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理务关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理务关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理务关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理务关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孤独之旅》教案3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快速阅读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结合文本,感受文中主人公面对“孤独”心理的变化,从而把握文章主题。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设置问题,渲染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杜小康所经历的“孤独”之旅。结合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畅谈各自“成长”的体会与感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孤独,勇敢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品味“孤独”,体会“成长”的感受。2、理解编者命题“孤独之旅”的含义。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梳理出主人公对“孤独”感受的变化。课前准备: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师制作课件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 1、课件播放电影草房子片段 镜头:(杜小康)突然在草地上看到了鸭蛋,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2、生谈观看电影片段谈感受 3、师引导学生质疑: 文中的男孩是谁? 他有什么故事?为什么鸭子下蛋了,令他如此欣喜?4、师设置悬念:你们想知道答案吗?(生答: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男孩的故事之旅吧。 板书课题:孤独之旅二、了解作者和作品1、课件出示,简介作者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2、了解课文与小说草房子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课文孤独之旅即节选自小说草房子,题目是编者后加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3、简介主人公:杜小康文中的杜小康曾经是村中富户独子的杜小康,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让孩子们个个都钦羡不已的“大班长”。 但是他的家庭却突发变故,不得不“失学”,跟随父亲踏上了“挽救家道”的艰难历程。“孤独之旅”由此开始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厚实 嬉闹 驱除 觅食 歇斯底里划出文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谈初读的感受2 再次浏览课文,以小说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可概括为:杜小康被迫失学和父亲在芦苇荡放鸭的故事。四、再读课文,探究“孤独”1、把握“孤独”的原因生再读课文,思考: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为什么会“孤独”? 师生交流: 对杜小康来说,孤独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离开同学、学校、村庄、人群,和父亲一天一天地放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孤独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二是因为对陌生的芦苇荡和自己的前途感到一种迷惘、恐惧、孤独。“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2、合作交流,研讨“孤独之旅”的含义出示研讨问题a、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划出关键句段串起来,体会杜小康的心理历程b、从杜小康的语言描写探究本文主题。c、从环境(鸭子、芦苇荡、暴风雨)描写探究本文主题。d、从故事情节探究本文主题。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相机引导如下:a、心理活动的发展:想上学(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这些心理活动串联起来,就是杜小康走过的“孤独之旅”。b、很少的语言描写:第2段幼稚、不成熟、任性,31段逃避、知难而退、孤独、想家。51段成长后的喜悦、激动。c、环境描写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1)鸭群。有关鸭子的描写在小说中占有一定的篇幅。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鸭子越长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在生活的“阳光”下变得茁壮。(2)芦荡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d、故事情节:害怕孤独面对孤独战胜孤独 (板书)归纳主旨: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练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五、畅谈“我的孤独”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说说你的经历。生自由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