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pdf_第1页
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pdf_第2页
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pdf_第3页
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pdf_第4页
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5 1 卷第 2 3期 2 0 1 5 年 1 2 月 机械工程学报 J 0URNAL OF MECHANI CAL ENGI NEERr NG VO 1 5 1 N 0 2 3 De c 2 0 1 5 DoI 1 O 39 01 JM E 2 01 5 2 3 0 21 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水 赵 京 郭兴伟 谢碧云 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 电子技术学院 北京 1 0 0 1 2 4 摘要 从弹性系数的影响因素出发 完善最小势能指标 基于大量试验 得到影响扭簧系数的因素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标准化客观因素 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主观因素分类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弹性系数与 目标点之间的具体数学表达通式 用最小势能指标预测人臂达点臂姿 验证弹性系数 并与其他指标的预测结果对比 结果显示基于提出的弹性系数的最小势 能指标能够准确预测更多人的臂姿 对机械臂进行仿人运动规划试验 证明最小势能指标的实用性 关键词 臂姿预测 最小势能 机械臂 仿人运动 中图分类号 T P 2 4 2 Cr it e r io n f o r Hu m a n Ar m in Re a c h in g Ta s ks a n d Hu m a n l ik e M o t io n Pl a nn in g o f Ro bo t ic Ar m ZHAO J in g GUO Xin g we i XI E Biy u n C o l l e g e o f Me c h a n ic a l E n g in e e r in g and A p p l ie d E l e c t r o n ic s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n g Un iv e r s i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n g 1 0 0 1 2 4 Ab s t r a c t F r o m t h e a s p e c t o f p o t e n t i a l e n e r g y h u ma n l i k e mo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o f r o b o t i c a r n l is s t u d ie d Ho we v e r t h e p o t e n t i a l e n e r g y is n o t in v o l v e d in t h e p o t e n t ia l c ri t e r io n s b e c a u s e it is d iffi c u l t t o d e t e r m in e t h e p a r a me t e r s in t h e s p r in g mo d e l s T h e min imu m p o t e n t ia l e n e r g y c ri t e ri o n is imp r o v e d f r o m t h e a n g l e o f t h e in fl u e n c in g f a c t o r s o f p o t e n t ia l c o e ffic ie n t Ba s e d o n a l a r g e n u mb e r o f e x p e ri me n t s t h e in f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o f the s p rin g c o e ffi c ie n t a r e o b t a i n e d T h e f a c t o r s are d iv id e d i n t o the o b j e c t iv e f a c t o r s a n d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e f a c t o r s T h e o b j e c t iv e f a c t o r s are e l i mi n a t e d t h r o u g h s t a n d