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专题系列(01)(教师版).doc_第1页
高考历史 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专题系列(01)(教师版).doc_第2页
高考历史 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专题系列(01)(教师版).doc_第3页
高考历史 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专题系列(01)(教师版).doc_第4页
高考历史 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专题系列(01)(教师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历史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专题系列(01)(教师版)【专题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选择题1.(2013届山西省第二次诊断考试)“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2.(2013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不能直接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 )a宗法制度b分封制c礼乐制度d等级制度3.(2013届广东华师附中高三考试)尚书召诂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本题难度适中,根据材料的关键词,大宗,可知材料体现的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b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可以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但不能解决贵族之间的纷争问题,a不能入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要到秦朝开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c选项不能入选,官僚政治要在秦朝推广郡县制后才有,西周还是贵族政治,排除d。【考点定位】宗法制4(2013届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三考试)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朝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 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5(2013届福建省莆田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王6(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二次检测考试)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答案选c项。【考点定位】皇帝制度7.(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调研考试)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8(2013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联考)“(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 “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变化。西周分封制时期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定位】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9(2013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考试)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里所指的是秦始皇为了稳固统治( )a.修筑长城 b.开凿灵渠 c.开辟“五尺道” d.修筑“直道”10(2013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高三月考)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11(2013届山东省凤城中学高三月考)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答案】c【解析】“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说明他认为当时皇帝的权力受到约束,此材料只讨论皇帝的权力。ab不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意思;d不对,最终的决策权始终是皇帝。【考点定位】唐政治制度的演变12(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这项事务的会是a尚书省 b参知政事 c枢密院 d军机处13(2013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一中高三考试)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曹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不能说明元朝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14(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阶段考试)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贵族政治时代,贵族们有掌握权力的习惯,如隋之文帝等一代英主的出现后,虽然在制度上否决了贵族的权力,实际上在从政中,仍有那种形式的残迹,政治成为与贵族的协议体。”能佐证该观点的史实是a唐朝设立三省 b宋朝设参知政事c明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军机处15(2013届辽宁省本溪一中高三月考)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答案】c【解析】 “要在中央”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和设置丞相主持国政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内部的权力的分配;厉行文化专制政策属于文化方面。故abd都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范畴。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考点定位】秦加强专制主义重要集权的措施16(201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明显促进了当时社会公平的是( )a郡县制 b三省六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7(2013届北京市门头沟育园中学高三阶段考试)“新皇帝将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集中经济化。”下列措施属于“新皇帝”所为的是a.开驰道控制全国 b.置太学设五经博士 c.轻赋税行均田制 d.废丞相设内阁18(2013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高三月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19(2013届山东省济宁市梁山一中高三月考)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 )a解除地方割据 b要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c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官制20(2013届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三第二次检测考试)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二、主观题21(2013年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调研测试)(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材料二 中国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孙中山五权宪法(1921年)(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0分)(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作简要评述。(10分)【解析】本题以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