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知识点一、语言基础知识(2-7)(一)字音字义(2-3)(二)改病句(4)(三)标点符号(5)(四)熟语(5)(五)词语应用(6)二、语言表达与应用(7-9)(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7)(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8)三、文言文阅读(9-12)(一)文言句式(9)(二)文言实词(10)(三)文言文分析(10)(四)文言文段句与翻译(11)(五)文言虚词(11)四、古代诗歌鉴赏(12-15)(一)鉴赏诗歌的形象(12)(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3)(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4)(四)诗歌的思想内容(15)五、现代文阅读(16-18)(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6)(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六、写作(19-21)(一)技能技巧(19)(二)文体写作(21)七、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22-23)(一)文学常识(22)(二)名句名篇(22)一、语言基础知识(一)字音字义知识点总结一、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一)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它包括多音多义字和同义多音字。1多音多义字。这类字音主要有两种:一是词性不同,读音不同,如“乐”,作名词时读“yu”,如“乐队”,作动词或形容词时读“l”,如“乐意”;二是意思不同,读音不同,如“供”与“供应”义有关时,读 “n”;与“上供、案供”义有关时,则读“n”。这类多音字所占比重很大,不可掉以轻心。2同义多音字。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无明显不同,但读音各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这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用这个字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时的读音不同,如“逮老鼠”的“逮”读“di”,“逮捕”的“逮”读 “di”;二是在个别词语中的读音与一般读音不同,如 “症”,在“症结”中读“zhn”,其他都读“zhn”;三是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血”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分别读作“xi”和 “xu”。(二)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字义,声旁表读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约有四分之三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示现代的读音,于是 形声字字音的辨析成为字音考查的一个重点。形声字的声旁与形声字本字的读音的关系,大致有三种情况。1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同,如“殚精竭虑”的“殚”声旁 “单”与“殚”读音都是“dn”。2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不同,如“发酵”的“酵”读 “jio”,不读“xio”。3声旁读音与本字读音相近:(1)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 “马厩”的“厩”读“ji”,不读“j”;(2)声母不同,韵母相同,如“刹那”的“刹”读“ch”不读“sh”; (3)声母、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如“粉”读“fn”,不读“fn”。(三)形近字形近字是指那些形旁或声旁相近的字,这些字有的读音相同,有的读音相近,有的读音完全不同,加之形体相近,稍不留意就会误读。命题者常以此设题考查考生区分形近字不同读音的能力。1笔画增减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笔画只有细微的差别,但读音迥异。如“大抵”的“抵”读“d”, “扺掌而谈”的“扺”则读“zh”。2偏旁不同造成的形近字。这类形近字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更是考查的重点。如“峻”与“竣”都读“jn”,而“慨”和“概”分别读“ki”和“i”。(四)同音字及常见的易读错的字1同音字有些字字形迥异,读音却相同,而有些字字形近似,读音却有别,在同音字中混杂有易误读为同音字的字,让人一时难以分辨。例如,“翌日”“对弈”“肄业”“造诣”“洋溢”“游弋”“屹立”“压抑”“驿站”“瘟疫”“后裔”“双翼”“懿德”中加点的字均读“y”,其中受“溢、镒、缢”等字形的影响,“隘、谥”易误读为“y”。其实,“隘”读“i”,“谥”读“sh”,若把“隘”或“谥”混放入读“y”的同音字中,让考生判断,这是一种对识别能力的考查。2习惯性误读字习惯性误读字分两种情况:(1)方言字:我国疆域辽阔,方言甚多,许多方言与普通话读音有很大的差别。方言误读主要有两类:一是前后鼻音与卷舌不卷舌的错位,如把“结束”的“束”误读为“s”等;二是声调误读,如“乘(chn)客”在有的地方误读为“乘(chn)客”等。(2)因“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误导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习惯性误读。如“粳米”的“粳”,习惯读 “n”,而普通话读“jn”,“血脂”的“脂”,习惯读 “zh”,而普通话读“zh”。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所谓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是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为主,超出这个范围的,一般是课本上出现过的。重在“识记” 和“正确书写”,“识记”对象是“现代”“常用”的“规范汉字”,这就意味着“古代”及平时“不常用”“吧规范”(如网络字、简化字、繁体字)的汉字不在考查的范围之内。“正确书写”是指要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主要在作文中考查,是作文评分的一个标准,一个错别字扣一分。本考点主要包括同音字和形近字。1同音字同音字,就是读音相同(相近)的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音同形异字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不根据意义而想当然地根据同音(特别是有一些别字从意义上似乎也能说得通)而写别字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礼上(尚)往来”“穷形尽象(相)”“人才倍(辈)出”“不悲(卑)不亢”“谈笑风声(生)”“原形必(毕)露”“以逸代(待)劳”“迫不急(及)待”中的别字均为同音别字(括号内为正确写法)。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在使用中最容易出现错别字,命题选用这样的字最具有迷惑性。对这类词,结合字、词的意义来记忆特别重要。如:“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因为“尚”是“崇尚”之意。“礼尚往来”的意思是“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2)音同形似字汉语中很多字不仅音同,而且形也极为相似,这和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形声字有关。这些字音同形似,极易混淆。如:“弛”和“驰”,“蓬”和“篷”,“骛”和“鹜”,“梁”和“粱”等。(3)音同义近字这类字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判断时极易出现错误。2形近字形近字,是指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形似音异字如:“戮”与“戳”、“栗”与“粟”、“瞻”与“赡”、“缀”与“辍”、“杳”与“沓”、“管”与“菅”等。(2)形似音同字如:“喧”与“暄”、“蔼”与“霭”、“竞”与“竟”、“陨”与“殒”、“腊”与“蜡”等。