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精粹训练题(1).doc_第1页
高三语文专题精粹训练题(1).doc_第2页
高三语文专题精粹训练题(1).doc_第3页
高三语文专题精粹训练题(1).doc_第4页
高三语文专题精粹训练题(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精粹训练题(1)一、古诗文阅读(27分)(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2) ,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5)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6) ,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战国策)【注】誂:逗引,诱惑。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是有史的孝子。出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轸去楚之秦 之:到去 b.长者詈汝 詈:骂c.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与:赞同、赞许 d.陈轸果安之 果:究竟、到底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陈轸在秦王前为自己辩解的依据的一组是( )(3分)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 誂其少者,少者许之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 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a. b. c. d.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轸认为,他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目的是可以表明自己与楚国的真正关系。 b.陈轸认为如果他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不收留自己。而昭阳也不愿意跟他共事。c.秦惠王最终善待陈轸,只是因为他的口才好,连张仪也说不如他。d.张仪在秦王面前诽谤陈轸,陈轸以生动、形象、风趣的故事说明了自己去楚国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即复之楚,愿王杀之。(3分)译:_ _(2)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3分)译:_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几个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白朴一生悠游不仕。(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_ (2)本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一天早晨,爱斯梅拉达在屋顶上看到弗比斯十分激动,伽西莫多心里也很高兴,为爱斯梅拉达去找弗比斯却无功而返,而爱斯梅拉达却责怪他。从那天起,他不再到她的小屋来,但送给她一只狗做伴,并冒着生命危险打破了让爱斯梅拉达害怕的一个雕像,还唱歌给她听。(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希望有一个重孙子,想早日给高觉新提亲。觉新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使某几个有女儿待嫁的绅士动了心。来说媒的人很多,觉新的父亲和继母商量、选择后,只剩两家,而这两家请来的媒人情面同样大,他父亲就用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名字分别写在两方红纸上,在祖宗的神主面前祷告后,拈起一个,亲事就这样决定了。(家) c、冯云卿利用放高利贷,盘剥压榨农民,在金融市场上自称“公债通”。为了探听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行情,挽回败局,使用“美人计”直接要求女儿冯眉卿接近赵伯韬,女儿答应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女儿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个“多头”,实际赵伯韬做的是“空头”。冯云卿拿出姨太太的积蓄一万两银子,做了一个“多头”,结果冯云卿落得个人财两空。(子夜) d、陪审员们热烈地交换着感慨。而后,商人、上校、店员等认为玛丝洛娃无罪,首席陪审员虽然反复强调说认定她参与投毒证据不足,却又坚持她既犯有毒害人命罪,又犯有盗窃罪,在大家争论得头昏脑胀时,首席陪审员说:“我们认定她有罪,但没有蓄意抢劫,也没有蓄意盗窃财物。”可却没在答案写上“有罪,但未蓄意杀人”。 (复活) e、张飞领命前行将至,巴郡太守严颜教军士上城坚守不出,张飞几番杀到吊桥,又被乱箭射回。张飞于是教马军下马、步军皆坐引严颜出敌,无效后又改教三五十个军士于城下叫骂,仍无效。张飞又生一计,传令军士四散砍打柴草寻觅路径,而后将计就计让假张飞迷惑以为得计的严颜,自引军伏击,生擒严颜后,紧随逃跑的川兵进入并占领了巴城。(三国演义)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红楼梦第十五回)这是王熙风答应净虚老尼的话,请简述她所答应之事的来龙去脉。 (2)葛朗台去世后,拿侬的待遇有何变化,请简述发生在拿侬身上的故事。(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注由:仲由,字子路。求:冉求,字子有。赤:公西赤,字子华。兼人:指勇气有两个人的大。财:同“材”。私淑艾:靠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 (1)请用以上选段的词语填空。(2分) 选段孟子把教育的方法概括为五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最需自主探究的一种是“ ”;选段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 ”。 (2)以上两个选段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原则?请结合选段简要说明。(4分) 答:_ _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论续书的不可能 俞平伯红楼梦是部没有完成的书,所以历来人都喜欢续它,从八十回续下的,以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两种:(1)高鹗、程伟元续的四十回,即通行本之后四十回。(2)作者姓名,及回目均无考,从后人的笔记上,知道曾有这么一本的存在。至于从高本百二十回续下的,如红楼圆梦、绮楼重梦却一时也列举不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这必有一个原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续书人才短”这个假定。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我深信有这一层根本的阻碍,所以我的野心,仅仅以考证、批评、校勘红楼梦而止,虽明知八十回是未完的书,高氏所续有些是错了的,但决不希望取高鹗而代之,因为我如有“与君代兴”的野心,就不免自蹈前人的覆辙。我宁可刊行一部红楼辨梦,决不敢草一页的续红楼梦。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地。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手段,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像。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事文艺者的应具有的诚实。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办法,是抛弃这个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决的困难。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的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因为表现了你的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的个性,时时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而且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文学不是专去叙述事实,所以虽知道了事实,也仍然不中用的。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的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但谁能有这种了解呢?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作者而已。再严格说,作者也只在一个时候,做书的时候。我们生在百年之后,想做这件事,简直是个傻子。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我们哪里还有续红楼梦的可能?如果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所以摔了一跤。