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利玛窦能在中国顺利传教的主观原因.doc_第1页
论利玛窦能在中国顺利传教的主观原因.doc_第2页
论利玛窦能在中国顺利传教的主观原因.doc_第3页
论利玛窦能在中国顺利传教的主观原因.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利玛窦能在中国顺利传教的主观原因【内容摘要】明末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到达中国后,面对明朝对西方殖民者存在着戒备心理,一直采取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耶稣会士很难进入内地进行传播天主教活动的困境,采取了种种本土化的传播方式,从而开辟了在华传播宗教的新局面。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除了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允许之外,利玛窦的个人素质及其采取的适应性传教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关键字】利玛窦;僧服;儒服;适应性传教方式利玛窦,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漂洋过海,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只为实施其基督教远征中国的巨大计划。由于明朝对西方殖民者存在着戒备心理,一直采取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耶稣会士很难进入内地进行传播天主教活动。利玛窦采取了种种本土化的传播方式,成功地在中国站住了脚跟。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除了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允许之外,利玛窦的个人素质及其采取的适应性传教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以利玛窦在中国顺利传教的主观原因为主进行探究。一、利玛窦的个人素质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1、利玛窦满怀天主教的热忱,勇于开拓国外传教事业依纳爵罗耀拉于1534年创建的耶稣会,具有“注重心灵道德的修养、提倡知识教育及勇于开拓国外传教事业”的三个基本特征。耶稣会还推崇“精神锻炼”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第672页“省察、默想、默观、口祷、心祷”,以及“谁想整顿自己的灵魂,驱除偏情,觉得天主的圣意,从而调整自己的生活,救得个人的灵魂”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3页。可见,“精神锻炼”的目的在于认识自我、克制自我,从而进化自我的心灵,提高道德修养。利玛窦之所以能满怀宗教的热忱,熬过长达两三年的航程,到完全陌生的中国传教,正是这种精神锻炼的结果。2、利玛窦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安柯那省一个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气息的马塞拉塔城市。1568年,他进入罗马大学法学院学习,结识了一些耶稣会神父,并积极参加了耶稣会所属圣母会的活动。1571年,他成为一名皈依天主教的耶稣会修士。在罗马近十年,利玛窦积累了渊博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知识,并且与教会上层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坚持进行“精神锻炼”,这成为后来陪伴他一生并使之坚定信念、克服苦难的精神力量。在罗马就读期间,他还研制出一种记忆法。这种记忆方法为他在中国传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于他记忆力惊人,所以为皓首穷经谋取一半官职的中国读书人所神往。江西巡抚万垓允诺,只要利玛窦将其记忆方法用中文写出来,就可以在此定居。后来利玛窦用中文写出了西国记法,这是一本介绍利玛窦本人如何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书。在罗马期间,“他还师从于德国著名数学家克拉维拉斯学习数学,四年中精通包括欧几里得几何学、行星理论学、基督教教历在内的计算理论,运用仪器观察行星和地理测绘的实用技术,以及制作星盘、钟表等技术。” 赵书研:试析利玛窦的适应性传教方式成功的原因N,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三期总而言之,利玛窦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这为其后来在中国传教并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3、利玛窦深受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有一种潜意识的“平等思想” 利玛窦虽然生于早期殖民主义时代,但并没有沾染上“白人之上”主义的恶习。他在印度果阿进修神学期间,就对那里的教会歧视当地修士的做法表示愤懑。如耶稣会总会明令禁止接受当地人和混血人入会,利玛窦反对这种规定,“规定这种章程的人所持的理由都不是实在的理由”,其根源在于“这边的本地人,无论怎样有学问,在白种人眼里,都没有什么地位”,“我怕他们(对教会)要变爱为恨,而且要阻止我们本会在印度传教的主要目的” 利玛窦:利玛窦书信集Z,台湾:光启出版社,1986,第23-24页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他对种族歧视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当地人诚挚友谊的珍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遥远的、陌生的中国入乡随俗,尊重当地居民,才能在原来是“异教”的国土上,结识那么多肝胆相照的朋友,他的交友论才能得到那样强烈的共鸣。在中国,利玛窦还尊重中国人的祭孔祭祖习俗。这是基于利玛窦对中国人传统文化的一种了解和洞察。对于当时重伦理的儒家文化而言,调和了礼拜上帝与祭祖祭贤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所传播的宗教,才能在中国站住了脚跟。二、制定正确的计划和策略适应性传教方式,是取得传教胜利的重要条件1、学习中国语言,入乡随俗在利玛窦进入肇庆之前,已有传教士来过中国。不过,由于这些传教士不懂中国语言文字,不熟悉中国民风民俗,因此影响不大,没能站住脚跟。而利玛窦早在澳门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学习中国语言,吸取中国的文化知识,这对传教活动有很大的帮助,一来可以减少与中国人的隔膜,使中国人容易接受,也能用汉语跟中国人自由谈话,阅读中国书籍;二来有利于宣传天主教教义和进行各种翻译,由于利玛窦懂得中文,所以他才能翻译出像天主实录、几何原本和撰写交友论、西国记法等书。