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练习 人民版.doc_第1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练习 人民版.doc_第2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练习 人民版.doc_第3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练习 人民版.doc_第4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同步练习 人民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选择题1(2011厦门双十中学模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解析】题中未涉及私营工商业,排除a项;b项表述不合理,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 2(2011广东增城四模)下图准确反映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的是()1956年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 第一辆解放汽车开下总装配线夸张的宣传画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a b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新中国“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表述的事件符合,表述的事件发生在1958年,表述的事件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选c项。【答案】c 3(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 b.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d. 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解析】a、c两项的表述与1957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相符合;b项表述与1990年、2008年的情况吻合;都应排除。故选d项。【答案】d 4(2011河南息县)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答案】d 5(20113月青岛质检)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考察深圳时强调:“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是在强调()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答案】c6(2011西工大附中模拟)2008年6月10日新华网载文称,现在的广交会,已经从推销库存商品到应对世界贸易风暴,从以往的“出口商品交易会”变成“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全面展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化a. b. c . d. 【解析】解题时抓住从“出口商品交易会”变成“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联系教材内容可知d项正确。【答案】d 7(2011烟台一模)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a.建立4个经济特区 邓小平南方讲话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解析】本题结合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对应的重大事件回答。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选d项。【答案】d 8(2011西工大附中模拟)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提出了对当前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主张,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400亿美元。这些外交活动体现的是()a经济外交,表明中国要与世界共度危机b大国外交,在世界面前展示大国的风范c政治外交,表现出中国争霸世界的豪气d全面外交,确立在多极化格局中的地位【解析】 解题时抓住“2009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国际金融体系”和“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等关键句,判断a项正确。【答案】a9(2011嘉兴一中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收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史料时,发现包含如下内容的一份文献:“四、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份文献最有可能是()a中共八大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b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解析】 解答题时抓住关键词“价值规律”、“计划体制”、“商品经济”,可判断c项符合题意。【答案】c10(2011厦门双十中学模拟)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解析】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浦东开放是在1990年,苏联解体于199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选b项。【答案】b11(2011广东增城二模)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关键词“开放整个海岸”,教材中与此相符的是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选d项。【答案】d 12(2011江苏南通模拟)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编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中日贸易与中美关系无关,排除。中国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排除。【答案】c 二、非选择题13(2011广东省文综39)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解析】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别注意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从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围剿”)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要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面临的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第(3)问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第(4)问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14(2011潍坊模拟)民生问题历来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不能照抄原文)这些主张在当时是否实现?为什么?材料二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1985年45655172493611632008年45336195103451788826982增长值(倍)8.910.213.317.622.2(2)归纳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