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_第1页
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_第2页
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_第3页
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_第4页
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洛阳三大城区语言对比研究:人类在工业化初期的语言接触和语言选择中国工业区语言研究的一个实例:洛阳市的语言使用情况洛阳文化研究组提 要 研究工业化初期新兴工业区子弟(工业区的第二代人)的语言选择,对研究人类工业化进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语言发展,有关键性意义。洛阳市1950年代以来形成的方言区、混合区、普通话区三大城区并立的现象,是中国工业化初期语言文化状态的缩影。本文在长期实地观察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洛阳市三大城区的语言状态(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布与使用情况),研究了洛阳市的一些特殊的单位语言岛。并在大量单位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工业化初期新兴工业区子弟选择(或不选择)普通话作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原因。提出了解释计划经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语言选择特点和规律的六个基本假说。关键词 工业化初期 语言选择 工业语言岛 标准语 方言 洛阳现象 计划经济1.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出发点1.1人类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结果之一是城市革命。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由过去的仅占总人口比例的5%左右急剧发展到30%;50%;直至80%以上。人类的语言状态(标准语和方言的分布与使用情况)也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在工业革命、城市革命初期,人口向新兴工业区汇聚之后,他们的子弟(即在工业区出生、长大的第二代人)将会出现怎样的语言选择?第二代人是选择当地方言、还是父辈方言,还是民族标准语作为自己的共同交际语言?他们的语言选择与工业化背景和工业区性质有没有关系?这是研究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国家语言发展的非常关键的课题。1.2英国18世纪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启动了人类城市革命的进程。法国、德国、美国在19世纪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在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初期,工业区的居民进行了怎样的语言选择?在18、19世纪,西方语言学家似乎没有注意过这样的问题。至少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有类似的研究和报道。20世纪下半叶,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在研究城市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方面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果,例如拉波夫(W.Labov 1966)对纽约市三个地区商店的语言调查,甘柏兹(J.Gumperz 1966)在挪威一个小镇进行的使用网络(network)方法对三个社会层次的居民语言的调查,散可夫(G.Sankoff 1972)对新几内亚地区多语社团的语言调查,格林费德(Greenfield 1968,见Fishman 1972)使用费希曼(J.Fishman)的语域理论对美国泽西市波多黎哥社团语言的调查,帕普拉克(Poplack1993)对纽约东哈莱姆区波多黎哥移民语言的调查,等等。但是,他们都没有涉及新兴工业区第一代人(成年后进入工业区的)和第二代人(在工业区出生、长大的第一批子弟)的语言使用和语言选择情况。1.3中国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出现了大量新兴工业区。中国工人总数由1949年的不足400万,发展到20世纪末的7,000万人(指城市工业企业职工,不包括乡镇企业的9000万职工),中国城市人口由1949年的0.534亿(10.6%),发展到2001年的4.806亿(37.66%)。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它必将引起中国语言使用情况的根本性变化。但是在1950-1980年,中国语言学界几乎完全没有人去研究新兴工业区的语言选择和语言变化。直到1985年,我们终于见到梁德曼(1985)对四川省渡口市(1965年开始建设的中国西南最大的钢铁基地,现在的市名改称攀枝花市)的调查。但是梁德曼先生的专长是传统的方言调查,这篇报告的重点仍然是对当地老方言的描绘。文章没有注意区别工业区的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没有对企业子弟学校展开调查,也没有注意分析工业化背景和工业区性质(单位性质)对居民语言选择的影响。总体上看,该报告对工业区居民的语言选择还非常陌生。因此,它还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工业区语言研究的报告。但是,它毕竟是中国第一篇开始关注工业区语言现象的文章,在中国工业区语言研究史上仍然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成为了中国工业区语言研究的第一线曙光。1990年,我们又读到了郭友鹏(1990)对湖北省十堰市(1965年开始建设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已经注意到工业区第二代人的语言与第一代人的区别,注意到对企业子弟学校进行调查。