a r d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the e x p e ri me n t a l d a t a a n d the s u b j e c t i v e f a c t o r s a r e c l a s s ifi e d b y t h e c l u s t e ri n g m e th o d o l o g y T h e e x a c t ma t h e ma t ic a l e x p r e s s io n o f t h e s t iff n e s s is d e t e rm in e d t h r o u g h mu l t i p l e r e g r e s s i o n ana l y s i s o n the b a s i s o f t h e i n f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Th e a ims p o s mr e s p r e d i c t e d b y t h i s n e w c ri t e ri o n an d o t h e r c ri t e ri a a r e c o mp are d wit h t h e c a p t u r e d r e a l a i m p o s t u r e s I t t u r n s o u t t h a t the a r m p o s t u r e s p r e di c t e d b y t h e n e w c ri t e ri o n a r e mo r e c l o s e t o t h e r e a l a r l n p o s mr e s Th is n e w c r it e ri o n is a l s o a p p l ie d in t o the h um an l ik e mo t io n p l a n n in g o f a 7 DOF Ro b a i r o b o t ic a r l n s y s t e m Th e s e r e s u l t s a l l v e ri t y t h e v a l id it y o f this n e w c ri t e ri o n Ke y wo r d s a im p o s t u r e p r e d i c t i o n min imum p o t e n t ia l e n e r g y r o b o t a r l h u ma n o i d mo v e me n t 0 前言 人臂姿态的研究可应用到很多领域 如 3 D游 戏领域 人机工效学领域和机器人领域 j J 在机器 人领域 人机交互与人机协 同过程 中 人与机器人 需要高效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 且机器人的 行为不会使人产生压抑 恐惧的不舒适感L 2 J 因此 机器人 的动 作行为和人相似是最好 的解决方法之 一 各个领域的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5 1 0 7 5 0 0 5 2 0 1 4 1 2 0 6收到初稿 2 0 1 5 0 9 0 2 收到修改稿 在机器人学领域 GAMS等 基于灵活度指标 进行机械臂的仿人运动规划 但得到的结果与真实 人臂运动相差很大 A L MAS R I等 基于能量指标 生成机械臂 的仿人运动 Z AC H AR I AS等p 借用人 机工程学中的快速上肢评估指标来确定机械臂构型 的仿人程度 HY UNC HU L 等 结合运动学指标和 动力学指标进行 7 自由度外骨骼机器人的冗 余度 分解 在人机工程学领域 J U NG 等 提 出了一个心 理物理学指标来描述关节不舒适度 该指标表明人 的关节 角越远离 中心角人 的不舒 适度越高 L E E 等 J 基于关节力矩建立 了不舒适度指标 该指标表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0 1 5年 1 2月 赵京等 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 显 这个假设得到了试验验证 K I M 等 1 5 1 6 做的相 关研究中并没有对手臂重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 明 手臂重量对臂姿影响较小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互 印证 因此体重对扭簧系数的影响可以忽略 选择三个 目标点 四个相同身高体重的人分别 对其进行达点 每个人每个 点的扭簧系数如 图 3所 不 蠢 人 图 3 相同身高体重达的人达相同点时扭簧系数的变化 图 3中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达每个点的扭簧系 数分布在 5 5 7 0之间 其中视第二个人达测试 点 3 时为异常点 第三个人和第四个人达每个点的扭簧 系数分布在 4 0 5 0之间 因此从图 3可以看出相同 身高体重的人达相同点时 扭簧系数多数呈现两种 状态 那我们就定性 