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透视初次级成本要素多 数国内ERP软件并不区分FI和 CO模块,只有1个财务系统,而SAP不同, SAP将集团财务分割成FI和CO两大模块,既相互关联,有相互独立,成本要素可认为CO科目,成本要素首先被划分为两大类:初级成本要素和次级成本要 素。初级成本要素即会计科目通常是损益类科目,也就是说,必须首先建立好损益类科目(Tcode:FS00)才能创建初级成本要素 (Tcode:KA01)。 还有一种叫次级成本要素的东西,作为CO模块专用的内部成本要素,它被专门用做分摊、内部作业分配、RA分析、成本核算单和内部结算等,下图显示的是初级成本要素类别和次级成本要素类别。 成本要素类别很多,下表列举出最常用的成本要素类别的用途: 最常用的成本要素类别为初级成本要素的1类型和次级成本要素的42和43型,CO科目中的次级成本要素,国内很老财务用户往往难以接受次级成本要素,因为 次级成本要素不是国内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科目, 换句话说,就是不大符合准则,虽然至今次级成本要素已经广为接受,且被人说称谓为SAP AG的”伟大创新”,有人说,喜欢标新立异的,去做了设计师;喜欢因循守旧的,去做了会计师;两边都不大讨好的,就混Sap财务顾问, 真的是创新吗? 非也,现在来个换位思考,让次级成本要素也成为真正的会计科目,财务业务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制约,是由不得创新的。以最常用的42/43型次级成本要素 为例,分别介绍: 42型分摊次级成本要素: 42型次级成本要素用于费用分摊,按照Sap,费用必须过帐到一成本对象,最典型的成本对象为成本中心、各式订单或WBS元素3大类, 订单或WBS元素的费用通常采用”结算”(Settlement)的方式转出,对于成本中心的费用分摊(Cost Allocation)有两种方式,英文分别叫Distribution(中文译为分配)和Assessment(中文译为分摊),分配将成本费用使用原 科目“平行结转“,而分摊则使用42型分摊成本要素”汇总结转“,分摊就是将成本中心规集的各项费用汇总后打包分摊出去,打包有两种方式:单一打包:将成本中心的各项费用(包括初次级费用)通过单一的42型次级成本要素(Assessment Element)分摊出去,比如将制造费用成本中心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租入固定资产租赁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 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运输费,保险费等打包成1个名称为”制造费用结转”的次级成本要素分摊到产品。显然,这是多对一的关系,“多进 一出”是分摊的特点。分摊结构:将成本中心费用使用分摊结构(Allocation Structure)分类打包转出,分摊结构实际上包括多个42型次级成本要素。典型地,如将某辅助车间的各项费用按产品成本项目结转至产品成本(在 SAP中,通常是结转到生产工单,即基本生产成本),管理人员各项工资费用和职工福利费到“工资福利”次级成本要素;折旧费用结转到“折旧费” 次级成本要素等。显然,这是多对多的关系,“多进多出”是分摊结构结转的特点。*系统默认订单或WBS元素禁止分摊,只能使用结算,但是并不意味订单不能使用分摊,可以通过Tcode:BS12可允许其进行分配和分摊作业。如无特殊说明,分配分摊通常是指针对成本中心 简单理解,分配就是平行结转,分摊就是汇总结转。分摊结构后台配置要点:后台配置中可以配置好“进出”对应关系,Sap非常严谨,你不用担心某个“进入”的费用要素被重复配置到两个“转出”的次级成本要素,通俗地讲,不会出现 “一女二嫁”的情况,使用分摊结构必须注意,分摊结构对应配置中,必须包含成本中心所发生的所有费用科目,所有,你需要担心的是,如果新增加了某个费用科 目,且在成本中心过帐,分摊结构中却没包含,比如新增了一个“设计制图费“科目且在该成本中心发生,可以想象,系统将无法知道“设计制图费“将从哪转出, 成本中心费用也就无法结平,系统会提示相应错误,要求你重新增加相应配置,补充“设计制图费“科目。综上所述,42型次级成本要素不过就是结转会计/费用科目而已,因此,次级成本要素不是什么创新,恰好是画蛇添足,多 次一举,它将造成FI和CO模块的数据不一致,如果废弃42型次级成本要素,完全可以FI模块直接建立一专门的只用于结转禁止手工过帐的会计科目,同时产 生初级成本要素,就可以保证FI和CO使用相同的费用科目过帐,在本章下节“第二节 期末统驭”将详细分析。