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艳:体验,拨动孩子心灵的弦.doc_第1页
杜艳:体验,拨动孩子心灵的弦.doc_第2页
杜艳:体验,拨动孩子心灵的弦.doc_第3页
杜艳:体验,拨动孩子心灵的弦.doc_第4页
杜艳:体验,拨动孩子心灵的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验,拨动孩子心灵的弦摘 要:本文通过几个真实的品德课教学案例,探讨了品德教学中“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途径,注重还原生活场景,在情境中体验生活,回归生活,在环境氛围中体验激发情感,更是在活动中体验,使品德教学在体验教学中更具有生活性、参与性、发展性和探究性。关键词:体验 情境矛盾的现状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有人向两位不同国籍的小女孩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把纸屑扔到地上?”中国女孩说:“老师教我们不能乱扔垃圾,这样做会受到批评的。”外国女孩说:“地面那么干净,我为什么要把它弄脏呢?”由此可见,中国女孩只是复制了老师的话,而外国女孩则是反映了一种自身的环保意识。无独有偶,在学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厌学,有些学生自私,凡事只考虑自己,缺乏集体荣誉感,还有的学生不讲卫生,用完的食品包装袋随地乱扔,有些学生还存在骂人、打架、说谎、等不良行为。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学校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没有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真实地流露”,从而将他们的主观意愿转化为现实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要想让学生把道德认识真正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体验”能成为这一转化的有效途径。什么叫体验?教研室的钱正权老师说过,体验就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或亲身经历,对周围的人与物、事与景有所认识有所感触。接触得越多,实践越多,自然感悟越深,体验也越深。清代的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读书如“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蜜,非花也”。这就告诉我们,读书有个消化吸收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感悟、体验的东西才能像蚕吐的丝、蜂酿的蜜。品德作为一门具有特殊价值的学科,其独特的个性决定了它是不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说教实现教学的,要想让学生把道德认识真正的转化为道德行为,“体验”能成为这一转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理,在体验中学会做人。不然,学生说得再多,说的还是套话,而非真正自己感悟、体验的东西。 对比教学实践而体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有实效,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上开展我们的“体验教学”呢?这是我们一直所探究和思考的。以往的思想品德课重在说理,而品德新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他所强调的是“回归生活”、“活动教学”,因此,在品德课的学习实践中,我一直思考如何有效地体验,使得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能更为优化。一、让体验在回归生活中落实“回归生活”是我们德育课程所追寻的理念和目标,所以教材的内容编排了许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来还原生活场景,激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我在执教节日大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一课时,考虑到春节作为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一个节日,所以就以春节为切入口,了解春节,然后再认识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并拓展到国外的传统节日,从而实现“大观”这一目标。我在设计第一篇教案时,在教学方式上,我选择了资料汇报的形式:【案例回放】1师:你听,节日的歌曲唱起来了,你听出这是什么节日了吗?(课件播放过新年的音乐,学生引出春节)师:是啊,让我们一起先来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不过你知道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或者传统活动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春节风俗馆”。(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反馈,教师随机出示课件加以补充)贴倒过来的“福”字,贴对联,贴年画(欣赏福字、对联、年画)放爆竹(交流自己放爆竹的感受)吃团圆饭年初一去亲戚家拜年小孩子穿新衣小孩子拿压岁钱(展示红包袋)互相说一些祝福的吉祥话(表演一下)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糕师:春节我们也叫“过年”,而关于过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播放:年的故事)师:在春节这样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唱,一起跳,把新年的祝福送给同学,送给老师,也在音乐声中结束这个节日。(课件播放:恭喜恭喜)照这份教案试教了一次后,问题出现了,学生在汇报资料时感觉很空洞,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把资料读一读,即使我用上了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调动气氛,但是学生的表现还是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仔细思考以后,决定修改教学手段,我把学生最熟悉的春节搬到课堂上,让“春节”在课堂上重现,在春节热闹、喜庆的欢乐气氛中渗透一些春节的相关知识。【案例回放】21、看图感受节日气氛师:刚才进教室时,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从学生回答中引出:照片中的人们都过着同一个节日春节。2、动手布置教室师:一到过春节,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要装点一番,让我们也拿出带来的装饰物,来装点一下教室,让它充满过节的气氛。(课件播放音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布置教室)3、介绍布置的春联、福字、中国节师:哇,经过大家的一番布置,我们的教室一下子就变得喜气洋洋了,大家刚才都布置了哪些东西啊?学生说到“春联”,师:你把春联贴哪儿了?(门边上)(齐读春联的内容,引导学生知道春联是从右往左读)我们在过春节的时候有在门两旁贴春联的习俗。学生说到“福字”,师“咦?这个福字怎么贴倒了?”(福倒指福气到)难怪家家户户都要贴倒过来的福字。学生说到“中国结”,师:中国结外形雅致,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为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4、说说人们怎么庆祝春节,有哪些活动?师:你能说说人们还有哪些庆祝春节的活动呀?学生自由回答:吃团圆饭、拜年、放爆竹、穿新衣、拿压岁钱师:你最喜欢的春节活动是什么呢?学生说到“压岁钱”,师拿出一个红包袋:想不想拿红包,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发发红包,不过这可是与众不同的红包呦!