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探讨.doc_第1页
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探讨.doc_第2页
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探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探讨 在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后蹬力量是提高跑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如果能较好地掌握先进的后蹬技术,对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介绍和简要分析,说明了“屈蹬式”后蹬技术能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同时也是今后短跑项目教学和训练时应当普及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塑胶跑道的问世和普及,训练方法的创新及运动员身体素质等因素的改变,短跑的后蹬技术发生了相应变化,与传统的“后蹬型”技术相比,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均采用“屈蹬式”后蹬技术。所谓“屈蹬式”技术是指在跑的后蹬阶段,支撑腿下肢三关节,特别是膝关节不充分伸直(膝角约155)的后蹬技术,这种技术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该技术已日趋完善,并为世界各国众多优秀短跑选手所采用(如刘易斯、贝利等)。国内外田径研究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屈蹬式”技术比传统的“后蹬型”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屈蹬式”技术后蹬动作幅度小,后蹬时间短,大腿前摆快,有利于提高步频。现代短跑技术正朝着加快摆蹬动作速度,缩短支撑与腾空时间,提高步频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传统的后蹬理论强调后蹬力量对跑速的影响,在技术上要求后蹬时支撑腿胯、膝、踝三关节充分伸展,通过加长蹬地工作距离,延长作用力时间达到增大后蹬力量提高跑速之目的。这种传统的“蹬直式”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短跑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受传统理论的影响,我国短跑选手在技术上大都采用“蹬直式”技术,后蹬结束时膝角较大,导致支撑时间过长,步频减慢。而现代“屈蹬式”技术强调步频对跑速的影响,在后蹬时不过分要求后蹬结束时膝关节伸直,膝角一般在150155左右,这样虽然后蹬力量相对小了,但却大大增加了后蹬动作速度,缩短了支撑后蹬时间,相应地腾空时间也就缩短,两腿摆蹬动作易于协调一致,有利于提高步频。如采用 “屈蹬式”技术的美国运动员B与采用“蹬直式”技术的我国运动员A相比较(见表1),支撑后蹬时间,美国运动员为0061秒,占整个支撑时间的640%,我国运动员为0062秒,占整个支撑时间的705%;支撑与腾空时间之比,美国运动员为1:12,我国运动员为1:146;美国运动员步频为48步/秒,我国运动员为464步/秒。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现代“屈蹬式”短跑技术比“蹬直式”技术更能有效地提高步频。表1 中、美短跑运动员技术比较表(一)占整个支撑(屈蹬)时间支撑后蹬时间腾空时间占一步时间支撑与腾空时间之比步频步/秒AB705%640%0062006101280112593%542%1:1461:1246448二“屈蹬式”技术小腿前倾大,与地面夹角小,后蹬角小,增大后蹬时的水平分力,重心起伏小,有利于增大步幅,提高短跑的实效性。短跑技术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跑动时路线的直线性和向前性上。由于人体结构的特点,在后支撑阶段,(人体的运动实质是以前足掌为支撑点,以小腿为杠杆的转轴,体重通过小腿骨加于踝关节处。人体此时所受的支撑反作用力是由重力、惯性力和肌肉收缩力合成的,为腓肠肌近固定收缩时,由于踝关节固定转动轴的作用使跟部在受到沿小腿方向拉力的同时,支点还受到一个与之方向相反的后推力,这个后推力的反作用力又是支撑反作用力的一部分,所以,)如果能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减小,则支撑反作用力与地面的夹角也将随之减小。从跑的技术动作分析,在后蹬阶段,阻止膝关节过分后伸,即可使小腿与地面保持较小的夹角。而传统的“蹬直式”技术过分强调后蹬时膝关节的充分伸展,蹬地角大,小腿前倾小,与地面夹角大,不利于提高跑的直线性和向前性。