43型作业类型内部成本要素: 说到43型次级成本要素就要谈谈作业类型,作业类型也算是sap的 一个小创新,作业类型是成本费用承载体,它是虚拟的、过渡的成本对象,这种说法可能很抽象,如果我问用最简单一句话概括产品的生产费用组成,你可能会答” 料、工、费”,管理会计强调成本应严格建立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控制程序,通过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和分析,科学组织,精心管理,使成 本尽量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成本管理中也大量运用标准成本法和预算控制法这两大技术方法,对于”料”,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法,期末再通过差异分配还原为实际成,对于” 工、费”,它不象材料,材料以实际存在的物质为成本载体,而象人工、折旧和其他费用,Sap就借用了作业类型这个东西,也就是说,可以理解43型次级成本 要素是作业类型对应的应计费用要素,每个作业类型都唯一对应到一次级成本要素,从某种角度,采用计划成本法的原材料和作业类型的处理方法思路有很多相同之 处,都是平时以计划价格发出,典型地,比如发到生产工单,期末原材料和作业类型都要重算实际价格,这样的设计思路,可以保证制造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工单完全 满足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和分析,工单建立时,就能知道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计划成本通过产品的生产BOM计算出来,而广义的BOM恰好是包括产 品的” 料、工、费”,这是事前计划;产品生产过成中,会有材料消耗和作为作业类型的人工、折旧和其他费用以计划作业价格消耗,如果生产过成中材料、人工超标,可 以随时查找原因,这是事中控制;期末工资发放完毕和折旧计提完成,作业类型会进行实际价格计算,并重估工单,然后工单的基本生产成本结转到产品, 核算。如果同国内财务软件一样,等期末工资发放完毕、折旧计提完成和计算出实际原材料价格再核算产品成本,只满足了财务核算要求,没有满足管理会计需 求,Sap的产品工单设置有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成本管理功能强大。综上所述,43型次级成本要素不过是应计型会计科目而已,同理,如果废弃43型次级成本要素,在FI模块增加专门用于 作业类型的禁止手工过帐的费用科目,是可以保证FI和CO使用同样的成本要素过帐的。有人会问,既然如此,还要作业类型干什么?比如人工,完全可以使用 “应计科目”事先将部分职工薪资费用计入生产工单,如果你家ERP一定要这样设计,理论上应该也是可行的,核算似乎没有问题,期末只要“应计“还原为”实 际“就行,将使用作业类型做中间载体,可以更方便满足财务核算和管理会计的双重需求。有人可能又要说,按照你的说法,如果42/43型次级成本要素可以废除,FI和CO数据一致,数据Double,形成冗余,那还要CO模块干什么?理论上 确实如此,如果企业在sap中没有计划,不要预算,CO分配分摊是什么?无非是费用结转,完全可以移植到FI模块,如果单纯只需要核算,你还要CO干什么 呢?事实上,一些销售企业CO模块只使用了诸如成本中心、内部订单和利润中心等CO主数据而已,因此,接下来的”第二节 期末统驭”将继续探讨次级成本要素到FI费用科目的映射和FICO数据的一致性保证。*本节并非鼓吹废除CO模块,据说CO恰好是Sap引以为豪功能最强大的模块之一,我的意思是,尽量让FI和CO数据保持完全一致,包括成本要素的使用,毕竟CO功能太多,我强调的是,如果企业使用了极少的CO功能,从财务报表分析上看,尽量只走FI一个模块就行。作为会计人员,其实预提科目使用的并不频繁,因为预提的基础是前期已经有大量数据来总结出该预提的金额。90型成本要素: 可以为任何资产负债表科目建立一90型成本要素,如果Tcode:KA01无法为资产负债表科目建立成本要素,你需要一个补丁,为什么需要90型成本要 素,原因在于,Sap科目只有一级,如果需要更明细的核算且又不想增加会计科目或者增加科目也难以达到核算要求,则可以使用采用此法,比如,某企业想统计 各项目所花费的现金,现金科目只有1个,此时,新增明细科目是不明智的,因为项目可能动态增加,此时,通过建立90型统计成本要素,各项目建立成本统计内 部订单,就能达到要求。第二节 期末统驭SAP集团财务模块设计的突破是将财务和成本业务数据分开,两模块数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重要纽带是成本要素,比如FI费用记帐,通过费用科目对应的 初级成本要素同步自动过帐到CO;而CO模块的分配分摊重过帐操作也能将业务数据传递回FI模块,只不过这个传输在Ecc版本前,不是实时传输,而是期末 传递,因此,CO分配分摊不产生会计凭证是不大准确的,确切地,是要等到期末统驭时产生会计凭证,保证FI和CO数据一致。为什么sap4*或以前版本不设计CO分配分摊时同步产生会计凭证呢?我牵强附会两个主要原因,也可理解为内存和外存(磁盘空间)的双重考虑:首先,初级成本要素,初级可以理解为”原始”费用,保留费用的业务原貌,生产性制造企业的费用分配分摊流转可能非常复杂,先在CO模块折腾,避免同步在 FI模块产生大量垃圾结转凭证,浪费磁盘空间,如集中在期末结帐完毕后才进行统驭,也就意味允许用户在CO模块反复折腾,当自我觉得折腾差不多时再过帐到 财务,有次,我问一家企业,月结完毕为什么不上报报表,答曰:不急,先观察观察兄弟企业表现和利润指标是否达到,苗头不对冲销月结步骤重来,设想一下,如 果有笔不小的费用在管理费用和生产成本间分摊,”纠正”下分摊权数是可以调整出些当期利润的,不再细述。