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R的PCB走线.doc_第1页
DDR的PCB走线.doc_第2页
DDR的PCB走线.doc_第3页
DDR的PCB走线.doc_第4页
DDR的PCB走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原理上1,给足DDR 2.5V电源足够的滤波 10UF 大电容每颗RAM需要一个。2,0.1UF与1nF电容半对半数放置。3,REF上拉电源保证足够的滤波,容值的选择同上。并在源端串磁珠。4,CLK 在源端串电阻,并接电容到地。若是两颗ram,CLK之间需在IC接收端并电阻(100-200),也可在此处上下拉。5,DDR的所有的线在源端匹配(串电阻),DATA, ADDRESS,CLK,DQS,DM,CLKE,WE,CS,RAS,CAS.6,DQS DM CLK 源端电阻必须是单颗的,不得用排阻。7,DDR附近的走线,为了避免被串扰,中速线串电阻,低速线串磁珠滤波处理!在 PCB layout上1,首先看CPU他的DDR pin是否良好,大公司或者成熟的产品他的pin定义是非常合理的。我们需要他的线都能完整扇出,以保证我们的layout。2,所有的DDR线 如果能走到全部走到内层,只留器件在表层,最好,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打孔个数,换层不要太多。这里强调data 线,CLK线, DQS DM线。3,每一组data线 ,DQS,DM线都必须走在一个区域,且参考相同的GND层,这些线最大可能走同一层,第三层建议走。出于空间或打孔过多的原因,可以适当放置表层。每颗RAM有两组这样的线。4,DDR的区域必须是完整的GND平面来参考,cost down压力下,可适当考虑power,不建议这么做。5,DQS DM CLK 走线时控制4W原则。6,DDR高速线跨层时,在附近留GND贯穿孔。保证信号足够完好的回流。7,DDR周边的线应尽量远离此高速区域! 大家在谈到DDR的时候,都说按guidline来就行了,可实际的情况,并非那么简单。IC本身可能就不成熟,造成pin定义凌乱,导致走线无法正常扇出。空间的限制,造成区域太小,造成串扰的影响太大,最可怕的是串扰到低速线上。cost down的压力使层数受限,EMC问题更加突出.当IC能够完整扇出的时候,对于Data线可以走表层,但clk,DQS, DM 坚决走内层!DDR,DDR2的时序要求一般比较高,所以对于时钟、地址控制线、数据、DQS等的等长要求较高。 以下简单说一下DDR,DDR2的等长布线要求-DDR时钟(查分):一般要求差分阻抗100欧。线宽、间距需要根据叠层结构计算出来,与其他走线的间距要满足3w规则;必需精确匹配差分对走线误差,允许在30mil以内。 DDR地址、片选及其他控制线:单端阻抗50欧。应走成菊花链状拓扑,可比ddrclk线长10002500mil,绝对不能短。 DDR数据线,ddrdqs,ddrdm线:单端阻抗50欧。最好在同一层布线。数据线与时钟线的线长差控制在50mil内。其中要特别注意DQS的走线,要满足3W规则。(P7Y;N0E;H-r+G其中PCB走线阻抗都要根据实际的叠层结构计算。/blog/?p=809首先区别DDR SDRAM与SDRAM: SDRAM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只传输一次数据,它是在时钟的上升期进行数据传输;而DDR则是一个时钟周期内传输两次数据,在时钟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各传输一次数据。SDRAM的工作电压为3.3V,而DDR的工作电压为2.5V; SDRAM采用公共时钟同步,公共时钟同步是指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总线上的驱动端和接收端共享同一个时钟源,在同一个时钟缓冲器(clock buffer)发出同相时钟的作用下,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DDR SDRAM采用源同步,源同步就是指时钟选通信号clk伴随发送数据一起由驱动芯片发送。