尽管字形错误的原因很多,情况多样,但辨析、识记字形,我们还是有“法”可依的。以义为本,依义辨形:即通过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的书写是否正确。如“陨落”与“殒身”、“指责”与“指摘”、“杂糅”与“揉搓”、“蒙蔽”与“时弊”,都是正确的写法。而将“入不敷出”写成“入不付出”,将“胸无城府”写成“胸无成府”,依据形旁,析疑选字:如“不胫而走”的“胫”,其形旁就与走路有关。“插科打诨”的“诨”跟言语有关。“寒暄”的“暄”跟太阳有关。“眼花缭乱”的“缭”与丝织品的缠绕有关。依据结构,析难定字:如“谈笑风生”中的“生”字,“风声鹤唳”中的“声”字,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确定。再如,“人情事故”中的“事”不正确,应改为“世”,因为“情”“故”对应,“人”“世”对应,意思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惹事生非”的“事”不正确,应改为“是”,因为“惹”“生”对应,“是”“非”对应,而“事”与“非”是不对应的。依声联想,推敲取字:如“针砭”中的“砭”是一种石针,“一泻千里”的“泻”应为流泻的“泻”,“众口铄金”的“铄”为“熔化”,“铄”不能写成“烁”。近体互析,区别定字:如“病入膏肓”的“肓”,不要误写为“盲”。常见考法一、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从命题形式看,采用单项选择的考察方式;从设问形式看,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汉字加注音的形式呈现,要求选出正确或有错误的一项,二是只给出汉字,要求选出读音相同或不同的一项,字音错误设置点呈现三种情况:一是“音误”,二是“调误”,三是“音调全误”。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一是重点考查别字,一般不涉及错字;二是设题稳定,选用单项选择的命题形式,试题设问形式多为“有错别字的一组”或“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三是考查的对象主要是常见字、常用字、易混字,特别是易混字,即因音近、形近或音义相近而容易混淆的常见、常用字。考查的重点是音形相近易混的词语、成语或熟语。所设置的别字误区多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干扰性强,迷惑性大,不易直接作出判断。误区提醒一、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本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常见误读字的读音。字音尤其是多音字的字音的识记,一要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区别,如“角”,读ju,“主角”“名角”意思为“角色”;读jio,“牛角”“皂角”“角落”,意思为“形状怎样”“地方”。二要注意从词性上区别,如“处”,作名词时读ch,如“处所”;作动词时读ch,如“处置、处理”等。 三要注意通过书面语和口语不同记忆,如 “血”,口语读xi,书面语读xu。四要记住一些常考的字音,如“噪”,类推到偏旁不相同的其他字“躁”“燥”。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汉字数量多,字形复杂。“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二)改病句知识点总结新课标考试大纲对病句的考查要求为“辨析并修改病句”,并明确规定语病的类型有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这一考点实际上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辨析病句;二是修改病句。命题以辨析病句为主。所谓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规则,或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辨析病句,是指对病句的辨别与认识,它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是修改病句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辨识病句,才能有效地修改和消灭病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修改病句,是就语病的动手修改而言的,它是语言表达较高层级的能力要求。因此,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常见考法从试题特点看,辨析病句一般在第卷的单选题中考查,修改病句一般在第卷中考查;从病句设计看,试题中所选的病句,一般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有代表性语病的句子;从试题结构看,每一道试题均从不同角度考查病句的辨识与修改能力,同一种语病在同一个试题中一般不出现两次;从语言材料看,本考点中的语料多与国内外新闻时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试题难度看,本考点中的试题难度适中,不会太难。误区提醒一、四种辨析病句的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主干枝叶梳理法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3造句类比法如果对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平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病句从语法上不好辨析,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即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二、修改病句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成分赘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的),简(重复啰唆的),调(不搭配、不照应的)。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原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要增删,能改一处解决问题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洁、高效。(三)标点符号知识点总结从考查范围看,主要是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近年高考试题主要考查了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七种点号的用法,标号只考查了引号、书名号、括号、破折号和省略号,且命题多集中于最容易出错的部分。作文的书写也涉及标点,所以从难度上看考查难度有加大的趋势。一、点号的使用(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点号中的顿号、逗号、分号、冒号等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灵活运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顿号表示的停顿最短,一般用来隔开句子内部并列的词语;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使用最为广泛;分号表示更长的句中停顿,用在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处,或非并列关系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处;冒号表示句中大的停顿,可以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提起下文时一般要管到句子的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的中间。问号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使用同样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最常见的就是多个问句,只在最末用问号,中间用逗号。但如果作为句子中的一个成分,问号需要保留,叹号也是如此。