这是一个重要进展。但是由于调查时间非常短,中国工业化初期的语言选择背景又特别复杂,因此,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没有回答工业化背景和工业区性质对居民语言选择的影响,许多基本问题都没有进行调查,也没有真正解决中国工业区语言研究的方法问题,研究并没有真正展开。1.4中国的工业革命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有自己非常特殊的规律。中国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了以“单位”为中心的城市社会,以及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之间以及中央政府投资建设的经济区和地方政府建设的经济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并且进行了有计划的大规模工业移民。这都对中国工业区居民的语言选择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我们已经发现,中国工业化初期工业区子弟的语言选择与市场经济国家有根本性区别。只有深刻认识中国计划经济社会的特殊性,理解“单位”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理解中国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单位办社会现象(即单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承担起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等几乎全部社会功能)的巨大影响,理解单位是我们调查、分析中国城市语言状态的基本单元和出发点,掌握各个企业单位的各种数据和资料,理解中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造成的城乡之间、单位之间的巨大差异,理解中国的有计划大规模工业移民现象的性质与影响,并且注意区分单位第一代人和第二代人的不同语言状态,掌握和研究单位的初始状态和特别是单位子弟学校的初始状态,我们才有可能理解和把握中国城市语言发展的特殊道路和规律(杨2004)。1.5本文的调查于1985年开始准备,1990-1995年完成,是作者对中国工业区语言进行系列研究的最初成果。本文尝试在对中国洛阳市三个不同城区(老城区、混合区、工业区)语言使用情况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国1949年以后,工业区子弟语言选择的内在原因。之所以选择洛阳市,首先是由于洛阳市是中国1950年代开始建设的包括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内的重点工业区;其次,笔者1950年代一岁时随父母到洛阳,从小在洛阳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长大,亲身经历了洛阳工业区第二代人语言选择的具体过程,1973年笔者在北京服役(空军通讯总站)时,接触了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战友的语言,发现他们几乎全部使用方言,因此开始注意到工业区子弟特殊的语言选择。1979年以后,笔者长期在洛阳工业区工作,有比较便利的研究条件。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洛阳市新老城区(工业区和老城区以及中间的过渡区)的语言状态(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布与使用情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洛阳市各个不同企业单位子弟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语言选择?洛阳市的语言状态在中国有何种典型意义?研究洛阳工业区的语言选择对我们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语言发展有什么意义?我们将尝试给出一些初步的探索性解释。2.洛阳市在中国的代表性和我们的研究方法2.1.洛阳市位于中国的中原地区(河南省),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之一,也是1949年以后重点建设的工业区,1950年代苏联援助的奠定中国工业基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有6个在洛阳工业区,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的8个重点工业区(太原、包头、兰州、西安、武汉、大同、成都、洛阳)之一。1949年,洛阳市城区(现在的老城区)人口不到10万人。1994年,洛阳市三个主城区共有人口约60.8万,并且逐渐形成了三个语言文化区:以洛阳方言为主的带有较明显的传统文化特点的老城区(18.9万人);以普通话为主的带有较明显的现代工业文化特点的涧西区(新兴工业区,29.0万人);处在两城区之间的两类语言文化交相融合的西工区(22.9万人)。这三个城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类语言文化区的缩影。这三种类型在一个中等城市中各自完整而又相对独立、边界清晰、规模大致相等地生成与存在,在中国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同时,洛阳属于中国的北方官话区。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在汉语的各个方言之间,有着不同的声调系统,成为区别方言的重要标志之一。洛阳方言与中国的标准语(普通话)都属于北方官话区,在声母和韵母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声调与普通话明显不同,属于两个不同的声调系统。中国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声调,不同的方言由于声调系统的不同,几乎每一个字的声调都是不一样的。用西方的标准看,中国方言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在洛阳,利用这种声调之间的区别,可以比较方便地辨别洛阳话和普通话。