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doc_第1页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doc_第2页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doc_第3页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doc_第4页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 白术15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天竺黄10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 牛膝12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远志12推拿加补阳还五汤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1资料与方法本组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共300例,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5060岁72例,6170岁104例,7178岁24例,平均60.7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3年,平均5.8年。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060岁36例,6170岁52例,7176岁12例,平均60.4岁。病程最短13d,最长12年,平均5.6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推拿治疗:(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方,先用滚法于患者的颈后部、两侧背部斜方肌及患上肢往返施术。(2)以拇指端按揉颈部夹脊穴、风府、风池、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以局部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3)拿捏颈部两侧、双侧斜方肌及患侧上肢处。(4)颈椎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两手拇指分别抵住两侧风池穴,两手四指及掌面分别托其下颌处,在病人颈椎前倾位(520)时,两前臂尺侧下压患者两肩井处,同时两手缓解上拔伸头颈部。(5)最后轻轻拿揉颈项部、肩井(双)穴结束。每日操作1次,每次治疗时间20min,12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地龙9g,桃仁、红花、白芥子各10g,葛根30g。若气虚重用黄芪加党参;血虚重用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枸杞子、女贞子;肝阳上亢加钩藤、珍珠母;窜痛加防风;遇寒痛甚,加制川乌、细辛等。上药加水1500ml,煎取汁300ml,早晚分服,每日1剂,12剂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单服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方药,疗程同治疗组。2结果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确定的疗效标准。完全恢复:自觉症状与阳性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治疗组140例占70,对照组30例占30;基本恢复:自觉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但低头过久有不适感,能够正常工作,治疗组30例占15,对照组28例占28;有效:自觉症状减轻,阳性体征部分消失,颈部活动受限程度减轻,治疗组25例占12.5,对照组25例占25;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者,治疗组5例占2.5,对照组17例占17。总有效率:治疗组195例(97.5),对照组83例(8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痊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小结神经根型颈椎病老年多见,应从痹证之气虚血瘀型论治。推拿中的滚法、按揉法、拿捏法、擦法等轻柔手法作用于颈臂上肢部,能提高皮肤温度,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甲皱微循环血管袢顶瘀血,并改善血管的收缩与舒张功能;颈椎拔伸法能拉宽颈椎间隙,扩大椎间孔,解除增生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地龙、川芎活血化瘀;葛根为善治颈项僵硬之要药;白芥子化痰通络利气。推拿加中药相须并用,功专力宏,相得益彰,故疗效显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推拿时,手法宜轻柔,勿粗暴用力,拔伸时颈椎要前倾位;颈背部勿受寒凉;枕头高低适宜,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情绪。阳还五汤在眼科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近年来笔者以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减治疗眼科出血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1 球结膜下出血(白睛溢血)患者,男,29岁,右眼被他人打伤,红肿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1天,于2001年3月9日来我院就诊。查右眼眶周围青紫肿胀,右眼球角结膜混合充血,右眼瞳孔轻度散大等圆。晶状体无异常,眼底正常。远视力左眼5.1,右眼4.7。诊为:(1)右眼眶周围软组织挫伤;(2)右眼球结膜出血。予青霉素、维生素C、地塞米松静脉给药,云南白药胶囊口服,氯霉素眼药水、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点眼治疗1周后,右眼疼痛消失,诸症减轻,瞳孔正常,视力左眼5.2,右眼4.9,但右眼球结膜出血仍未吸收,视物仍感模糊,要求中医治疗。