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质论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1根据原文,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和“质”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其中“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c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d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d“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b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c“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6题。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醮:改嫁。 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4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阕:破、缺 b孔明言教何碎 碎:破碎,国破 c周门人方之游夏 方:把并列、等同 d孔明与言者无己敌 敌:敌对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3分)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7.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5分) 8.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5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1分)9.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云销雨霁, , ,秋水共长天一色。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0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 李赋宁(19172004)陕西蒲城人,西方语言文学大家,中国外语界的一代名师。 面对李赋宁这样的人物,恐怕很多人对于英语的概念都得修正:1946年,出身西南联大的李赋宁到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英文系深造时,乔叟和莎士比亚对于他来说,都算是“驾轻就熟”的题目,难度不足。于是他选择了古英语研究作为博士方向,这是连欧美优等生都认为太过艰深,视为畏途的领域。 莎士比亚不须说,历来被全世界奉为英语语言文学的标志;乔叟何许人也?写出坎特伯雷故事集的他被尊为“英国诗歌之父”。 什么叫做英语好?这个问题沉甸甸地压在国人心上,以致有这样的段子:某君说自己英语好,托福多少多少、gre多少多少。英语系学生一听笑了,哑巴英语,god,你能用英语自如交流吗?英语专家一听笑了,跟谁交流,god,你能背诵莎士比亚吗?老先生一听笑了,莎士比亚,god,古英语呢?法语呢?德语呢?拉丁语呢? 抛开个中戏谑意味,李赋宁确实当得起这般传奇式的“老先生”。他的学博才高久有定评,通晓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古英语和古代希腊语等多种语言,治学范围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等学科,开设过专业英语、专业法语、古英语、英语史、拉丁语、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英国文学、莎士比亚研究、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莫里哀专题及汉英翻译等课程。 后来成为外交部长的李肇星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他还记得第一次上李先生欧洲文学史课的情景:铃声中,先生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向学生微微鞠躬问好后,说:“comrades,let me tell you a story,a very short story(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小故事)” 故事是关于古希腊诸神的。在李肇星听来,“先生的语言简洁流畅,语调平缓,并无刻意的抑扬顿挫,但在平实之中充盈着高雅。我和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原来,美好的学问竟可以这样朴素。” 多年后,李肇星作为外交官多次见到英国女王,他发现,西方学者津津乐道的“皇家英语”或“钦定英语”(queens english)竟也以这般简洁为美。很自然的,他“不禁又忆及李先生的小故事”。 李赋宁对于英语发音的要求应该是相当苛刻的。他留学耶鲁时,以英语好而名世的林语堂来耶鲁演讲,李赋宁的评价居然是:“他的英文虽然写得很地道,但英语语音、语调却不很好。” 这是一种天赋,李赋宁从小就已显现出来。11岁时,他随家从西安迁到北京,转学到北京的小学上学。老师让他站起来朗读课文,他用陕西话,同学们纷纷举手,指出他的发音错误。他心里觉得委屈,再去学校时,整整一周不开口说话,当他再次开口时,竟全是标准的普通话了。 许多回忆李赋宁的文章都怀念曾经有过的那个年代,中国英语学界人才济济,除了他,还有杨周翰、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查良铮(穆旦)等大家,“如今,那一代英杰都逝去了”。 在耶鲁时,李赋宁曾和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同学王佐良、许国璋,以及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周珏良通信,相约共同回国执教,“我教中世纪,佐良教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国璋教18世纪,珏良教19世纪”。 “这就是绝配!”后人感叹。 英语算不上好的我,曾听过被李赋宁夸奖为“发音好”的学生王式仁的“英诗选读”课,如今内容早已记不起来,惟独记得王教授用舒缓而纯正的英式英语朗诵莎士比亚的商籁体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以及他分析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诡谲意象,脑中云里雾里,耳边却兴意盎然。 想来王教授也该到离开讲台的岁数了,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是否还有幸聆听纯正而怀旧的英语。不是为了运用,多数人也许永远也达不到这一步,而只是为了在自己这一生中,有这么一次能感受到除母语之外另一种语言所散发出的逼人的魅力。 国人纷纷开始“疯狂英语”了,英语水平俨然已成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关键标准之一,然而老先生们也纷纷离去,还有谁在怀念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美吗?所有语言都是美丽的,散发着魅力的。大概我们现在学习的英语已经变了味道,远远差于李先生所讲的英语。那么我们自己的母语说得又怎么样呢?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a什么叫做英语好?这个沉甸甸地压在国人心上的问题,本文作者用了不少现象去研究。b以英语好而名世的林语堂来耶鲁演讲,李赋宁的评价居然是:“他的英文虽然写得很地道,但英语语音、语调却不很好。”这一细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了表现他的率真、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c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和当下巨大断裂和反差,有着更深刻的体察。“前辈已逝,不可追”的深沉感喟,并非文人套语,其中包含的是对现状严峻的省思和对历史温热的情感。