其次,当初设计应该是出于性能考虑,才采用期末异 步统驭的技术,本人特意关注下了Sap的ERP产品发展: 1972年,五位前IBM公司系统工程师创建SAP1973年,发出第一个财务软件RF,后来的R/11979年着手开发R/2系统,将原来单纯的财务模块向生产管理等模块延伸。80年代末,开始研发R/3,这套语言是采用C和ABAP4编写90年代初,那时比较普及的个人电脑以CPU命名,286/386,普通配置多是1M左右内存,甚至低于100M的硬盘空间,据说当年比尔.盖茨同学说过 一句名言: “无论对谁来说,640K内存都足够了!”,足见当时内存空间多么宝贵,自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出现,个人电脑的使用越来越傻瓜化,你只要有力气点击 鼠标就行,而90年代或更早前使用过Dos操作系统的,一定不会忘记在Config.sys如何分配那可怜的1M内存, 受当时硬件技术的制约,性能考虑非常关键,因此在Sap47 ERP中,还保留允许异步(异步传输操作通常是期末统一过帐)数据传输的配置,典型的如:) Tcode:1KEF利润中心帐套8A,Tcode:GCL2特殊功能分类帐0F这意味FI过帐时,出于当时硬件限制和性能考虑,是允许不实时产生利润中心凭证和特殊分类帐数据的,在当前的硬件条件下,这种考虑已经多余,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如今看来甚至显得可笑。*比尔.盖茨的DOS操作系统最早设计时,PC机的硬件系统只支持1M字节的寻址空间,DOS操作系统只能管理最多1M字节的连续内存空间,在这 1M内存中,又只有640K被留给应用程序使用,它们被称为常规内存或基本内存,其它384K被称为高端内存,是留给视频显示和BIOS等使用的。在 1982年,640K内存对微型计算机来说显得绰绰有余,人们甚至认为,640K的内存可以用来干任何事。所以盖茨先生后来改口道:没有想到互联网的如此 高度发展,640K已远远不够。从小父母教导不要浪费粮食,小学有篇课文,说的是周恩来总理将掉在饭着上的米饭捡起来吃掉的故事,足以让现在的一顿能吃掉数十万的公仆们汗颜,换到物质高 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教导就起作用了,有位朋友为了教导她喜欢挑食的独生女儿珍惜粮食,大谈他从饭吃不饱的经历,结果她女儿泪流满面答:老爸,你是不是因为 没吃饱饭才跑到我们家的! 没有挨过饿的朋友永远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没有用过破旧电脑的同学永远不会真正理解机器性能的重要,也难以理解当年Sap设计师们的良苦用心。实例了解FICO期末统驭 期末统驭是历史问题,Sap ECC新版本可以启用实时统驭,CO分配分摊重过帐能同步过帐到FI模块产生财务凭证,那么为什么要做期末统驭呢?原因非常简单,就是CO业务操作如分配分摊重过帐没有同步产生FI凭证。; 还以电话费为例,负责IT运维的信息中心交纳一笔10000元的电话费用,FI过帐会计分录:借:通信费4200160000(成本中心:8200021400功能范围:0001管理费用,同步过帐到CO模块): 贷:银行存款*Sap中,只有建立了初级成本要素的损益科目在FI记帐时才会过帐到CO模块,产生CO凭证,CO模块的凭证可能是单边的,不讲究借贷平衡,也就是说,CO中只过帐成本费用数据,CO的”借”方可理解为成本费用的”归集方”,是相对”转出方”/”贷方”而言。期末,将信息中心820002140电话费用分摊到以下四个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8200032001: 功能范围0002销售费用 业务分部 2000成本中心8200021700: 功能范围0001管理费用 业务分部 2000(有文章): 成本中心8200018012: 功能范围0003制造费用 业务分部 3000成本中心820001501B:功能范围0004生产成本 业务分部 2000假设使用CO分配(Tcode:KSV5),每个成本中心分配2000元话费,分配执行后”CO分录”参考如下图: 注:图-23的”FA”和”PFAr”分别表示功能范围和伙伴/对方/接收方的功能范围。 同Ecc版本的实时统驭不同,分配没有实时FI凭证产生,但是CO模块,通信费已经分出了6000元到别的功能范围,注意此时,2000元从信息中 心820002140到同是管理费用功能范围0001的成本中心8200021700,费用属性保持不变,也就是说,CO执行分配后,FI模快的通信费- 管理费用还是保留原来的10000元,但CO中,已经有6000元分别进入销售费用、制造费用和基本生产,将造成FI模块和CO模块的数据不一致,因此, 你需要进行期末统驭。如果走图-1去查看“会计核算凭证”,可以看到只有利润中心凭证明,如果启用了利润中心模块的话,利润中心凭证见下图: 上图的利润中心凭证300002000如果”转换”为FI凭证描述,就是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4(基本生产) 贷: 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4(管理费用) 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3(制造费用) 贷: 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4(管理费用). 