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称象.docx_第1页
21.称象.docx_第2页
21.称象.docx_第3页
21.称象.docx_第4页
21.称象.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称象一、教材简说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时,可抓住第四自然段重点朗读,借助自制的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二、学习目标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4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三、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生字的呈现。本课生字比较难读,可直接利用生字条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再结合词句进行生字的识记。教师要根据当地方言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发音指导。2生字的识记。熟字加偏旁:干杆到倒主柱形近字比较:称秤住柱像象3识字的巩固。(1)抓错游戏。老师故意读错音,让学生判断对错。如,“柱子”读成“”,“称象”读成“”,“一艘大船”的“艘”读成“”。老师故意写错字,让学生纠正。如“一杆称”、“四条退”、“义论”等。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及时巩固生字的音和形。()转字盘认字。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分画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转字盘中间钻个孔,削一根又短又细的竹签做中间的轴,让纸板能转动。在黑板某一处作个记号,把转字盘放置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4写字指导。本课写字指导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1)“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2)“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迁移到“像”字;(3)“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最后三笔的笔顺是“竖、横、横”。要注意“在”“再”二字字义的区别。(二)朗读感悟1学生一边看多媒体动画(事先自制课件)或挂图,一边听教师范读,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里介绍了称象的哪几种办法,说说对这些办法有什么看法。3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4老师小结:曹冲称象的办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宰了,就用石头,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曹冲的办法实际上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这一点,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来,老师可以适当点拨。5鼓励学生创新,启发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曹冲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好的,你还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三)实践活动学习讲称象的故事,鼓励讲出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先在小组内讲,再派代表在全班讲。回家后可以讲给爸爸妈妈听。四、教学设计举例(片段)巧用实验突破难点1曹冲称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听第四自然段录音,边听边看课件或纸片教具的演示。2学生自己再读读这段课文。弄清楚:要称出大象的重量,第一步怎么做?(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条线)第二步怎么做?(赶象上岸,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步再怎么做?(称船上石头的重量)第四步怎么做?(把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3与官员提出的方法比,曹冲的办法好在哪儿?(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宰大象)学这篇课文,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简单弄清称象的四步做法就可以了。主要是为了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科学、合理而简便,并为比较清楚地讲故事打下基础。至于曹冲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怎样借鉴官员的方法等不必分析讨论。五、资料袋1称象纸片教具做法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截水面,画上蓝色的水纹;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的石头。教具的大小要易于操作、便于观察。2改进曹冲称象的办法举例(1)人搬石头太重,可用大吊车。(2)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3)让人上船,比赶动物上船更方便。3故事:聪明的徐文长我国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徐文长。他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过人。有一次,老师想考考学生的智力。他问学生:谁有办法做到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这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不把鞋底弄湿?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拎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湿透了。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一试。”只见他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用手提起桶上的绳子,利用水的浮力,减轻了人和桶压在桥上的重力。桥没有被压低,他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儿也没湿。大家一致赞叹:徐文长真聪明!智慧,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品质。科学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的园地里有无数伟大的发现和创造;军事家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战争的舞台上导演了一出出有声有色的活剧;企业家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创造了数不清的财富。智慧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智慧给生活增添了许多瑰丽的色彩。本组教材,无论是识字5的猜谜语,还是四个太阳、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借助本组课文的学习,他们会了解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到水的乌鸦,知道古时候有位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的司马光,认识善于思考、想出称象妙法的曹冲。本组课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主题来编排。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了,则是一种创造。指导本组课文的学习,可先引导学生读导语,从整体入手。提示学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本组课文,初步感知每课内容。并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围绕专题, 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课文要少讲解,多感悟。几篇传统课文最好能有新的教法。