二、标号的使用(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标号主要在句子中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高考考查各种标号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以及多种标号同时使用时的相互顺序等。其中引号与其他标点配套使用时的位置问题既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又是难点,关键要看引用的内容是一个词语,还是一句话,还是仅当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其次括号与破折号的区别同样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两者区别重点在于括号内的内容是行文中注释性的话,不属于正文,少了它也不会影响句意的完整,朗读时不必读出。而破折号后的内容则是正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与正文连在一起读出。常见考法以选择题形式出题,考查内容较为固定,点号的连用、后括号的位置、引号和句末点号的关系等都是重点。在第二卷,尤其作文,运用标点的能力也会影响得分。误区提醒1. 非疑问句用问号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 如果孤立来看前半句是疑问句,但是与后半句一起考虑,前面就不是一个单句,而是主谓词组做主语,与后面的谓语部分“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合起来组成一个陈述句,应改为逗号。)2. 概数之间用顿号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数量。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3. 集合词语误用顿号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公安干警”是集合词语,“干”指干部,“警”指警察。集合词语是紧密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4. 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本句两个冒号中应有一个改为逗号。5.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1)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四)熟语知识点总结考查范围:高考对熟语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选用和辨析,命题点通常落在词义的轻重、大小、褒贬等方面的差异上,反映在词语使用的对象、范围以及上下文的对应、搭配等方面。常见的误用类型有望文生义、不明对象、褒贬颠倒、前后重复、不合惯用句式、谦词错位、理解片面等。在考查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中,以考查成语为主。做熟语辨析题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词义辨析(望文生义/误用褒贬、搭配不当、谦敬错位)望文生义,即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的含义。有些词语有古今两个意思,但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它的本意已经不再使用,人们只采用它的引申义,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容易犯“舍本逐末”的错误。误用褒贬是指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运用时要根据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命题者往往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搭配不当是指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谦敬错位,是指有些词语本身表示自谦,有些词语则表示敬称,如果辨别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二、语境辨析(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习惯)用错对象是指有些词语只适用于特定的人或物,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故意搞错,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犯用错对象的错误。重复累赘是指不明白词语的确切含义,从而造成了语境中的一些词语的含义与考查的词语本身的含义重复。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词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重复罗嗦的毛病。自相矛盾是指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有些词语的意义与其他部分表达的语意相反,如句意肯定,而词语却否定,或句意赞成,而词语却反对等,这些都是词语使用自相矛盾的表现。不合习惯是按有些词语有约定俗成的意思,不能按词语本身的含义解释,有些词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或用于特定的场合中,这些情况都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判断。常见考法本考点题型设计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但近几年出现的新题型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语境运用题。提供一个语境,让考生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熟语。这种题型不仅考查语言运用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语言积累的水平。俗语、成语置换题。这种题型将熟语中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形式进行了互换,旨在考查考生的成语、俗语的积累和运用。误区提醒针对熟语数量众多的现实,我们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1. 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2. 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3. 注意条理化、系统化搜集整理近义熟语,并进行逐步筛选,减少记忆容量。4. 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5. 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五)词语应用知识点总结一、实词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同音近义词,二是异音近义词,无论哪种类型,准确把握词语含义,辨析、判断用法迥异或微殊的词语都是不变的考查方向。近义实词的辨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意义方面辨析(1)辨明范围很多近义词适用范围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概括的是事物的总的方面,有的概括的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词语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地辨别。(2)把握轻重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3)弄清侧重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的方面。(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如:“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如他在湖面上划船。来往船只很多。2从用法方面辨析(1)分清对象有些近义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事,有的对物。分清所指对象,可以直接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异。