所以在DDR的控制端需要有延迟补偿电路。 SDRAM关心建立时间,而DDR关心保持时间,DDR比SDRAM要求有更短的信号建立保持时间、更干净的参考电压、更紧密的走线匹配和新的IO口信号,并且需要合适的终端电阻匹配。因此在布线的时候注意等长布线。关于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概念详见附录。DDR布线应注意的问题: 内存的作用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写入1读出1,写入0读出0,因此必须保证数据访问正确。产生数据访问错误的情况主要有如下两种:1、判决错误,0判成1,1判成0。可能参考电平不准(为什么不准?信号线内阻造成的压降),也可能是加性干扰,或者阻抗不匹配引起信号畸变。 2、时序错误,不满足建立/保持时间,或者采样点相位错误,不在有效信号位置上。触发器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的能量供给才能正常工作,这个时间就是建立/保持时间。 只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保证内存正确访问,内存电路就设计成功了。 为了满足建立保持时间,同频同相,采样正确,我们对走线的布线要求是:等长布线。但是由于DDR有高速时钟信号,高速跳变的边沿,就必须考虑到在PCB板上存在传输线效应的问题,对于布线长度有了要求。避免传输线效应的方法1、严格控制关键网线的走线长度。 如果采用CMOS或TTL电路进行设计,工作频率小于10MHz,布线长度应不大于7英寸。工作频率在50MHz布线长度应不大于1.5英寸。如果工作频率达到或超过75MHz布线长度应在1英寸。对于GaAs芯片最大的布线长度应为0.3英寸。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就要通过软件仿真来定位走线.走线的精确长度需物理软件(如:PADS等)控制。2 合理规划走线的拓扑结构 解决传输线效应的另一个方法是选择正确的布线路径和终端拓扑结构。当使用高速逻辑器件时,除非走线分支长度保持很短,否则边沿快速变化的信号将被信号主干走线上的分支走线所扭曲。通常情形下,PCB走线采用两种基本拓扑结构,即菊花链(Daisy Chain)布线和星形(Star)分布。DDR布线分析:根据DDR信号的种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信号组,如下表所列:信号引脚说明: VSS为数字地,VSSQ为信号地,若无特别说明,两者是等效的。VDD为器件内核供电,VDDDQ为器件的DQ和I/O供电,若无特别说明,两者是等效的。 其中,数据组的分组应该以每个字节通道来划分,DM0、DQS0以及DQ0DQ7为第1字节通道,DM1、DQS1以及DQ8DQ15为第2字节通道,以此类推。每个字节通道内有严格的长度匹配关系。其他信号走线长度应按照组为单位来进行匹配,每组内信号长度差应该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组的信号间虽然不像组内信号那样要求严格,但不同组长度差同样也有一定要求。信号组布线顺序 为了确保DDR接口最优化,DDR的布线应该按照如下的顺序进行:功率、电阻网络中的pin脚交换、数据信号线布线、地址命令信号布线、控制信号布线、时钟信号布线、反馈信号布线。 数据信号组的布线优先级是所有信号组中最高的,因为它工作在2倍时钟频率下,它的信号完整性要求是最高的。另外,数据信号组是所有这些信号组中占最大部分内存总线位宽的部分,也是最主要的走线长度匹配有要求的信号组。 地址、命令、控制和数据信号组都与时钟的走线有关。因此,系统中有效的时钟走线长度应该满足多种关系。设计者应该建立系统时序的综合考虑,以确保所有这些关系都能够被满足。各组信号布线长度匹配 时钟信号:以地平面为参考,给整个时钟回路的走线提供一个完整的地平面,给回路电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路径。由于是差分时钟信号,在走线前应预先设计好线宽线距,计算好差分阻抗,再按照这种约束来进行布线。所有的DDR差分时钟信号都必须在关键平面上走线,尽量避免层到层的转换。