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综述乐山师范学院 张晓燕 10270164摘要 按照记忆能否被意识到,记忆可分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本文将从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与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概念的来源、测量方法、认知神经视野和理论假设及实证研究等方面来展开理解与讨论。一、正文1引言 目前国际上关于记忆最普遍的分类有三种:记忆的内容、记忆能否被意识到、以及记忆能否被加以陈述。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可分为5种: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按照记忆能否被加以陈述,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记忆能否被意识到,记忆可分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外显记忆描述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回忆的知识。内隐记忆描述我们无法有意识地回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却能在我们执行某项任务是通过提高成绩显示出来。(John R.Anderson,2012)就像是计算机打字一样,有很多盲打的人无法有意识的通达键盘的布局,却能准确的打出需要的字符,这就是内隐记忆。徐扬,恽晓平(2007)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进行内隐记忆测验的信度研究,得出自由联想及词干补笔两项测验的意识性提取及自动提取的组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7。所以加工分离程序作为内隐记忆测验的一种新形式具有较高的信度。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就发现了二者的分离现象。之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以及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进步,见证了在正常个体中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分离现象。Minier和他同事在对遗忘症病人HM(亨利莫莱森)的研究中,观察到了内隐记忆现象的存在。为了治疗H,M,的癫痫症,医生切除HM的海马以及相邻的内侧颖叶。后来发现:HM对的注意保持非常短暂。并且表现出严重的记忆障碍。但他仍然保存了某些形式的长期记忆。(李星,2011)Graf&Shcacet(1985)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正式提出了内隐记忆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用来反映自动化的、不需意识主动参与的记忆类型,具体包括:图片命名、词干补笔、单词确认等。从而与传统的、需要有意识的主动回忆的外显记忆区分开来。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2.1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测量方式测验分为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直接测验的指导语会主动涉及到学习过的事件或材料,使被试主动的利用学习阶段的知识来完成任务。而在间接测验中,则是有目的的控制条件,使被试意识不到测验任务与学习材料之间存在联系,从而个体不会有意识的采用先前学习阶段得到的某些信息来完成现有的测验。直接测验,如:自由回忆、再认测验、线索回忆等,由此得到即为外显记忆。Roediger和McDermott(1993)总结了常见间接测验方式有:词汇辨认、词干补笔、残词补全、模糊字命名、偏好测验、词汇联想等。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内隐记忆。2.2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编码与提取孟迎芳,于海莉(2012)在关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编码与提取加工的分离的研究发现:不论在内隐测验还是在外显测验,编码干扰与提取干扰对随后的记忆行为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同的,表现出编码加工与提取加工的分离现象。这种分离现象在两类测验中又存在着差异:编码干扰影响外显记忆,但不影响内隐记忆。而提取干扰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表现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现象。使用分散注意范式也发现,在编码过程中设置的干扰或分散注意会导致随后再认记忆成绩显著减少,而提取过程中的干扰或分散注意对再认记忆成绩不会产生影响或产生轻微的影响。王大伟 ,刘永芳(2005)发现,再认(外显记忆测验)和偏好测验(内隐记忆测验)都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这些结果的产生只限于低频词范围内。2.3认知神经角度近20多年来 一些研究者在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进行实验性分离的基础上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孟迎芳,郭春彦(2006)从神经心理学及神经成像两方面对两种记忆系统的分离现象进行研究,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发现的证据表明内隐记忆在神经解剖上与外显记忆分离。Squire 等人(1992) 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最早进行的PET 研究中发现当要求被试以词干为线索努力回忆出先前学过的词时该回忆任务与基线之间的最大差异在内侧颞区它在回忆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激活水平。孟迎芳,郭春彦(2006)使用fMRI 和PET技术研究者观察到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枕颞区及左下前额区中衰减的神经活动 以及与外显记忆有关的内侧颞区前额皮层和后内侧顶皮层中增强的活动使用ERP 技术研究也发现了两种记忆神经系统在时空上的不同特征。进一步确实两种记忆类型之间也存在着分离现象。虽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症(AD)患者病症的表现形式存在着个别差异,但外显记忆的损伤是它早期的共同特点。而在内隐记忆方面约有65% 的研究报告了AD病人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 一些研究使用 记得/ 知道(remember/know)范式发现,记得反应在海马的激活程度比知道反应更大 表明海马(或内侧颞叶) 的激活水平反映了对过去事件的成功回忆是外显记忆的一个有效的神经关联。通过控制学习阶段刺激的不同加工水平来产生不同水平的提取条件结果发现高再认或回忆条件比低再认或回忆条件有着更大的内侧颞叶激活。以上的研究发现都可以支持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赖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2.4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遗忘特点郭力平(2002)根据实验性分离范式,选定加工分离程序为工具,通过对再认的两个加工过程进行的延时比较,发现在延时分别为、0.6分钟、15分钟、1小时和7天的遗忘进程中,再认的自动提取和意识性提取成绩表现了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在前15分钟的遗忘进程中,自动提取成绩的衰减不明显而意识性提取成绩的衰减非常显著,表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具有不同的遗忘特点。