(2)找准搭配一个词语所依据的语法关系,往往有比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做题时,要根据语境正确选择。(3)明确词性和语法功能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4)注意词语的特定“方向性”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比如谦敬,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就会出现错误。(5)区分语体色彩有一些词语具有语体风格的差异,有的是口语,有的是书面语;有的是政论用语,有的是描写性用语。如果不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用得不合适,就会使人感到很不协调。二、虚词正确使用虚词,一要弄清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搭配习惯,掌握某些易误虚词的常见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虚词的细微差别;三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注意关联词语搭配使用的特点。对虚词的辨析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词性,辨析异同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功能就不同,我们只有把握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比如: “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句中“对于作过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2摆正位置,对应搭配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比如:在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他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3辨明关系,有机衔接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错误。4避免重复,谨防脱漏虚词的使用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常见考法高考对实词考查的重点是近义词的选用和辨析,试题的设问形式固定不变。如: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或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如2009年江西卷、湖北卷。试题的考查侧重于对语言环境的分析和对词义的辨析,二者要兼顾。试题的考查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更好的问题。试题考查的词语往往是常见于报刊中使用率较高又容易被误用的词语。误区提醒1弄清语境,要善于根据上下文来断定词语的意义。2辨别词义。主要看近义词语的不同语素,通过组词、找反义词、形声字依形旁辨义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进行选择。3筛选排除。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除从词义上加以辨析外,还可用定范围、析词性、明色彩、辨轻重、试搭配等方法进行鉴别。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以至选出正确项。4迁移应用。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而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这时可以另造句子进行比照辨别,区分出异同,选出正确项。5词义代入。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都有确切的含义,考生可以将其具体词义代入句中,根据词义进行判断。同时兼顾其搭配关系、适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是否适当,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二、语言表达与应用(一)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知识点总结“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展、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特点是“变简为繁”;“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地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特点是“化繁为简”。这类试题一般与写作实践和社会生活结合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对生动表达、形象阐述、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的要求都很高。在命题上,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阐发、引申、筛选、概括等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从考查题型来讲,扩展语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景式扩展。2、“添枝加叶”式扩展。3、提供中心式扩展。总之,扩展语句就是要把话说得更具体,更明白,更精确,更生动,具有形象发散的思维特征。将一句话的意思丰富起来,需要我们首先有充足的词汇积累,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其次要有语句表达的组织能力,使表达语段层次清晰,主旨明确。压缩语段常见题型有: 1、 拟新闻标题、导语。 2、 拟一句话新闻。 3、 给事物下定义。 4、 概括内容,直接提炼语段要点、写出结论。 5、 揭示形象化语段的实质内涵。总之,压缩语段,就是要把话说得更抽象,更概括,更简约,更精练,是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筛选能力是指筛选语段中的重要信息,确认关键语句。概括能力主要是指将筛选出的信息用准确、规范、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常见考法 试题一般置于第II卷,采用简答题的形式。在具体命题时,压缩语段的题目明显多于语句扩展 误区提醒 扩展语句时,先要仔细审清题目的要求,认真揣摩原句的意思。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句式、表达方式、重点等方面的要求,紧扣要求去扩展句子。 压缩语段时,1要注意把握不同文体文段的主要信息。2在压缩文段时要注意整体性原则、倾向性原则。3分析文段时要学会结构解剖法。4概括用语的表达要恰当通顺。5要注意吃透题目的规定。(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知识点总结一、选用句式选用句式的能力,指的是根据语境需要来选择最恰当的句子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要符合语境的需要。选用句式还是一个修辞问题,与简明、连贯、得体的修辞要求存在着交叉关系。选用句式的方法技巧:在考试试题中选用句式一般为选择题。一般从陈述对象一致、排序照应、时空连贯的角度来考查,另外还有句式一致、风格情调一致、语意连贯、肯定与否定的照应等。由于选用句式的关键在于“用”而不是简单地区别句子类型,所以选用句式多是提供一个语境,然后根据语境的需要来选择恰当句式。考查类型:长句与短句;主动句与被动句;整句与散句;常式句与变式句。基本原则:(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使语意连贯。(2)体现语意重点,使之适合语境中语意重点的需要。(3)保持感情、语气的一致,使之与语境的感情、语气协调一致起来。二、仿用句式仿用句式常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起来考查。它要求考生依照某一种句式,再续写一个或两个(当然也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的句子。所要仿写出的句子涉及到句子内容、句式、修辞、衔接、照应和字数等多方面的要求,其核心是句子内容和句式特点。这种题由命题要求、仿照的句子和要求仿写的句子三部分构成。仿用句式题是一道综合能力考查题,它主要是针对提供的新语境进行仿造句式,进行创造性发挥。