的认为人群中扭簧系数呈现两 类分布 且认为是 由个人习惯导致的 综上 影响扭簧系数的因素为 臂长 臂重 习惯 臂长 因素可 以进行标准化 臂重因素可 以忽 略 习惯因素进行分类来讨论 扭簧系数的表达式 3 1 表达式形式 XI E 等L 1 通过试验证 明在人正前 方一定区域 内 扭 簧系数与 目标点位置成线性关系 表达 式 如下 k q l x q 2 Y q 3 z q 4 6 式中 X Y z为 目标点位置 g 2 g 3 g 4 为回归系数 3 2 试验方案 根据扭簧系数的影响因素 臂重 臂长 习惯 试验设置 4 8 个 目标点 在相隔 1 0 c m 的平面上 每 面分布 1 6个点 按 4行 4列摆放 间隔 1 0 c m 每 个人保持肩部位置相对 目标点不变 对 目标点进行 达点 通过 o p t i t r a c k运动捕捉系统记录人臂姿态 而后可 以求出人达每个 目标点时的扭簧系数和 目标 点位置 具体表达式为 七 f O P E N 7 c一 把所有人数据放 进一个数据库进行 回归得到 扭簧系数关于末端位置 的表达式 影响因素 中 个 体臂重因素与扭簧系数关系很弱 可忽略 对 目标 点坐标除臂长 以消除个体臂长 的差异 个体问习 惯不能定量表示 其差异性就不能很好消除 导致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不可信 我们通过对结果的定 性分析 进行归类 试验人数据如表 2所示 表 2 试验 人身 高体 重 试验人 1 2 3 4 5 6 身高 c m 1 6 8 1 7 0 1 7 2 1 7 5 1 7 2 1 7 1 体重 k g 6 7 5 4 7 0 7 3 7 2 6 8 试验人 7 8 9 1 0 1 1 1 2 身高 c m 1 8 0 1 7 6 1 7 8 1 8 0 1 7 9 1 7 4 体重 g 8 2 6 5 6 9 8 0 8 2 8 2 3 3试验结果 每个人单独回归以便聚类 表 3和表 4给出了 回归系数和相应的方差分析表 由表 3和表 4可看 出 单独回归的判别系数好于 0 8 且 P 0 0 5 所以接受原假设 认为扭簧的弹性系数与 目标点位 置之 间存在这种线型关系 表 3回归系数 试验人 判定系数 F检验 显著性检验 P 对 1 2组扭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 得出习惯因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机械工程学报 第 5 1 卷第 2 3期 素对扭簧系数的影响 聚类方法采用组内连接的方 法 分组方法采用 C h e b y c h e v e法 得到的聚类结果 如表 5 所示 表 5 分类表 分类表 中 如果把 1 2个案例 扭簧系数 分为两 个群集 也就是表 5中 2群集所在列 则第一个群 集 中有 7个案例 第二个群集有 5个案例 如果把 1 2个案例分为三个群集 也就是表 5中 3群集所在 列 则第三群集 中只有案例 7 因此 把案例分为 两个群集 第三群集中的案例视为异常个体 不能 归为前面两类 把第一群集和第二群集个体 的扭簧系数分别 放入两个数据库 各 自进行线性回归 相应 的回归 系数和和相应的方差分析表如表 6和表 7所示 由 表 6和 表 7 可 以看 出 判 别系 数为 0 7 3 且 P 0 0 5 可 以接受原假设 则等效扭簧的弹性 系数与 目标点位置之间存在这两类定量关系 把系 数代入式 6 得到扭簧系数 的表达式为 l k 1 1 3 0 2 x一2 3 3 2 y 1 01 7 6 z 2 0 3 2 l k l 1 8 5 1 1 9 7 7 y 一7 3 4 3 z 7 5 7 4 8 表 6 群集回归系数 4 最小势能指标的验证及对 比 4 1 验证方案 选择两个试验人参与验证试验 这两人没有参 加先前试验 试验人身体指标列于表 8 表 8 验证试验 的试验 人 试验人对每个 目标点进行达点 每个点进行 5 次取平均值为此点臂姿 在人臂运动学模型中 手臂用 4个 自由度控制 指尖 3个独立的位置变量 用梯度投影法优化 那 么 可 以写成 t f 一 S V H 9 式中 I f 1 为雅可比矩阵的伪逆 日 为最小势能指标的梯度 当速度为零时 即 为零 式 7 可以表示为 一 t 1 0 对式 1 0 进行数值积分 经最小势能指标优化后手 臂各个关节角 进而得到预测臂姿 4 2 验证结果 首先预测第一个人 的臂姿 由于不知道此人属 于哪个群集 所以分别输入两个不同的扭簧系数 使用第一群集扭簧系数的预测臂姿如 图 4所示 第 二群集的预测臂姿如图 5 所示 观察发现此人明显 属于第一群集 使用第一群集扭簧系数的预测 图中 可 以观察到预测臂姿与真实臂姿非常接近 图4 使用第一群集扭簧系数时第一个人的预测臂姿 图 5 使用第二群集扭簧系数时第一个人的预测臂姿 m 0 m 加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0 1 5年 1 2月 赵京等 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 表 9给出了预测时的肘部位置误差及关节角误 差 使用第一群集的扭簧系数时的预测臂姿误差非 常小 预测结果可 以接受 表 9 第一个人的预测误差 预测第二个人手臂姿态 使用第一群集扭簧系 数的预测臂姿如图 6所示 第二群集的预测臂姿如 图 7所示 