我并不责备高鹗的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傻的事情。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高鹗的失败,大概是如此,以外都是些小小的错误。我所以每作严切的指斥,并不是不原谅他,是因为一百二十回本通行太久了,不如此,不能打破这因袭的笼统空气,所攻击的目标,却不在高氏个人。这篇短文的目的:一则说明我宁写定这一书(红楼梦辨)而不愿续红楼梦的原因;二则为高鹗诸人,作一个总辩解,声明这并非他们个人的过失;三则作“此路不通”的警告,免将来人枉费心力。10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表明作者不愿续红楼梦的缘由。b.说明作者写红楼梦辨的原因。c.声明高鹗续书的失败是时代局限使然。d.告诫现代人续红楼梦是枉费心力。11在作者看来,“凡续书的人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12写出作者关于高鹗续书的评价。(3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惊喜的窗木就飘出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就这样,一部分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我想起千年的礼仪,民间自有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务作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母亲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古中国的偶像,是自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我站在窗前,嗅着淡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我小小的母亲,她权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在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1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中描写了众多生动活泼的植物和动物,写了雕有简单的图案的窗框渲染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 b第二段中的韭菜白菜葱和花椒四种寻常植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温情与浪漫,这是因为母亲的视角看窗外的万物都是有情的。 c母亲将一封封信比作透过窗格的月光,想象这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等她收阅,表明了母亲对幸福的渴望。 d第五段暗示了母亲也许是寡居的,或是可能经历过爱情的挫折,即便如此,她依然用想象安慰自己,安静而安详地生活。 e“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 “我”在夜里浮想联翩,用想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安详、阔大悠远的画面。14第三段画线的“天地生命的颜色”的内涵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5关于本文的主题有“精神返乡”、“怀想母亲”、“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等不同理解,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 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 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有人说,她是不是怕了?是不是累了?当2009年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后,人们欣喜地发现,那个犀利、孤傲、指点江山的龙应台依然还在。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触及到一段敏感的国共历史,一遍遍地质问:战争,有胜利者吗?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 “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有删节)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龙应台的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丰富;而她的简单体现在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热爱故土,关注人性,坚守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b、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利,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以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c、龙应台的野火集笔锋凌厉,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d、龙应台的杂文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去关注公共问题,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她的胆识和气魄,是男士无法企及的。e、龙应台写家庭亲情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越写越小了。14龙应台的作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请分条作简要概括。(4分) 15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来源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3分)冷浪漫精选了“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了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却 (很少被人知道)的科学知识。它以通俗化的语言,对那些“冷冰冰”的科学知识进行生动活泼的 (qun)释,让深奥的理论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这些文章,既给人以科学的教益,也获得美的享受。 (1)请在处根据“很少被人知道”这一意思,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答: (2)请在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3)处有语病,请改正。(1分) 答: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整合主要信息,给“悲剧美”下定义。(3分) 悲剧美是一种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悲剧美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 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 悲剧美通过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来体现对美的肯定 答: 1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 “亲”即“亲爱的”一词的简称,最初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称呼,后逐渐在网上走红。2011年高考结束,南京理工大学用“淘宝体”发出了短信:“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此后,8月1日外交部微博上出现这样的招聘广告:“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可见“亲”字火到了什么程度。请对“亲”的流行,发表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7分) 五、写作(70分)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有学者在评价金庸时认为,一部射雕,表面上是写武侠,骨子里却全是至情至性的文人。最称心如意的是那个旷世的黄东邪,他有一个自己的岛,外人的进入是不被允许的。这岛上桃花盛开,山石奇秀,他有箫有剑有明月有好风有爱女有一望无际的大海,因此他懒得与人往还,因为他只爱他自己的岛那只有他那样智力的人才配居住的岛。难怪有人说,做人一定要学黄东邪:你可以顽皮,你可以偶尔犯点邪气,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别人无力进入的、只属于你的美丽的岛。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龙岩一中2012届高三二模(热身考)语文答案一、古诗文阅读(27分)(一)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1)芳菲菲其弥章 (2)沙鸥翔集(3)浩荡离愁白日斜 (4)凌万顷之茫然(5)惠风和畅 (6)银瓶乍破水浆迸(二)文言文阅读(15分)2.c (与:结交、亲附)3.d (是楚人两个妻子的表现,没有点名结果;不能作为辩解的依据。