线宽和差分间距需要参考DDR控制器的实施细则,信号线的单线阻抗应控制在5060 ,差分阻抗控制在100120 。时钟信号到其他信号应保持在20 mil以上的距离来防止对其他信号的干扰。蛇形走线的间距不应小于20 mil。串联终端电阻RS值在1533,可选的并联终端电阻RT值在2568 ,具体设定的阻值还是应该依据信号完整性仿真的结果。 数据信号组:以地平面为参考,给信号回路提供完整的地平面。特征阻抗控制在5060 。线宽要求参考实施细则。与其他非DDR信号间距至少隔离20 mil。长度匹配按字节通道为单位进行设置,每字节通道内数据信号DQ、数据选通DQS和数据屏蔽信号DM长度差应控制在25 mil内(非常重要),不同字节通道的信号长度差应控制在1 000 mil内。与相匹配的DM和DQS串联匹配电阻RS值为033 ,并联匹配终端电阻RT值为2568。如果使用电阻排的方式匹配,则数据电阻排内不应有其他DDR信号。 地址和命令信号组:保持完整的地和电源平面。特征阻抗控制在5060 。信号线宽参考具体设计实施细则。信号组与其他非DDR信号间距至少保持在20 mil以上。组内信号应该与DDR时钟线长度匹配,差距至少控制在25 mil内。串联匹配电阻RS值为O33 ,并联匹配电阻RT值应该在2568 。本组内的信号不要和数据信号组在同一个电阻排内。 控制信号组:控制信号组的信号最少,只有时钟使能和片选两种信号。仍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地平面和电源平面作参考。串联匹配电阻RS值为O33 ,并联匹配终端电阻RT值为2568 。为了防止串扰,本组内信号同样也不能和数据信号在同一个电阻排内。电源部分的设计分析说明:在此次选用的DDR 芯片中VTT和终端电阻都被集成到了主芯片MX233的DDR 控制器中,因此不需要重新布线,下面文档中提到VTT的布线规则是为了方便其他未集成的主芯片布线,仅作参考。 通常情况下,DDR供电电压是2.32.7 V,典型值是2.5 V,工作频率的不同可能引起正常工作电压的不同。参考电压VREF是1.131.38 V,典型值是1.25 V。VTT以VREF为参考,电压范围是(VREF-0.04 V)-(VREF+0.04 V)。由于VREF只是给差分接收器端提供一个直流参考电平,所以电流比较小,最大只有3 mA。VTT的电流由于上拉的缘故,在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时,VTT应能流入电流;在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时VTT电流输出。故VTT必须能同时有流入和流出电流,电流的大小依赖于总线上同时出现的电位状态,从常用的设计来看最大可以从2.3 A到3.2 A。 由于VREF电压作为其他信号接收端的重要参考,故它的布线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叠加在VREF电压的串扰或噪声能直接导致内存总线发生潜在的时序错误、抖动和漂移。很多电源芯片会把VREF和VTT从同一源输出,但是由于使用的目的不同,走线也完全不同。VREF最好和VTT在不同平面,以免VTT产生的噪声干扰VREF。而且无论是在DDR控制器端还是DDR存储器端,VREF脚附近都应放置去耦电容,消除高频噪声。VREF的走线宽度应该越宽越好,最好为2025 mil。 VTT电源应该单独划分一块平面来供应电流,且最好放在DDR存储器端。如果并联终端匹配使用排阻的方式上拉,那么最好每个排阻都添加一个0.1 F或0.01F的去耦电容,这对于改善信号的完整性、提高DDR总线的稳定性都有很好的效果。