d作者为了追踪一个人在当代留下的痕迹,煞费周章地检索资料,寻找亲友和学生,他常是敏锐地从大量素材中抓取最有表现力的细节,然后用特写式的笔法勾勒出来,只需短短几句,便画面感十足。作为中国外语界的一代名师,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表现了李赋宁先生的风采(4分)作为学生,你认为李赋宁这样的人物能否适应当今高中英语教学?(4分)文中介绍李赋宁先生的博学才高时,提及他通晓的外语语种至少7种,治学范围涉及六大领域,开设过的专业课程13门以上。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谈谈你今后想让学识广博还是想让学识专精。(8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1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最近热映的电影白鹿原,角色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连配角也栩栩如生,令人难忘。b美国各地最近出现多起野鸟及河鱼集体暴毙事件,相映成趣的是在台湾省的台中县也发现有100多只野鸟暴毙,原因正在调查中。c欧盟内部发展不平衡,南方国家像希腊、葡萄牙,由于缺乏改革动力,经济问题积重难返,财政窟窿越来越大。d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周而不比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1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曾经火爆一时的北京二手房市场在新年遭遇寒冬。记者昨天从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了解到,元旦后第一周,北京二手房成交量较上月同期相比,同比下降了八成。b武王伐纣前天下号称八百诸侯,其中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的部落联盟,如姬发在尚书牧誓里着重提到的那几支盟军庸、蜀、羌、髳、微、卢、彭、濮。c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认为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d市民平时生小病时,早已习惯了直接到药店购买一些otc类药品来缓解症状,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市民买药时不知如何选择。1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 , 。 , 。 ,既是学塾的基本教材,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人文的基础。周代的学童识字课本史籀篇被奉为中国最早的识字课本在蒙学的教材和教育方法上用力颇多,成效斐然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十分强调蒙学的意义几千年以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承前启后它是一个从开始识字起,就建立起来的启蒙基础教育蒙学书在周朝就已开始出现,历史相当悠久a b c d五、写作(40分)1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956年,普布洛桑然巴的第三只眼睛(the third eye)一书在西方出版,书中的主人公前额长着第三只眼睛,通过这只眼睛能预知未来,这使得third eye的引申义(人偶然具有的直觉洞察力)为西方读者所熟悉。半个世纪来,第三只眼睛成为西方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也随之带动“第三只眼”的引申义在汉语交际中的流行。“第三只眼”即不以寻常的眼光,而是换个角度以更客观、全面、透彻的眼光看问题。 请以“第三只眼看 ”(横线上可填入“太原,莫言获奖,出国热”等等)为题,结合自己的感悟与认知,写出你的体会或表达你的见解。文体不限,800字左右。山西大学附中2012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a(中国古代用文和质评论人物时,“文”应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西,而“质”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a项中的“文”与“质”是古代文论中的意思,张冠李戴)2.d(此项对“质”和“文”的含义表述,是人们一般的理解。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3.b(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是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充分条件)4c(a。停止,完;b、琐碎;d相等) 5c(“为人正直”文中没有说到。“未能调回京城任职”的原因是朝中没有人帮助他,而不是“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 6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得分点:则,侧息,解) 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白其书”1分;“以”,因为1分;“清慎”,“ 清廉谨慎”,1分;“弗之劾”,宾语前置1分)7.“月黄昏”为两诗营造气氛、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黄昏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2分),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2分)8.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犹有”二字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两者各有其妙。9.略10.(1)dc(a不得分,本文作者没有研究什么叫做英语好这一问题,b不得分,这一细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了突出李赋宁对于英语发音的要求应该是相当苛刻的。)(2)学博才高:在通晓的外语语种、治学范围及开设的专业课程等方面,均有建树。学问朴素:语言简洁流畅,语调平缓,并无刻意的抑扬顿挫,但在平实之中充盈着高雅。影响深远:他的学生受其影响,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母语之外另一种语言所散发出的逼人的魅力。(3)不能。今天英语教学的特点:为了分数而学习。忽视英语的使用和交流。缺乏文化的积淀。(此题答案有开放性,包容学生的观点)(4)观点一:注重专精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极地科考船涂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汛应急培训基本知识课件
- DB65T 4083.4-2017 双语教育资源库 第4部分:功能要求
- 大数据分析市场分析与应用
- 膳食纤维改性-洞察及研究
- 广告合同(期刊上刊登)(样式一)5篇
- 名阳补充协议3篇
- 捐建餐厅协议书7篇
- 建设工程借款合同模板常用版4篇
- 部队夏天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混凝土搅拌运输施工方案
- 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
- 光伏电站组件清洗方案计划
- T-CFA 030501-2020 铸造企业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 当代中国外交(外交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外交学院
- 护理工作中的冲突与管理
-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准则
- 《社区调查报告》课件
- 2025-2025学年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 《胸腔穿刺术》课件
- 《人才选用育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