另外,河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西北部和最南端的个别地区除外),声调系统基本一致,外省人一般不容易分辨出河南话内部的细微差别。所以在洛阳市,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区别,对洛阳工业区的第二代人来说,主要面临的也是选择河南话还是普通话作为自己的主要交际语言。2.2笔者1990、1992、1995年在洛阳进行了三次调查。本文的数据主要依据1995年7-9月的调查。这次调查的3.4.5.6.项大部分是由洛阳工学院的学生完成的。主要调查包括:2.2.1.九大企业单位调查。这项调查1990年就已开始。笔者逐个搜集了洛阳市九大企业单位(涧西区七大厂,即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矿山机器制造厂、轴承制造厂、铜加工厂、柴油机厂、耐火材料厂、热电厂;西工区的洛阳棉纺织厂和洛阳玻璃厂,俗称洛阳九大厂)以及机车工厂、五七一五厂、水泥制品厂的厂志、厂史资料,访谈数百人,并通过五个工厂(河南柴油机厂、第一拖拉机厂、洛阳热电厂、棉纺织厂、五七一五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分别统计了这5个企业单位的57,608名职工的籍贯、文化程度、职务等情况(其中第一拖拉机厂的数据深入到第二层次,即掌握了60多个分厂级单位的数据),对洛阳市各个重要企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发展做了比较详细的了解。调查1995年8月结束。这是我们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的重要基础。2.2.2.洛阳市和三大城区调查。搜集了洛阳市及三大城区的市志、区志、文史资料、统计年鉴以及氵厘 河区、郊区的区志和文史资料、统计年鉴,在三个区政府的有关部门,访谈数十人,详细了解了三个城区的基本情况。调查于1995年8月结束。这些资料为我们分析洛阳市及其三大城区的基本情况奠定了基础。2.2.3.三大城区居民籍贯、文化程度调查。在洛阳市公安部门的帮助下,1995年9月,通过18个派出所(老城4个,西工6个,涧西8个)的户籍微机管理系统,统计了525,947人的籍贯、文化程度、职业、民族、婚姻等情况,占三城区居民总数的90%左右(个别城乡结合部的派出所没有统计)。这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了解三个城区居民的籍贯、文化程度、职业等情况,同时利用一些派出所辖区与大企业居民区的对应关系,了解各个大企业单位的籍贯、文化程度、职业等情况,以弥补有些企业单位计算机数据调查的困难。这是非常重要的调查,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许多学生、朋友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大部分派出所都是连续去多次,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拿到准确完备的数据。2.2.4.20所中小学调查。采用分层、等距、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洛阳市20所学校(其中老城5所、西工5所、涧西10所,20所学校中有6所企业子弟学校),共计40个班级1905名学生,调查内容包括父亲、母亲的籍贯、文化程度、职业、语言使用情况(普通话和方言)、学生自己的最常用语言、双方言掌握情况、语言态度(觉得哪种话好听)等。并采用隐身观察法(旁听或者问路的方法),记录了20所学校校园内学生语言使用情况,每校记录10组累计200组(调查表格见附录)。这项调查由洛阳工学院的学生负责,每个调查小组由3-4人组成,直接进入调查班级,在任课老师和班干部的帮助下,采取统一问答、举手统计的方法进行。这是我们1990、1992年多次试验后选定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可以掌握比较准确的数据,与我们预先了解的情况高度吻合。调查于1995年9月完成,经历了试调查、正式调查和复核三个阶段。通过此项调查,我们掌握了洛阳市三大城区中小学生特别是工业区子弟及其父母语言状态(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情况)和家庭背景的详细数据。2.2.5.洛阳市1人口语言文化状态调查。采用分层、等距抽样方法,入户调查了20个居民区200户居民(其中老城40户、西工80户、涧西80户)。调查内容包括籍贯、文化程度、毕业中小学名称(了解户主是来自乡村、老城区还是工业区的中小学)、具体工作单位、职务、经济状况(包括家用电器、订报份数、旅行次数、每天看电视时间等)、语言使用情况(单位、家庭)、子女的语言使用情况。并在每个居民点采用隐身观察法记录20组居民的自然语言状态,累计记录370组(调查表格见附录)。这项调查由洛阳工学院的40名学生组成20个调查小组,由笔者精确划定调查区域(街道或者楼栋),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调查小组进入调查区域后,直接进入居民住户调查,20个小组利用星期日同时进行,1995年9月完成。也经历了试调查、正式调查和复核三个阶段。调查获得的数据与我们事先了解的情况高度吻合。通过这项调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掌握了三大城区居民语言状态及其经济文化背景。2.2.6.商场、集贸市场、电汽车调查。采用隐身观察法,记录了500余组(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这项调查在1992、1995年连续进行,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是后来发现,由于这些地方人员流动性大,不适合我们对单位和城区之间进行对比研究的要求。入户调查和中小学调查顺利进行后,满足了我们对比调查的目标,以后的调查中我们就不再把这项调查作为重要内容,只是作为一项进行战术性搜索的辅助手段。通过这些调查,基本摸清了洛阳市的语言文化状态及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3. 调查结果:三大城区语言状态的对比及洛阳普通话的特点3.1 中小学生语言状态的对比问卷调查。20所中小学的1905名学生(其中老城525人,西工417人,涧西963人)对“你经常使用的是哪种语言”这个问题的回答如图1(白色:河南话,斜线:普通话):95.23%100%93%50%7%28.55%71.45%4.77%老城西工涧西图1三城区学生常用语言对比观察记录。 