导线宽度和间距导线间距和导线宽度S1,S2,S3的定义如下:S1表示同一信号组内两相邻导线之间的间距 S2表示不同信号组之间两相邻导线之间的间距 S3表示导线的宽度 导线宽度选择为:DQ:4mil min; 6mil nominal;DQS: 4mil min; 6mil nominal;Address:4 mil min; 6 mil nominal;Command/control: 4 mil min; 6 mil nominal;Clock:4 mil m;in; 6-10 mil nominal;导线间距选择:信号组信号间距类别最小值标称值最大值单位数据组DQ to DQS1812无milDQ to DQSS2812无milDQ to DMS2812无mil地址组相邻地址线S1612无mil地址线S2612无mil命令/控制组CAS#,RAS#,WE#,CS#,CKES1615无mil时钟信号CK# to CKS14无6mil时钟与其他信号S2812无mil几点说明:DQS一般布线的位置是数据信号组内同一信号组中DQ走线的中间,因此DQS与DQS之间的间距一般不提; DQS与时钟信号线不相邻; 为了避免串扰,数据信号组与地址/命令/控制信号组之间的走线间距至少20mil,建议它们在不同的信号层走线; 时钟信号组走线尽量在内层,用来抑制EMI; 导线走线长度所有DDR的差分时钟线CK与CK#必须在同一层布线,误差+-20mil,最好在内层布线以抑制EMI。如果系统有多个DDR器件的话,要用阻值100200ohm的电阻进行差分端接。(1) 若时钟线的分叉点到DDR器件的走线长度1000mil,要使用200240ohm的电阻差分端接,因为两个200240ohm的电阻并联值正好为100120ohm。如下图所示。&13;&10; &13;&10; &13;&10; 数据信号组的走线长度与时钟信号线的误差为+-500mil,组内同一信道的信号线走线误差为+-50mil,从而可以得到,组内不同信道的走线误差为+-1000mil,相同信道的DQS一般走线在DQ中间 &13;&10;&13;&10; 地址线/命令/控制信号线与时钟信号走线的误差为+-400mil,组内走线误差为+-50mil &13;&10; 所有信号的走线长度控制在2inch(5cm)最好 &13;&10; 结 语&13;&10; &13;&10;在带有DDR的嵌入式系统主板中,设计PCB最难的部分莫过于DDR的走线设计。好的走线就等于有了好的信号完整性和好的时序匹配,总线在高速输入输出数据过程中就不会出错,甚至能够有更好的抗串扰和EMC能力。DDR总线并行传输且速率较高,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严格的约束进行布线,在设备后期调试过程中,将会出现各种各样异常问题,甚至是系统根本无法启动。而这些问题在查找和调试中很难发现,以至于无法完成硬件的开发。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信号完整性和时序匹配的问题,在走线时就把这些规则运用进去;如果有条件,可以做一下仿真,预先验证一下设计。这样做出来的设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才会更高。&13;&10; 附录&13;&10; 蛇行线:&13;&10; PCB中采用蛇行线的原因有两个: &13;&10;一是为了保证走线线路的等长。因为像CPU到北桥芯片的时钟线,它不同于普通家电的电路板线路,在这些线路上以100MHz左右的频率高速运行的信号,对线路的长度十分敏感。不等长的时钟线路会引起信号的不同步,继而造成系统不稳定。故此,某些线路必须以弯曲的方式走线来调节长度。 &13;&10;另一个使用蛇行线的常见原因为了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EMI)对主板其余部件和人体的影响。因为高速而单调的数字信号会干扰主板中各种零件的正常工作。通常,主板厂商抑制EMI的一种简便方法就是设计蛇形线,尽可能多地消化吸收辐射。 &13;&10;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采用蛇行线有上面这些好处,也并不是说在设计主板走线时使用的蛇行线越多越好。因为过多过密的主板走线会造成主板布局的疏密不均,会对主板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好的走线应使主板上各部分线路密度差别不大,并且要尽可能均匀分布,否则很容易造成主板的不稳定。&13;&10; 差分走线:&13;&10; 差分信号通俗的说就是驱动端发送两个等值、反相的信号,接收端通过比较这两个电压的差值来判断逻辑状态“0”还是“1”。而承载差分信号的那一对走线就称为差分走线。