愿我们的学生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让智慧的火花点燃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教学设计学科名称:一年级下册称象所在班级情况特点分析:本班学生人数为40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1人。这些小朋友非常活泼、好动、调皮,幼稚。行为习惯各个方面都比较随便:想说就说,想站就站,学习习惯更是一片空白。而好习惯的养成将对学生一生有益,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养成好习惯无疑是学校生活中的重中之重。教材分析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活动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官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本故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人很会动脑筋,知道他们是怎么称象,同时通过故事来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上,而让学生知道通过量的守恒的原理,我们可以进行量的替换。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了,也相对来说较难,因此我把这个故事分成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而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地、生动地复述故事,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称、曹、议、论、秤、砍、块、沉、线、止、然、量”12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遇事要开动脑筋,平时多观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重点、难点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学生把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与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进行对比。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解决办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找到了称大象的巧办法,实验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人们用秤称一些东西,想知道那件东西的什么?(对,那东西有多重。)可是,你见过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二)初读课文:1了解课文内容。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3分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2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4)指导朗读。3学习第二段(1)指名读第2段,思考并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4)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再读这句话,读出官员们疑问语气。(5)朗读第2段。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二)回顾第1、2自然段。(三)学习第3段。1朗读第3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些称象的办法。引导学生抓住这段的主要内容。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的重量称一称?官员们是怎样说的?这个办法行吗?(先引导学生把第一种办法概括为“造大秤”,再让学生理解第3句话,了解这个办法不行的原因是因为谁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这杆大秤。)3读第4句,说说第二种办法是什么?为什么也不成。(联系曹操得到象时高兴的心情,认识把象割成几块称的办法更不成。)4读最后一句,说一说“摇头”和“直摇头”有什么不同。(“直摇头”的意思是不住地摇头,表明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曹操的态度。(四)学习第4段。1朗读第4段,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1)从“才七岁”体会出曹冲的年龄怎样。(年龄太小了)(2)这么小的年龄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谁能分步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呢?(3)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演示称象过程的前两步。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第二步:把“象”拿出,往“船”上装演示用的小石子,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船舷”“为止”等词语的意思。)第三步:称一称船上石头。着重理解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第四步:知道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着重理解知道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知道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是一样的。2朗读第5段,思考:用曹冲想出的办法称象,结果怎样?(1)“曹操微笑着点点头”,说明什么?(对这个办法很满意)。(2)“果然”说明结果和预想的一样称出了大象的重量。3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的办法的?讨论:(分成小组或同桌)(1)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造大秤的办法,想到了什么?(曹冲想:大秤没有人能提得起来,船却能装得很重很重的东西,可以用船做秤。)(2)曹冲听了官员们议论宰象、称象块的办法又想到了什么?(用石头代替象块。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可知道象的重量)4你向曹冲学习什么?(启发学生从两方面学习)。(1)曹冲用心听别人的议论,积极动脑筋想办法。(2)曹冲善于观察和学习,知识丰富,知道船在水里下沉的程度与重量有关系。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肯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变得聪明起来。(五)分析识记字形,完成本课作业。1读生字卡片,分析字形组词语。(1)比较“称”和“秤”字音字形相近,字义不同。(2)“曹”和“线”的笔画笔顺。曹:上半部分的笔顺为,下半部分是“日”字,共11画。线:左边是绞纟旁,右边的笔顺为:共8画。(3)“块、议论、砍、沉止”等字利用熟字识记。2完成课后第2题,会用“直”“才”“到底”造句。3完成课后第3题,读这段话,再抄写。4把这篇课文内容讲给别人听。课堂练习我会填 d xing yu go yu d tui xing s gn zh z( ) 又 ( ) 又 ( ) ( ) 像 四 根( )子 。写一写读一读ba you xi li b shou de z xi xi li把 有 下 列 部 首 的 字 写 下 来 。亻:_ _ _ _灬:_ _ _ _填空第一次没唱好。我_唱了一遍。妈妈,让我_看一会儿电视吧。丁丁能把字写好,我_能写好。读读说说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_一边_一边_。作业:1请你写几句话夸夸曹冲。2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办法做一做实验。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小朋友们听。附录: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年版)曹冲(字仓舒) 生年:196 卒年:208 曹冲(196-208),字仓舒,曹操最小的儿子。曹冲称象的事情流传千古,曹冲在称象时不过六岁。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的这一年,曹冲夭亡,年仅十三岁。曹操为其哭泣时,曹丕来安慰曹操,曹操说道:“仓舒之死,对我来说是不幸,可对你们来说却是大幸!”曹丕称帝后,追封曹冲为邓哀侯。少年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出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合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自问自答: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