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的几种检测方法- .pdf_第1页
锥体的几种检测方法- .pdf_第2页
锥体的几种检测方法- .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锥体 的几种检测方法 江西抚州利群机械厂 3 4 4 0 0 0 刘国瑞 1 在正弦尺上间接测量外锥体锥角 如图1 所示 其所垫量块 h尺寸可用下式计算 h s in a 1 式中z 正弦尺中心长度 a r c s i n 旱 2 将式 2 化为线性方程为 d 三 d h 一 一d f 一 而h h 一 dh f 一 z 一 f 一 误差为 谚 由式 3 可知 要使误差 最小 必 须使各部分误差的分 母尽可能的大 即 h 比z 越小越好 由此 可知 正弦尺测角误 差随被测角度的增大 图1 而增大 所以 正弦尺适合于测量小角度 知道了这个 道理 我们在测量锥度时 遇到较大的角度 最好不要 在正弦尺上测量 而应使用其他方法 在正弦尺上测量外锥体的具体方法仍以图 1 为例 将被测外锥体放在正弦尺上 并用橡皮泥固定 以防测 量时锥体转动或移动 然后将测微计测头移动到锥体母 线的最高位置 a 点 记住读数 a 然后将测微计测头移 到锥体母线最高位置 b 点 若锥角 O t 无偏差 锥体母线 应与平板表面平行 这时a点与 b点读数相等 若有偏 差 则上母线与平板表面就有倾斜角度 这时测微 计在母线 a 点及 6 点有读数差值 n 单位 m 则锥度 k的偏差按下式计算 t k 血 弧度 式中ll n b 两点间的距离 m m 若将 由弧度转化为角度 则 2 0 6 1 2 灵敏杠杆测量锥角2 较大的外圆锥量规 对于锥角 2 较大的普通精度的外圆锥量规 不便 于在 正 弦尺 上进 行 测 量 可以在万能工具显 微镜上用灵敏杠杆进行 测量 见图 2 这种测 量方法可满足外圆锥量 规普通精度 的要求 其 测量方法如下 图2 杆 首先在万能工具显微镜上装上引物镜 光学米字线 目镜 灵敏杠杆测头 把被测外圆量规顶在万能工具显 微镜两顶尖之间 然后移动纵 横滑板 上下移动主显 微镜使测头在外锥体的最大直径方向上接触 在横向读 出y 值和纵向 值 然后将灵敏杠杆测力方向转 1 8 0 前后移动横向滑板 使外锥体接触测头 再上下移动主 显微镜 使测头在外锥体的另一面最大直径方向上接 触 读出Y 值 于是 D Y 2 一 Y 松开纵向滑板 移动 纵向滑板为 f 的距离 固定纵向滑板 读出尺寸 值 则 f 一 f 值最好是整数 以简化计算 然后用 同样的方法读出 Y Y 4 则 d Y 4 一Y 3 这样即可接下 式计算其锥度值 D d 厂 用这种方法测量锥度 可补偿顶尖与测量轴线不平 参磊 工冷 加 工 呈 笪 塑 WWW m et alwo r k ing 7 950 com 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 双棒法测量大直径外锥体 当外锥体大直径大于 1 5 0 m m 而且锥体高度小于 5 0 ra m的特殊外锥体 制件或量规 不便于在正弦尺上 或万能工具显微上进行测量 我们采用了在测工上用双 棒法测量 不但能保证测量精度 而且能测量锥体的小 头直径 1 选用平测头 调好仪器 根据被测锥体直径的 大小 选取四棱样板直尺 将其放仪器工作台上 再将 洗干净的被测锥体放在四棱样板直尺上 锥体端面不得 有毛刺 如 图 3 所示 2 在 仪 器 两测头之问放上一 对圆棒 其直径为 d 在测长机上测 出尺寸 测 量 三次取 平均 值 取下直径为d的小 圆棒 再放上一对 直径 为 D 的大 圆 图3 1 被测锥体2 仪器测头 3 旧棱样板直尺4 仪器工作台 棒 测出尺寸 J 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3 根据测出的尺寸 L 和 以及两圆棒 d 和 D 即按下式计算出锥体斜角 O ta 一 詈 1 一 公 式 推 导 略 计算出锥体斜角 以后 锥体小头直径 d 可根据 测出的尺寸L 采用 也可以 但公式中的 D应改为 d 按下式计算 d l 2一 一 D 4 用配研法检查锥体 配研法也是我们常说的着色法 圆锥量规检定规 程 规定 在塞规圆锥面上 等分圆周均匀地涂上不少 于三条的兰油线 色层厚度 2 3 1z m 然后把塞规塞入 套规 使紧密接触 来回转动几次 转动角度 3 0 取出塞规 观察其接触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兰油的配制方法是用研成粉的普鲁士兰加全损耗系 统 j 油搅拌均匀 即可使用 这种配制方法 隔一段时 2 0 1 0 年第 1 6 期 WWW m et a1 wo r k in g 7 950 co m 参磊 工冷 加 工 间就会干燥而不能使用 这里介绍一种配制方法 即用 研成粉的普鲁士兰加全损耗系统用油 加润滑脂 搅拌 均匀 使用完毕后 加盖密封 以防切屑粉末混入影响 检测精度 可长期使用不干燥 一 般来说 在公差 中等精度 6 1 l 2 2 时 按配研法的极限误差是 2 4 用这种方法不能认为 是合适的 因为塞规的斜角可能接近上极限 用这种方 法校准误差时 所制成的套规斜角可能在公差带之外 用着色法来检 验高精 度 摩 氏 3号的公差 6 5 的套规 很难达到要求 但塞规按配研法来校准 套规 从而只有成对的制造 目 