&13;&10; 差分信号和普通的单端信号走线相比,最明显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3;&10;a.抗干扰能力强,因为两根差分走线之间的耦合很好,当外界存在噪声干扰时,几乎是同时被耦合到两条线上,而接收端关心的只是两信号的差值,所以外界的共模噪声可以被完全抵消。 &13;&10;b.能有效抑制EMI,同样的道理,由于两根信号的极性相反,他们对外辐射的电磁场可以相互抵消,耦合的越紧密,泄放到外界的电磁能量越少。 &13;&10;c.时序定位精确,由于差分信号的开关变化是位于两个信号的交点,而不像普通单端信号依靠高低两个阈值电压判断,因而受工艺,温度的影响小,能降低时序上的误差,同时也更适合于低幅度信号的电路。目前流行的LVDS(low &13;&10;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就是指这种小振幅差分信号技术。&13;&10; 对于PCB工程师来说,最关注的还是如何确保在实际走线中能完全发挥差分走线的这些优势。差分走线的一般要求是“等长、等距”。等长是为了保证两个差分信号时刻保持相反极性,减少共模分量;等距则主要是为了保证两者差分阻抗一致,减少反射。“尽量靠近原则”有时候也是差分走线的要求之一。&13;&10; &13;&10; &13;&10;信号响应中有几个重要参数:建立时间、保持时间和延迟时间。&13;&10; 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都是器件要求的特性。其中建立时间是器件输入端在时钟信号有效沿到来前,要求输入信号稳定不变的时间。保持时间是器件输入端要求输入信号在时钟信号有效沿到来后保持稳定不变的时间。如果输入信号不满足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要求,就可能导致数据锁存错误。下图说明了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区别:&13;&10; &13;&10; 延迟时间是器件本身或布线的物理特性,其含义是信号从器件或布线经过所需的时间。器件的延迟时间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触发器输出响应时间(tffpd)。可以理解为触发器输出在clk有效沿到来后的时间内发生变化, &13;&10;之后稳定,也可以理解输出延迟。另一个触发器输出的变化经过组合逻辑元件所需的附加时间,一般是组合逻辑延迟(tcomb)。如下图所示:&13;&10; 建立时间容限和保持时间容限。建立时间容限是指器件允许的安全的建立时间长度范围。同样保持时间也就是器件允许的安全的保持时间长度范围。一般来说建立时间容限和保持时间容限都大于等于0。根据这个要求,如上图所示,就有以下约束:tclk = tffpd + tcomb + 建立时间容限 + tsetup所以建立时间容限 = tclk tffpd(max) tcomb(max) tsetup =0tsetup = tclk tffpd (max)- tcomb(max)保持时间容限首先对于数据接收端来说,任何时钟沿采样的数据,都是发送端前一时钟周期发送的数据。发送端可能每个时钟周期都要发送数据,那么对于接收端来说,任何一个时钟沿后一段时间,数据线上的数据都会被发送端第二次发送的数据改变,所以保持时间容限其实是由于下一个时钟节拍上的数据引起的。信号在时钟信号有效沿跳变,但真正到达输入端的的跳变发生在时钟信号有效沿后的tffpd + tcomb时刻。根据器件的保持时间要求,输入必须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所以tholdup 2inch,或者通过仿真验证需要并行端接的情况下。并行端接电阻Rt取值大约为2Rs,Rs的取值范围是1033ohm,故Rt的取值范围为2266ohm。如果有必要的话,所有DDR的数据,地址,命令,控制线都是SSTL_2接口,要使用single-ended Parallel Termination,如上图。CKE也可以使用这种端接。