(每个小组发到一个红包)打开看看吧,红包里有什么?(音乐声响,交流停止)师总结:同学们都沉浸在拿红包的喜悦中了,你们收到的红包里面是什么?学生反馈:红包(1)你知道“年”的故事吗?说给同学听听,也可以请其他同学来帮助你。红包(2)以下小资料是有关春节的来源,读一读,和同学分享一下吧!红包(3)你们收到了红包,得到了祝福,把你们的好运与同学一起分享,向其他同学送上一句祝福语吧!【我的反思】 修改后的教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充满了活力和喜庆的气氛。课后我对两个教案进行了反思,发现教案2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课堂上还原了学生过春节的生活场景。1、让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情感随着内容的延伸,真实真切地得到激发,得到体验。同样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中国人过春节的一些庆祝活动,教案1中只是让学生来说一说,而教案2就让学生感觉真的像过春节一样,在课堂上贴一贴福字,发红包,虽然红包里不是压岁钱,但是当学生拿到红包的那一刻,已经勾起了他对自己过春节时一些活动的回忆,他甚至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当时收到红包时的快乐心情,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帮助,通过音乐、图片在课堂上营造了一个过春节的环境,而这样的情境正好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从而感受到春节的快乐。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中体验过节的快乐,不正是回归了学生的原有生活吗?2、体验活动必须是学生自己的,不是成人的。品德课堂要“讲述儿童自己的故事”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讲述故事”。课堂中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基点和起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与学生的现实的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学生具体生活的每一形态。因此,我们要设计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确实需要的,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的,必须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活动氛围,而且也是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那么这种活动才真实地属于儿童自己的,才能达成理想的高效体验。回归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是课程改革中一大突破,最初的教育就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课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到这个本源中去。二、让体验在情感环境中升华在品德课教学中,能让孩子流露真情实感的活动,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活动,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感受中感悟生活。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感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把道德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 圆明园在哭泣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书本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时就以这一不能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展开,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产生建设祖国的热情。在执教时,我是这样上的:【案例回放】1(一)定格图片,引发思考1、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师:谁来说说看,圆明园在什么地方?生读资料。2、出示图片、文字,学生质疑师:瞧,这就是圆明园,看了以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质疑:圆明园为什么要哭泣?(二)多维对话,惊叹辉煌1、学生看书,了解圆明园原有的面貌。2、感受圆明园的面积大、景色美、珍宝多。师: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生1:圆明园好大啊!生2:圆明园的景色真是美啊!生3:哇,圆明园里有这么宝贝。4、出示图片、文字,师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生1:因为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了生2:他们还抢走了里面的许多珍宝。(三)走进历史,直面毁灭1、播放录像火烧圆明园,思考: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生1:烧毁了圆明园。生2: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生3:烧毁了人类文明的珍宝。2、阅读关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资料,交流感受。生1:英法联军实在太可恶了。生2:他们抢走了我们那么多珍宝,简直就跟强盗一样!生3:圆明园是我国花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才造好的,就这样被他们洗劫一空了,太可惜了。3、谴责英法联军:此时,你想对这英法联军说些什么?生1:你们这样做,跟强盗有什么分别?生2:英法联军,你们太可恶了!4、出示图片、文字,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生:因为受到了别的国家的欺侮。(四)研究资料,体验屈辱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不平等条约的资料,师随机出示,并请学生通过加一加、算一算的方法感受不平等之处.2、交流: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平等条约?生1:因为中国太落后了。生2: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4、出示图片、文字,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生:为国家太落后,没办法保护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师:是啊,落后就要挨打!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五)深悟文理:圆明园如何能不哭泣?生: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建设祖国,这样就没人来欺侮我们了。师:是啊,我们要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将来振兴中华。课虽上完了,可是远远没有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三次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本意是想层层推进学生的感情,可是每一次追问的答案几乎都是停留在同一层面上,学生内在的憎恨、愤慨及爱国热情都没有被激发出来,回答的答案都是机械的、浮于表面的。后来,我有幸聆听一位老师执教同样一课,她是这样处理教学过程的:【案例回放】2(课件出示著名作家雨果关于赞美圆明园的一段话。)