采用隐身观察法,记录了20所中小学的200组学生的自然语言状态,其使用河南话的比例分别为:老城:96%;西工:22%;涧西:5%。使用普通话的比例相应为:4%;78%;95%。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吻合。3.2 居民区语言状态的对比:询问法。 采用了两种询问方法,以便互相印证。一种是询问学生,父母的常用语言是河南话、普通话还是外省话。1905名学生的回答如图2(黑色:外省话):0.97%40.16%100% 91.25%50%7.8%45.11%26.99%66.35%14.73%6.66%老城西工涧西图2三城区家长(父亲)常用语言对比(上图为父亲语言状态。母亲语言状态与父亲基本一致,如河南话的比例老城、西工、涧西分别为89.52%;40.63%;27.31%。)另一种方法是询问家长。调查了20个居民点200户居民,家长的回答如图3:100% 97.5%50%2.5%30%58.75%11.25%61.25%31.25%7.5%老城西工涧西图3三城区成人常用语言对比(询问法)观察法。 采用隐身观察法,记录了19个居民点(老城4个,西工8个,涧西7个)的370组居民的自然语言状态,结果如图4: 3.3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老城区。 绝大多数居民的常用语言是河南方言。另据我们调查,525名中小学生中,有391人(占74.47%)程度不同地会说普通话,但仅在课堂上使用,而在校园里、社会上、家里一般都说河南话。只有极个别从涧西转学来的学生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而其他学生如果说普通话,则会被人看作“盛蛋”(洛阳方言,特殊、逞能意),显得不合群。这种情况在十年前更为明显。在居民区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户北京籍居民(50年代迁洛),在家中说普通话,在社会上则说河南话。这种情况表明老城区仍是方言的一统天下,并基本维持着同化外来居民语言的能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的普及,中小学毕业生已多数会说普通话。他们如果毕业后到普通话区(如涧西区)工作,则一般使用普通话交际,如留在老城,则仍用河南方言。西工区。中小学生中普通话的使用比例已达71.45%,但尚有28.55%的学生采用河南方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所中学的低年级学生普通话使用比例均比高年级学生高,如初一年级有113人讲普通话,占总数123人的91.85%,而高二、高三学生只有52人讲普通话,占总数88人的59.09%。据我们分析这可能有两个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初一向高三的过渡中,开始大量接触社会,受社会环境影响,渐渐转用方言作自己的交际语言。而西工区学生的普通话与河南话的区别相对较小,且大部分学生都操双方言(回答自己普通话、河南话都会讲的有264人,占总人数417人的63.30%),转变相当自然。西工区大多数学校学生操哪种语言都不会受到岐视,可以相当自然地混合使用。所近来普通话的普及速度加快。但在短短四、五年中,似乎难以提高31个百分点。所以我们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在1992年的调查中,西工区的中学也存在这种初中普通话比高中比例大得多的现象)。在家长普通话比例统计中,学生的回答比家长自己的回答高14个百分点,而河南话比例学生的回答比家长的则低21个百分点(涧西、老城也有类似现象,但均未像西工的差异这样大)。这说明家长在与子女的语言交际中大多注意使用普通话而避免使用河南方言,表明了社会对普通话的推崇心理。尽管许多家长在社会交际中使用方言,但他们都希望子女能掌握普通话。西工区的差异最大,也说明西工区居民操双方言者比例最高,表现出语言混合区的突出特点。另据调查,西工区近十年来普通话普及速度是三大城区中最快的。60、70年代西工区中小学普通话比例一般不超过30%,这次调查已达到71.45%。涧西区。 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常用语言是普通话,与老城区中小学生截然相反。在涧西的大多数中小学中,基本听不到河南方言,个别转学来的讲河南方言的学生,在学校受到岐视,交际困难,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学会用普通话交际,才能与同学打成一片。这种现象在60、70年代即已出现。涧西区中小学生中虽然也有342人会说河南方言(占总人数963人的35.51%),但大多只在家中说,而在学校中只讲普通话。这与老城区中小学讲普通话者曾被视为“盛蛋”、“圣人”而受到岐视的现象正好相反,反映出两个城区截然不同的语言状态和文化状态。在成年人中,普通话在不同场合的使用比例已分别达到49%;58.75%;66.35%。比老城区高4959个百分点,比西工区高827个百分点,为三大城区之冠。3.4洛阳普通话的使用特点。 洛阳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在不同城区、不同阶层中有较明显的差异。地区性差异。在三个城区中,居民(包括中小学生)普通话的标准程度涧西最高,西工次之,老城较低,与使用比例成正比。而洛阳方言的“标准程度”则相反。年龄层差异。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小学生普通话的标准程度是最高的,而中学生则稍低。这一现象在西工区最为明显。性别差异。在普通话的使用比例上,根据我们在各种场合的统计数字相比较,男女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这有些出乎我们意外。但在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上,在受过教育的人群中,女性明显比男性高。文化程度差异。文化程度高的阶层比文化程度低的阶层普通话标准程度高。单位差异。科研、文教单位人员普通话标准程度比工厂高。中央直属企业、军工企业比地方企业、集体企业高。在工厂中,机关比车间高,而冷加工厂车间又比热加工车间高,辅助工种、技术工种比熟练工种、装配线工种高。代别差异。第二代人(指在涧西区出生或长大的人)比第一代人(指成年后进入涧西工作的人)普通话程度高。第二代人基本都会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第一代人则不太标准,而且很多人不说或不会说普通话,主要用方言。以上这些差异,与使用比例均成正比。 