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轴”和河南话“信球”的渊源臆说(文王路).doc_第1页
北京话“轴”和河南话“信球”的渊源臆说(文王路).doc_第2页
北京话“轴”和河南话“信球”的渊源臆说(文王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话“轴”和河南话“信球”的渊源臆说(文/王路)来北京后,我才知道这么个词:轴。意思是倔,认死理,驴脾气。查查辞典,“轴”字并没有相近的义项。其实,“轴”的原字,应该是“纣”,商纣王的“纣”。纣,就是马緧。(说文。)马緧,是马车屁股后边的那根皮带。凡是车,都有纣。车纣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不一样,古代以函谷关、潼关为界,往东,周、洛、韩、汝、颍,也就是河南一带,叫鞧,或者叫曲绹、曲纶。函谷关往西,也就是陕西一带,叫纣。(扬雄方言。)緧,鞧,是一个意思,写法却不一样。鞧也可以当动词用。当动词的时候,辞典里的例句是:大辕马鞧着屁股往后退。周禮冬官考工記说,牛车在下坡的时候,得緧着牛的屁股。这里的緧,就有较劲、对着干的味道。北京话里“轴”字的意思,大概是从这儿来的。但“緧”和“鞧”并不读“轴”,而是读“球”。云南有个古宗族,会在鞧上缀上金银宝石。(清朝余庆远维西见闻纪。)但在汉地就没那么讲究,乐府诗陌上桑里,罗敷的丈夫身居高位,也仅仅是“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没见马緧上挂着宝石什么的。马屁股上套的是皮带,但驴屁股上常常套的不是皮带,而是一根棍子。清朝王筠说文释例里解释说,是因为驴的屁股比马窄,所以要加根棍子让它变长些。这样,马用的就叫緧,驴用的叫纣,也叫“纣棍”。清朝梁同书直语补证里也说:“驴后络以横木,俗名纣棍。”河南坠子小黑驴唱词有:“五花笼头垂缨子儿,紫檀木旋了一个驴纣棍儿。”纣棍的两头,用绳子拴着鞍子,防止鞍子前后滑动。高岗传里有个民谣:“三个缸缸两个空,一个不空放根驴纣棍。”在西北,“纣棍”常常被说成“臭棍”,大概因为纣棍在驴屁股下边,“纣”和“臭”又读音接近,就演化成了“臭棍”。西北有谚语讽刺把过错赖到别人头上的人:“驴不行了怨臭棍,人不行了怨女人。”“纣棍”也叫“驴扭棍”。金瓶梅第58回,潘金莲拿鞭子抽秋菊,潘姥姥过来夺鞭子,说:“为驴扭棍不打紧,倒没的伤了紫荆树。”这里的“驴扭棍”,就是说秋菊。可见在明朝的时候,“驴扭棍”已经用在市井之间作骂人的话了。不过,早在唐末五代,就有用“驴纣”来形容人的说法。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古尊宿语录里都提到过这则故事:赵州禅师和侍者文远斗劣。所谓斗劣,就是比谁能把自己说得下贱。谁不如对方说得下贱,就输给对方一个糊饼。赵州说,我是一头驴。文远说,我是驴胄。赵州又说,我是驴粪。文远说,我是驴粪里的虫。赵州就问,你在驴粪里边干啥呢?文远说,我在里边过夏天。赵州说,糊饼拿过来吧。这里的“驴胄”,就是“驴纣”。五灯会元里也讲到了这个故事,但五灯会元成书于南宋,第二次刻书时已经是元代。恐怕是编书的僧人普济或者是刻书人吃不准“驴胄”的意思,或是没看清,就把“驴胄”当成了“驴胃”。要是驴胃,意思就不通了。你说你是驴,我说我是驴屁股下的纣棍,才显得我比你劣。说驴胃,就体现不出来。大概是因为读书人很少亲自赶驴驾马,而赶驴驾马的人,只知道驴屁股下的那根棍子读作“驴纣”,却不知道该怎么写。到南宋的时候,只是按照这个读音来乱写,就有写成“驴轴”的。南宋张杲的医说中,就写成了驴轴。也不能怪他,毕竟,人家不是正经读书人,只是个郎中。医说中说,驴轴可以用来治疟疾。