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近年来高考题的一个走向。应该是复习的重点。突出语言表达中的规范化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结合的特点,这是句式仿写题型命题的热点。所选材料会更加贴近考生的实际,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考查考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估计命题形势会每年都有变化,如访谈、社区宣传语、大型活动宣传片解说词等。其次,仿写句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命题。比喻、排比、比拟出现率极高,所以,应特别注意运用多种修辞仿写句子的训练。三、变换句式变换句式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我们进行句式变换,有时是为了增加文采,例如排比;有时是为了强调,例如句子成分的移位;有时是为了连贯,例如为了话题的衔接而进行的主语、宾语的调整;有时是为了增强言语的清晰度。做题时,先要仔细分析原句特点;其次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须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结构;最后检查是否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是否规范。常见考法“句式的选用”从形式上看,一般用定位选句的形式考查。从所考句式看,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与否定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选用是考查的热点。“句式仿用”主要采取“依葫芦画瓢”的形式,从多侧面、多角度考查。对联的仿写、运用修辞对诗词的仿写、运用比喻、排比和拟人等修辞的仿写等是近年考查的热点。“句式变换”一般采用文字表述题的方式考查。长句与短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一般句与修辞句的变换是考查的热点。误区提醒仿写句子的方法技巧:(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句义的一致。(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三、文言文阅读(一)文言句式知识点总结本专题要求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可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 结构特征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与介词省略等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与宾语省略更为常见。词类活用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如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三是名词活用如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作状语。常见考法文言句式和用法,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译中考查,有时也涉及句间关系判断。如各种复句关系,特别是假设句、选择句、因果句等,所用关联词复杂,和现代汉语差别又大,翻译时要注意。误区提醒几个重要的固定句式:1 得无这个词组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得无”也常写作“得勿”、“得亡”。翻译为“莫不是”或“该不会”。2如何 奈何 若何这是三个表示相同的疑问语气,可以翻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待”。3不亦乎亦是副词,用来加强反问语气。翻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二)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常见”指出了考查范围,即教材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文中”是给出确定实词含义的具体语境;“理解”“含义”则说明高考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但又不是对原来知识的照搬和死记,而是借助具体语境,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部分知识点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同形异义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注意一下几种情况: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就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常见考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文言文阅读中常作为第一题进行考查。考试题型主要有下列两种。 题型一:给出四个文中词语的解释,选出 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 题型二:从试卷上的文段中选出四 个词语,再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四个相 同的词语,不给出解释,让考生自己比较它们意义或用法的不同。误区提醒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 ”,“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三)文言文分析知识点总结对于文言文中“信息”的筛选,主要是在遵循原文内容事实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指向的理解和把握。近年来,由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取材主要是人物传记文学,因此,在对文中涵盖信息的把握时就要充分理解材料,全面把握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成就等),事件(前因、后果、始末、经过、影响等)。尤其是对于传记中的主人公人物,一定要从文中准确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能够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选文中信息与分析综合”的应答方略: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体现某人某种性格的一项”,这提示我们只能选择正面体现人物性格的信息,而间接地或侧面地反映人物性格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所筛选的信息与题干的要求是否高度一致。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题肢所给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测,一定把信息句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其实,在阅读时就应该对文章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将信息句在文中迅速准确定位,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以便我们筛选出正确的信息。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这样去伪存真,就可以筛选出正确的信息。4巧用方法,排除为先。掌握一种好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正确筛选信息尤为重要。我们常用的就是排除法,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不相符时,就即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这样就降低了选择难度,甚至让我们轻而易举得出答案。总之,对于文中信息的筛选,一定要认真比对,巧辩真伪。尤其是在直接筛选人物性格的信息句时,就更要求在阅读时把握与之相关的信息。