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四气一、 四气的含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然从四性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二、 平性药的含义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但平性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性凉,炙用则性偏温、所以平性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绝对的平性,因此仍称四气(性)而不称五气(性)。三、 四气的确定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注:除病证的寒热外,前人有时还将斑蝥、大蒜等少数的不良反应作为确定四性的依据。四、 四气的作用与适应证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寒凉药 适应症: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湿热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 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温热药 适应症: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五、 四气的意义1.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2. 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王叔和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3. 由于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伤其阳。4. 至于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而致的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若为寒热错杂、阴阳格拒的复杂病证,又当采用寒热并用佐治之法治之。药物的功效往往可以与其寒热之性区分而独立存在。对于某一病证,选择两种有某些相同或相似功用的药物配伍,寒热药性虽然相反,便可以纠正其一药的药性之偏,增强疗效,这就是所谓的“去性存用”。如左金丸的黄连与吴茱萸相反相成,配伍后全方止呕之效增强,而黄连减弱了吴茱萸的温热之性。丹波元坚药治通义说:“有病但寒但热,而寒热并行者是药一取其性,一取其用,性用相籍,自作一种方剂矣。”即指此而言。对于寒热之象俱不明显之证,有时亦可寒温药并用,使复方的整体药性趋于平和。5. 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寒无犯寒”“热无犯热”,这是指掌握四气理论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的规律。一般是指在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又在炎热夏季无寒证者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6. 如遇到真寒假热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证则当选用寒药以治之,不可真假混淆。补充一、 四气与四性在古代“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黄帝内经素问以来的各种医学专著,均将一年内季节的春、夏、秋、冬四时,气候中的温、热、凉、寒四气,病证的寒、热、温、凉四性,及药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即凉)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完全联系在一起,认为药物的四气禀受于天,是因天气差异而引起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气又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食物和药物亦不例外,也是由气构成的。所以,在黄帝内经素问等典籍中,还常常用“气味”对举并提的方式,用以代指食物和药物中的精微物质。前人还认识到,药食的养生和防治疾病的作用,是其中所含精微物质产生的,即是由“气味”产生的。于是,进而将药食作用的若干性质和特征也称为“气味”,“气味”便成为中药性能的主要内容。由上可知,“气”与“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可以截然区分。前者或指药之寒热温凉,或指气候之冷暖,或指药食之精微物质,或指人体嗅觉器官感知的香臭之气。后者可泛指药物作用的性质和特征,不仅可言某药性热、性寒之类,还可以称某药性燥、性润、性升、性降等等。二、 关于四气说与三气说 大寒 寒性 (二级分类) 寒 微寒(凉) (一级分类)药性 平性 大热 热 (二级分类) 热 温 微温历代本草中的平性药物,大约在三分之一左右。在当代中药学中,平性药约占24%。三、 关于一药二气在目前的中药学中,每一种药物均只有一种药性,即“一物一气”,但王好古曾提出:“有一药一气,或二气者。热者多,寒者少,寒不为之寒;寒者多,热者少,热不为之热。或寒热各半而成温,或温多而成热,或凉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取也。又或寒热各半,昼服之,则从热之属而升;夜服之,则从寒之属而降。至于晴日则从热,阴雨则从寒,所从求类,变化犹不一也。”1、 因入药部位或生熟不同,而药性互异者。如麻黄与麻黄根、枸杞与地骨皮、生地与熟地、生首乌与制首乌。2、 药材的老嫩、干鲜、阴干与晒干,是否经火制加工,是可以导致药性变化或差异的。如鲜地黄与干地黄、藏青果与诃子,嫩姜与老姜、生晒参与红参。3、 药之二气与剂量有关,一些被主要气味的“偏性”所掩盖的次要气味,随着剂量增加而逐渐达到“有效浓度”,则表现出不同的偏性。如临床上柴胡用以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剂量一般较小,其寒性并不明显,若剂量增大,则解表退热,显出寒性。4、 给药途径不同,药性可能不一,如冰片外用,对五官和皮肤热证之红肿痒痛,有良好的清热消肿、止痒止痛作用,由此观之,当有寒凉之性;其内服开窍醒神、缓解冠心病及外伤疼痛,偏于温通走窜,其性又当偏温。目前,随着剂型的多样化,给药途径更加复杂,这种现象将日趋增加,如枳实内服,用以行气化痰、除痞散结,其寒热效应很不明显用承气诸方用之,古本草谓其微寒,但改用静脉给药,则强心升压,表现出温性的治疗效应。5、 一药多效,即使给药途径相同,药性也可能不一。其不同的功用,能够纠正不同的病理状态,呈现出不同的治疗效应,而导致药性不只一“气”。如丹参用于热病邪入营血,疮痈红肿疼痛,因其清热凉血之功而被确定为寒性(至少是微寒);而其活血止痛、化瘀生新之功,对于寒凝淤滞之证亦疗效可靠,且无明显寒凉之偏性。根据其不同功用相应的寒热治疗效应,药性可以微寒,可以微温,也可以为平性,乃一物三“气”。由上可知,除附子、干姜与黄柏、知母等寒热极性很强的部分药物外,药有“二气”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较为普遍。对于那些不只一性的药物,只标明一性,即是取其偏长,突出其最明显的药性倾向,有利于把握重点,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如冰片内服,其寒温之性并不明显,用治窍闭神昏及淤滞疼痛,可不计其是温是凉,均有利而无害;而外治疮肿痒疹,则应考虑其为偏寒之性,宜于热证。四、 药性记述中的分歧现象及原因各种药物固有的多种作用,不会一下子全部被认识,以复方应用时更是如此。加上各医药学家学术思想、用药偏好、观察角度、判断标准,不尽相同,药性标定不够准确乃至寒热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所以,具体药物药性标定不一,是不可避免的,在用药实践中,随着对其作用及相应特征认识的深化,不断予以修正,是本草发展的必经过程。前人将药性寒热两分,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定性,要进一步区别出其大热、热、大温、温、微温、微寒、寒、冷、大寒等多级,则超出了定性的原意,成为具有定量性质的区别,由于缺乏定量的客观标准,其间的畛域极难认定,可操作性很差,往往因此而导致药性标定的不一致。五、 有关四性的现代研究实热内盛或阴虚内热患者,常有精神亢奋、情绪激动,小儿高热惊厥等中枢兴奋症状;并有面赤、烦渴、脉数、发热、小便短赤等植物神经指数偏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的症状;其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基础代谢往往偏高,此外,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及肿瘤患者大多会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热象。反之,寒证或阳虚证患者,唾液分泌量多、心率缓慢、基础体温偏低等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的表现,其内分泌系统功能及基础代谢亦偏低。研究表明:不少寒凉药具有解热、抗惊厥、镇静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能使实验动物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含量降低。寒凉药还可使心率减慢、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职责如何体现个人价值
- 地产销售渠道规划
- 2025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实验中学自主公开招聘教师(15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农田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 2025新疆和田中汇典当有限责任公司岗位社会化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煤矿人员紧急救援预案
- 2025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选聘资产评估专家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Web服务投入产出分析报告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药剂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江苏-江苏病案信息技术(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彩色沥青合同协议
- 医院培训课件:《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方法》
- 中队辅导员培训材料
- 2025年巷道掘砌工(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高清版)DB12∕T 934-2020 公路工程资料管理技术规程
- 深度解析Palantir介绍
- 小学五爱教育
- 玻璃幕墙维修保养施工方案
- 开学第一课消防安全知识课件
- 亲子关系断绝协议书范文模板
- 香港劳务派遣合同范本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