3.5 洛阳普通话的语音、词汇特点。 涧西话是洛阳普通话的代表(西工话正在向涧西话靠拢),我们以涧西话为母本研究了洛阳普通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据我们观察和了解,“涧西话”(这个词在洛阳已成固定名词)是各种地方普通话中较为标准的。涧西人在外地也常能认出自己的同乡,其原因一方面是它比其他地方普通话更为标准,另一方面它又与标准普通话有一些差别(与北京方言比差别大),涧西人据此判断对方并非北京人也非外地人,而可能是涧西老乡了。这些差别主要是:调值方面。 标准普通话高音较多,听起来响亮悦耳。而涧西话四声调类虽与普通话一致,但高音在调值上有所下降,轻声和儿化音节大幅度减少,个别字词的声调也有所改变。如“咱们”的“咱”,涧西人大都不读tsan35而读作tsan214声调由35变为214或21;“原来”的“原”,涧西有许多人读作yan214,声调由35变为214;又如“一毛线”的毛,普通话为mau35,而涧西话则变为mau214。前两个音(咱、原)近年来有些涧西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已逐步改读标准音,而“一毛钱”的“毛”则仍然一致读为mau214,极少有人按普通话去读。从总体上听,涧西话比普通话高音减少,调值下降。声韵母方面。 涧西话处在北方方言区,在声韵母方面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在中小学中考察,除极个别南方籍的学生外,都能准确地区分舌尖前音ts、ts、s和舌尖后音t、t、,基本没有某些南方普通话区前后不分的现象;但与北京人相比,多数学生t、t、,的舌尖位置稍微前移,没有北京人翘得那么后。鼻音n和边音I也区分明显,与普通话相同。韵母中,鼻音韵尾n、区分明显,“人民”“人名”、“木盆”“木棚”都能准确读出。其它如o与、i与y、ai与a也都区分明显,发音准确,表现出北方普通话区的明显特点。在“尖团”方面,涧西话与普通话一样不分尖团,未受洛阳老城方言尖团分明的影响。总体上看,涧西话声韵母与普通话基本一致。音感和语调方面。 涧西话发音喉音较重,语流稍慢,语气稍硬。这三点明显受到洛阳方言的影响,而与普通话有较大的区别(这与调值下降有一定关系)。相对而言,郑州与开封的普通话则语气柔和,语流稍快,表现出当地方言的语气的影响。词汇方面。 涧西话在使用通用的标准普通话词汇的同时,吸收了许多洛阳方言词汇,成为分辨涧西话(或洛阳普通话)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买馍”(普通话说“买馒头”),“干啥”(普通话说“干什么”),“咋啦”(“怎么了”),“俺们”(“我们”),“不中”(“不行”),“怪美嘞”(“挺美的”),等等。但这些方言词汇涧西话却均按普通话的声调发音,如“馍”读mo35,而不象洛阳话那样读mo42;“啥”读“A35,而不读A42;“俺”读an214,而不读an54;“中”读tu55,而不象洛阳方言那样读tu34,“美”读mei214,而不读mei54。洛阳方言中合音词比较多,其中有几个常用的被涧西话吸收。如A42(即“人家”的合音词,为“人”的声母和“家”的韵母合拼而成)。但却被读做普通话的声调(中升35),而不读洛阳话的声调(半高降42)。又如“这么”读做ts n51,(如“这么美”,“这么多”,“这么节约”)。“那么”读做n n51,(如“那么美”,“那么多”,“那么节约”)。洛阳方言中“在”字有时读作kai54,如“他kai54这上学“也被涧西话吸收,但读作kai214。这是涧西话中的一个特殊读音(类似的还有“拉”读lu55)。以上这些词汇,都是标准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而在涧西话中却又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词,而涧西话读音又不按洛阳方言读而是按普通话读,将它们很自然地融入普通话的语调中,所以一听到一个人说这些词汇,很容易判断出他是洛阳涧西人。总之,洛阳普通话(涧西话)在声韵母上与标准普通话基本一致,调值上略有下降,语气稍硬,但总体上与普通话音调十分接近。洛阳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差别最大的是吸收了许多洛阳方言词汇,但这些方言词汇都改念普通话的音调,被融入普通话的声调系统中,基本上是和谐统一的。 4.讨论:洛阳现代语言状态的形成背景和原因4.1 地理背景 洛阳三个城区的不同语言文化状态区分如此鲜明,与三个城区的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洛阳属带状城市而非团状城市,三大城区由西向东象糖葫芦一样被一条15公里长的中州大道串起。涧西被河床很深(深达1020米的深沟式U型河床)的涧河隔离在城市西部,仅凭中州桥与西工、老城相通,联系受到很大限制。1950年代末在西工建设棉纺织厂,主要考虑之一是解决涧西各大厂职工的婚姻问题,但由于涧河阻隔等因素,这一良好愿望基本未能实现。由于这种地理背景,使涧西区成为独立性很强的一个城区。再加上西工区的隔离作用,涧西工业区与老城区的交互影响很小,使两区的独特个性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4.2 经济背景 洛阳市工业区是在中央计划经济背景下利用国家的力量建设起来的国营工业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项目,有6个建在洛阳工业区。1994年发展到29.8万居民,11万产业工人。西工区中央投资建设的大型工厂只有两个(玻璃厂、棉纺织厂),职工2.3万人。其余多为市属的中小型工厂和党政机关。老城区没有中央投资的企业,市属的工厂也很少。洛阳工业区的中央计划经济背景,反映了全中国近半个世纪来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特点,与欧美、日本各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工业化过程迥然不同。这是产生洛阳市现代语言状态的重要因素。4.3 老城区语言文化状态完整保存的其它因素 由于洛阳市解放后新城区的建设远离老城,工厂大都建在涧西,机关则大都在西工,而使老城区原有的居民成分、文化传统乃至语言状态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研究传统语言文化的“活化石”,而未象郑州那样因大量机关、工厂、学校的挤插、渗透而发生较大变异。此外,洛阳作为中国的九朝古都,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意识,使老城居民能够较顽强地抵御外来语言、文化的侵袭。