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2(销售费用) 贷: 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4(管理费用) 其实,这也正是FICO期末统驭的效果,那么为什么分配产生利润中心凭证呢?首先,应该还是考虑性能的历史原因;其次,CO-PCA利润中心毕竟属于大CO模块的一个子模块,因此就从CO凭证了。 期末统驭执行:执行期末统驭Tcode:KALC,测试效果如下图:上图的效果和分配时实时产生的利润中心凭证效果一致,但不尽相同,它产生了5个会计凭证,不是1个, 如上图,只不过FICO统驭时只产生财务凭证(FI Doc.)和特殊用途分类帐凭证(SPL Doc.),SPL是什么?它是大FI模块下的一个子模块,因此SPL凭证和FI凭证同步产生。FICO统驭凭证分析 如果将8000元通信费用分配,其中6000元分别进入销售费用、制造费用和基本生产费用,FICO统驭为什么不直接只产生1个会计凭证而是要5个会计凭证呢,该会计凭证比如如下: 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4(基本生产)! 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3(制造费用) 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2(销售费用) 贷: 通信费4200160000 6000元 0004(管理费用)原因在于,我们可能需要业务分部报告,业务分部在Sap中可以描述为业务范围(Business Area)、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或穿插在利润中心主数据中的报表段(Segment),分部可能需出具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如果跨业务分部的费用分摊,将涉及内部应收应 付,因此,Sap借鉴了个过渡科目比如叫”业务分部调整”,这科目由Tcode: OBXM/OBXN定义,从而保证业务分部报告的平衡,因此,Ecc版本中该科目被称呼为“零平衡科目”。 本例中,业务分部2000的成本中心820002140的通信费2000元分配到成本中心8200018012制造费用时,是业务分部为3000,跨了业务分部,因此,我们合并看5张FICO统驭凭证,合并分录为: 贷:通信费4200160000 4000元0001(管理费用) 分部2000 - 凭证1借:分部调整 6100000000 -4000元 分部2000 - 凭证凭证1从业务分部2000转出通信费-管理 4000元到同一业务分部其他费用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2(销售费用)分部2000 - 凭证2 贷: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2000-凭证2 凭证2 业务分部2000分配通信费-管理 2000元为销售费用0001-0002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4(生产费用) 分部2000-凭证3) 贷: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2000-凭证3凭证3 业务分部2000分配通信费-管理 2000元为生产费用,0001-0004贷: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0001(管理费用) 分部2000 - 凭证4, 借: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2000 - 凭证4凭证4从业务分部2000转出通信费-管理 2000元到其他业务分部3000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3(销售费用)分部3000 - 凭证5贷: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3000-凭证5凭证5 业务分部3000接受从业务分部2000转过来的2000远通行费用 假设不考虑业务分部报告出具,比如凭证1-3就是同一业务分部2000,可以不体现分部调整科目,此时统驭FI凭证就完全同利润中心凭证,现在考虑业务分部报告,则必须保证业务分部的借贷平衡,将凭证4和凭证5合并,合并分录效果如下: 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3(销售费用)分部3000 - 凭证5 贷: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0001(管理费用) 