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doc_第1页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doc_第2页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doc_第3页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摘 要: 本文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为讨论对象,通过东西方意识形态、透视法则与空间表现三方面来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两种艺术形式更好的交融。关键词:意识形态 透视法则 空间表现东方山水画、西方风景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是表现风景,东西方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本文将从三方面论述:一、意识形态的差异;二、透视原则的差异;三、空间表现的差异。 一、意识形态的差异1、美学基础受中国儒道思想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妙谐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完道家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重表现而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明暗和色彩的以开阔美术的表现作用和功能。但是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因此在中国山水画里没有必要讲究画面描绘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呈现出不画材料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创作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画者的立足点。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讲究的就是要容纳画家走上了完全描绘现实生活实景型因素。所有这些就是为了更完美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之间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华色。因此,西方风景画家的笔下的景物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西方艺术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料。作画中是用墨,而且用墨也是东方华,试图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的。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认为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但从顾恺之,“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因此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根作品的优劣,因此,中国画家大塑造山石的特性,因此得以形成各种含义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准确、完美的体现,是完成对上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体,终究是徘徊在自然与内心之间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贡献。这是西方风景画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也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间的观察,然后逐渐深入的表现自然的更为彻底。对于“神”的理解,时候忠实、并接近于自然。2、创作理念而西方风景画更象是稳坐高台的“正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的创作理念,并以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的中国画论就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色博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有这样的阐述。、物品进行观察和并直接描绘。这博者的个人风格。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笔墨里渗透的是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样循规蹈矩,画法也发展为多样,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对景写生中国画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得出的对自然物象概括的认识。并不是也有,但不是创作,只是收集些素材罢了。西方风景画强调对景写生,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的存在,以此表达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再现自然西方风景画,也因此让西方风景画在色中华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寻找科学的方法,更直接、更形化,以及光感、质感的不同,在,为自然景观所园囿。当然,这样的象、更有效的表现自然。二、透视法则的差异1、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是以游动的视点为基础所形成的二维空间。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是基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的空间,因为书法是上下左右移动的不具备深度的二维空间。”(1)这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字与画的结合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下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2)郭熙三远法是一种游动的视点进行移动式的观察,即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远及近的不断移动的透视观察方法。所以三远法并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而是呈现出散点透视法的特征。它所构成的空间不是几何学、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性、创造性的艺术空间。2、西方风景画的透视法则西方风景画的空间意识是以固定的视点为基础所形成的三维空间,这种固定是眼睛视点和观察者位置的固定。所以,以观者的视点为中心形成一个消失点,物体的边线与面集中在这个点而消失,这就是西方的焦点透视观念。它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物的一种绘画方法。观者看上去画出的物体就像在一个视点看到的实际情形,物体具有立体感、真实感。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的三维空间关系。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为物体通过不断的缩小,越远越接近地平线,并且逐渐消失在地平线的一个点上,根据消失点的情况形成不同的透视。如果是一个消失点就是平行透视,两个点是成角透视,三个点是斜觉透视。而这种透视使西方风景画具有实现写实和模仿自然的可能性。所以达芬奇曾这样说:“透视是绘画的基础,”作为一名画家只有掌握了透视知识,才能更好的模仿出令人信服的真实空间以及物体的真实性等,从而达到一个有深度的视觉效果。三、空间表现的差异1、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手法“空白”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体现为“空白”。它在表现空间时不太考虑深度空间,而是用大量的空白来表现上下左右的空间。“空白”不仅仅是空间结构问题,而且也体现了意境问题。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3)在山水画中天空是最主要的部分,其次是水,再次是烟云。这些是不需要表现但能产生画意的部分,所谓笔不到意到。作为画面的构成部分,空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白守黑”,黑是实景,白是虚景,虚实相生。所以只要了解了空白才能表现出实景,只有懂的了空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落墨而有法。“空白”在空间结构上说,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有了空白的分割,就有了上下左右的关系。“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空白并不代表“空”,不落墨并不代表无,它是一种因心而造景,是一种空灵的景。空白也体现为画中流行的“气”,即谢赫六法所说的“气韵”。由此,虚景才可能转化为实景。所以山水画如果没有空白,就缺乏灵动的结构与空灵的境界。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家面对空白,不肯让物的底层墨影填实了物体的面,取消了空白,就像西方油画。”所以,在山水画里最难的是那似有似无的空白,山水画的空白处理是独特的空间意境的表现。2、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表现手法“模糊”西方风景画的“模糊”在体现了空间意识,在焦点透视的基础上使用模糊来表现纵深,从而获得一定视觉上的真实感。“模糊”主要用于远处的景物,如达芬奇所说:“物体可以愈远愈模糊,这称为空气透视”。模糊的运用成为西方风景画中表现空间的特征,它是用颜色填满了画布的模糊,与前景比起来没有那么清晰、明确、肯定。在西方风景画中,近景物象外形描绘的清晰,结构分明,造型肯定,色相明确,对比明朗,饱和度高,颜色冷暖变化丰富,色彩塑造结实。中景次之,而远景无论是物象的形,还是色彩的对比度,饱和度,冷暖的变化都不明确,很弱,很模糊。这样处理的目的就是把近,中,远三个基本层次的关系拉开,形成一个视觉空间。而这种模糊并不是模糊的没有形的存在,它是相对与近景而言的不清晰,是弱或虚,这成为西方风景画的一个空间透视观念。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也有相同的方面。所以在中西绘画发展的今天,借鉴西方有益文化成果来发展中国山水画。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去对待当代艺术,并继承传统,在传统基础上不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