导线宽度和间距:导线间距和导线宽度S1,S2,S3的定义如下: S1表示同一信号组内两相邻导线之间的间距 S2表示不同信号组之间两相邻导线之间的间距 S3表示导线的宽度 导线宽度选择为:导线间距选择:几点说明:1. DQS一般布线的位置是数据信号组内同一信号组中DQ走线的中间,因此DQS与DQS之间的间距一般不提 2. DQS与时钟信号线不相邻 3. 为了避免串扰,数据信号组与地址/命令/控制信号组之间的走线间距至少20mil,建议它们在不同的信号层走线 4. 时钟信号组走线尽量在内层,用来抑制EMI 导线走线长度所有DDR的差分时钟线CK与CK#必须在同一层布线,误差+-20mil,最好在内层布线以抑制EMI。如果系统有多个DDR器件的话,要用阻值100200ohm的电阻进行差分端接。(1) 若时钟线的分叉点到DDR器件的走线长度1000mil,要使用200240ohm的电阻差分端接,因为两个200240ohm的电阻并联值正好为100120ohm。如下图所示。 数据信号组的走线长度与时钟信号线的误差为+-500mil,组内同一信道的信号线走线误差为+-50mil,从而可以得到,组内不同信道的走线误差为+-1000mil,相同信道的DQS一般走线在DQ中间 地址线/命令/控制信号线与时钟信号走线的误差为+-400mil,组内走线误差为+-50mil 所有信号的走线长度控制在2inch(5cm)最好 去耦电容 推荐使用低ESL(2nH)的电容,大小在0.01uF0.22uF,其中0.01uF针对高频,0.22uF针对低频 建议使用钽电容。相对于电解电容来说,虽然它比较贵,但它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较长的使用周期。一般电解电容随着使用时间的加长,性能下降较多 参考电压对于较轻的负载(4 DDR器件),可使用IC来产生VREF。IC内部集成了两种电压VTT和VREF,其中VTT在重负载的情况下最高电流可达3.5A,平均电流为0A,VREF的电流比较小,一般只有3mA左右。VREF走线控制具体如下图所示:DDR的VTT设计当数据线地址线负载较重时,VTT的暂态电流峰值可达到3.5A左右,这种暂态电流的平均值为0A。一些情况下不需要VTT技术(并行端接)。 系统中有2个或更少的DDR 总线上需要的电流不是很高,中等左右 通过仿真验证不需要 VTT电压的产生一般用IC,厂商包括:Intersilm Philips, Semiconductors, Fairchild, National, TI等等。选用了IC实现VTT,推荐使用下面的原则: VTT用Rt端接地址/控制/命令信号线,端接数据信号组VTT=VDDQ/2 VTT并不端接时钟信号线,时钟信号线使用前面说的差分端接技术 VTT与VREF走线/平面在同一层,必须具有150mil的距离,推荐它们在不同层 VTT走线/平面需要至少2个47uF的解耦电容,2个100uF的电容。具体放置位置是VTT的两个端点(at each end) VTT表面走线宽度至少150mil,推荐250mil 上电时序:VTT开始上电必须在VDDQ之后,避免器件latch-up,推荐VTT和VREF同时上电 如果走线要分支的话,建议使用T型分支。具体见下图 相关文章 射频电路布线指导,RF Circuit Layout Guideddr design checklist作者:luqiliang 日期:2010-3-2 8:41:0字体大小: 小 中 大1. ddr design的checklist在本节的checklist当中,有些项目是必须的,有些则是可选的。作者建议,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量保证每个Item都满足要求。这里只针对point to point系统而言。 Item#DescriptionYes/No仿真相关Simulation related1通过仿真,确定最优的端接电阻值Rs和Rt,信号走线的拓扑,走线长度限制2通过仿真,确定原理图设计的是否满足Spec的要求,如AC signaling parameters (voltage levels, slew rate, overshoot/undershoot),电源要求等端接电阻(Termination Resistors)1端接电阻有一定功率损耗,电阻封装是否满足最坏情况下的功率要求2如果使用电阻排,data信号和其他DDR信号是否isolated3电阻Rs的放置位置:对于单向信号如地址线,Rs放在源端?