前仍用作套规的主要生 产检验方法 长度计量手册 中规定的用套规检查圆锥工件时 的检查方法与 圆锥量规检定规程 的规定大同小异 其他标准或工艺文件都没有规定具体的检验方法和要 求 因而在生产车间经常产生不同的检查结果 检验 人员和操作工人 用同一套规检查同一锥柄 接触情况 有差异 用不同套规检查同一锥柄 接触情况有差 异 计量室人员检查锥柄与上述情况也有差异 由于 这些不稳定现象 生产现场很难辨别工作与量规哪个有 问题 造成验收中的矛盾 这样的检查结果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与检验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操作经验有关 如着色 层厚度 着色的均匀性等 与 检验 操作方法有关 如配研时 的用力大小 转动角度大小 转 动次数等 与着色剂品种 精 度 浓度等质量有关 与量规 制造公差磨损程度有关 与量 规和工件圆锥 的形状误差有关 与检查时的环境温度有关 本文仅就工具锥柄在配研时 接触长度 2 不少于锥柄工作长的 7 0 的几种情 况加 以比较 和判 断 如图4 a 所示 锥柄大头接 触 小头有问隙 接触长度 f 0 G O T O B L B 1 判断零件是否加工完成 N 2 3 T 2 M6 后续加工程序 子程序设计 L N L I 子程序名 N1 R 2 R 2 1 N 2 I F R 2 0 G O T O F E N D 判断跳转语句 N 3 R 3 P G G 8 读 出当前加工原点 N 4 R 3 R 3 l 加工原点递增 1 N 5 G 8 R 3 调用递增 过的原点 N 6 END N 7 M l7 2 采用 M I L L P L U S I T操作系统H E I D E N H A I N公 司的 MI L L P L U S I T操作系统是一款在欧洲使用面很广且 比较成熟的操作系统 该系统可提供给用户 9 9个原点 设置 其调用格式为 G 5 4 I 1 一 G 5 4 I 9 9 机床提供的变量 参数为E 该操作系统原点调用可使用 E参数及计算功 能 其编程思路与 S I N U ME R I K 8 4 0 D 8 1 0 D相同 主程序设计为 N l E 1 n 每次加工装夹 的件数 N 2 G 5 4 t3 初始加工原点 N 3 G1 4 9 N 1 1 E 8 读出初始加工原点 N 4 M 5 4 G 1 7 加工状态定义 N 5 G 9 0 N 6 T 1 M 6 S 1 0 0 0 F 2 0 o 机床换出 1 号刀具 N 7 E 2 E 1 将加工 件数 El值赋到 中 N 8 G 5 4 I E 8 X1 0 0 5 4 0 0 调用初始加工原点 N 9 G 1 加工程序 N 2 0 G 2 2 N 9 9 0 0 E 2 E 2 1 调用宏子程序 N 3 1 G 2 9 E 3 N 9 E 3 E 2 O 判断零件是否加工完成 N 3 2 T 2 M6 后续加工程序 子程序设计 程序号 N 9 9 0 0 N9 9 0 0 N1 G 2 9 E 4 N 5 E 4 E 2 0 判断跳转语句 N 2 G 1 4 9 N1 1 E 5 读 出当前加工原点 N 3 E 5 E 5 0 O l 加 工原点递增 N 4 G 5 4 I E 5 1 0 0 5 4 0 0 调用递增过的原点 N 5 E N D 2 0 1 0 年第 1 6 期 WWW mot alwo r king 7 95 0 c om 参磊 工冷 加 工 通过使用上述程序 只需要在加工程序前将一次需 要加工的零件件数写入变量参数中 即可实现一次装夹 加工任意个相同零件 由上述程序可以看出 其编程格式相对比较简单 只需在普通的加工程序上进行部分改动即可实现 在 程序头加人参数赋值和读出初始加工原点两行语句 在换出每把刀具和加工程序之间加入参数赋值和调用初 始加工原点语句 在加工程序结束和调用下一把刀具 之间加入子程序调用和判断跳转语句 3 注意事项 1 所加工的零件原点设置必须为顺序递增的 同 时装夹加工的零件须与加工原点设置一一对应 2 初始加工原点调用必须为原点设置中最小的 3 加工的零件件数参数的赋值须为正整数 4 MI L L P L U S I T操作系统其判断语句 G 2 9跳转点 为程序语句的行号 在主程序使用中须根据具体情况设 置跳转语句的行号 4 结语 通过以上两种不同操作系统的程序开发 我们可在 设备工作台上一次装夹任意多个零件 装夹件数可由操 作者任意选择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一次装夹多个零件 通常可以共用定位工装和夹具 图 1方式具有方便装 夹 便于找正等特点 可节约零件加工中的辅助时间 更好地利用了数控设备的工作空间 提高设备和工装夹 具的利用率 进而提高零件的加工效率 MW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4 2 5 0 00 0 o 0o oo 00 0O 00 o 0 0o oo O O 00 o0 0 o o0 O0 0O 00 00 O 上接第 5 4页 图4 b 所示 锥柄小头接触 大头有间隙 虽然接触长度 1 t 7 0 L 因安装定位不可靠 可能造成刀具的摆动现 象 又不符合外圆锥锥度偏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