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册第五单元.doc_第1页
第一分册第五单元.doc_第2页
第一分册第五单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 封建制度一 封建制度的产生1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入侵的日耳曼人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在新征服的土地上,日耳曼人原有的氏族公社既不可能接纳数量众多的被征服者,也难以胜任管理之职,氏族公社遂被历史淘汰,日耳曼国家应运而生;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法兰克王国;2 496年,克洛维率领3000亲兵皈依基督教,从此获得教会的支持,实力大增;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奠定了近代德、法、意的雏形;3 在新兴的日耳曼诸王国中,罗马帝国时期就已经萌生的封建制因素隶农制和日耳曼人氏族制因素互相影响,互相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农奴是人身不自由的独立生产者;4 部分原先的罗马贵族与法兰克征服者上层,在西欧封建制度产生过程中日益合流,共同构成了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统治阶级;496年以后,基督教会也成为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5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 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6 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7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花进程;后来,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封建等级制度;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二 中世纪庄园8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包括: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农奴与领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因而非常明显;14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第13课 城市的复兴一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1 中世纪初期,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了 ,经济上与农村相差无几;从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在读兴起,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聚居于交通便利之处,成为最初的城市居民;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或为最初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或直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期望以此招徕手工业者和商人,扩大商品生产规模,从而开辟新的财源;就总体而言,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发展最快;2 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中世纪城市规模都相当有限,平均人口仅为数千人;一直到14世纪,一般大城市也只有2万余人而已;由于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一旦遇到大规模瘟疫,便会迅速蔓延;3 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争斗时起;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由于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因此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城市自治斗争就是要夺取这些权力;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经过斗争,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自治权;还有一些城市取得了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限于自身力量,仍然处于各级封建领主的控制之下;二 等级君主制4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礼仪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第14课 王权与教权一 加洛林王朝与教会1 法兰克王朝立国之初,基督教会就已得到官方承认,并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8世纪,教会仍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王权则期望教会能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于是双方互相利用,互为依存;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2 751年,在教会支持下,丕平在法兰克贵族集会上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君主,自立为王,创建加洛林王朝;丕平即位之后,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两次远征意大利,把夺得的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史称“丕平献土”;此举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影响十分深远;3 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敢于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查理帝国时期与教权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二 卡诺莎觐见4 从11世纪开始,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涣散,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教会在涉足世俗事务的同时,竭力抵制王权和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务,强调教权至上;王权则企图继续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以限制教会势力扩张;这一矛盾在德意志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使对抗趋于白热化;5 1077年初,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请求格列高利七世宽恕;他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摘去王冠,身披毛毡,赤足冒雪伫立在城堡外,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最终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这就是所谓的“卡诺莎觐见”;6 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三 阿维尼翁之囚7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失败而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过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8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