4.4 西工区语言文化状态形成的原因 西工区处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化区的中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类语言文化交相融合的状态。西工区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各种语言状态共生并存,水乳交融、犬牙交错,是三大城区中最为复杂的;有许多有研究价值的“工业语言岛”,是解剖过渡时期语言文化状态的“活标本”;在传统与现代、方言与普通话相碰撞、相交流、相融合之中,从语言文化的角度看,西工区有一个明显的“此消彼长”的趋势。从60年代到90年代,逐渐由洛阳方言占优势转变为普通话占优势。这是中国现代语言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4.5 涧西普通话区形成的具体原因 这是我们调查、分析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容易回答,认真研究却发现是非常复杂的。涧西区的形成及其居民成份 涧西区原是一片农田,生活着四乡一镇17个自然村的数千户农民。五十年代初工业区始建后,这些农民除少数青年人被招收进厂外,绝大部分迁往工业区外。1994年涧西区29.8万居民基本上均非本地原始居民。其中第一代人(即成年后进入涧西区工作的人。由50年代至90年代进入涧西区,只要不在涧西区出生、长大,都归入第一代人范畴)除极少数北京人外, 均来自不同的方言区。根据我们对涧西区8个派出所271,407人的籍贯统计,河南籍为178,837人,占65.89%。第一代河南籍的比例应与此接近。根据我们调查,河南籍第一代人大多数维持乡音不变,而外省人方言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并非向河南方言靠拢,而均向普通话靠拢。其原因,河南方言不改变不妨碍交际(因涧西地处河南,在河南方言的包围之中,区内又有65%的河南人),而外省人不改变则不同程度地妨碍交际(尤其南方人),而语言又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由于1950年代普通话地位的确立以及电台广播的影响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等原因,更由于涧西区的各个大型国有企业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因此外省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而不向河南方言靠拢。第一代涧西人,据我们匡算,约占1994年涧西区总人口的45%,其中河南人占30%。这个比例,与我们语言调查中获得的涧西区河南方言的使用比例基本一致。第一代外省人,约占15%,与语言调查中的比例也是接近的(其中约5%讲普通话,10%带一定程度外省口音)。涧西区的第二代人(即在涧西区出生、长大的)占总人口的55%,约16万人。(计算方法见注)涧西现象的特异性即在于:涧西区的第二代人从一开始(50年代末)即选择普通话为自己的交际工具11,由此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状态(以及文化,心理状态)。我们研究涧西普通话的形成原因,实际主要是研究涧西区第二代人选择普通话作主要交际语言的原因。“外省人多”与“涧西现象” 对“涧西现象”的最常见解释是“外省人多”,而外省人中哪一省都不占优势12,其子弟自然选择普通话为交际工具。但调查结果表明,涧西区外省人远没有本省人多,仅为总人口的34.11%(其中拖拉机厂仅为28.36%)!为什么比例为60-70%的河南人的子女都不说河南话而选择普通话呢?此外,根据我们对西工区6个派出所159,113人的籍贯统计,河南籍为120,061人,占75.45%,外省籍占25.55%,与涧西区相差不大,但据我们了解,在6080年代,西工区学校却是河南话占绝对优势,并未出现“涧西现象”。很明显,虽然“外省人多”(老城区外省籍仅为9%)与涧西普通话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以此来解释“涧西现象”13,而必须进一步考察涧西普通话的具体形成过程。 “厂矿子弟学校”与“涧西现象” 涧西区36所小学中,有24所是厂矿 子弟学校,1994年的23,582名学生中,区办小学仅有6,446人,厂办小学有17,136人, 占72.66%14。中学19所,厂办中学11所,学生占65%15。“涧西现象“首先在厂矿学校中产生(一般均为建校时即产生),逐渐蔓延到社会学校。有人据此解释涧西普通话是厂矿学校特有的,厂办学校是产生普通话的环境和原因。但是,据我们调查发现,西工区的棉纺织厂中小学(俗称纱厂中学、小学)在60、70年代却均未产生普通话现象,而是通行纱厂话16。“纱厂现象”说明,厂矿子弟学校并不一定必然产生普通话状态。“工业区规模效应”与“涧西现象” 有人提出纱厂子弟学校之所以未能产生普通话状态是因为孤立于西工区河南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未象涧西那样工厂林立,产生一种“规模效应”,从而导致了“纱厂现象”。但是,洛阳玻璃厂中学、小学与纱厂中小学一样同处于西工区(且与老城距离更近),而据我们调查,它们从建校时期即出现与涧西类似的普通话状态。“洛玻现象”17说明了,“规模效应”也不能充分解释“涧西现象”。此外我们还发现,郑州市中原区如洛阳市涧西区一样,也是工厂林立的工业区,拥有五大纱厂6万余人18,但它的子弟中、小学60、70年代通行的却是郑州方言,并未产生普通话19。这也证明了“规模效应”也不是“涧西现象”的根本原因。 涧西区普通话状态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具体过程涧西区的“初始状态”涧西区的七大厂均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也较高。根据七大厂厂志中的资料,七大厂建厂投资合计为11.55亿元;1985年共有职工94,411人20,人均建厂投资为1.22万元。而郑州中原区的五大纱厂建厂投资合计为1.76亿元,1985年共有职工44,440人,人均建厂投资为0.39万元21。1985年涧西区七大厂有工程技术人员6,642人22,为总人数的7.03%,而郑州五大纱厂工程技术人员为773人,为总人数的1.73%23。比例仅为涧西七大厂的24.60%;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比例也大致同上。