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瘀血未尽。予补阳还五汤化裁治之。方药:生黄芪30g,赤芍30g,当归30g,地龙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炒栀子15g,草决明20g,炒大黄5g,大枣15g,生甘草10g。冷水煎服,2日1剂,日3次,连服3剂,球结膜下出血完全吸收而愈。2 前房出血(血灌瞳仁)患者,男,35岁,左眼外伤致左前房出血1周于2002年2月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查左眼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左眼远视力4.3,右眼远视力5.0,左前房积血1/2,晶状体、玻璃体、眼底无异常,瞳孔等大等圆。予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C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给药,复方丹参液静脉点滴,1日1次,安洛血片、云南白药胶囊口服每日3次,连用3天,疗效不佳,改服中药治疗。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瘀血内阻。宜补气,活血化瘀,投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方药:炙黄芪40g,赤芍25g,当归20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炒栀子15g,生地炭30g,炒荆芥10g,大枣15g,炙甘草10g,冷水煎服,2日1剂,服上方2剂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左前房积血1/3,再服2剂后前房出血全部吸收,左眼远视力5.0而告痊愈。3 眼底出血(血灌瞳神)患者,女,48岁,右眼视物模糊2天于2002年4月5日来我院就诊。查左眼远视力5.1,右眼视力数指30cm,伴右眼胀痛,右上肢有麻木感,舌淡、苔白,脉缓。右眼底呈红色反光,窥视不清,瞳孔等大等圆,球结膜无充血,角膜无光翳。诊为右眼底出血。辨证为气虚血瘀,瘀血停留所致,宜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方药:炙黄芪40g,当归30g,赤芍15g,地龙15g,川芎15g,桃仁10g,红花10g,桑枝15g,炒栀子15g,蝉蜕15g,草决明30g,大枣15g,炙甘草10g,冷水煎服,2日1剂,连用3剂,症状明显好转,右眼远视力4.2,效不更方,二诊守上方加密蒙花10g,果杞15g,连服3剂,右眼远视力5.0而告愈。4 玻璃体积血(血灌金井)患者,男,50岁,右眼视物不见2天于2002年10月15日来我院就诊。素有高血压史10多年。查:BP160/100mmHg,玻璃体内有尘状混浊,眼底模糊不清;血糖正常。右眼视力数指20cm,左眼远视力4.8。诊为玻璃体积血(右眼),右眼高血压动脉硬化,予复方丹参液、止血敏等静脉点滴,口服复方降压片、丹参片、维生素C片,治疗1周无效,改服中药治疗。BP150/100mg,食欲欠佳,眼前如笼烟雾,舌淡、苔白,脉缓。辨证为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所致,宜活血化瘀,退瘀明目。投补阳还五汤意治之。予生黄芪30g,赤芍20g,当归20g,川芎15g,地龙15g,丹参20g,桃仁10g,红花10g,草决明30g,青葙子10g,天麻15g,钩藤15g,生甘草10g,2日1剂,连服4剂后,症状明显好转,视力右眼4.0,二诊守上方加果杞30g,石斛15g,密蒙花10g,连服5剂后,右眼视力4.1,玻璃体积血吸收而治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 乙肝转阴I号、II号药物问世 面部眼睛补水用伟博水雾! 聋哑耳鸣、头痛新疗法! 三点刺激法让她高潮迭起! 中风病人异常出汗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常表现为患侧少汗或无汗,而对侧多汗。以往认为这是一个短暂现象,多见于梗塞发生24小时后,持续13天,且出汗异常者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高,故把出汗异常作为预后不良的指标。最新研究发现,出汗异常是一种持续现象,其程度与梗塞的部位、大小及生命预后无关。其发生可能与交感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通络破坏有关,治疗上较为棘手。笔者根据中风病人的脏腑盛衰进行辩证施治,应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多人,疗效满意,现举例介绍如下。某男,63岁,1个月前因突然昏厥,左侧肢体瘫痪而入院。经ct探查诊为:多发性脑梗塞。经抢救后症状缓解。今出现异常出汗而求诊。症见:患者左侧肢体无汗,而右侧汗多,左侧肢体瘫痪、麻木,语言不利,四肢不温,小便失禁,舌苔薄白,脉虚弱。即拟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克,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各10克,桂枝、全蝎、蜈蚣、川芎各5克,生龙骨、生牡蛎(先煎)各30克。连服5剂后异常出汗消失。补阳还五本是王清任为气虚血瘀中风后遗症所设,意在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中风异常出汗机理亦为气虚血瘀,气虚则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而易自汗出;瘀血内阻,气机升降及津液敷布则失调,瘀血阻络瘫痪肢体可无汗或少汗,而健侧多汗。笔者在原方的基础加以敛汗、祛风、通络之品,而疗效明显。方解:黄芪、桂枝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通络;全蝎、蜈蚣祛风止痛通络;生龙骨、生牡蛎敛阴止汗。全方共奏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敛阴止汗之功补阳还五汤治疗48例高脂血症及高粘血症的临床体会 高脂血症及高粘血症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常见病,极易导致心血管、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多年应用扩容方法治疗,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本文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48例高脂血症及高粘血症。