分部2000 - 凭证4借: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2000 - 凭证4贷: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3000-凭证5 来分析一下该凭证,分部调整科目6100000000实际上是分部间的内部往来科目,因此它不带功能范围,功能范围是随成本对象派生出来的,通常只有成本 费用类科目才用功能范围,凭证4和凭证5合并分录可以理解为:业务分部3000使用了分部2000的费用,因此需要体现3000对2000的内部往来,合 并分录整体看来,业务分部2000和3000借贷都是平衡的,而每个会计分录的借贷平衡是分部资产负债表平衡的基础。在“第二章 总帐 第二节 货币类型”也提过,Sap 的会计分录中的借贷平衡已经不仅仅是体现在公司代码层次,还要体现在业务分部层次和平行货币维度,复杂度可想而知。实际上,前章已经阐述Ecc版本的实时 统驭+在线凭证分割,只不过在Ecc版本中,是将上面5个分录合并为1个会计分录而已,Ecc分录效果如下:借: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2(销售费用)分部2000 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4(生产费用)分部2000通信费4200160000 2000元 0003(销售费用)分部3000贷:通信费4200160000 6000元0001(管理费用) 分部2000借: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2000 贷: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3000相对而言,Ecc设计更加简洁。现在你已经非常明白Tcode: KALC期末统驭的作用,简单理解:就是FICO数据调整以求两模块数据同步。更深入理解期末统驭 还有些细节,其一,你可能没有注意,就是通信费从信息中心成本中心分配到同是管理费用成本中心8200021700时,由于费用属性不变,期末统驭 是不产生会计凭证的,这以为,如果CO分配分摊重过帐结算等业务如果不跨功能范围和业务分部只有CO凭证,不再产生财务凭证,Sap大概是认为费用属性不 变,业务分部不变,没有必要再做调整,这样的设计完美吗?其二,看第二个细节,KALC期末统驭分录只带功能范围,不再带成本中心,这也好理解,因为如果再带成本中心,统驭时就又将费用计入比如制造费用成本中 心,麻烦就大了,生产费用永远结不平衡,这样存在一个小问题,比如将信息中心820002140电话费 2000元分配到制造费用成本中心8200018012,统驭后从FI看电话费-制造费用确实为2000元,同CO模块一致,但是,我无法从FI模块看到 制造费用成本中心8200018012的电话费,如果还将信息中心820002140电话费 2000元分配到另1制造费用成本中心8200018013,从FI模块看到的是电话费-制造费用总数4000元,无法知道具体成本中心消耗数,如果要分 析,则必须从CO模块去分析。 现在,假设一超级集团的数据仓库项目和报表体系统一设计规划中,并不想使用CO模块,尽量将财务分析报表从FI单一模块取数,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庞 大的集团,分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诸多分子公司,如果能抛弃CO一个模块的数据,可以节省多少磁盘空间,可能有人就要问,为什么我要犯傻呢,如果我不用 CO分配,我直接增强1个“FI分配“,说白了做帐将费用分配到其他成本中心而已,这个“FI分配“底层逻辑就是手工过帐,期末,将信息中心 8200021400电话费用分摊到以下四个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8200032001: 功能范围0002销售费用 业务分部 2000成本中心8200021700: 功能范围0001管理费用 业务分部 2000成本中心8200018012: 功能范围0003制造费用 业务分部 3000成本中心820001501B:功能范围0004生产成本 业务分部 2000“FI分配“直接做帐参考分录如下:m3 C; o, n, Z9 u/ sH借:通信费4200160000成本中心8200032001 2000元 0002(销售费用)分部2000通信费4200160000成本中心8200021700 0001管理费用 业务分部 2000通信费4200160000成本中心8200018012 0003制造费用 业务分部 3000通信费4200160000成本中心820001501B 0004生产成本 业务分部 20000 y4 ?9 y: T1 贷:通信费4200160000 8000元0001(管理费用) 分部2000借: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2000 贷: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3000& 这样,从FI模块中就能直接查找出各部门/成本中心的通信费用。