观察发现这个人明显属于第二群集 在 使用第二群集扭簧系数的预测 图中 预测臂姿与真 实臂姿几乎重合 图6 使用第一群集扭簧系数时第二个人的预测臂姿 图7 使用第二群集扭簧系数时第二个人的预测臂姿 表 1 0给出了第二个人预测时的肘部位置误差 及关节角误差 使用第一群集的扭簧系数时的肘部 位置误差在毫米级水平 预测结果可以接受 表 l 0 第二个人的预测误差 通过以上的验证 我们可 以得 出 选择正确 的 群集扭簧系数 使用最小势能指标可以很好地预测 人的手臂姿态 4 3 指标 的对 比 J U NG 等 提出一个心理物理学指标来描述关 节不舒适度 它表 明当关节角越远离中心角人就越 感到不舒适 Y A NG等 叫 提 出了综合指标 包括关 节位移 重力势能和不舒适度 使用最小势能指标和 以上两种指标预测 预测 结果如图 8 所示 图 8 预测结 果对 比 由图 8可以看出 心理物理学指标预测结果高 于真实臂姿 综合指标预测误差小于心理物理学指 标的预测误差 其预测臂姿低于真实臂姿 预测误差列于表 1 1 表 1 1 指标 预测 误差 能指标 学指标 指标 关节角误差 最小势心理物理 综合 能指标 学指标 指标 6 7 4 51 5 8 2 4 2l 由表 1 1 我们可以看出 最小势能指标的预测结 果比较准确 与物理心理学指标相比 最小势能指 标预测结果精确 了一个数量级 与综合指标相 比最 小势 能指标的预测结果也精确很多 心理物理学指标预测结果偏差较大 主要原因 是其舒适角对预测结果敏感 而舒适角的选取没有 统一 的标准 综合指标预测结果的误差主要来源于 指标各个部分权重系数的确定 最小势能指标预测 结果与真实臂姿接近 是 由于指标 中的扭簧系数更 加准确 本文 中将扭簧系数按照影响因素分为两类 使最小势能指标更加准确 5 机械臂的仿人运动规划试验 首先利用最小 阶跃模 型 生成机械臂运动 的 末端轨迹 其次 基于 自运动的方法 利用最小势 能指标生成初始点手臂的姿态 最后利用梯度投影 法生成关节轨迹 通过数值积分即可获得各个时刻 的每一个关节角 实现机械臂的仿人运动 O 0 O O O O O O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6 机械工程学报 第 5 1 卷第 2 3期 规划试验中使用 7 D O F的 R o b a i机械臂系统 如图 9所示 达点运动中只有 4个 自由度 R o b a i 机械臂的剩余 3个 自由度锁死在 自然位置 图 9 机械臂 给定起始 点和终止点 要求表 5第一个试验人 从上到下画一条直线 R o b a i 机械臂的仿人运动规 划过程如图 l 0所示 由图 l 0看 出经最小势能指标 优化后 机器人与人从上到下画直线时的臂姿非常 相似 说明了使用本文扭簧系数 的最小势能指标可 以很好的应用到机器人仿人运动 中 6 结论 图 1 O 人臂与机械臂运动对比 1 基于最小势 能指标 解决了最小势能指标 中对于弹性势能至关重要的扭簧系数的问题 从扭 簧系数的影响因素出发 对客观因素的标准化 对 主观因素聚类分析 把人群分为两类 得到两类具 有确定数学关系表达式的扭簧系数 因此 该扭簧 系数具有普适 性 适用 于规定的身高范围能的所 有人 2 通过定量对 比预测臂姿与真实臂姿肘部位 置和关节角平均值的误差 表 明应用本文的扭簧系 数 最小势能指标的预测结果误差很小 与其他指 标进行对 比 结果显示使用上述扭簧系数的最小势 能指标优于其他指标一个数量级 因此 本文的扭 簧 系数提高了使最小势能指标 的预测准确性提高 最后 基于最小势能指标进行机械臂的仿人运动规 划试验 达到了很好 的仿人效果 3 在研究过程 中发现如果提前判断一个人属 于哪一个群集 则会增加最小势能指标使用过程 中 的便利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研究导致所有人 群可以分为两类的原因 因此 下一步工作将对此 问题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石磊 梁加红 吴冰 等 虚拟人运动 生成与控制技 术综述 J 系统仿真学报 2 0 1 1 2 3 9 1 7 5 8 1 7 7 1 L I S h il e i L I ANG J ia h o n g WU Bin g e t a 1 S u r v e y o f v ir t u a l ch a r a ct e r mo t i o n g e n e r a t io n a n d co n t r o l J J o u r n a l o f S y s t e m S im u l a t io n 2 0 1 1 2 3 9 1 7 5 8 1 7 7 1 2 于秀丽 魏世民 廖启征 仿人机器人发展及其技术探 索 J 机械工程学报 2 0 0 9 4 5 3 7 1 7 5 Y U Xi u l i WE I S h i mi n L I AO Q iz h e n g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t e ch n o l o g y r e s e a r ch o f h u ma n o i d r o b o t J J o u r n a l o f Me ch a n ic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2 0 