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均为高血脂及高粘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流变学各值均高于正常,其中男33例,女15例,年龄4572岁。1.2 方法 中药补阳还五汤原方:黄芪、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并随症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血脂和血流变检测时,嘱病人早晨空腹抽血,并要求前一天不吃高油脂食物。各项检测均按国家统一标准测定。2 检测结果本组48例患者,于服药7天后重复检测各项指标,并与治疗前对照,各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见表1。表1 服药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变化 (略)3 体会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这种改变容易导致某些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因素是自身血液的浓、粘,血液中有机成分大量增加,使红细胞表面被脂蛋白等吸附,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红细胞刚性相对增强,红细胞聚集功能也增强,沉积在血管壁的脂类物质增多,造成血管壁粥样改变,逐渐形成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同时,血管壁沉积物增多,又缩小了血管管径,造成血流受阻,血流速度减慢,心肌血流量减少,而引起缺血性心脏病。中西医研究认为,血瘀的发生原因是由于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性变化所引起;而现代科学业已证明,流量Q与驱动压力差P1P2和管半径R 4 成正比,而与管长度L和液体粘度n是成反比关系,即泊萧叶定律。可见,在治疗高血脂和高粘血症患者时单纯从以往惯用的扩容方面远不能达到治疗目的,而必须以泊萧叶定律为依据制定以益气、活血、降粘、降脂为主的方案,才能达到理想疗效。气滞血瘀,气行则血行,也是从心泵功能来考虑的。所以在配方中重用黄芪以发挥对心脏的收缩作用,即所谓“益气”以驱动血管内血流速度加快,血行气行,分散红细胞的聚集,改善微循环,而起到了活血化瘀,降粘、降脂的目的。综上所述,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高脂血和高粘血症的有效方法,未出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对此类患者在预防、治疗、康复方面更有实际意义,值得推广。补阳还五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患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并趋于年轻化。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前臂手指麻木无力或头痛、头晕及运动功能障碍。这些都能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甚则劳累家人。笔者自2002年12月2003年11月采用补阳还五汤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均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1 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5273岁,平均57.76.0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5年,平均2.5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56.55.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年,平均2.7年。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经X线拍片证实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或有项韧带钙化等。患者伴有眩晕反复发作或颈性眩晕,部分伴有上肢麻木、颈项痛等症状。临床排除了急性脑梗塞及耳源性眩晕。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益气活血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内服。基本方由黄芪40g,赤芍15g,川芎15g,当归10g,地龙6g,桃仁15g,红花6g组成。眩晕伴呕吐者加天麻12g,竹茹10g;麻木甚者加全蝎6g,木瓜15g;骨质增生严重者加鹿角胶15g,骨碎补12g;颈项强痛加葛根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个疗程为4周。对照组口服骨刺片,每次5片,每日3次,并配合颈椎牵引,1个疗程为4周。1.3 疗效标准 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 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1.4 观察方法 TCD检测采用南京迈特电子公司产的MT3000系列TCD仪,探头频率2Hz。检测前24h受试者停用一切与脑血管有关的药物。检测时患者取坐位,双手放在检测床上,前额俯贴于叠放的手背上。检测者将探头置于患者脑后枕骨粗隆下23cm处,经枕骨大孔探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频谱及参数。探测深度:椎动脉6070mm,基底动脉7080mm,调整探头声波入射角度获取VA(椎动脉)和BA(基底动脉)的最佳血流频谱,分别记录其血流峰值平均速度(cm/s)。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按上述方法检测。1.5 统计学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