对于双向信号如数据线,Rs放置在中间位置。4差分信号的端接是否正确,阻抗是否控制合理5强烈推荐在时钟信号线上串接一个0Ohm电阻,这样可以在Debug时动态调整时钟信号线的长度(可选)。6是否保证了信号单端阻抗55Ohm左右,差分阻抗100Ohm左右Bypass电容摆放与layout1是否保证每个DDR器件和控制器的power引脚都至少一个Bypass电容2是否保证走线顺序是从pin到电容的pad再根据具体情况打Via的原则3考虑到走线寄生电感的问题,Via是否遵循最优原则VTT相关的Items1Vtt所提供的电流能力是否满足系统最坏情况下的电流需求2Vtt island的decouple电容是否合理。至少两个4.7uF的电容摆放在Vtt平面的end,每4个电阻Rt保证有两个高频段低ESL/ESR的解耦电容,大约0.01uF0.1uF3每个Vtt平面是否有bulk decoupling电容,容值在100220uF4Vtt island是否摆放在the end of Memory channel5Vtt的表面走线是否满足150mil的要求Vref相关的Items1Vref走线宽度是否满足20mil的要求,推荐值25mil2Vref与其他任何走线的间距满足20mil的要求,推荐值25mil,Vref最好用GND包裹。3每个Vref引脚都保证至少一个decoupling电容,一般0.1uF4如果用电阻分压产生Vref,电阻是否是1%的精度,大小1001k Ohm5Vref与Vtt不能在同一层面或尽量远离,因为Vref要求噪声较为严格25mV左右,而Vtt平面上的噪声对Vref影响较为敏感。布线(routing)相关的Items1差分时钟线走线是否合理如segment长度匹配,总长度匹配,间距,线宽,与其他信号的距离等等。2推荐布线顺序是Data,Address/Cmd,Control,Clock,和Power。这种顺序可以轻松的调整clock线长从而满足等长匹配的要求,当然要提前为时钟线留下空间3To facilitate fan-out of the DDR data lanes, are alternate adjacent data lanes on different critical layers?4参考平面是否存在问题。Data信号参考GND,Address/cmd参考GND/Power,时钟信号参考GND5Data lane与时钟的走线误差是否满足+-500mil(max)6Address/Cmd信号和时钟走线误差是否满足要求,一般+-400mil,推荐利用仿真的方法确定。7Data lane内部10根信号线长度匹配是否满足要求,DQS推荐在一个Lane的中间走线8走线距离参考平面的边缘,要满足30mil的Gap要求,推荐值40mil9不同的信号组要保持在不同层的走线长度满足要求,因为信号在不同层的走线传输速率是不一致的,表层速度快些,表层比内层速度大约快040ps/inch,取决于Er的大小10所有走线最小容许宽度5mil,不考虑BGA封装的Fanout区域2相关规则的具体说明2.1 说明根据JESD的标准,其推荐DDR的端接技术主要分为两类:Class I与Class II。在Class I的端接技术中,取Rs=25Ohm,Rt=50Ohm;在Class II的端接技术中,Rs=25Ohm,Rt=25Ohm。如图1。图1JESD要求,无论哪种端接技术,最重要的保证就是在Vout输出高电平的最低值Voh(min)或者低电平的最高值Vol(max)时,Vin点的电压水平必须高于Vtt或低于Vtt至少405mV。两种端接技术的不同在于它对系统的驱动电流要求不同。为了达到405mV的要求,Rt=50Ohm时要求驱动电流最小8.1mA,Rt=25Ohm时要求驱动电流最小16.2mA,具体计算方法后续会介绍。2.2 说明SSTL-2标准对Spec的定义包含两方面:输入电平的定义与输出电平的定义。图2即信号达到VIH(ac),并且保持在VIH(dc)电平之上,接收器认为是高电平,一旦信号低于VIH(dc),则接收器就改变它的逻辑状态了。图3是具体的一个实例。因此,该种接口对overshoot/undershoot,ring具有更好的免疫性。图3SSTL-2对一些参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