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暗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1页
对暗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2页
对暗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3页
对暗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4页
对暗示的心理学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暗示的心理学分析暗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外来影响空间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机会,还有受暗示者的自卑综合在一起,暗示就容易成功。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科学分析和合理利用暗示具有非常重要。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不论生活环境优越还是艰苦,不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也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经常使用“暗示”,或暗示别人,或被别人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作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对于暗示,心理学大辞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抵制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信念,它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为何容易接受暗示呢?关于“自我”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的论述中谈到: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自我”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作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但是,外来影响空间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机会,只是暗示成功的一个条件。另外一个条件,也是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须存在着对外来的暗示的自卑,即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应该向其讨教、自己必须接受他的判断、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自己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智慧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受暗示者的自卑、自贬,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中。所以暗示作用通常发生在不知不觉中。而且,我们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的行为,有一定积极意义,可以使人们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暗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个人的自我非常虚弱、幼稚的话,这个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别人的“暗示”占领或统治。这种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倾向,甚至可以说,在这些人的潜意识中,就存在着接受暗示、接受控制、接受操纵的渴望和需要。由于这些人自身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和不安全感,他们的内心往往会通过幻想作用,制造各种神话,幻想着法力无边的神可以接管他们,主宰他们的命运,为他们带来好运。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既不可避免地会接受别人的暗示,但同时又必须加强“自我”,从而减少暗示的消极作用。究竟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呢?关于这一点有几种理论给了我们启示。第一种理论认为,受暗示性程度受不同气质类型的影响。这一理论首先根据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与神经类型不同,将人的气质分型,并认为不同的气质类型对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结果也就不同。气质类型说源于古希腊医生波克里特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这四种体液的配合比率不同,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其中胆汁质的人最容易接受暗示,而粘液质的人对暗示的反应较慢。第二种理论认为,人的受暗示性程度与其心态有关。那些没有主见的人,那些人云亦云的人,那些依赖性比较强的人,那些比较幼稚的人,那些患了病或者遭受了精神打击的人,往往容易成为接受不良暗示的群体中的一员。这类心态的人更愿意相信各种灾难或神奇力量、神奇效果的迷信传言。而造神者或者制造各种迷信传奇者本人,要么就是深谙人性弱点的超级骗子,要么就是骗人骗己的精神变态者,具有因为变态而畸形发展的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的艺术。造神者和需要“神”来接管和奴役的群体,是一对相互需要心理互补的综合体。两种需要汇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各种迷信现象滋生的土壤和环境。第三种理论来自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即性别、年龄不同也会影响人的受暗示性。年龄大的特别是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更易接受某些暗示,尤其是物质消费方面的暗示,更能吸引女性;在一些特殊的状态下,如疲倦、疾病时,容易接受某些暗示;另外,社会经验缺乏的人,也容易接受暗示。而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能否接受语言暗示方面,并无决定性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所以,要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而个人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那么,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就应该注意接受外界暗示对“自我”的补充作用,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丰富自己的经验,完善自己的人格,来避免暗示的消极作用。暗示的心理机制又是怎样的呢?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认为它们仍然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对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是这样一段话:“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这段话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适合的帽子。首先,每个人都是有潜能和缺点的,那么你也只是其中一员,当然无可厚非;其次,人们的外显行为和内心感受也常常会有不一致的时候,所以“外表从容,内心不安”也合情合理;再次,人在自我体验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有自尊感和自卑感,那么该段话总是先对你作积极的评价,然后再指出你的不足,也就避免了自我认知的片面倾向性;最后,一般人都不会是绝对的外向或内向,这段话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这样一个特性。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比如,我们平时都敢站在桌子上,丝毫不感到害怕。但是,同样宽的一块厚木板很牢靠地搭在山涧之上,下面是万丈深渊,敢站在上面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大多数人在还没迈上木板之前就头晕眼花、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浑身颤抖、两腿发软。此时此刻恐惧者的机体明显地不正常,也就是得病了。这种“病”是自己吓唬自己,也就是自我暗示造成的。既然自我暗示可以产生恐惧反应,同样自我暗示也可以使这种恐惧消失,心理学在对类似的恐惧症(如社交恐惧、讲演恐惧、场所恐惧)的治疗中,也常常结合自我积极暗示的办法解除恐惧。临床各科都可以见到不少由于暗示作用而造成的躯体症状,甚至超过实际患疾病的症状。这些病人无疑都是暗示治疗的对象,经过科学的治疗,可产生戏剧性的疗效。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有科学的基础和功效,对一些心因性疾病如厌食、哮喘、高血压、心动过速、神经性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更年期综合症等有一定的疗效。积极的治疗法,通过调节人的神经内分泌,可以促进脑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进人的身体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