陈轸强调自己没有不忠,不是依据。)4.c (秦惠王善待陈轸是因为他认为陈轸说得很对,是张仪在诽谤。)5. (1)如果他要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即”,应解释为“如果”,“复之”可译为“重回楚国”。)(2)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反问句及宾语前置句,“见”表被动,应翻译出来。)【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泄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您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秦惠王说:“陈轸怎么还敢去楚国呢?” 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贤卿说出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认为你必然去楚国,而寡人也知道你将去楚国,何况如果你不去楚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陈轸说:“如此我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和判断,而且可以表明我与楚国的真正关系。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老的!客人问:年老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老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现在楚王是位贤明君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跟臣同朝共事。我如果离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 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惠王说:“陈轸到底要往哪里去?”惠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仔细地看着我说:我陈轸一定要到楚国去。我实在对他无可奈何。便问他;你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了!陈轸说:不但张仪这么说,就是路人也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的国君都想要他做臣子;孝己敬顺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想他做儿子。所以,卖给别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就有人要的,一定是好仆妾;被人遗弃的妇人,仍旧嫁在她的乡里的,也一定是好女人。我陈轸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国还要我做什么呢?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说得很对,便好好地对待他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1)答案:用“黄芦”“白蘋”“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絢丽多姿画面,提供了渔夫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从而表现了渔夫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致;同时点出此时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的“秋江”做了伏笔。(每点1分) (2)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渔夫形象。诗中渔夫生活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过着像鸥鹭那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寄寓了自己厌弃功名、鄙弃官场、流连山水甘心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品格情操。(每点1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7ac (a伽西莫多不是心里很高兴而是很不高兴,不是送小狗而是送小鸟)、(c 冯云卿不是拿出姨太太的积蓄一万两银子而是给女儿做嫁妆的一万两银子,不是直接要求女儿冯眉卿接近赵伯韬而是拐弯抹角暗示女儿冯眉卿接近赵伯韬)8. (1) 参考答案:长安府府太爷的小男子李衙内想娶张金哥。(1分)可金哥已与长安守备公子订了亲(1分),张财主想与守备退亲,守备不答应,两家打起官司。(1分)净虚老尼请王熙风帮忙让守备退亲。(1分)王熙凤派手下(旺儿)假托贾链名义,叫人写了一封信请长安节度使摆平此事。(1分)(2)参考答案:葛朗台去世后,欧也妮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她的保护人和朋友拿侬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2分)加上原来的六百法郎,拿侬有了一分相当不错的嫁妆。(1分)不到一个月,她便嫁给了欧也妮物业总管,(1分)虽然拿侬此时已经五十九岁,生的也不好看;但还是不少人羡慕这位大总管,认为他捡了大便宜。(1分)9 (1)私淑艾 答问 (2)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于“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根据冉有退让和子路好勇的不同个性,分别给予鼓励和压制,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概括2分;说明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从“教亦多术”角度作答亦可。)参考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糊涂了,大胆地来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做事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勇气有两个人的大,所以我打压他。” 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点化的,有成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三、现代文阅读10.c(高鹗续书失败的原因作者没有提及“时代局限”,此项属无中生有)11.(1)续书人的才情有限却不自量力地续书;(2)原书作者的个性与续书者的个性万难融洽,有活泼泼表现个性的好文章难续;(3)续文学作品不是续学术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4)原书中人的性格与环境只有原作者才最了解,即便是作者也只有在创作时才了解。 (每点分,答出其中三点即给3分)12.(1)高鹗的续书是失败的;(2)高鹗的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3)高鹗在表现活泼泼的个性(人格)方面是完全失败的,此外都是些小错误。(每点分,答全三点给3分)。(1)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13ad(b是以“我”的视角写的,而不是从母亲的视角;c应是将“透过窗格的月光”比作“一封封信”;e“宁静安详”不准确,应该是“波浪壮阔”。)14(1)指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2)指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内心的美好的品质。(每点2分,共4分)15【观点一】: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第一段“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第四段母亲与植物在劳动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美好关系,第六段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为朋友,以及“人世悠远、天道永恒”的结尾,全面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情感互哺,彼此尊重的主题。【观点二】:精神返乡。第一段“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提示我们“气息”是“我”精神返乡的阳光通道。文中多次描写“我”站在母亲的木格窗前,透过我的眼睛而非透过母亲的眼睛看乡间的泥土及各种动植物。第九段再次点出“我”的返乡者的身份。眼前的一幅山村夜色图景,美丽而且精致。若不是返乡者如何在深夜时分依然伫立窗口,“涨潮的声音”是“我”内心情感的波涛。【观点三】:怀念母亲。开篇第一段就点题,松木成了窗,窗则成了母亲瞭望世界的眼睛。第三四五段集中叙写了木格窗前母亲的生活母亲的内心的愁苦。第七段写菜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