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计算过国史修订的投入和产出.doc_第1页
谁计算过国史修订的投入和产出.doc_第2页
谁计算过国史修订的投入和产出.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谁计算过国史修订的投入和产出 据报道,中华书局“国史修订”工作自2005年启动至今,已召开了四次修纂工作会议,目前进展顺利,预计2015即可面世。此次修订集中了全国200多名学科专家,穷10年之力,投入巨大,曾领衔这项工作、德高望重的史学前辈任继愈先生未等到工程告竣便与世长辞,这一切都让不少圈内外人士对“国史修订”的成果寄托厚望。然而史学是项奇妙的东西,投入与产出未必一定成正比。“盛世修史”:功利俱在当代,史实存疑千秋在中国历史上,官方投注大量人力、物力修史的高潮,出现过3次。第一次是唐初,李世民在贞观十年下令同时设局修撰北齐、北周、梁、陈、隋五代正史,也就是说,二十五史的1/5都出自唐太宗的“国家修史计划”,5个修史班子的规格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北齐书的负责人是在北齐当过官、被誉为“祥瑞”的李德林和李百药;周书是秦府十八学士之一的岑文本和大学者令狐德棻;梁书和陈书由名臣魏征领先,著名学者姚思廉协助;离唐代最近的隋书更了不得,编纂班子里出现了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长串出将入相的人物,唐太宗不仅高度关注,甚至亲自执笔作序。第二次是元代,集全国学术界之力同时修撰辽史、宋史和金史,在被公认不甚尊重知识的元代,这项政府知识工程却得到政策倾斜,修纂者都是一时之选,且尽心尽力,三史总修纂揭傒斯为加快进度夜宿史馆,最终积劳成疾去世。第三次则是清初,为了修纂明史,清廷不但集中了官方学者、资源,还不惜一切搜罗民间贤才,甚至像顾炎武这样对清朝不满的学者也努力网罗,最终在修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万斯同,就一直以布衣的身份参与其间。然而投入最大的这三组共9套正史,在整个二十四史体系中的评价均不算很高。“唐五史”虽包罗万象,却疏于订正,同一件史实在北齐书和梁书中往往记载相反,让人莫衷一是;“元三史”虽然详略得当,脉络分明,却因主撰者避讳太多,影响后人对史实真相的探究;至于明史的公案,则从清初一直打到今天,其中不凡唇枪舌剑,甚至血雨腥风。耗巨资修史诚意可嘉,成果待考国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谁的礼物“断代为史”,历史原本就是一项耐得寂寞、需得时间的慢工细活,而官方工程往往限时、限量,恰于修史的规律相悖,揭傒斯的例子固然是极端了一些,但不久前的某“献礼”工程,不也因为要赶在某个“节点”出“阶段性成果”,弄出一锅夹生饭来么?修国史者越多,史书的思想性越差不仅如此,修史不同于考古,甚至也不完全同于历史研究本身,而更多带有一种修史者对历史现象的解读色彩,这从“春秋三传”,从二十四史发端的前四史就已见端倪,同一套史书参与者越多,这种解读色彩也就越弱,往往反倒会影响史书的思想光辉,二十五史中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正是由一两人牵头的几套,如史记、汉书、三国志、新旧唐书和新五代史,这并不是偶然的。中华书局此次“国史修订”能否打破这一怪圈,仍需拭目以待。不少人指出,“国史修订”不同于以往的修史,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在排版、训诂、注解等方面修正,一些人进而希望此次工程可以改变“老点校本”受时代局限而沾染的片面政治色彩。仅作微调不必劳师动众,不妨按纯学术来做其实正如中华书局总编辑徐俊先生所言,由于是“辅助加工”而非直接创作,政治风气对老“点校本”的影响微乎其微,相比较于唐初对南北朝史书的直接增删篡改,和元、清对涉及避讳处的删削,老“点校本”对二十五史正文的改变,只是段落、提行、标点符号等,而在注释方面,也仅仅是繁简详略的不同,并不伤筋动骨,这种现象不独在史学,在其它传统国学领域,如康熙字典、全宋词和辞源等的编纂方面,也出现过同样的现象,其中饱含着老一辈学者的良苦用心。正因如此,如果“国史修订”仍限于版式、标点和训诂方面的微调,阵仗其实无需很大,裴松之注三国志,注解的字数倍于正文,不过一个人搞定;胡三省于颠沛流离中训诂资治通鉴,其间还丢过一次书稿,仍然可以独立完成,人少事简,固然工作量大,工作周期长,却也省却了协调和磨合,只要不把“修订”当做一个献礼性的、限时限量完成的使命,而仅仅当做一项精益求精的纯学术工作,早一天完成固好,晚一天完成又有什么关系?近几十年来,二十五史的流行版本并非只有老“点校本”,也有百衲本和武英殿本,甚至中华书局本身也有两个版本同时流行,坦率地说,能够直接使用二十五史的,至少是资格较深、基础较好的文史爱好者,训诂的意义相对有限,许多人读了大半辈子,也未必说得清自己读的是哪个版本。这并不是说“重修”无意义,而是想说,如此宝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原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创作通俗易懂的正史作品更有价值历史应让大众理解而不是束之高阁前面说过,对于直接阅读二十五史层面的文史爱好者、专业工作者而言,版本只是个次要问题,现有版本虽有缺陷,但不致命,中国当代社会最缺乏的,是严肃性、专业性与通俗性、可读性兼备的,非“戏说”、“穿越”性的历史读物。近几十年来,影响最大的是这类书(如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中国人史纲、太平天国史事日志),争论最多、甚至起负面影响最大的,也同样是这类作品(如李秀成评传、宋景诗和“评法批儒”等等),相对于在古人成品基础上小修小补的训诂、注释、排版,这种再诠释、再创作看似通俗,却需要更多的投入,如今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社会和民众渴望更多的精神食粮,希望了解更多的历史、掌故,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市面上充斥着太多的“戏说”、“穿越”,而类似二十五史这样卷帙浩繁的文言作品,不论是哪一种版本,显然都不适应“群众性”和“普及性”这两大启蒙需要。事有轻重缓急,如果说“重修”是锦上添花的好事,那么,看似不起眼的普及性、群众性“正史”读物的创作,才是雪中送炭的当务之急。无人读得起的高价重修的国史又有何益?顺便提一句的,是“重修”的价格问题,辞源不过改了个排版,价格就从380变作980;汉语大词典06年新版再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价格更从660变成2000,老“点校本”就已经“破千”的二十五史,又是如此阵仗的“重修”,究竟要卖多少钱?有圈内朋友猜测“至少8000”,倘果真如此,又有多少国人消受得起如此“精品”?倘读者寥寥,萃天下贤才,穷10年之力,这个投入产出比,岂不是有些太不划算了?资助普及性的正史创作才是当务之急如今一方面,在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社会和民众渴望更多的精神食粮,希望了解更多的历史、掌故,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