虽然至今没有关于内隐记忆遗忘特征一致的说法,但就目前的一些研究而言,仍旧可以概括出内隐记忆的以下2个遗忘特征:(1)内隐记忆在时间历程中是存在遗忘的,遗忘程度与延时长度在整体上呈正相关。(2)内隐记忆在一个较长的时程中能够保存。2.5内隐记忆的理论模型2.51多重记忆系统模型Squire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陈述性记忆包括:事件记忆和事实记忆(语义记忆)。这种记忆中的信息能够被有意识的回忆起来,易于进行外显记忆。而非陈述行记忆包括:技能学习,重复启动和条件反射等。陈述性记忆是唯一一种能够进入意识中的、并且可以觉察到的记忆。而非陈述性记忆却只能在操作中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Atkinson和Shiffrin1968年提出一种信息加工理论模型。主要核心有两点:一是记忆存贮过程分为感觉记忆、短时存贮、长时存贮。二是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缓冲器,并作为信息保持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在这里感觉记忆是指物理刺激不在呈现时,信息以一种原始未加工的形式在较短时间内保持。分为有两种类型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短时记忆与感觉记忆的区别在于它是对信息进行了变换和编码,它存贮信息的周期约为30s,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不断复述的结果。 这就是多重记忆系统模型。2.52迁移恰当加工理论 Roediger等(1990)提出的迁移恰当加工理论反对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它认为记忆系统只有一个,间接测验和直接测验之间的分离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研究者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加工过程:知觉加工和概念加工。前者主要依赖对刺激表面特征和知觉特征的分析,而后者则主要通过对刺激的意义和语义信息的加工来完成。这个原本出现在内隐记忆领域、反对多重记忆系统说的理论,也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发挥了解释作用。Stadler(1989)认为,内隐学习任务被证明依赖于刺激的知觉特征,这就说明数据驱动加工在内隐学习中的重要性。而被试难以表述任务中的规则,则显示出概念驱动加工在内隐学习中相对不重要的地位。 2.53范例理论范例理论作为内隐学习的一种理论解释,明了地揭示了内隐学习是如何具有和内隐记忆的同构性的。Broadbent等(1986)认为在复杂系统控制任务中,被试会建立一张记录所有以往尝试输入和系统输出的“对照表”。而被试在任务过程中,会根据当前情景在这张“对照表”中搜索最可能匹配的项目,然后据此进行反应。这样一来,复杂系统控制内隐学习的表现就无异于内隐记忆中的残词补全任务了根据当前情景来补全“对照表”中的反应。Brooks(1978)的实验证明被试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反应可基于某些特定的范例。他的实验材料为两套由不同语法生成的字母串。实验中,他使用了一个配对联想学习范式。在此范式中他把字母串与英语单词配对。两套字母串是以一个不明显的方式被区分的,它们分别与描写新世界的单词或旧世界的单词配对。被告知后来作区分的被试能够区分出语法与非语法字母串。未被告知的被试则不能区分。由此可知,被试能够用类比来贮存范式并进行归类从而达到随机水平之上。而另一方面,在内隐记忆的文献中,在重复启动的实验中也提出了范例理论的解释,认为事件的范例被编码和被提取是启动效应的必要条件。 3、 总结基于前人的研究,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概念测量方法、认知神经视野和理论假设及实证研究等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我看来,内隐记忆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比如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费力又讨好,这正是信息爆炸时代需要的。我认为未来的研究中,应尽量发掘内隐记忆的作用,化理论为实践,为生活服务。参考文献 John R.Anderson.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2012:217 徐扬,恽晓平. 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进行内隐记忆测验的信度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3期253257 李星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孟迎芳,于海莉.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编码与提取加工的分离No3,2012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月 王大伟,刘永芳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心理科学 Psychology Science2005,28(2):324-328 孟迎芳,郭春彦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分离:面孔再认的ERP研究 心理学报2006,38(1):1521 Ballesteros S, Reales J M. Intact haptic priming in normal ag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 evidence for dissociable memory systems. Neuropsychologia, 2004, 42(8): 10631070 王炜, 王鲁宁, 周波等. 遗忘型轻度认知损伤患者内隐和外显记忆的研究.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40): 145148 Maril A, Simons J S, Mitchell J P, et al. Feeling-of- knowing in episodic memory: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NeuroImage, 2003, 18: 827836 Rug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校招生办主任面试指南与预测题集分析
- 2025年高级炼油操作工面试题预测及应对策略
- 电业规程培训课件
- 2025年炼钢初级技能提升模拟题集
- 初中生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
- 写人物小传教学课件
- 田单史记课件
- 用车知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用电防火基本知识培训
- 用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记录表
- 福建省南平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盘扣用量表0822(含公式)
- 检验科6s管理实施
- 二十案例示轮回
- ABC法则新-培训课件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目录
- 核心能力建设规划
- 城市屋顶光伏发电施工方案
- 净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蒋诗萌小品《谁杀死了周日》台词完整版
- 初中英语语法练习题100道(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