将驴轴上的灰垢,用水洗了,取其汁,和面成弹丸状,做成烧饼两枚,发疟疾前吃一枚,疟疾后再吃一枚,就好了。但疗效恐怕不可靠,因为这条是张杲从洪迈的夷坚志中引的。夷坚志是本笔记小说,流传到今天,缺了一部分,张杲引的这条,恰恰在亡佚的那部分里边。所以,不知夷坚志里写的到底是“驴纣”还是“驴轴”。说到驴轴,还有个有意思的词,车轴汉子。车轴汉子,是形容汉子壮实。最早是骂人的,后来,大家搞不清楚原意,就变成中性的了。唐朝时候,关中人把关东人戏称为“车轴汉子”,因为关东人吃榆树叶子,车轴一般是榆木做的。陈龙传里说萧军是“典型关东车轴汉子”。其实这里搞错了。萧军是东北人,陈龙传说的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而“关东车轴汉子”里的“关”,不是山海关而是潼关和函谷关。潼关以东,叫做关东。潼关以西,叫做关中或者关内,是长安附近。岑参诗“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就是那里。关东人被叫做“车轴汉子”,生气了,反过来称关中人“驴轴汉子”。说“驴轴汉子”,是因为关中人吃苜蓿,而苜蓿是喂驴马的。苜蓿是汉朝传到中国的。史记大宛列传说,大宛人用蒲陶(葡萄)酿酒, 大宛马喜欢吃苜蓿。汉朝派使者取来,才开始在中国种植。后来外国使者来的多了,离宫别馆旁,种的都是葡萄、苜蓿。苜蓿在嫩的时候,或者闹饥荒的时候,人也吃。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长安中乃有苜蓿园,北人甚重之”;“陕西最多,用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传言为苏东坡所写的艾子杂说里讲过一个故事。立春的时候,有个村里的老头,提了一筐苜蓿给艾子,说苜蓿刚生出来,没敢尝,先送给你尝尝。艾子非常高兴,说劳烦你送这么新的苜蓿给我,我吃了之后,再给谁吃呢?老头说,你吃了之后,我就割了喂驴。苏东坡还有一首诗戏用晁补之韵,提到马吃苜蓿。苏东坡调侃晁补之喜欢吟诗,说吟诗不能挡饱,就像凤凰吃竹子只能挨饿,哪里比得上驽马吃苜蓿能养得肥呢。我知道你忍着饥饿诵诗的时候,口水早翻腾得像布谷鸟那样了。至今,甘肃西北的民勤一带,还有谚语:“天窗上吊苜蓿,给驴种相思。”我家在豫南一带,当地有方言叫“找苜蓿”,是挨批评的意思。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以为那三个字是“找没趣”。但“没趣”一词在当地并不单独用,而且不读成“木趣”。后来,知道驴吃苜蓿,我就豁然开朗了,因为有句骂人的话叫“带个找苜蓿的脸”。原来是骂人是驴。后来,渐渐演变成“找骂”的意思了。说到河南方言,还有个词读作“信球”。网上也有人写成“衅球”。衅球,有残忍而痴傻的意思。比如,丈夫家庭暴力,把妻子或孩子的腿打折了,别人就说他衅球。我猜测,“衅球”的“球”字,应该是“鞧”。因为常和“衅鞧”一词连用的两个同义词是“牛血”、“驴血”,也是形容人残忍暴虐。“衅”字,本义是杀了牲口,用血涂在新制成的器物的缝隙中。比如衅钟、衅鼓。左传里,秦国和晋国在一个叫肴的地方打了一仗,孟明视被俘,后来被放掉的时候说,感谢晋公没拿我们来衅鼓。杜预注说:“杀人以血涂鼓,谓之衅鼓。”孟子里,梁惠王见人牵着牛从堂下走,问牛去哪,回答说牵去衅钟。赵岐注说,杀了牲口,涂在新铸的钟的缝隙里,叫衅钟。周礼春官大祝提到一个词,隋衅。郑玄注说,隋衅,就是荐血,用血来祭祀。鲁迅诗“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衅”。“衅”字既和血有关,可以推想,“衅球”的“球”字应当和牲口有关,因此,很可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