除了学习中文,利玛窦还按照当地习俗和礼节开展生活和活动,他们割发断须,改穿僧服和中国平民服装,借机接近社会各阶层。2、教服易僧服,僧服易儒服利玛窦在中国内地最早身着僧服是在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9月10日,当时他和罗明坚一起身披僧服来到中国内地肇庆。张尔歧嵩庵闲话中记载,“利玛窦初圣广,下舶,髡首袒肩,人以为西僧,引至佛寺。” 王晓朝:基督教与帝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第130页罗明坚的书信记载,“我们谈及服装,他(指广州都司)当即自己画了帽子,说道总督和所有的官员都希望我们穿北京神父的服装这种神父是很受敬重的。这就是叫我们同化为中国僧侣(或称和尚)”。利玛窦对进入中国穿僧服表示理解和赞同,认为僧服是广东地方官“所能恩赐的最体面的服饰” 利玛窦:利玛窦全集(第三册)C,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第40页。 利玛窦着僧服,完成了其从修道士到西僧的形象转换,以易服来减少传教的“异体排斥”,客观上收到了一些效果。利玛窦曾论述其取得的令人鼓舞的成果,“许多人也开始献香,以供熏香祭坛,向神父们布施为教堂的土地而向官员们请求一笔地租,那是会轻而易举的。”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668页但是随着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愈来愈感觉到僧人“是全国最低级和最没有教养的人” 利玛窦:利玛窦全集(第一册)C,台湾: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第89页 。“僧人在这个国家不受重视,所以,尽管我们尽可能受到礼貌对待,至今仍被众人嗤之以鼻,我们受到的辱骂简直无法形诸文字。” 裴化行:利玛窦评传(上册)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3,第110页身穿袈裟、形象如和尚的传教士在中国人心中尤其在士大夫眼里是受鄙视的,可想而知其处境是十分尴尬的。后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了更好地在华布教,利玛窦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决定改穿儒服。“地方官吏也非常抬举我们,不让我们步行,而用轿子抬着走这种荣誉对我们十分重要,否则在教外人中传教便无效力了。洋人、和尚和道士在中国并不受尊重,所以我们不能以和尚、道士之流出现”,“神父们应该像高度有教养的中国人那样装束打扮,他们都应该有一件在拜访官员时穿的绸袍,在中国人看来,没有它,一个人就不配和官员、甚至和一个有教养的阶层的人平起平坐。”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76页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在耶稣会总会的同意下,利玛窦褪下僧服,改穿儒服,戴儒冠,蓄发留须,从而更让国人易于接受,为他传播天主教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方便。3、学习中国儒家文化,以获得士大夫的支持为了更好地进行传教,利玛窦不断深入研习中国儒家文化,他“凡我国古籍无不读,请先辈与定音释,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 李贽: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35页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他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此外,他又在研读四书时,极力揉合孔孟之道和敬天思想於教义之中。他宣称中国古籍的“天”和“上帝”就即是天主,以儒家先圣语录及仁义礼智信等词汇术语来表达天主教义理,将中国文化贯通于本教的教义之中去,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诠释本教的教义。对民间祭祖、拜孔等礼仪习俗,只要不违反天主教义的一律不加反对。穿上儒服后的利玛窦多与有影响的士大夫结交,这是他在传教工作中所选择的上层路线。为了获得士大夫的支持,利玛窦采取多种方法去收揽人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学术收揽人心。他努力钻研儒家经典,塑造自己的学者形象,翻译中国典籍,向人们表明他既是一位神学家又是一位儒者,以此增加士大夫对他宣讲教义的认同感。二是赠送书籍和西器。利玛窦为取得华人的好感,笼络人心,从澳门带来了一批涉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所谓的“奇器异物”,例如地球仪、世界地图、玻璃三棱镜、望远镜、自鸣钟、圣母玛利亚的油画等,并分别赠送给当地的士大夫。这些“奇器异物”吸引着当地无数人的好奇目光。随之,天主教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向周边传播。利玛窦亲自做现场讲解,介绍这些近代科技的发明,借机以“西学”论证“神学”,宣扬天主教。与此同时,他又动手制作含有科技元素的实物,如世界地图山海与地图,他为迎合中国人夜郎自大的心理,还有意将中国绘在图的中央。利玛窦到了北京以後,亦呈上圣母像、自鸣钟、雅琴及万国舆图等物给明神宗,引起了部分大臣的兴趣。三是广泛交友以取得士大夫的认同。利玛窦深知欲归化中国民众,必先从中国儒士入手。在传教中,他总是以交友的方式出现,把很多精力放在与官绅的交游上。在广东,他结交的人有知县谭君谕、肇庆知府邓郑一麟、巡案御史蔡梦说、参议徐大任、布政使滕伯轮、瞿太素等等。易儒服后,利玛窦来到南昌,在临江府与建安王结交,谈论西方交友之道,并写成交友论一书献给建安王,由此利玛窦声名大振。1601年利玛窦终於抵达北京。抵京後,他又广泛结交朝中士大夫,大臣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都受到利玛窦的教导而分别受洗,这三人被称为明代天主教三大柱石。朝中大臣的信奉,影响到其他官员。明代著名的信徒有十多人,如瞿太素、冯应京、李天经等都是名公巨卿或翰苑闻人。与儒士大夫的交往,为利玛窦在华打开了一张广阔的关系网,从而为其成功传教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也传播了天主教教义。总而言之,利玛窦的个人素质及其采取的合理的传教方式,为其在中国顺利传教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 赵书研.试析利玛窦的适应性传教方式成功的原因N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三期. 2 疏仁华、周晓光.论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策略J .学术界.20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