0 9 4 5 3 7 1 7 5 3 GA MS A L E NA RC I C J Hu mano i d a n T I k i n e ma t ic mo d e l i n g and t r a j e ct o r y g e n e r a t i o n C 1 s t I E EE RAS E M BS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Co n f e r e n ce o n Bio me d i ca l Ro b o t i c s a n d Bio me ch a t r o n ics F e b r u a ry 2 0 2 2 2 0 0 6 P is a I t a l y Ne w Yo r k I n s t it u t e o f El e ct r ica l and El e ct r o n ics E n g i n e e r s Co mp u t e r S o ci e t y 2 0 0 6 3 01 30 5 4 AL MlAS R I B 0 UE Z D0 U F B Hu man l ik e mo t i o n b a s e d o n a g e o m e ica l in v e r s e k in e ma t ics a n d e n e r g e t ic o p t i mi z a t i o n C 2 0 0 8 I E E E R S J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Co n f e r e n ce o n I n t e l l ig e n t Ro b o t s a n d S ys t e m s I ROS S e p t e mb e r 2 2 2 6 2 0 0 8 Nice F r a n ce Ne w Yo r k I n s t o f E l e c a n d El e c E n g Co mp u t e r S o cie t y 2 0 0 8 6 4 0 6 4 6 5 Z A C HA R I AS F S C HL E T T E C S C HMI D T F e t a 1 M a k in g p l a n n e d p a t h s l o o k mo r e h uma n l ik e in h u ma n o id r o b o t ma n i p u l a t io n p l a n n i n g C 2 0 1 1 1 E E E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Co nf e r e n ce on Rob ot ics an d Aut o ma t io n I CRA 201 1 M a y 9 1 3 2 01 1 S h an g h a i C h in a Ne w Yo r k I n s t it u t e o f El e ct r ica l an d El e ct r o n ics E n g in e e r s I n c 2 01 1 1 1 9 2 1 1 9 8 6 K I M H L I Z MI L UT I N OV I C D e t a 1 R e s o l v in g t h e r e d u n d a n cy o f a s e v e n DOF we a r a b l e r o b o t ic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l l k i n e ma t ic a n d d y n a mi c co n s t r a i n t C 2 0 1 2 I E E E I nte rna t io n a l Co n f e r e n ce o n Ro b o t ics a n d Au t o ma t io n I CRA 2 01 2 M a y 1 4 1 8 2 0 1 2 4 4 5 Ho e s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2 0 1 5年 1 2月 赵京等 达点臂姿预测指标与机械臂仿人运动 2 7 L a n e P O Bo x 1 3 3 1 Pis ca t a wa y NJ 0 8 8 5 5 1 3 3 1 Un it e d S t a t e s Ne w Yo r k I n s t it u t e o f E l e ct r ica l a n d E l e ct r o n ics E n g in e e r s I n c 2 01 2 3 0 5 31 0 7 J U NG E S C H OE J M S H P s y ch o p h y s ica l co s t f u n ct i o n o f j o in t mo v e me n t f o r a r l n r e a ch p o s t u r e p r e d i ct i o n C P r o ce e d in g s o f t h e 3 8 t h A n n u a l Me e t i n g o f t h e Hu man F a ct o r s a n d E