而50年代中国旧工业基础均在沿海地区,建厂初期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大都来自沿海旧工业地区,管理干部大都来自原属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各个省份(山西、河北、山东等省),而非河南本省。拖拉机厂1953年开始筹建,到1956年底共集结干部3,245人,1957年总人数为6,921人(除三千余干部外,其余三千余人多为技术工人)。这六千余人大都来自外省(而且文化程度大都比较高,知识分了占了相当的比例)。1958年起拖厂开始在河南省大批招工,1966年底,拖厂职工达到23,060人24。除1957年前的六千人外,其余一万六千余人基本来自河南本省。但是这一万六千余河南本省人均为青年工人,大部分到1960年代中期才结婚,而1953-1957年集结的六千余干部和技术工人则大多已在50年代结婚生子。这种状态就决定了拖拉机厂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初始状态”,即在50年代中叶到1960年代中叶的十年中,仅占拖厂职工总数29%的外省人的子女却占了拖厂中小学学生的大多数。而拖拉机厂的外省人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区,没有一个省的人数占优势(较多的为江苏4.81%,山东3.53%,河北2.91%,上海2.17%,浙江1.75%,辽宁1.78%,吉林1.3%),五方杂处的结果,其子弟便自然而然地选择普通话作自己的交际工具了25。而1960、1970年代当河南籍子弟逐渐长大进入拖厂子弟学校时,由于不是突然涌入而是“添油式”地逐渐进入,因此尽管到1970年代拖厂子弟学校中河南籍子弟占了大多数,但他们却已不能改变拖厂子弟学校的初始状态,而是均被这种初始状态所同化,一致地选择了普通话作为自己的主要交际语言26。拖厂如此,涧西其他各大厂(热电厂因规模小,没有自己的子弟学校,除外)亦均如此。这样,主要由初始状态所决定,尽管涧西区外省人仅占34.11%,但仍然出现了第二代人选择普通话为主要工具的“涧西现象”。而郑州中原区的五大纱厂因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的比例甚小,从外省调入的人员不多,或调入者大都为文化程度甚低的挡车工等非技术工人,因此第二代人仍使用河南方言,未产生“涧西现象”。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一个新兴工业区是否在第二代人中产生普通话状态,并不决定于总人口中外省人是否占优势(一般总是本省人占优势),而决定于初始状态(即建设初期)外省人(主要是文化程度高的外省人27)是否占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取得,又与工厂的性质(技术密集型)和经济背景(中央计划经济28)密切相关。5.进一步的讨论:洛阳市的“工业语言岛”现象5.1 所谓“工业语言岛”,系指一工业城区或一工业居民区与周围地区的语言状态截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象“岛屿”一样浮现在周边地区的语言状态之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工业语言岛”现象。“涧西现象”即是一个典型的工业语言岛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有着十分有趣的、深刻的经济、文化、历史背景,而对其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可以导出许多有趣的经济、社会、文化的话题。洛阳市除“涧西现象”外,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别具特色的“工业语言岛”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分析。本文限于篇幅,只作一些简单的轮廓性的描述。 5.2“洛玻现象” 洛阳玻璃厂位于西工区,是我国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厂,始建于1956年,1964年建成投产,现有职工1.3万人,累计投资5亿元28,人均3.8万余元,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建厂初期由大批外省人形成了它的初始状态,与拖拉机厂近似29。据笔者1990、1992、1995年在玻璃厂幼儿园、小学、中学所做的调查,该厂第二代人从建厂初期至今,基本均使用普通话为主要交际工具,形成与涧西区类似的普通话形态,而浮现于周边河南方言之中,形成“语言岛屿”现象。这是单独一厂出现的普通话形态。“洛玻现象”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证明了普通话形态的出现并不依赖于厂矿集团,而关键在于工厂自身的性质和初始状态。它为我们研究和发现在全国大量存在的单独一厂的普通话形态提供了线索和样板,开启了我们的思路。11.“纱厂现象”洛阳棉纺织厂(俗称“纱厂”)也地处西工区,与洛阳玻璃厂一西一东,相距约两公里。筹建于1956年,1959年建成投产,现有职工9,541人30,累计投资0.57亿元31,人均0.59万元,仅为玻璃厂的1/6,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根据洛阳棉纺织厂厂志记载,建厂初期(1958年)从郑州五个纱厂调入老工人523人(内档车工363人,保全工262人,技术工人98人),内中除少数建国初期从江苏调郑州的南方工人外,基本都是河南人(郑州人占多数)。而干部除从郑州调来一小部分外,其余均从洛阳市调入,基本均为河南籍人32。这就形成了纱厂的初始状态,与涧西各厂和玻璃厂的外省人占多数完全不同,因此纱厂第二代人未选择普通话作主要交际工具,而是与第一代人一样使用带有明显郑州、开封等豫东地区口音的“纱厂话”,形成特殊的“纱厂现象”。仔细考察,“纱厂话”虽然也是河南方言,但与洛阳话的硬、直有较明显区别,卷舌音多,尾音长,相对较柔软动听。这一方面是郑州、开封话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纱厂女工占绝大多数而产生的带有一定女性特征的语言现象,从而明显区别于周边地区的洛阳方言,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岛屿”形态33。“纱厂现象”的特殊意义在于,它证明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由于技术工人比例极小而难以构成外省人占优势的初始状态,因此建国以来在内地建设的此类企业(特别是纱厂)均有可能不出现普通话形态而维持当地方言形态。