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山居暝》课件2 北京课改版.ppt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山居暝》课件2 北京课改版.ppt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山居暝》课件2 北京课改版.ppt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山居暝》课件2 北京课改版.ppt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山居暝》课件2 北京课改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居秋暝 王维 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 诗歌发展的概况 诗经 楚辞 汉魏五 七言古体诗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传奇 清 集大成 现代诗 自由体 律诗 解剖本诗形式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首联 颔联对仗 颈联对仗 尾联 1 旧体诗歌分 古诗 古体诗 近体诗 词曲 三类 近体诗又有 律诗 绝句 之分 本诗八句 每句五字 是五言律诗 2 律诗每首四联 依次称为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 出句 下句叫 对句 3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 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 一般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 不可换韵 如本诗的 秋 流 舟 留 5 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 特别是2 4 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这一点对中学生不作要求 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诗歌 古体诗 句数 字数 格律要求不严格 近体诗 律诗 八句 绝句 四句 七律 五律 七绝 五绝 押韵平仄对仗字数 句数 词 有词牌限制格律 依据长短可分为长调 中调 小令 曲 有宫调 曲牌限制格律 可分为杂剧 散曲 散曲又可分为套数 小令 四言 五言 七言 杂言古诗 乐府诗 题目上有的加 歌 行 吟 引 等 初步感知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诗题中 山居 秋暝 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 山中的居所 秋暝 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題解 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山水田园诗 诗佛 名盛于开元 天宝间 豪英贵人虚左以迎 宁 薛诸王待若师友 新唐书 天下文宗 唐代宗 多才多艺 少年得志 青年赋闲 中年好佛 晚年凄凉 走进王维 少年得志 多才多艺 青年赋闲 中年好佛 晚年凄凉 走进王维 九岁能诗 十九举解元二十一岁中状元 少年得志 屡遭贬谪政局转变爱妻去世 多才多艺 青年赋闲 中年好佛 晚年凄凉 走进王维 少年得志 多才多艺 青年赋闲 中年好佛 晚年凄凉 走进王维 隐居终南山颇好佛教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少年得志 多才多艺 青年赋闲 中年好佛 晚年凄凉 走进王维 陷入叛军被收狱中61岁与世长辞 二读悟 境 三读悟 意 一读悟 言 四读悟 法 五读悟 美 1 正音释词 2 疏通文意 1 捕捉意象 3 感受画面 2 把握特点 4 整合境界 5 体悟意蕴 3 把握节奏 三环 五读 法 鉴赏方法 音画欣赏 1 色彩色调 2 远近高低 3 动静大小 4 季节时令 5 场境氛围 1 题意 2 言意 3 象意 4 境意 5 人意 1 描写手法 2 抒情手法 3 修辞手法 4 布局章法 5 构思技巧 6 文句章法 意象美 意境美 情感美 手法美 语言美 音画欣赏 空山新雨后 音画欣赏 天气晚来秋 音画欣赏 明月松间照 音画欣赏 清泉石上流 音画欣赏 竹喧归浣女 音画欣赏 莲动下渔舟 音画欣赏 随意春芳歇 音画欣赏 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音画欣赏 绘画美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名家朗诵 朗读节奏 朗诵指导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真我风采 朗读节奏 朗诵指导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泡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 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 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们洗罢衣服 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 渔船顺流而下 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任凭春花春草枯谢吧 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景 事 情 山雨 月松 泉石 竹莲 浣女 渔人 归隐 清新宁静 平和安乐 景 人 明确 和谐 明月 清泉 浣女 渔舟的热闹 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 清幽 如同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鸟鸣涧 一样 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 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 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思考品味 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 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 清新 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 并说说原因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 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翻译尾联 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任凭山中春天的花草凋谢 王孙也还可以留在山中 赏析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 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正所谓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砦 啊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 字是该联的诗眼 空山 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深入探究欣赏品味 1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 诗人怎下笔说是 空山 呢 空山 你是否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王籍 入若耶溪 质疑 空山 有人 为何曰 空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 掩盖了人们活动痕迹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 二字成功地渲染出天高云淡 万物空灵之美 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空 字是非虚也 实乃清 静 讨论 2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一句的词序还可作两种排列 竹喧浣女归 莲动渔舟下 浣女归竹喧 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 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有五个好处 与第一种排列相比 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 舟 与 秋 流 留 押韵 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将 归 与 下 作使动用 使句子更为活泼 与第二种排列相比 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 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 渔舟被莲叶遮蔽 起初未见 等到听到竹林喧声 看到莲叶纷披 才发现浣女 莲舟 竹喧 莲动 置前 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这样写先闻其声 不见其人 但见其行 未见其人 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 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 突出自然美 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侧重写人 突出生活美 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 两联又互为补充 泉水 青松 翠竹 青莲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5 中间两联同是写景 有什么异同 分析颔联 是景物写生 明月 松林 清泉 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 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 颈联 在 空山 的背景上 点缀了人物的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 听到 竹喧 声 知道是 浣女 归来 看到 莲动 知道是渔舟出去 一写听觉 一写视觉 5 这两联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 明月清泉 竹喧莲动 浣女归舟 层次鲜明 且有声有色 有静有动 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后傍晚秋山图 王维作诗 以 诗中有画 著称 这首诗勾画的是一幅 山居秋暝 图 清幽明净的明月清泉图清新自然 明快洒脱的浣女图 首联 空 山 新 雨 傍晚 秋天 颔联 明 月 青 松 照 清 泉 山 石 流 颈联 竹 喧 浣 女莲 动 渔 舟 尾联 抒发感情 留 远离官场 归隐山林 地点 天气时间 季节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意象 意境 环境氛围 幽静 清新 明净 安宁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 诗人 画家 隐士诗中画画外意山 雨秋 晚自然美远离尘俗明月清泉超然淡远竹喧莲动 生活美语言风格 清新淡雅 课堂赏析 1 山居秋暝 中的 暝 的意思是 与 迷花倚石忽已暝 中的 暝 意思是否相同 2 含联 颈联对仗工整 分别从 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3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 用四个字概括 的特点 4 在诗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雨后晚景图 从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山村的风景是如此之 民风是如此之 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犹如世外桃源 这就给 句中的 作了有力铺垫 傍晚 相同 静动声 色 诗中有画 清幽 淳厚 结 王孙自可留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 山 晚 秋即地点 时间 季节 还点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有重要作用的 雨 b 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