r g o n o mics S o cie t y Oct o b e r 2 4 2 8 1 9 9 4 Na s h v il l e TN US A Ne w Yo r k Hu m a n F a ct o r s a n d E r g o n o mi cs S o cie ty I n c 1 9 9 4 6 3 6 6 4 0 8 L E E P WE I S Z H AO J e t a 1 S tr e n g th g u i d e d mo t i o n J C o mp u t e r Gr a p h i cs AC M 1 9 9 0 2 4 4 2 5 3 2 6 2 9 Y AN G J MA R L E R R T M H e t a 1 Mu l t i o b j e ct i v e o p t i miz a t io n for u p p e r b o d y p o s t u r e p r e d i ct i o n C Co l l e ct io n o f T e ch n ica l P a p e r s l O t b AI AA I S S MO M u l t id is cip l in a r y An a l y s is a n d Op t im iz a t io n Co n f e r e n ce Au gu s t 3 0 S e p t e mb e r 1 2 0 0 4 Al b an y NY Un it e d S t a t e s Re s t o n Ame ri ca n I n s t itut e o f Ae r o n a u t ics a n d As tro n a u t ic s I n c 2 0 0 4 2 2 8 8 2 3 0 5 1 0 YA NG J MA R L E R T R A HMA T AL L A S Mu l t i o b j e ct iv e o p t i mi z a t i o n b a s e d me t h o d for k i n e ma t i c p o s tur e p r e d i ct i o n D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v a l i d a t io n J R o b o t ica 2 0 1 1 2 9 2 2 4 5 2 5 3 1 1 A BD E L MAL E K K MI Z YA NG J e t a 1 Op t i mi z a t i o n b a s e d tr a j e ct o r y p l a n n i n g o f t h e h u ma n u p p e r b o d y J R o b o t ica 2 0 0 6 2 4 6 6 8 3 6 9 6 1 2 Z H A NG X D C H AF F I N D A t h r e e d i me n s io n a l d y n a mi c p o s t u r e p r e d ict io n mo d e l for s i mu l a t i n g in v e h icl e s e a t e d r e a ch in g mo v e me n t s D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v a l id a t i o n J E r g o n o mics 2 0 0 0 4 3 9 1 3 1 4 1 3 3 0 1 3 XI E B Z H AO J A n e w cri t e ri o n for r e d u n d ancy r e s o l u t i o n o f h u man a r l T l in r e a ch in g t a s k s C H 2 0 1 3 I EE E AS M E I n t e r n a t io n a l Co n f e r e n ce o n Ad v a n ce d I n t e l l ig e n t M e ch a tr o n ics M e ch a t r o n ics for Hu ma n W e U b e in g AI M 2 0 1 3 J u l y 9 1 2 2 0 1 3 W o l l o n g o n g NS W Au s tr a l ia Ne w Yo r k I E EE Co mp u t e r S o cie ty 2 01 3 1 06 6 1 O71 1 4 G R A VE Z F B R U NE A U O O U E Z DO U F B An a l y t ica l and a u t o ma t ic mo d e l in g o f d i g i t a l h u mano i d s J I n t e rn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H u ma n o i d R o b o t ics 2 0 0 5 2 3 3 37 35 9 1 5 K I M S KI M C P A R K J H H u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