“临川派”比较强调“曲意”(即戏剧的思想性)和文词的华美,又称为“文采派”;“吴江派”则比较强调戏剧的音乐性、娱乐性和戏曲语言的可接受性,重视舞台演出效果,又称“本色派”。两派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就实际创作成就而言,以汤显祖为高。汤显祖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等,合称“临川四梦” 明中叶以后,昆曲因其词情的高雅而受到统治者和士大夫的推重,逐渐成为主流,称为“雅部”,而地方戏曲则被称为“乱弹”或“花部”。至清后期,昆曲也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皮簧戏”,也即京剧。京剧之外,又有“南昆”(昆腔)、“北弋”(弋阳腔)、“东柳”(柳子戏)、“西梆”(梆子腔)四大地方声腔。这四大声腔衍生出许多种地方戏,它们都有自己的剧目,题材丰富,形式活泼,风格粗犷,语言质朴,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佛教的中国化过程:1佛教于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是佛家在中国的发展期。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用“空观”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后期以涅槃学为主,主要讲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以及成佛的阶段等。2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出现了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和净土宗等佛教宗派,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因简便易行,信仰者众多,流布也最为广泛。3禅宗为中国佛教所独创,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故禅宗又被称为“中国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意思是静中思虑,一般叫“禅定”。禅宗的创始人是惠能。禅宗的理论主要有四:第一,主张人人皆有佛性,求佛不假外求,而应直指心性,即到自己内心去找,“即心即佛”,“见性成佛”。第二,主张顿修顿悟,认为佛性本有,心性本净,无须渐修渐悟,只要顿悟本性,即可“立地成佛”。第三,提倡不诵经义、不习禅定的简易修持方法,摆脱经典教条和繁琐仪式的束缚,不重偶像崇拜,而尚单传心印,要求个人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第四,主张即事修行,修行无须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所谓“悟在刹那间”、“悟在担水砍柴间”。禅宗的创建是中国佛教史上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繁琐的佛教修行经改造而简便易行。禅宗讲顿悟成佛,秉承了中国传统的注重直觉与顿悟的思维方式;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与中国儒学“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性论学说相契合;禅宗破除了偶像和佛经的权威,混同了出世间与世俗间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佛教的神圣性,这些都是中国佛教能够与本土的儒学与道教在相互排斥的同时又相互吸收的内因之一。4宋代以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理学的最大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归一”。 一些佛教学说经儒学化而被摄入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如佛性论讲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成佛,理学讲心性,主张去欲存理,成贤成圣;佛教讲“止观”、“定慧”的宗教修持,理学讲“主敬”、“立诚”的伦理实践;佛教以“空观”看世界,理学将其改造为人伦物理的“实有”之道。宋明理学援佛入儒,既表明佛教的进一步中国化,同时也表明三教合流已成为历史趋势。5历史上佛教还先后传入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传播于藏族、蒙古族等地区。道教的产生与发展:1道教形成于汉代,其来源包括: 原始巫术和宗教; 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 谶纬神学和阴阳五行学说; 道家哲学。2东汉末年形成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久视为人生目的的道教,由张角、张道陵分别创立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形成的标志。3东晋南北朝道教学者的代表作有: 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等 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 南朝道士陆修静创立南天师道。 陶弘景也是南北朝时期南方道教的重要人物,开融通调和儒、佛、道三家的先河。4唐宋两朝的统治者都提倡和扶植道教,道教繁荣,涌现一批著名的道教学者,其著述丰富了道教理论,促进了医学、药物学、养生学及哲学等的发展。在三教调和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道教的发展呈现新的特色,道教的养炼和儒家的修身、佛家的禅定相沟通,神仙的形象淡化了超世、不死、飞升等超然色彩,被世俗化为带有人文色彩的高蹈自由的化身。5唐宋以后,北方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主张敦品励行、修心养性的渐修教化,三教合一,成为影响最大的教派。元代另一个主要的道教宗派是正一道,它由南、北天师道及其他宗派合流而成。其后道教宗派正式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教派。全真道重内修,信奉该道的道士须出家;正一道重符箓,信奉该道的道士可以不出家。6明代编纂的正、续道藏共收道书1476种,多达5485卷,使道教经典得以保存和传播。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以长生久视为人生目标的道教趋于衰落。进入清代以后,统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疏远并断绝了道教与封建皇室的联系,道教进一步衰落。但是道教的斋戒超度、符咒驱邪、祈禳福祸、导引推拿等迷信和养生活动,则渗透到民间世俗生活中,成为民俗信仰的一部分。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医学的影响。道教医学以内丹术为主要内容,内丹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 理论上的贡献之一是对人体中的气、气化、气血、经络等的探索;贡献之二是养命与养性理论;贡献之三是道教医学道德观。2对医疗方法的影响。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方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医术;在养生手段方面,总结出一整套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3对制药学和古代化学的影响。道教的外丹术,既深化了对药物性质的认识,也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晋代以后,含有多种药物成分的膏剂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医外科的主药。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4对音乐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