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艺术品收藏中伪作的圈套.doc_第1页
谨防艺术品收藏中伪作的圈套.doc_第2页
谨防艺术品收藏中伪作的圈套.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谨防艺术品收藏中伪作的圈套 书画作伪的手段古已有之,且前人之述备矣。但如今的藏家仍会一次次中了作伪者恶意的圈套。正如艺粹网的告诫:“藏家们上当受骗并非真的毫无书画鉴定知识,而是当貌似天大的漏儿摆在面前时,原本的判断力丧失殆尽,轻而易举地束手就擒了”。此言正中时弊:想辨伪,首先就要从心态上摆正态度,捡漏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就古画而言,“仿”的不一定没有价值,要看是什么时代仿的、谁仿的、仿的是谁等情况而定。就古代书画仿作的艺术价值而言,艺粹网总结下来,通常可以按照由高到低分为五种:一、代笔多出自名家的学生、子女等。如文徵明书法的代笔多是文彭、文嘉、周天球;绘画代笔多是钱榖、居节、朱朗。董其昌绘画的代笔多是赵左、沈士充、僧珂雪等;书法多是吴易。吴昌硕的代笔多是王震、赵云壑等。当然,代笔的情况又分很多种,有署名者参与绘画的、有代笔人画好后再由名家添款的等等。二、换款如将明代浙派或院体画原作者的名款、印章挖掉换成宋代某大家的作品,这种画作本身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再如明代曾有人将周臣的款换成唐寅的款,其实周臣是唐寅的老师,其绘画也具有很高的水准。三、仿品这种形式又分为仿有作品存世的画家和无作品存世的画家。后者主要指张僧繇、陆探微等只在画史上记载有作品传世,作伪者便依据书中内容场景依样造之。四、摹品此处所论“摹品”不包括诸如唐代所谓“响拓”的作品(如唐摹万岁通天帖、神龙本兰亭序),而专指“苏州片”那种有固定底本,依样画瓢式的复制下来,最常见的是对艺粹网作品和清明上河图等题材的复制。相对于仿品,摹品更为机械,得形易而得神难。五、印刷品随着珂罗版、木板水印和宣纸印刷等新技术的产生,这种东西只能称其为工艺品而非艺术品。虽然鉴别方法简单,但在光线暗淡的场所还是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当然,市面上还充斥着大量的诸如“苏州片”、“扬州片”、“河南造(也叫开封货)”、“湖南造”、“广东造”、“北京后门造”等等画作,这些伪作虽然数量庞大,但已形成固定的流水线作业,工艺相对固定,造假对象也相对固定,而且品质低劣,只要藏家不要被表面的做旧效果所迷惑,明眼人一看便知真伪。就近现代书画作品而言,鉴定难度相对较大,首先,近现代画家作品写意性更强,非专业人员对于所谓“气韵”、“笔意”的理解还相对模糊,并且风格多样,作品存世量大,正如艺粹网所推测:齐白石作品存世量在5万件左右,黄宾虹作品约1万件左右,傅抱石、李可染、徐悲鸿(含素描)的作品各有2000件左右,潘天寿作品为800件左右,陈少梅的作品也有400件左右,这些数字在传世的古代画家中是很难想象的。艺粹网透露,在浙江,仿造陆俨少的假画早已形成团队配合,有专门仿韩天衡、石开风格刻陆老自用印的;有专门题字的;有专门上色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连作伪者的作品都可以卖到5000元一平尺。当然,作伪者的手段无外乎照原作依样克隆;对原作进行移花接木,简单改动、东拼西凑;甚至生硬编造等手段。经过艺粹网的调查认为,对初入行者最具有迷惑性的就是名人题跋、名人鉴藏印、著录作伪、家属证明以及各种名目的“名人证书”等等。这些原本作为辅助性的手段现在俨然一跃成为鉴定书画的定音锤了。简而言之,鉴定书画还是应从绘画本体来考量,我们不妨引用艺粹网的“六法论”加以评判:“气韵生动”尽量对照名家的代表作去体会目标藏品的气息是否接近;“骨法用笔”笔墨的质量是决定中国画气韵生成的前提;“应物象形”造型艺术的根本在于形象的美感,无论是何种题材;“经营位置”通俗地讲,就是构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