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是轻工企业尤其是轻纺企业,女工常常占绝大多数,因此“纱厂话”有女性化的弱、柔现象出现。12.“机车工厂现象”与“五七一五厂现象”34这两个工厂与前述工厂的区别是非在洛阳始建,而是1970年前后因备战等原因从东北整体搬迁到洛阳的。两厂在东北均有几十年的历史。分别搬迁到洛阳东郊和西工区中心后,在洛阳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两厂子弟(包括迁洛后在洛阳出生的)都拒不采用当地方言,也不采用普通话,而是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东北话形态,即使走出厂区与外人交际,也仍带有很重的东北口音,甚至能同化进入本厂尤其是本厂子弟学校的河南人的子弟,形成引人注目的东北方言岛屿。本文不拟详细分析这种现象,只举出两个较显著的原因:一是东北人来自经济较发达的东北地区,相对于洛阳人来说有一种自豪感,把保持东北口音与自己的身分意识联系在一起;二是东北口音与普通话相对较接近,对语言交际没有多大妨碍,容易保持下来。“机车工厂现象”的重要意义在于,当一个工厂整体搬迁到另一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这个工厂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很可能不采用当地方言或普通话,而是保持自己原有的语言形态35。13.“水泥制品厂现象”36洛阳水泥制品厂是1954年从上海迁入洛阳市西工区的,现有职工600人。与机车工厂和五七一五厂不同的是,水泥制品厂的第二代人几乎全部采用洛阳方言为自己的主要交际语言,而未采用父辈的上海话,许多人甚至基本不会说上海话。其原因有三个:一是规模过小,迁入职工只有几百人;二是上海方言与东北方言不同与普通话差异太大,当地人难以听懂,交际困难;三是水泥制品厂亦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很低,劳动强度大,因此很快被当地人渗透并同化,而未能形成自己的语言岛屿。与此相比,五七一五厂的规模也不过几百人(迁入时为569人),但由于是军工厂,且为高度保密的高技术工厂,因此长期维持了自己的语言岛屿形态37。四、总结:由“语言岛屿”现象引出的“跳跃说”和“语言岛屿”理论的若干定理14.定理一:在一国工业化过程中,在计划型经济或中央政权干预的背景下,当在某一工业不发达地区建设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须从全国各个较发达地区调集大批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从而形成外地人比例占优势(但任何一地的外地人都不占优势只是整体上对当地人占优势)的初始状态,且此企业达到一定规模需要并能够设立自己的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时,即出现第二代人均抛弃父辈方言及本地方言而采用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语言岛屿现象”即“洛玻现象”。15.定理二:当在定理一的同一背景下,但建设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外省人员甚少形不成外省人占优势的初始状态时,即选择当地或本省的工人来源地的语言为主要交际语,同时由于此类工厂多为纱厂,女工甚多,常常产生某种女性化的语音变异,从而出现“纱厂现象”。16.定理三:当在国家调整工业布局或战争威胁的背景下,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不发达地区整体搬迁工厂,且工厂又具有一定的规模、有内部凝聚力,那么,此工厂搬迁后的第二代人甚至第三代人能够较顽强地保持自己父辈的语言形态,而不被当地方言同化,形成语言岛屿即“洛阳机车工厂现象”。当此工厂为保密性、独立性、技术性较强的军工厂时,则即使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也能较长期地保持自己的语言形态,形成语言岛屿即“五七一五厂现象”。17.定理四:当定理三中的工厂规模甚小且不是独立性、技术性较强的军工厂而属于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甚低的劳动密集型工厂时,便较快地被当地人同化,第二代人采用当地方言为主要交际语言,尤其当此类工厂从语言差异较大的方言区迁来时(如南方迁北方),更易如此,即“洛阳水泥制品厂现象”。18.定理五:当定理一中的工厂连片建设形成新的工业区时,即出现范围更大、普通话标准程度更高、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的独立性更强的“语言岛屿”和“文化岛屿”现象即“涧西现象”。19.定理六:当定理五中的工业区建设在一古老城市的附近,两者之间有相当的距离(或中间有一较大的隔离区一混合区)且联系通道甚少的情况下,即出现普通话区、混合区、方言区三大城区并立的“洛阳现象”。洛阳现象和以上所分析的各种语言岛屿现象38及其所引出的各个定理,对认识计划经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语言、文化、经济的演变规律及特点,显然有深刻的社会学、文化学和历史学的意义和较高的认识与研究价值。(本课题在立项、调查过程中,得到了河南省教委、洛阳工学院各级领导和洛阳市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谨表衷心的感谢。) 洛阳话目录洛阳地区所通行的口语,区别于外来移民中普遍使用的普通话,洛阳话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阳人)之间。洛阳话属于中原官话,在河南省内属豫西方言,与南阳话比较类似。 主要特点语音洛阳话与普通话比较大的区别,主要是音调、发音和词汇上的差异。编辑本段音调区别于普通话的四声,洛阳话中只有平声、上声、去声等三声,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经消失,但与普通话一样存在轻声。 例如,美眉一词,与洛阳话中妹妹发音一致,但该词是否出于中原官话则无从考证。发音今日洛阳话与作为中古汉语标准语的洛阳音迥异。今日洛阳话语音的主要特点是个别辅音、元音的差别和合音的大量使用。 辅音的区别在于 分尖团普通话中的j q x,在洛阳话中则细为z ts s 和j q x。 例如,普通话中都读作jiang的浆江二字,在洛阳话中分别为浆=ziang、江=jia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