常见考法高考中的题型为客观题型,一般赋分为3分。该题大多是对人物性格的筛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人物一种性格的筛选,常为五六个信息句中选其三个分别编为一组;二是对人物双重性格的筛选,每两个信息句编为一组。误区提醒做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题支要在文章中有确切依据,注意无中生有和偷换概念两种常用设错点。(四)文言文断句与翻译知识点总结理解并翻译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是对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三方面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随意改变、增减;“达”,即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没有语病;“雅”,即有文采,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要做到“信”和“达”。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通其大意”,按原文表达的大体意思来翻译。高考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一般要求直译,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此也必须明确。常见考法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会出现在第二卷的开头。所选句子多是所选文言文中的句子,有时也会另选择一小段文言文。误区提醒翻译文言文应该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2.表人名、地名、官名等的名词不做翻译。3.人名要写完整。(五)文言虚词知识点总结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是相对的。一般说来,文言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而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的有实际意义,如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有的只有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如助词、叹词等。考试说明中对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定。考试说明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规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试题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文以内。虚词虽然有18个,但考试命题重点集中在文言文课文中几个常见、常用的虚词上面。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虚词逐个归纳整理。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析,日积月累。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集中比较,系统掌握。常见考法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题型也比较稳定,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式,每题用来做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出自高考文言材料,有4个例句出自中学课本。误区提醒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方法:1.因文定义法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虚词大多有多种意义和用法,然而在特定的语境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虚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2.语法分析法即考察该虚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和用法。3.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和用法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释文言虚词时,我们就完全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4.课文联想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虚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虚词的含义。5.整齐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相似的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6.位置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正确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四、古代诗歌鉴赏(一)鉴赏诗歌的形象知识点总结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包括:(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正确解读诗歌的关键,也是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高低的体现。因而,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常规题型。一、解读意象要结合诗意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特定的内涵,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常用一些特定事物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借助这些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比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梅象征高洁等。在高考备考中,可以对一些特定意象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认识和了解。在解读诗歌时,抓住诗歌所选用的特定意象,无疑是找到了一把钥匙。以意象为切入点解读诗歌,再依据诗歌的内容反观意象的作用,这样回答有关意象分析的试题才能准确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垃圾电厂供货合同范本
- 拆装彩板房合同范本
- 涟源市中考一模数学试卷
- 乙方拍摄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绿色农业病虫害防治与土壤改良服务协议
- 2025年矿产资源开采权质押风险保障服务协议
- 2025年高品质农产品加工专用耗材集中采购合同
- 2025年个人电子商务交易履约责任及连带担保合同
- 今年河南高考试卷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按揭房产买卖全程保障合同范本
- 《税费计算与申报》教学教案
- 乳腺癌化疗期的饮食
- 2024年高考真题-物理(贵州卷) 含解析
- 试岗期七天试岗协议书范文
-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提优卷)(含答案)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风的类型+冰川风、焚风、穿堂风、布拉风
- 第五版-FMEA培训教材-新版
- 基于品牌忠诚度的餐饮App的营销策略研究以“瑞幸咖啡”App为例
- 碳中和技术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共5套-北师大版)
- 2024-2034年中国机场非航业务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