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岳麓版选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1电子题库 第二单元单元检测评估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解析:选b。“礼乐征伐”属于国家大事,应由天子决定。但到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增强,权力开始下移,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开始瓦解。2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的显著不同点在于()a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b以赋税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c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d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因为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涉及经济基础,并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所以战国变法以废除世卿世禄制为根本任务。3史记评商鞅变法时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种现象主要得益于()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燔诗书而明法令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abc d解析:选c。“勇于公战”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怯于私斗”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连坐制度。4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这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商鞅实行严酷的法律自食其果a bc d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变法树立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不可避免地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贵族反扑而被处死,这是商鞅死亡的根本原因,故不正确。且由商鞅一人情况推出结论,是以偏概全,也是不正确的,故选b项。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儿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北魏实行的哪一种政治制度是和均田制相适应的。均田制实行了,土地分给农民了,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b、c、d,故选a。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故选a。7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她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古代的鲜卑族在经历了一次主动的改革后,逐渐融入了汉民族。这场改革是()a秦国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朝张居正改革解析:选b。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采取了汉化政策,迅速融入了汉民族,并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其他三次改革,不属于少数民族进行的汉化改革。8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变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他们的变法都是为了富国强兵。9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的最主要措施是()a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b调整考试内容,考经义策论c改革考试方法防止考官舞弊d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编纂教科书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进士科的部分考试科目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王安石变法中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说明他培养选拔人才注重实用性,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10下列有关忽必烈改革中机构设置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b枢密院负责纠察百官c御史台总领全国军事d通政院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解析:选a。本题可用排除法,b项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c项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d项管理台湾和西藏事务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和宣政院,故答案为a项。11下列各项中元朝政府与台湾的关系正确的是()a元朝政府在台湾设立行中书省b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c政府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此地d设宣政院,管理台湾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12元朝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经济适合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b元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的仰慕c汉族人民对游牧生产的强烈反对d中原地区原有的农本传统决定解析:选a。元朝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主要原因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分析,农耕经济适合中原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13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但这些社会矛盾往往又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因此他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因为他不可能改变封建制度;b项只是变法失败的直接因素,而非根源;d项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说明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14下列对张居正边防新政的理解()“内修守备”是指训练军队和增修加固长城“外示羁縻”是指努力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a不正确,正确 b都正确c正确,不正确 d都不正确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分别反映了张居正改革中“内修守备”与“外示羁縻”的确切含义,故选b。15“外示羁縻”的积极意义是()彻底解决了边关危机提高了边军作战能力减少了军费开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 bc d解析:选c。“外示羁縻”虽不能彻底解决边关危机,但减少了民族政权之间的摩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正确,不正确。因与作战无关,故不正确。二、非选择题(16题14分,17题26分,共40分)16重大的社会改革往往注重对社会风俗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2: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资治通鉴 (1)商鞅变法禁止父子、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这些措施各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8分)(2)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及教材上商鞅变法的背景来总结归纳;第(2)问关键词是“谈谈你对”,故要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总结出观点。答案:(1)商鞅变法:顺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潮流,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17下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名称身份结果备注商鞅变法左庶长成功遭车裂孝文帝改革皇帝成功王安石变法宰相失败遭罢官忽必烈改制皇帝成功张居正改革内阁首辅失败身后毁誉请思考:(1)上述改革从措施上来看,都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改革的结果却并不相同。你认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16分)(2)从改革者的命运上看,你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有什么认识?(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第(1)、(2)问都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败与改革者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一般来说,最高统治者进行的改革成功的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