虽说跳动中人体水平分力的大小,是由后蹬力量和后蹬角度来决定的,但在后蹬力量一定时,决定因素就取决于后蹬角度的大小,如甲乙两个运动员,后蹬力量F均为100kg,甲的后蹬角为47,乙的后蹬角为55,则有:甲:Fx=Fcos47=682kgFy=Fsin47=731kg乙:Fx=Fcos55=574kgFy=Fsin55=819kg两者相比较,乙的Fx只有甲的842%,而Fy却是甲的112%。显然,甲跑动时的向前性要比乙好。从表2可看出,采用“蹬直式”技术的我国运动员A,其后蹬角和小腿前倾角均比采用“屈蹬式”技术的美国运动员B大,这说明“屈蹬式”技术较“蹬直式”技术优越,在后蹬时不要求支撑腿过早用力蹬伸,而是等重心移过支撑点较远后才进行后蹬,这样小腿前倾大,后蹬角小,跑动时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小,增大了向前的水平分力而减少了人体向上的垂直分力,提高了人体水平位移速度,利于跑速的提高。表2 中、美短跑运动员技术比较表(二)后蹬角度小腿前倾角度A627418B566321三“屈蹬式”技术蹬摆动作易于协调、自然、连贯,转换速度快,有利于提高蹬摆速度。根据力学原理可知,要想提高摆腿速度,必须减小前摆阻力距,即缩短摆动半径,技术上则要求大小腿充分折叠。科学研究和运动实践已证明,传统“蹬直型”技术不利于提高摆腿速度。国内外田径研究学者研究也表明,使膝关节蹬伸的肌群在一定角度内(155左右)能够发挥较大作用,超过角度范围,则会使屈膝肌肉的拉力角及拉力距减小,从而降低折叠小腿的力量,使前摆大小腿折叠不紧,加大了前摆阻力距,造成摆腿速度下降,另外,后蹬时膝关节充分伸直,大腿伸肌群用力强度过大,会使后蹬结束后,后续动作的转换时间加长,结果使摆腿速度受到影响。现代“屈蹬式”技术,后蹬结束时,膝关节仍保持较小的角度(150155),这样屈膝肌就能够保持较大的肌拉力角和拉力距,从而提高大小腿折叠的力量,缩短前摆半径,提高摆动腿前摆速度。如表3所示,采用“屈蹬式”技术的美国运动员前摆速度为93弧度/秒,而采用“蹬直式”技术的我国运动员为85弧度/秒;另外,由于该技术后蹬不充分,提高了大小腿折叠的力量,这就大大加快了蹬摆动作中的转换速度,如美国运动员后蹬结束转入摆动的时间为0025秒,我国运动员则需要0031秒,显然,现代“屈蹬式”短跑技术更有利于提高摆腿速度。表3 中、美短跑运动员技术比较表(三)前摆速度(弧度/秒)后蹬结束转入摆动时间A85弧度/秒0031秒B93弧度/秒0025秒综上所述,现代“屈蹬式”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短跑技术,它与传统“蹬直型”技术相比较,更具有经济性、实效性,更能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能力,更有助于提高跑的成绩。众所周知,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是结合短跑的技术特点和正确选择各种专门练习的方法手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采用的专门练习仍然是50年代的陈旧内容。如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跨步跳、负重深蹲等。实践证明长期使用这些分解技术的专门练习,将导致运动员动作僵硬、技术脱节以及股后肌肉群易被拉伤等不良现象,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根据“屈蹬式”技术的特点,对现行跑的专门性练习加以改进:1小步跑身体前倾与地面约成8085,大腿抬起与水平线约成3545,大腿下压,小腿前伸、前脚掌着地,小步幅快频率,优点在于上体前倾与现代短跑的技术动作要求一致,同时动作自然协调,有助于发展步频。身体前倾与地面约成7580,大腿抬起时与水平线成45左右,大小腿夹角(膝角)在100左右,而后蹬腿蹬离地面时膝角为150左右,整个练习过程中膝、踝、髋始终是屈的。与现代短跑的技术动作相符,是提高步频、改进落地缓冲的最好方法。2高抬腿跑上体前倾与地面约成7885,大腿高抬与水平线约成510,大腿积极下压,小腿自然下伸,用前脚掌着地,髋充分伸展,膝角约成175,骨盆前送,两臂前后摆动。优点在于:上体适当前倾,使人体处在垂直和水平两对力作用下,克服了重力做功,又在水平方向有了一定加速度,利于加快步频。而大腿高抬8085时,则增加了向前的水平分力,170的膝角为后蹬腿的快速前摆创造了有利条件。3后蹬跑上体前倾与地面约成7580之间,支撑腿膝关节约成165左右,摆动腿屈膝前摆,大腿积极下压,小腿自然前伸,前脚掌扒地,两臂前后摆动。它的优点在于:上体前倾角度,更接近途中跑的身体姿势,后蹬角约成165左右,既能较之充分蹬地,又加快了后蹬动作速度;同时有利于后蹬腿的迅速屈膝前摆,克服了后蹬之后迅速前摆而产生的脱节停顿现象。此外,还有把后踢腿跑与小步跑结合的“折叠式小步跑”,把后蹬跑、后踢腿和高抬腿相结合的“后蹬折叠式高抬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