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二历史8月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 原 五 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8月) 高 二 历 史 (文)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c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d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孟子和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3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体现了孔子a.仁的思想 b.中庸的思想 c.礼的思想 d.教育的思想4“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5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这段材料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 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 d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6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盲”。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削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7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对这一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a.地理环境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b.自然条件与政治发展有一定联系 c.洪水泛滥是促成战国纷争的因素之一 d.国家统一是社会安定的前提 8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到统一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9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汉初的政治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1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 格物致之 b. 心即理也 c . 发明本心 d . 致良知11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 格物致和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2.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13.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曾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思想受到“五四”以来激进派的追捧。据此推测正确的是a、作者不赞同“存天理,灭人欲”思想b、作者本人主张“依法治国”c、五四运动中追捧此思想的原因是它比较符合白话文的写法d、作者支持朱熹的思想主张14朱熹在其编篡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16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民主共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18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9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 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 b. c. d2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揭示了明朝灭亡的社会根源c宣扬复兴昔日老庄之学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21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 .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22 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23下列哪一人物在其著作中破除“唯风土论”思想,指出“风”指气候条件,“土”指土壤等地理条件;还指出棉、豆、油菜等旱作技术的改进意见,特别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田耕作管理技术,提出了“精拣核(选种)、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诀;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的是 a徐光启 b郭守敬 c祖冲之 d贾思勰24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 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2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二非选择题:26(14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组别材料结论东汉组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晚清组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请回答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老百姓)。丞相臣李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私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所不弃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经之通谊也。令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及今上(指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候田鼢为丞相绌(通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史记儒林列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李斯和董仲舒的建议涉及到什么根本问题?各自主张如何?(8分)秦始皇与汉武帝是如何实施的?直接后果有何不同?(6分)对此你得到了何种启示?(4分)28.(18分)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明夷待访录原臣材料二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君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6分)针对材料一存在的现象,顾炎武提出何种解决方案?理由是什么?(4分)综合材料一、二,指出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结合材料三和时代背景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评价。(6分)太 原 五 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8月)高二历史答卷纸(文)题号1-25262728总分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非选择题:26.(14分)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