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3.2.1真题预测+新题快递.doc_第1页
中考语文 3.2.1真题预测+新题快递.doc_第2页
中考语文 3.2.1真题预测+新题快递.doc_第3页
中考语文 3.2.1真题预测+新题快递.doc_第4页
中考语文 3.2.1真题预测+新题快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预测新题快递一、(2012揭阳模拟)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回答15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答:_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_(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_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答:_二、(2012清浦模拟)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15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臣本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深入不毛( )(4)遂许先帝以驱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以伤先帝之明 故为之文以志b.不求闻达于诸侯 万钟于我何加焉c.先帝不以臣卑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故五月渡泸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翻译下列句子。(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译文:_4.作者回顾了对其人生有重要影响的三件往事,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答:_5.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联系选文内容,请对诸葛亮的立身行事和做人处世作简要评述。答:_三、阅读核舟记选段,回答15题。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高可二黍许 ( )(2)神情与苏、黄不属 (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4)珠可历历数也 ( )2.请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_(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_4.从选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5.“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表达了作者_的思想感情。四、(2012江苏调研)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回答15题。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辍耕之垄上 ( )(2)天下苦秦久矣 ( )(3)为天下唱 ( )(4)固以怪之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失期,法皆斩。译文:_(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译文:_3.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1)_;(2)_。4.下列各句中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d.(又间令吴广)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5.读贾谊过秦论中的一段文字,结合上文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赢:担负)粮而景(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山东(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这段文字与陈涉世家(节选)中陈胜怎样的预见相一致?请你把陈胜的预见写出来。(用原文回答)答:_(2)两段文字写的都是陈胜、吴广起义,但在表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答:_五、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回答14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面山而居 ( )(2)聚室而谋 ( )(3)投诸渤海之尾 ( )(4)始一反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杂然相许。译文:_(2)如太行、王屋何?译文:_(3)甚矣,汝之不惠!译文:_3.智叟与愚公之妻都反对移山,他们的观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的观点和态度分别是什么?答:_4.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答:_六、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14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皆若空游无所依 ( )(2)隶而从者 ( )(3)以其境过清 ( )(4)不可知其源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文:_(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_3.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答:_4.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_七、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完成14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参与)b.肉食者鄙 (地位低)c.战则请从 (跟随)d.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_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_答案解析一、1.【解析】选b。“昏”应为“昏暗”。2.【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第二、三段先写水,后写山,最后抒写感慨。可选取原句作答。答案: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要从读者的角度思考,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表述写景的好处。答案: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4.答案:(1)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2)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5.【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第一问:全文先写景,后抒怀,对景物发出的感慨自然在景物描写之后,可摘取原句作答。第二问:结合对上一问的答案分析。答案: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二、1.答案:(1)平民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人烟稀少的地方 (4)奔走效劳2.【解析】选c。c项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之”依次是“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中的“于”依次是“在”“对”;d项中的“故”依次是“因此,所以”“原来的,旧的”。3.答案:(1)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啊。(2)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识别采纳正确的意见。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4.【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概括三件事要抓住第段进行梳理、归纳,语言要简洁。分析目的要结合本文写作背景及写作缘由出师北伐来理解、阐述。答案: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托孤。表明自己的忠诚,表明自己的志向,陈述北伐的理由。(或:表达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陛下,出师伐魏的决心。)5.【解析】要结合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紧扣“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一角度答题。答案:他躬耕南阳,恬静安闲,节俭自律;不求闻达,不为功名所累,不为琐事而烦;胜不骄,败不馁,勤勉于家事国事天下事,志向远大,感知遇之恩,而不忘报国之志;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1.答案:(1)大约 (2)类似 (3)同“屈”,弯曲 (4)分明可数的样子2.答案: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3.答案:(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4.【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归纳能力。可根据“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体会其“小”;根据“八扇”窗上刻着对联,刻着五个人,可见所刻物件之“多”;从船头三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及舟子的神态、动作,足见其雕刻之细腻、逼真。答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5.答案: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四、1.答案:(1)停止 (2)苦于 (3)通“倡”,首发 (4)以为怪2.答案:(1)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杀头。(2)士兵们(或:士兵中)到处谈论(晚上发生的事情),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3.【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根据文中相关语句“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进行概括。答案:(1)置书鱼腹 (2)篝火狐鸣4.【解析】选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交代了陈胜、吴广的身份,不能表现陈胜的谋略。5.【解析】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云集响应”是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着重表现的内容之一。陈胜对这一情况的预见在选文第二段中的语言描写中可找到答案。答案:为天下唱,宜多应者。(2)【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要在细读两段文字的基础上找不同,但要始终围绕“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找。答案:陈涉世家中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过秦论中的这段文字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五、1.答案:(1)面对着 (2)家 (3)相当于“之于” (4)通“返”,这里是往返的意思2.答案:(1)纷纷表示赞成。 (2)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你太不聪明了!3.【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人物描写及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第一问,先回答相同点,可抓住“且焉置土石”“其如土石何”回答;不同点可抓住“其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分析人物态度的不同。第二问,愚公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智叟的态度主要体现为“笑而止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答案:第一问:相同:都认为没有办法来安置挖下来的土石;不同点:愚公之妻是提出疑问,含着关心;智叟是责难和讥笑,是轻视愚公,讥笑愚公不自量力。第二问: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