更符合国内习惯成本结转思路 人过而立,真正感觉到人生就象日历,过一天翻一页,翻一页少一天,曾在一项目,6年时间,上百人马折腾,人仰马翻的,前几天做了一个梦,遥想当年,如果让我带领一套人马,应该已经设计出一套完整ERP系统出来了,惜乎,无语!已经详细地分析了Sap FICO统驭的前世今生,如果你再深入想象一下,那还要CO分配分摊赶什么? 是的,如果我是ERP设计师,我会将CO分配分摊等成费用结转业务移植到FI模块,为什么呢?因为成本费用的结转是和FI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从某种角 度,再结合“本章 第一节 透视初次级成本要素”对最典型的42/43型次级成本要素的分析,Sap的初次级成本要素不是创新,今天看来,恰好是“画蛇添足”,但是,这并不意味放弃 CO模块,CO承担的任务将保留计划预算功能,它依旧有自己的位置。 在谈下关于分摊的统驭,在本章“第三节 费用结转方案实例”将更详细描述,有个资深财务顾跟我说次级成本要素不是会计科目,我回答道:如果对Sap了解分三重境界,初级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 水;中级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高境界,见山依旧山,见水依旧水,因此,我认为你的视界不过依旧停留在第2层次而已,假设某企业的电厂有电费次 级分摊到辅助生产车间水厂,次级要素电-分摊不是水厂的费用?当然是,因此,次级成本要素也是费用要素,也就是费用科目,分摊42型次级成本要素是专用结 转费用科目,现在将上例变通一下,将信息中心8200021400电话费和培训费打包为 “次级成本要素“办公费用分摊“分摊到以下四个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8200032001: 功能范围0002销售费用 业务分部 2000成本中心8200021700: 功能范围0001管理费用 业务分部 2000成本中心8200018012: 功能范围0003制造费用 业务分部 3000成本中心820001501B:功能范围0004生产成本 业务分部 2000则期末FICO统驭中,由于Sap中分摊42型次级还真没FI费用科目对应,因此,系统默认将所有的次级成本要素在过帐时共同使用一个叫” FICO统驭”(本书使用科目编码: 6100000001)的科目来过帐,参考统驭分录如下:借:FICO统驭6100000001 2000元 0002(销售费用)分部2000 FICO统驭61000000012000元 0004(生产费用)分部20000 FICO统驭6100000001 2000元 0003(销售费用)分部30007 贷: 6100000001 6000元0001(管理费用) 分部2000借: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2000 贷:分部调整 6100000000 -2000元 分部3000) 由于Sap系统默认所有的分摊次级成本要素都统一使用该” FICO统驭”科目,比如还有制造费用分摊到水厂,因此,从FI模块,将无法知道水厂发生的电费和制造费用究竟为多少,而不得不转到CO模块去分别读取 “办公费用分摊”和”制造费用-分摊”2个次级成本要素。同样,如同前面探讨,将CO分摊功能移植到FI模块问题就解决了。FICO统驭配置 实际上,Sap4*版本的FICO统驭是可选的, 图中Tcode:KALA-激活统驭分类帐;Tcode:KALB-撤消激活成本要素分类帐,默认甚至上不激活统驭帐的,这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商铺租赁合同转让及租期延长补充协议
- 2025滨湖菊园园林园艺产品销售与养护服务全面合同
- 2025房地产项目智能家居系统升级精装修工程合同(项目编号:SG20250003)
- 2025冻猪白条冷链仓储配送与电商平台合作合同
- 2025橱柜家具销售合同范本专业定制家居解决方案
- 2025年集装箱租赁及运输代理合同范本
- 2025年文化旅游项目成本预算及控制建议合同范本
- 2025定向智能交通系统合作协议书范本:智慧城市建设
- 2025版唐代离婚协议书:针对唐代家庭财产继承的离婚协议
- 2025房地产总经理任命书及年度工作计划与考核协议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幼儿文学课件完整版
- DB6101T3128-2022养老服务规范 助餐服务
- GB/T 21709.8-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8部分:皮内针
- 资本论第三卷讲义课件
- 离心式压缩机试车记录
- 穴位敷贴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 冷却塔投标文件
- 地下室开槽引流方案
-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结题报告
- 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