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令人向往的神奇园林。(课件出示圆明园的布局图。)师:看到这个布局图,你有什么感受?生1:我发现圆明园很大,很壮观。生2:我发现圆明园把我们中国最美丽的景色都制造出来了。(课件出示圆明园四十景图片)师:这是圆明园非常有名的四十景图片,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一景?(课件图片欣赏圆明园四十景)(看图认识圆明园中一些珍贵文化遗产)师:看到这么多美丽景色,那么丰富的奇珍异宝,在你心目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生1:我眼中的圆明园是金碧辉煌的。生2:我眼中的圆明园是令人乐而忘返的。(播放课件中圆明园遗址图片,配上悲伤的音乐)师:是啊,在我们眼中的圆明园是伟大的,是美丽,是让人喜爱的,但是在清朝末年,当八国联军攻进了北京城时,他们也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当他们看到这满屋子的金银珠宝、珍贵的文化遗产时,他们的狼子野心,他们的强盗本性都展露出来,他们开始了一场大抢劫,他们不仅抢走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最后还一把火烧了这个伟大的建筑。你看,这就是火烧圆明园后遗留下来的一头破损的石狮子,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头石狮子会说些什么呢?生1:它会说,八国联军,你们都是强盗,抢走了我们的财产,你们太无耻了!生2:它可能在说,我的家没有了,我好伤心啊!(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最后定格在“勿忘国耻”)【我的反思】 人的情感具有情景性的特点,他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下产生,这也就有了“触景生情”之说。心理学也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渲染环境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心灵触动那一瞬间,能激发起道德情感。而可以渲染环境氛围的可以是语言,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多媒体课件。比较两堂课,案例1中我没有充分运用渲染氛围的手段,而且自己本身的语言、语调也缺乏感染性,而案例2中,老师和学生一起交流圆明园当时的布局、景色以及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展示一副副精美的图片,让孩子想象当时的圆明园是多么的金碧辉煌,让人乐而忘返,当时正是在老师所创造的这一情景中,学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但是,也就在学生情绪达到最高潮的时候,纷纷赞叹圆明园的神奇时,老师话锋一转,播放了现在的圆明园所留下的遗迹照片,配上悲伤的音乐,尤其是把画面最后定格在一座破损的石狮子时,“你觉得这头受伤的石狮子会说些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的情绪出现了很大的反差,这时课堂中一种悲伤的环境氛围被老师很好的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给激发了出来,也正是这种悲伤的情绪使学生在前后对比中感受到了中国落后被其他国家欺负的无奈,尤其是最后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象,更是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希望祖国富强的美好愿望。这位老师的成功就在于她善于利用课堂资源,利用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在课堂上创造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品德教学与别的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不仅是作用于学生的大脑,更是要作用于学生心灵,品德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对于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只有在情感上提升了,学生才会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需求,所以体验情感的升华可以使我们的品德教学具有实效性。三、让体验在多彩活动中提升品德新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课程,我们追求的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掌握一些生活小常识。例如我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神奇的电话(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学习了解各类大众服务电话时,他是这样处理教学环节的:【案例回放】1师:大家知道我们学校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吗?生1:不知道师: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道呢?生:可以拨打114查询一下。师:你知道114有什么作用吗?生:它是号码百事通,可以查询很多东西,比如电话号码,还可以定餐。师总结:像114这样,为大众服务的电话我们称之为大众服务电话。师继续:你还知道哪些大众服务电话吗?小组讨论一下,写在纸条上。(学生小组讨论,写好纸条;全班交流,把纸条放在黑板边上,主要有119、110、12345、10086等)但是我自己在上这节课时,觉得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号码,似乎学生的体验活动还不够丰富,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这些大众服务电话为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方便,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精心设置了一些情境,让学生有一个亲自打电话的机会:【案例回放】2我出示了四个情境:问题情境一:学校打算在明天举行三跳比赛,你能帮老师了解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吗?(我拨打了( )知道了明天的天气是( ) 问题情境二:今天我们来到了行知小学上课,那你知道行知小学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吗?(我拨打了( )知道了行知小学的电话号码是( ) 问题情境三:大队部想把我们“红领巾人才招聘会”的新闻稿投寄到位于体育场路的杭报大楼都市快报编辑部,你能帮他们查一下杭报大楼的邮政编码吗?(我拨打了( )知道了体育场路杭报大楼的邮政编码是( ) 问题情境四:你知道你所使用的手机或小灵通还剩多少话费吗?(我拨打了( )知道了我使用的手机或小灵通还剩下话费( )元) 学生小组讨论并拨打了电话以后我们开展了交流: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情境?小组1:我们解决了问题情境四,我们拨打了10086,知道了我们的手机里还剩下话费32.2元。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所拨打的是什么电话吗?生:我们知道,我们拨打的是杭州移动的查询服务电话,可以用来查话费。师:很好,那么其他小组呢?小组2:我们选中的问题情境三,但是我们没有把问题解决,因为我们查资料知道查询邮政编码的电话是“184”,但是刚才我们打过去发现这个号码是空号,所以我们不知道该用什么电话来查邮政编码了。师:哦,是吗?原来你们遇到了问题,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有没有小组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解决了吗?小组3:我们也是这个问题,不过我们解决了,本来我们也和他们一样打的是18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